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無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1)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6年前 (2017/12/02 07:51), 6年前編輯推噓2(209)
留言11則, 4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雜阿含經》:「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釋量論》以無常為因,成立「苦」,又以苦為因,成立「無我」。 世間五蘊,本質是剎那變異的有為法,世間有情由煩惱和業不由自主結生相續的有漏苦蘊 ,不是有個常一自主的我能夠控制,也沒有屬於常一自主之我的我所。並非有個常一自主 的我、獨立實質有的我可以控制,我欲令如是、我不欲令如是。 ------------------------------------------------------------------------------ 摘自:《俱舍論》洛桑卻配格西 轉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 在佛出世之前,印度的外道已經很興盛,各式各樣的都有,他們一再強調有我與我所 ,但是從佛教的角度,他們講的我與我所根本不存在。 他們指的我為身體即是我,或者在五蘊之外有個常我;而佛教認為他們指的我不存在 ,沒有我存在,當然我所也不存在,沒有屬於身的東西,或者屬於常我的東西。佛教不承 許外道所說之我。 佛教本身亦說我與我所(例如佛會說我過去世如何),所說之我為依於五蘊所施設之我 ,及依於五蘊而施設的我所受用的對境之我所。依於五蘊施設之我可解釋眾生於輪回流轉 、領受果報等,免於外道所說之我落於斷見的過患。 所有的佛教宗派(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都不承許外道所說,身體、蘊即我,或 離蘊以外有我,但是佛教內的宗派對於我之辨認亦有不同,例如應成認為唯我只是唯分別 心觀待施設處安立,而下部宗認為在這個施設我的基礎上一定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東西。 ------------------------------------------------------------------------------ 《入中論》歸敬頌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 摘自:《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講授 雪歌仁波切 ◎大悲心的分類: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 緣生大悲,即思惟有情在輪迴中受苦的情況而生之大悲心。 緣法大悲,則再加上思惟有情「無常」、「粗分無我」等特質而生起之大悲心。此處 之無常、粗分無我並未觸及中觀應成派之細分無我(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施設義不可 得),僅於有情無常、粗分無我的情況、世俗諦的情況去思惟而後生起「緣法大悲」。   緣法大悲的「法」意指,雖思惟有情,但所思惟的只是「世俗的法」,而沒有思惟「 法最究竟的自性」(若去思考,就成為「無緣大悲」了)。以「有情」為所緣,思惟世俗 諦的法,輔助生起大悲心。這種大悲心,就稱為「緣法大悲」。   說「於有情上的世俗諦的情況去思惟」這句話,是應成派的角度。若是下宗義者,會 認為這些思惟的內容,應是勝義諦,而非世俗諦。      大家要注意,千萬別把「緣法大悲」誤解成「大悲心的所緣是『法』」,也不要把「 無緣大悲」誤解成大悲心的所緣是「無緣」,生起大悲心時,所緣是補特伽羅。   簡言之,思惟下部宗義所談的究竟實相,對於大悲心的生起也會有幫助,但這種幫助 並不是最好的。最有幫助的,還是能幫助生起「無緣大悲」的思惟。 「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可以解釋為「緣法大悲」,也可以解釋為「 無緣大悲」。一般解釋時,會在這句上面添加不同的字,而產生不同的解釋,若加上「剎 那壞滅」或「無我」等字,變成「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剎那壞滅』」、「眾生 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我』」,就是「緣法大悲」。   若是加上「無自性」成為「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自性』」,此即應成派 見地中主張的「無緣大悲」。   大悲心是一種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種無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無緣大悲」也是大 悲心,它仍是一種對於有情受苦無法忍受的心,只不過這個產生無緣大悲的補特伽羅,所 看到的有情,是「無諦實的有情」。換言之,他見到生起大悲心的對境(一切有情)是無 諦實的。   這個「看到一切有情是無諦實」的心,是另一個心,它能幫助生起大悲心,但不是大 悲心,然而,它仍屬於同一個補特伽羅(生起無緣大悲的這個補特伽羅)的心。換言之, 深入去思惟有情「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施設義不可得」而後生起的大悲心,就是 「無緣大悲」。   無緣大悲的生起,是在證得無諦實的心的攝持之下而產生,所以才如此命名。無緣大 悲,是最清淨無染的大悲心。依「三輪體空」而生起大悲心,最清淨。依「三輪體空」而 布施,此即最清淨的布施。 ------------------------------------------------------------------------------ 註:摘錄《佛說三轉法輪經》教授 https://www.lamrimworld.org/ [1]:無常 所有輪迴當中,一切萬法沒有辦法讓我們依靠,不值得我們依賴,主要原因是它們都 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的內涵。無常有粗分(粗品)無常與細分(細品)無常。 在輪迴中,以我們自己的身體來看,我們這身體也是無常的(粗分無常,凡夫的現量 即可了解的對境)。不只外在器世間,甚至有情世間,即有生命和沒生命的都是無常。我 們現在輪迴的情器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法(無常有粗分與細分,無常裡 的細分無常,是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增上緣,引生瑜伽現量才能現前通達的對境)。 [2]:苦 這些剎那生滅法完全超乎我們的控制能力,也就是這些生滅變化都受制於有漏業和煩 惱,對這種不自在、不自主的情況,就是無常的苦相。無常是剎那變化,而苦則是這種變 化受制於有漏業和煩惱,我們不能自主自在。 [3]:無我 比如一個東西的形成,其本身剎那剎那都會變化,而且由於它是由有漏業和煩惱形成 的,即使住於存在的時刻當下,其自己也是沒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於其他組成的 因緣。 以人這個補特伽羅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是由過去的有漏業和煩惱而來的,這身 體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五蘊中沒有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沒有一個是有我的, 這表示人的存在是完全依賴其他因緣才能成立。 當更深一層思考時,會發現這一切沒有自主或獨立存在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 以人而言,即指離開五蘊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力量可以主宰。眾生是五蘊的和合,五蘊 之外沒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制它們。我們就像五蘊時常不由自主在變動,這是非常脆 弱的。事物完全依賴因緣和合才可以形成,不但沒有辦法從外面能找到一個可以支撐它們 獨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樣沒有。 以人這個補特伽羅來講,人是五蘊的和合,除色受想行識之外,沒辦法找到主宰的力 量外,在色受想行識當中,也沒辦法找到一個獨立自主的我,即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力量。 以眼前的杯子舉例,看到杯子心裡會生起一種執著,覺得我可以依賴它使用它(我所) 。可是,當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個我可依靠的物件,我對它的執著就會根本瓦解。我之所以 想依賴它,是因為相信它有某種力量;當發現它實際上根本沒這力量,沒有自主能力時, 這種想依賴、依靠、執著的心自然會消滅。 [4]:《釋量論》:「是故無常而有苦」 這是以無常作為因,之後,來觀修苦,但這並非說以無常的緣故它是苦。譬如世俗菩 提心也是無常、道諦也是無常,不能說由此而引生苦。這裡以無常觀修苦是指十二緣起支 輪迴裡無常的情形,在十二緣起支輪迴裡由因生果的情況想一想,會引發內心的痛苦這方 面的觀修。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12172296.A.8F0.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02/2017 08:28:39

12/02 18:48, 6年前 , 1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2/02 18:48, 1F

12/02 21:57, 6年前 , 2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2/02 21:57, 2F

12/03 16:56, 6年前 , 3F
隨喜讚嘆
12/03 16:56, 3F

12/03 21:35, 6年前 , 4F
無常是苦,想要不苦,只有無我.這段經文可以這樣理解嗎
12/03 21:35, 4F

12/03 22:00, 6年前 , 5F
無常不是苦,無常是剎那性,反之,常不是樂,常是非剎那
12/03 22:00, 5F

12/03 22:01, 6年前 , 6F
性。無常法的事例,例如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色法的
12/03 22:01, 6F

12/03 22:02, 6年前 , 7F
事例如佛的化身,心法的事例如菩提心,這些是無常法,但
12/03 22:02, 7F

12/03 22:03, 6年前 , 8F
不是苦。常法的事例如義共相、虛空,這些是常法但不是樂
12/03 22:03, 8F

12/03 22:04, 6年前 , 9F
關於苦諦四行相所說之無常、苦等,請見本文註釋。
12/03 22:04, 9F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03/2017 22:05:46 摘自:《攝類學》 無常的兩種解釋 解釋「無常」與說明「諸行無常」之兩種解釋 首先解釋一下無常,是指剎那變滅之法,這剛才也有說過,它自己會剎那變滅,不是 其他因緣讓它變化的。所以,一切有為法會自己剎那變滅。四法印中的第一句「諸行無常 」,這有兩種解釋。一個就是「會剎那變滅(化)」,而另一個是「後來會變成完全沒有 了」,這是「苦」的一種代表(表徵)。而「剎那變滅(化)」的範圍比較大,因為連佛 的心續也是如此剎那變化的,所以也是有為法。 這「剎那變滅(化)」,有時候可以越來越變好,也有時候可以越來越變壞,也可能 變滅到完全沒有了的狀況,那就是各種不一樣的變化了,所以它的範圍是比較大的。但是 四法印的「諸行無常」主要是在講「苦」的體性。 苦諦有四個體性,無常、苦、空、無我。「諸行無常」是什麼意思呢?若是要指能涵 蓋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體性的話,這「諸行」就是指一切有為法(包含佛的五蘊、佛的身語 意),可以這樣的解釋。另外一種解釋,「諸行」是指一切在輪迴中的法,一切輪迴中的 法是無常的,最後會變成完全沒有了,所以是不可依靠的。 若是採取後者的解釋,它的範圍比較小,不能包括那些無漏的法。無漏的法是趨向涅 槃的,是會越來越增長的,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可靠的。譬如我們的身體在輪迴中,是 從出生到最後的死亡;而佛已經出離了輪迴,所以祂的法身和色身是不會消失不見,是非 常可靠的。而我們在輪迴中不論今生有多麼好,到最後死亡時都重新歸於零。生之後會死 亡,集之後會散失,積之後會沒有。【偈頌︰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 生無不死。】這種最後會變成為沒有的情況,是在輪迴法中的無常,而在涅槃法中(例如 一切相智的智法身是無常法,但一切相智的功德不會退轉消失)則沒有這種情況! 所以,「諸行無常」主要的意思是,眾生對於輪迴中的圓滿,其實不可以執著追求, 因為它們是不可靠的,最後會變成完全沒有的呢!同時,大家還是要理解,這「諸行無常 」的無常,若是專指輪迴法中的無常,那和廣義的無常(註:如趣向涅槃增長的無漏法, 煩惱斷除的過程為有為法;又如佛陀心相續的剎那變化),還是有範圍大小的差別。 -- 「諸行無常」的「行」專指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法,輪迴所攝的有為法(無常法)是有漏 皆苦;「諸法無我」的「法」包含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無常法)與無為法(常法)都是 無我。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03/2017 22:39:21

12/05 10:17, 6年前 , 10F
這的無常像是,無間滅意,意識是剎那滅又立即生起下一意識
12/05 10:17, 10F

12/05 10:21, 6年前 , 11F
經說的無常是苦,當然是對凡夫講的,有貪愛執著,所以苦.
12/05 10:21, 11F

12/05 10:24, 6年前 , 12F
聖人仍在無常中,但是不會有心苦的,因為沒有我執了.
12/05 10:24, 12F

12/05 15:28, 6年前 , 13F
經說無常故苦,並非說無常是苦。請見本文的4個註釋。
12/05 15:28, 13F

12/05 15:31, 6年前 , 14F
無常和有為二者同義(範圍一樣),彼二具有八周遍。有為法
12/05 15:31, 14F

12/05 15:33, 6年前 , 15F
(無常法)的事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你提
12/05 15:33, 15F

12/05 15:34, 6年前 , 16F
到的意識是心法之一,心法是總、意識是別,二者具有總別
12/05 15:34, 16F

12/05 15:35, 6年前 , 17F
關係的三邊差別;又,心法是有為法(無常法)之一,有為法
12/05 15:35, 17F

12/05 15:36, 6年前 , 18F
(無常法)是總,心法是別,二者具有總別關係的三邊差別。
12/05 15:36, 18F

12/05 22:04, 6年前 , 19F
隨喜讚嘆
12/05 22:04, 19F

12/06 16:28, 6年前 , 20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2/06 16:28, 20F
文章代碼(AID): #1Q8Ui8Zm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