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一休和尚漫畫

看板Buddhism作者 (東東)時間6年前 (2017/12/10 00:30), 6年前編輯推噓6(6066)
留言72則, 5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小魯,最近重看 一休傳 漫畫 https://comic.acgn.cc/manhua-yxhs.htm 讀一休的修行歷程… 有幾個疑惑 1 對於悟道感到疑惑,悟道後,當遭遇困境還會在迷茫嗎? 可是小魯讀佛經時,看見佛菩薩,許多經典上,看到有所覺悟,就不再迷茫了,這是為何阿 ? 2 我看到漫畫,看到一休開悟時,描述的境界算是開悟了嗎? 3 對於,修行斷除慾望時,本身也會出現 斷除慾望的慾望… 那麼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圓滿呢? 備註:這本漫畫,我覺得有許多爭議的地方,我就直接跳過了,我只挑我不太明白的部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8.95.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12837047.A.2D5.html

12/10 00:35, 6年前 , 1F
聽聞法師大德們曾說過,開悟有很多種程度,能在開悟後又
12/10 00:35, 1F

12/10 00:35, 6年前 , 2F
徹底斷除煩惱的,屬於大徹大悟。一般都屬於初步證悟,
12/10 00:35, 2F

12/10 00:37, 6年前 , 3F
初步的證悟,只是見到目標,但煩惱習氣還在,所以還要不
12/10 00:37, 3F

12/10 00:37, 6年前 , 4F
建議您,可以稍微翻一下漫畫1~2集可以一起討論
12/10 00:37, 4F

12/10 00:37, 6年前 , 5F
斷的往前走,修行斷煩惱,一直到親自走到目的地。
12/10 00:37, 5F

12/10 00:38, 6年前 , 6F
只是說實話,看見一位這麼精進的修行者,變得瘋瘋癲
12/10 00:38, 6F

12/10 00:38, 6年前 , 7F
癲有的不能理解…
12/10 00:38, 7F

12/10 00:40, 6年前 , 8F
所以主要還是要依法不依人,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的境界,
12/10 00:40, 8F

12/10 00:41, 6年前 , 9F
但至少依照法理去修學,可以保護自己與眾生的安全。
12/10 00:41, 9F

12/10 00:41, 6年前 , 10F
尤其像我們這類初學者。
12/10 00:41, 10F

12/10 00:42, 6年前 , 11F
至於修行,其實核心要領就是無我利他,如同車輪往前走。
12/10 00:42, 11F

12/10 00:42, 6年前 , 12F
真正的利益眾生,必然要放下我執。放下我執,才能帶給眾
12/10 00:42, 12F

12/10 00:43, 6年前 , 13F
生真實的安樂。
12/10 00:43, 13F

12/10 00:43, 6年前 , 14F
但是,他悟道的 道理的方向我都能理解…而且更加的
12/10 00:43, 14F

12/10 00:43, 6年前 , 15F
平易近人
12/10 00:43, 15F

12/10 00:43, 6年前 , 16F
所以會有疑惑…
12/10 00:43, 16F

12/10 00:43, 6年前 , 17F
道理我懂…但是不知道如何實踐…
12/10 00:43, 17F

12/10 00:45, 6年前 , 18F
實踐其實就是古德講的一句話,看別人都是佛菩薩,只有我
12/10 00:45, 18F

12/10 00:45, 6年前 , 19F
自己實是凡夫。這是真正的修行實話 ~
12/10 00:45, 19F

12/10 00:46, 6年前 , 20F
學習看自己的問題,就是道業前進的開始。
12/10 00:46, 20F

12/10 00:47, 6年前 , 21F
如果真的能做到,也放下分別了
12/10 00:47, 21F

12/10 00:47, 6年前 , 22F
一步一步學習吧,不論世間法或者佛法,除非天才型的人,
12/10 00:47, 22F

12/10 00:48, 6年前 , 23F
幾乎大家都是要一點一滴練出來的。
12/10 00:48, 23F

12/10 00:52, 6年前 , 24F
喜歡這個,代表自己還有貪,討厭那個,代表還不夠包容,
12/10 00:52, 24F

12/10 00:52, 6年前 , 25F
其實只要能反問自心,問題就不會是問題了。
12/10 00:52, 25F

12/10 00:52, 6年前 , 26F
佛菩薩、大德們也曾是凡夫,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12/10 00:52, 26F

12/10 00:55, 6年前 , 27F
佛陀在世也受盡磨難,為什麼在佛的眼中,這些都不是磨難
12/10 00:55, 27F

12/10 00:55, 6年前 , 28F
反而能轉這些逆緣成為幫助眾生的道用,原因無它,
12/10 00:55, 28F

12/10 00:56, 6年前 , 29F
因為佛陀讓自己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心。
12/10 00:56, 29F

12/10 00:56, 6年前 , 30F
只要自己肯學肯練肯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12/10 00:56, 30F

12/10 00:57, 6年前 , 31F
一點跟師長學的觀念供您參考,阿彌陀佛~
12/10 00:57, 31F

12/10 01:07, 6年前 , 32F
阿彌陀佛,明白了
12/10 01:07, 32F

12/10 01:17, 6年前 , 33F
南無阿彌陀佛
12/10 01:17, 33F

12/10 05:38, 6年前 , 34F
證悟有不同層次,有聞慧的證悟,思慧的證悟,修慧的證悟
12/10 05:38, 34F

12/10 05:38, 6年前 , 35F
資糧道下品是聞慧的證悟,進一步,資糧道中品是思慧的證
12/10 05:38, 35F

12/10 05:40, 6年前 , 36F
悟,進一步,資糧道上品是修慧的證悟,轉入加行道,加行
12/10 05:40, 36F

12/10 05:41, 6年前 , 37F
道是止觀雙運的修慧的證悟,透過加行道的止觀雙運,獲得
12/10 05:41, 37F

12/10 05:43, 6年前 , 38F
見道瑜伽現量根本定智的證悟,瑜伽現量根本定智的證悟能
12/10 05:43, 38F

12/10 05:44, 6年前 , 39F
斷煩惱,在見道之前,資糧道、加行道的證悟還不能斷煩惱
12/10 05:44, 39F

12/10 05:46, 6年前 , 40F
《瑜伽師地論》:「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
12/10 05:46, 40F

12/10 05:47, 6年前 , 41F
故,能斷煩惱。....如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
12/10 05:47, 41F

12/10 05:48, 6年前 , 42F
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透過聞思修三慧,依於止觀雙
12/10 05:48, 42F

12/10 05:49, 6年前 , 43F
運為不共增上緣而能成辦瑜伽現量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的滅諦
12/10 05:49, 43F
阿彌陀佛,這部分好深奧阿,我真的是一知半解

12/10 12:17, 6年前 , 44F
開悟當然還會有疑惑,因為頭腦還是存在啊。 比方說達
12/10 12:17, 44F

12/10 12:18, 6年前 , 45F
賴跟中國的關係,這個就是要用後天的思想和智慧去解決
12/10 12:18, 45F

12/10 12:18, 6年前 , 46F
開悟是你悟知到諸法的空相 但是當生活中要用頭腦時
12/10 12:18, 46F
我懂,佛法是學習智慧應對生活種種煩惱及困境

12/10 12:19, 6年前 , 47F
舉個例子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 你一樣會有疑惑存在
12/10 12:19, 47F

12/10 12:19, 6年前 , 48F
一休這種是最高層次的根塵無染 他晚年還跟一個妓女生
12/10 12:19, 48F

12/10 12:21, 6年前 , 49F
活在一起 還寫了一首詩「美人雲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
12/10 12:21, 49F

12/10 12:21, 6年前 , 50F
上吟,我有抱持睫吻興,意無火聚捨身心」
12/10 12:21, 50F

12/10 12:22, 6年前 , 51F
就是說他後天的喜好,跟覺性的顯發是同步的,不會干擾
12/10 12:22, 51F

12/10 12:22, 6年前 , 52F
一般的修行要避世 出家去追求清靜的外境 但是定力夠的
12/10 12:22, 52F

12/10 12:23, 6年前 , 53F
時候 就可以同時在世俗中攪和 又保持覺照 如維摩詰
12/10 12:23, 53F
這部分我倒是充滿疑惑…懇請多加詳說

12/10 13:05, 6年前 , 54F
疑的分類有好的疑、等分的疑、不好的疑。好的疑如大疑大
12/10 13:05, 54F

12/10 13:07, 6年前 , 55F
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好的疑不是六根本煩惱中的疑;
12/10 13:07, 55F

12/10 13:08, 6年前 , 56F
不好的疑是六根本煩惱中的疑,如《大乘五蘊論》說:「云
12/10 13:08, 56F

12/10 13:09, 6年前 , 57F
何為疑(不好的疑)?謂於諦等(二諦、四聖諦)猶豫為性。」
12/10 13:09, 57F

12/10 13:10, 6年前 , 58F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等為疑?謂於諦(二諦、四聖諦
12/10 13:10, 58F

12/10 13:11, 6年前 , 59F
)猶豫為體,善品不生所依為業。」
12/10 13:11, 59F

12/10 13:13, 6年前 , 60F
不好的疑在見道位時斷除,見道位時以瑜伽現量斷除以三結
12/10 13:13, 60F

12/10 13:14, 6年前 , 61F
縛為主的煩惱(三結縛:遍計的薩迦耶見,戒禁取,不好的疑)
12/10 13:14, 61F

12/10 13:18, 6年前 , 62F
《雜阿含420經》:「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有疑者,則
12/10 13:18, 62F

12/10 13:19, 6年前 , 63F
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於集、滅、道疑者,則於佛有疑
12/10 13:19, 63F

12/10 13:20, 6年前 , 64F
,於法、僧有疑。若於苦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
12/10 13:20, 64F

12/10 13:20, 6年前 , 65F
僧無疑;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
12/10 13:20, 65F

12/10 13:21, 6年前 , 66F
無疑。」(四聖諦:苦、集、滅、道)
12/10 13:21, 66F

12/10 13:24, 6年前 , 67F
行者證悟由非量至量的過程:對於「顛倒知」產生「疑」,
12/10 13:24, 67F

12/10 13:25, 6年前 , 68F
疑的提昇過程由不好的疑->等分的疑->好的疑,由「疑」轉
12/10 13:25, 68F

12/10 13:27, 6年前 , 69F
「伺察」,伺察的提昇過程由毫無理由至有理由但尚未決定
12/10 13:27, 69F

12/10 13:29, 6年前 , 70F
,由「伺察」轉「比量」,自依正因引生通達不欺誑之比量
12/10 13:29, 70F

12/10 13:31, 6年前 , 71F
智,依於比量智引生具相止、觀,由比量智止觀雙運轉「現
12/10 13:31, 71F

12/10 13:33, 6年前 , 72F
量」,由現量智(瑜伽現量)而能斷除煩惱結使,例如斷三結
12/10 13:33, 72F
阿彌陀佛,感謝分享 ※ 編輯: tony5361627 (36.238.95.118), 12/10/2017 14:36:35
文章代碼(AID): #1QB0-tBL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