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它] 轉錄 如何改變命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看板Buddhism作者 (Amtb)時間8年前 (2016/05/23 12:15),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noonee ()》之銘言: : 本文經 ga037588 同意轉錄 : http://disp.cc/b/1109-9oER : 如果要得到福澤,遠離禍害,還沒說到行善,必須先要改正自己的過錯。 : 改過的基礎建立在自省與付諸執行,了解這些後,接著進入討論如何累積善德。 : 了凡在這裡舉了十個善行得善報的故事,我另外一一進行考據,考證其真實性,加入適當 隨喜此位作者對於《了凡四訓》進行了一些歷史足跡的考證, 末學對於此書有些淺陋心得,不吝參考看看。 佛法談 信、解、行、證,末學曾經貴於信解,往往忽於行證,其導致信解無法深入。 以末學自身體會,對於《了凡四訓》,起初只是淺解四篇文章內容,對其描述治心 之法頗感讚嘆,理論方法 "很感興趣",但學到的殊不知只是 "知識",確實無有益處。 而啟發末學真正瞭解《了凡四訓》,是從念佛因緣而來,古德曾說,修道之要無他, 只是學老實,在這個存心逐步調整改變之下,有一次上課,自己以一種反省的存心, 翻到第二篇改過之法,重新再讀過,當下實在才明白為什麼古德要那樣勸諫人學老實 ? 改過之法,歸納而言可分二部份 : 論存心、論方法。 存心 : 恥心、畏心、勇心 方法 : 心上、理上、事上 這些道理,其實要瞭解並不會太難, 真正難的是如同《了凡四訓》所說 :『 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 當我真的想認真念佛時,才漸漸明白印光大師文鈔所說,佛號如陽光照,平日不易 察覺之種種妄念情計 (灰塵),會在這句佛號下被照的無所遁行 .. 念頭當中..有好的、有邪念、有思惟臆測,有傲慢、有懷疑...等等 乃至於念佛當下有所體悟時,所起的 "想法",整個牽動的種種傲慢心...太雜太雜了~ 而透過念佛,再回過頭來省察 《了凡四訓》所說的從 "心" 上改,才看懂一句話 : 『何謂從心而改?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 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開始學習收攝六根,一句佛號聲聲分明,種種雜染散念,也多不易起,縱遇境界, 佛號聲若能不忘,那份對情境的執著,會很快被轉移掉,不至於又引起種種雜念。 但是這樣簡單還是困難 ? 末學障深慧淺,老實說,以目前的能力還是很困難, 但是當我試著努力去做,才看懂何謂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此精一之真傳也" 如果我沒有去做,說真的,這些道理永遠都只是停留在 "好文章" "非常有道理" ... 一輩子都在替聖賢人說食數寶,然後自己該怎麼造惡、該怎麼輪迴、仍然繼續。 當我讀到治心這段時,心中就有很深的感慨了 .. 但仍覺的依照自己的能力,目前還辦不到, 後頭看到了凡先生寫了一句話,就笑了出來,"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 這句話,在我還沒真正去落實之前,讀了不少次.. 往往也只是認為 "也對" "本來就該這樣.." , 一種完全以知識性的瞭解在閱讀。 但是當去做了之後,再回過來看到這句,心裡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 "苟未能然",我想念佛卻妄念紛擾,我想改過卻總是日日覺察過失很多... 真的是第一道防線無法守住,就必須佈下第二道防線的這種想法, 這四個字,讀來真的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慨味道。 我在自己念佛過程當中,有時也會記錄下每天的種種過失和一些心得,後來有彙整分類 例如自己最常發生的惡習有哪些 ? 該如何對治 ? 有這些落實心得整理之後,再來看第二段的 "須明理以遣之", 就更深刻體會 袁了凡先生 要告訴我們,他自己是怎麼學習改過這條路的,了凡先生遇到 雲谷禪師,禪師所教導他的是持准提咒,期勉他能持至不動心。 同樣道理,當前我持的是一句六字洪名,但自己很清楚,離不動心還有一段要努力的距離 所以面對境界要馬上轉移,如理思惟對境的種種過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須明理以遣之",正如同第二道防線,防止自己造作惡業的過患。 了凡先生在文中舉出非常多的例子,這些都是要發自內心、面對現實、觀察認清現實, 以實際客觀的道理,例如 "諸行無常",對於生活上許多的乃至於念頭,都是無常生滅 本不可愛,只因錯誤的認知而生貪戀,很清楚的認知這些,如理思惟的去放下執著貪取。 第三段,了凡先生又說 : "又未能然"。 有沒有可能 ? 說真的,非常有可能。縱使我持了一句佛號;也觀察了種種惡習慣患, 但是當境界來,有時候那個 "情執" 的力量,一下要拉是拉不太住的,真的是如狂牛 所以持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此處,我才真正敬佩與感恩了凡先生的這些經驗。 這個戒律除了佛法之外,有時候自己對自己的一些惡習,所立下的一些遮止防範 也要嚴格遵守,才不會連這第三條防線也崩潰。 心、理、事三法,都要兼顧修學才能有所突破成長,故《了凡四訓》說 : "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而改過之後,會不會有些效驗,確確實實正如《了凡四訓》也所說 : 『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 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末學自己的體會,心神恬曠,夢往聖先賢....等這些都有過。 但我更在乎的是後面那句 "執此自高,畫而不進",這真的很容易發生。 許多小細節處,都必須去做過才能讀出書中要透露的蛛絲馬跡,當看到這些細節處, 才能體會了凡先生他自己這份經驗談的寶貴之處,知恩才懂感恩。 了凡先生 如此用功卻仍感嘆自己 : " 行義未純,檢身多誤,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改過的歷程實在是如此,我自己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若不能死盡偷心,怎能老實真幹 ? 以上略說,未能詳盡,而這種種閒談,不外乎分享一重點 : "老實"。 古德云 : 『只要兩腳著實,不求門庭好看。』 簡單十二字,實是學習成就之最重要關鍵處 聖賢學問如寶山,在許許多多法義討論或讚嘆之中,別忘了入寶山千萬不要空手而回。 不然就太可惜了。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4.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3976959.A.2AD.html

05/23 13:07, , 1F
推 阿彌陀佛
05/23 13:07, 1F

05/24 15:42, , 2F
真的很受用的心得。阿彌陀佛。
05/24 15:42, 2F

05/24 19:34, , 3F
南無阿彌陀佛
05/24 19:34, 3F

09/08 22:39, , 4F
南無阿彌陀佛!~
09/08 22:39, 4F

07/02 23:33, , 5F
隨喜讚嘆 南無地藏王菩薩
07/02 23:33, 5F
文章代碼(AID): #1NGeF_Aj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NGeF_A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