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佛教夏令營?

看板Buddhism作者 (Mindfulness)時間8年前 (2016/06/28 00:2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a903499 (joshchen621)》之銘言: : 記得國小有被我媽送去南投還是哪裡山上的寺廟, : 在那邊吃素打坐了兩週,但是忘了是哪間了。 : 所以想問就是有人知道台中還是南投哪裡有這種活動嗎? : 不是想找原本的那間, : 是想找有辦這類活動的佛寺。 可以去靜樂禪林(台灣帕奧禪林)修習禪定 http://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60-10&prg_no=i 修習禪定的利益如下 問: 八定可以支持禪修者達到名色限定智,使禪修者能照見究竟名色法的微細生滅, 從而厭離這些名色乃至證得道智。除此之外,八定是否還有其他的利益呢? 帕奧禪師答:修習禪定有五種利益: 一、現世的安樂住處(現法樂住): 在今世享受禪那的快樂。這特別指純觀行阿拉漢而言。 比庫的責任是學習教理,修習觀禪以證悟四道、四果。 純觀行阿拉漢已經完成這些任務,不再有工作可做。 他們修習禪定,只是為了獲得禪那之樂,而沒有其他的作用。這是禪定的第一種利益。 二、觀禪的利益: 深厚的禪定力,能夠支持禪修者得到觀禪的結果。 由於禪定,禪修者能清楚地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緣, 以及它們兩者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當禪修者徹底地修習觀禪,尤其是達到行舍智或道果智時,禪那名法通常也穩定了。 那些禪那法,能夠使觀智清晰、分明、強而有力,而強有力的觀智, 能滅除障礙止禪的煩惱,保護禪那,不使退落。 再說,當禪修者長時間修習觀禪之後,會感覺疲勞。 當疲勞發生時,他應長時間安住於某一禪那中,如此疲勞將會消失。 當他的心恢復活力之後,可以再回來修習觀禪。這是禪定的第二種利益。 三、神通的利益: 若人想要擁有世間的神通力, 如: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 能在空中飛行、穿牆走壁、在水上行走等,他可以通過十四種方式來開展十遍禪與八定, 來達到證得神通的目的。這是禪定的第三種利益。 四、增上生的利益: 若有人想要投生到色界梵天,他必須修習禪那, 如:十遍禪、入出息念禪、慈心禪等。 然後,他必須將禪那維持到死亡的剎那,這樣才能夠如願投生。這是禪定的第四種利益。 五、寂滅的利益: 成就滅盡定的利益。 只有具備八定的不來聖者及阿拉漢聖者,才能夠進入滅盡定。 滅盡定指的是: 心、心所與心生色法的暫時停止。 這裡的“暫時”意指:最久七天。 這決定於他們進入滅盡定之前,所下的決心與意願。 除了睡眠的時間以外,不來聖者與阿拉漢聖者, 整天、整夜、多天、多月、多年不停地見到名色法及其因緣的生滅, 或只見到壞滅。 所以,有時他們不想再見到這些壞滅現象,但是般涅槃的時間還未到, 因為他們的壽命尚未結束。 於是,為了停止看見這些壞滅現象,他們進入滅盡定。 為什麼他們能夠不停地見到這些壞滅現象呢? 因為他們已經滅除了與禪支對立的五蓋,因此有及其深厚的定力。 他們的心非常專注,能輕易地如實照見究竟名色法,所以他們一直見到名色壞滅的現象, 即見到究竟名色法的本質。 然而,進入滅盡定之時——比如說七天的時間——他們見不到名色法壞滅的現象, 因為所有能認知壞滅現象的心與心所,都已經停止。 若想要進入滅盡定,不來或阿拉漢聖者首先必須進入初禪。 從初禪出定之後,必須辨識初禪名法為無常、苦或無我。 然後,以同樣方法修習第二禪乃至識無邊處禪,接著進入無所有處禪。 從無所有處禪出定之後,他們必鬚髮四個願: 一、入定某一段特定時間之後,將從滅盡定出來,例如:七天。 二、當佛陀要見他們時,將從滅盡定出來。 三、當僧團要見他們時,將從滅盡定出來。 四、他們的日常用品不會因任何狀況而損壞,例如:火災。 之後,他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禪。 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只有一或兩個心識剎那之後,他們就進入滅盡定, 依所預定的時間住在定中,例如:七天。 在滅盡定中,他們見不到任何事物,因為所有的心與心所都已停止。 這是禪定的第五種利益。 誠然,八定能幫助辨識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緣,但是八定本身也是名法。 因此,若禪修者已辨識包括八定在內的名色及其因緣之無常、苦、無我,達到行舍智, 他可以將辨識的範圍限定於八定其中之一的禪那法,這是“雙修”止禪與觀禪, 猶如用兩頭牛來拉一輛車。這是證悟道果與涅槃的另一種助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0.184.8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7044597.A.104.htmlEvolutionWin:轉錄至看板 Buddha 06/28 00:24
文章代碼(AID): #1NSLBr44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SLBr44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