Re: [討論] 三界中安樂的泉源-「菩提心」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6年前 (2017/12/24 18:55), 6年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菩提心」,一個佛弟子夢寐以求的心量,唯一進入大乘資糧道的途徑!這樣的心,因為 : 要利益有情,所以發願成佛,要將救度眾生的責任一肩扛起。 : 這時會問到,為什麼我們要發這樣的心? : 導師世尊在多劫裡思維,為眾生提出了「菩提心」的教授,導師世尊以一切智了知了「菩 : 提心」是饒益有情無上珍貴的法寶,依著「菩提心」眾生在暫時與究竟終可安穩完全的離 : 苦得樂。 (下略) 隨喜分享_/\_ 底下作點相關補充。 ------------------------------------------------------------------------------ ■ 菩提心是由「欲」心所推動引發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講說五別境 五別境的群組,有:欲、勝解、念、定、慧,五者。 欲 * 「菩提心」是由二個「欲」心所推動而有的心王。 定義中說「發起希求事物之作用」,如,我們心續中「希求無上佛果」的認知,就是 造作「欲」心所。 如《現觀根本論》中說「菩提心」的定義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中是 以「欲」心所而安立。所以,某些論中有說菩提心是「心所」、不是「心王」的論證。 總相而言,依「修七支因果」而漸次到修「悅意慈」、修「悲」,再修由我承擔之「 增上意樂」,後再引生「為利一切眾生、希求成就佛果」,這就是透過「欲」心所的推動 ,當心續中「希求正等菩提」之「欲」心所任運產生之時,與此「欲」心所相應的「心王 」,就是「菩提心」。 但此中,「菩提心」是由二個「欲」心所推動而有的心王? 此中,先以「希求他利圓滿」(希求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之「欲」心所為前因, 由此「欲」心所,而引生「希求自利圓滿」之「欲」心所,就是為利益眾生而希求自利圓 滿菩提(自身成就佛果);當此「希求自利圓滿」(為了他利圓滿而希求自身成就佛果) 之「欲」心所,透過造作串習而能任運產生之時,與此「欲」心所相應的心王,就是「菩 提心」。 如是(次第),前以「希求他利圓滿」之「欲」心所為因,後以「希求自利圓滿」( 為了希求他利圓滿而希求自身成就佛果)之「欲」心所為因,以此二種「欲」心所而引生 「菩提心」。 ------------------------------------------------------------------------------ 註1:摘自明倫月刊 別境心所-欲心所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4/12.htm 精進不懈地去追求,不達最終的目標—佛果,決不終止,而行者這一種精進勤懇的精 神,便是由「欲心所」引發出來的。 註2:菩提--斷、證功德(菩是斷、提是證)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倉忠仁波切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中文上是「菩提」一詞,藏文上是「」,其譯音是「強、秋」(jang chub),「」 (jang)(強)是「斷」的意義,「」(chub)(秋)是「證」的意義。 因此,中文上可將「菩提」理解為「斷、證」的功德。菩提的分類有三種: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大乘菩提。   聲聞菩提:具足斷除煩惱障、現證四諦十六行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的功德。獨覺菩提也 是如此,但是,福德資糧的部分有差別。大乘菩提:具足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也就是 說,斷除所有的障礙、證獲所有的功德。 聲聞修行者所希求的是聲聞菩提(希求聲聞果位的斷、證功德),所以,希求聲聞菩提 之心就是聲聞菩提心,因此,以聲聞而言,當心續中產生任運的希求聲聞菩提之心,就是 產生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以「欲求心所」的作用而安立,此中「發」意謂生起、產生,「發心」意 謂相續中生起彼心、產生彼心。凡是產生希求三乘菩提隨一的心,皆是發菩提心。 註3:菩提心是以菩提的果位(斷證功德)為所緣,引發欲成辦菩提果位(斷證功德)的希求心 《雜阿含659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 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 根。何等為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 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菩提有三種分類: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果菩提。 《優婆塞戒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 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 《華嚴經》:「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 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緣念一切智的佛果位,希求成辦佛果菩提的斷證功德)故。」 註4:佛之十八不共法之一--佛欲無減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恆不捨諸善法欲,若身 若心常修善行。」《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所欲無減,何名為欲?謂善法欲。」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14112936.A.6CF.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25/2017 04:55:06

12/25 08:08, 6年前 , 1F
隨喜詳細引証
12/25 08:08, 1F

12/25 11:44, 6年前 , 2F
感恩_/\_
12/25 11:44, 2F
文章代碼(AID): #1QFuUeRF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QFuUeRF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