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無常的反面意義,苦跟行善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8年前 (2016/01/26 18:43), 8年前編輯推噓3(309)
留言12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 一些問題想請教跟討論 : 1.諸行無常指一切都會變 無常法的定義是「符合剎那變異的法」。 可參考此篇 #1Mbw7RYH [攝類] 「無常法」的範圍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2777947.A.891.html : 2.四聖諦第一個是苦 輪迴的定義是「有漏近取五蘊」,五取蘊即是苦。 無明異生凡夫,透由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產生五取蘊的執取,而有十二緣起支的生死流轉。 ------------------------------------------------------------------------------ 經典說到,以三苦、六苦、八苦等思惟苦諦的內涵。 以八苦為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八苦中,前面四個,生、老、病、死,和後面的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之苦,這些痛 苦從何而來呢?這些痛苦的根本,都是從近取五蘊而來。 八苦中,前面的七種是結果,什麼的結果呢?五取蘊的結果,因此,五取蘊苦是根本。 因為五取蘊本身就是苦,由它而引生出一切的苦,歸納八苦中的前面七個,最後說到它的 原因,即第八個說到的「近取五蘊苦」(有翻五蘊熾盛苦)。 分析之後知道,要結束輪迴的苦諦,必需將這近取蘊終止,那要如何作呢,要先分析近取 五蘊從何而來,它是由煩惱業力而來的。 煩惱業力又是由何而來呢,是由煩惱作為動機而造業所形成的,而煩惱的最根本原因,就 是「無明我執顛倒見」。 分析輪迴苦諦的原因,仔細分析之後,就可以了解其因,這是集諦的部份。 世間因果--「苦諦」是果,「集諦」是因。從苦諦的八苦思惟分析,可以了解分析苦集聖 諦(集諦)的部份。 這一切輪迴苦,若追本溯源,痛苦的根源就是內心的無明我執顛倒見。仔細追蹤,泉源是 業力和煩惱,但其中特別是煩惱,而煩惱的根本,即是無明我執顛倒見(集諦所攝)。 在我們內心中,「無明我執顛倒見」會生出種種非理作意的妄念,由此產生貪瞋癡等煩惱 ,這些貪瞋癡等煩惱以無明為根本,造作能引業,感生近取五蘊。 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顛倒見,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亦自性空,五蘊是存在的,五蘊的存在方式是 無自性的存在。五蘊的存在方式,為非自己方面成立的法無我,遮除五蘊是自性成立的薩 迦耶見法我執,即遮除由薩迦耶見安立之補特伽羅我執。不論異生凡夫的有漏近取五蘊, 或佛的無漏五蘊,五蘊亦自性空。若於五蘊的顯現,執為自性成立的法我--不觀待他法, 非僅由名言分別所假立,且由自之性相所成立--以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的顛倒見,於我與 我所,產生人法二我執,生起不寂靜的煩惱),度一切苦厄。」 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顛倒見,是聖者現量無我空性慧的根本定智才能成辦,在這之前 ,要有破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比量,正確的知所破,依於破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無我 空性慧的比量修習,以緣無我空正見比量之止(奢摩他)觀(毘缽舍那)雙運三摩地為增 上緣,才能達到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的現量,證得現觀無我空性慧根本定智斷除煩惱的 滅諦。 ------------------------------------------------------------------------------ 若以三苦思惟: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最粗分的苦受,例如生病、飢餓、疼痛、恐懼的苦受,動物也能知道想擺脫苦苦。 進一步的是壞苦,壞苦為變壞則苦,例如原本坐著很安樂,坐久了感到不舒服,想站起來 ,站起來後覺得解除了剛剛坐久了的苦,站久後原本站起來的樂又轉為苦,想坐下來。 在四念處中,身念處是最粗分的所緣,觀察身念處很容易觀察到壞苦,身體變換一種姿勢 都含有壞苦,原本的姿勢不舒服了,想換為另一種姿勢,換一種姿勢暫時安樂了,不久這 種姿勢又變成苦,細微到想舒張一個關節、平常不知不覺的身體活動,都與壞苦有關。 苦苦呈現的方式是苦受,壞苦呈現的方式則是樂受,要有智慧觀察思惟才能知道樂受具有 壞苦的體性。 《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 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惟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 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如是習近行住坐臥 ,飲食日陰等,當下的有漏樂受多自性是苦。餘大苦漸息滅時,彼苦轉小,餘少分苦新生 時,小故不現,現見似樂,苦回改時,妄起樂覺,彼性非樂,漸增現前時,現見為苦。 苦苦的苦受,是層次最低的苦,動物也能知道想要擺脫;壞苦的樂受,大多數人想追求樂 受不會觀察得到,有些世間層次較高的修行者,能觀察知道想要擺脫無常轉變的樂受,所 以不追求世間五欲之樂的樂受,而以修習禪定不動業,往生欲界之上的色界、無色界。 苦苦、壞苦、行苦中,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能瞭解“苦苦”、“壞苦”是令人不悅的。 苦苦的苦受只有欲界才有,有些非佛教徒的修行者,能夠暫時使自己從“苦苦”中解脫, 以禪定力生至色界禪天,色界初禪至三禪沒有苦苦的苦受,唯有內心禪悅的樂受與捨受, 進一步,當他們到達高層次的境界時——例如那些在色界第四禪天的人,只有既不善也不 惡的無記感受,這時他們能暫時地從“壞苦”(樂受)中解脫。三禪天以上沒有苦受與樂 受,色界四禪至無色界四空天,擺脫了“苦苦”、“壞苦”,內心唯有非苦非樂的捨受。 以內心安住的禪定力,修習禪定的不動業,往往讓人以為證得解脫,例如色界第四禪天的 無想天,與無色界四空天,外道的修行人會以為此是解脫。 獲得色界第四靜慮根本定,與無色界四空天的根本定,雖然沒有了苦苦與壞苦,唯有不苦 不樂的無記捨受,粗猛的煩惱都不現行,但以佛法而言,若未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這 些高層次的禪天定境還有行苦,行苦具有業煩惱的因,煩惱的根本為無明我執薩迦耶見。 所以,佛法所說厭離輪迴的苦,眾生受著種種的苦,苦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行苦。行苦 為業煩惱所攝,周遍欲界、色界、無色界,故稱為「周遍行苦」。無明緣行,因為無明我 執薩迦耶見產生有漏業與煩惱的行苦,也是苦苦、壞苦的根本。確實地理解行苦,想要斷 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的顛倒見,厭離行苦的出離心,才是佛法所說符合定義的出離心。 : 那連對行善的人也適用嗎 善有世間的善,與出世間的無漏善。 佛陀教法的重點,在於正見增上。 《雜阿含經》:「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 不墮惡趣。」 世間正見,是業感緣起的業果正見;出世間正見,是無我空性慧的緣起空正見。 以出世間正見「無我空性慧的緣起空正見」攝持世間正見「業感緣起業果正見」的行持, 行持隨順事實(符合緣起正理)的善法,是趣向煩惱解脫無漏的因。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3805004.A.438.html

01/26 19:37, , 1F
沒行苦?
01/26 19:37, 1F

01/26 23:05, , 2F
感謝分享~~
01/26 23:05, 2F

01/27 09:40, , 3F
感謝
01/27 09:40, 3F

01/27 10:01, , 4F
南無阿彌陀佛
01/27 10:01, 4F

01/27 15:03, , 5F
但世間的所謂有漏的善,不也多少有幫助他人?
01/27 15:03, 5F

01/27 16:25, , 6F
層次不一樣 世間善得世間樂 出世間善得無漏樂
01/27 16:25, 6F

01/27 17:24, , 7F
出世間善並不離開世間善,有漏、無漏是指內心的功德,聖
01/27 17:24, 7F

01/27 17:25, , 8F
者心相續中證得無我慧才有無漏的功德。
01/27 17:25, 8F

01/27 17:27, , 9F
所以趣向解脫而言,只發菩提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空正見攝持
01/27 17:27, 9F

01/27 17:29, , 10F
菩提心攝持福德資糧,在大悲菩提心的幫助之下,還要有了
01/27 17:29, 10F

01/27 17:32, , 11F
悟空性的無我智慧,這就是佛法講的行品(大悲菩提心/福
01/27 17:32, 11F

01/27 17:35, , 12F
德分)、見品(緣起空正見/智慧分)二資糧,佛是福慧二足尊
01/27 17:35, 12F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1/27/2016 17:36:15
文章代碼(AID): #1MfqtCGu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MfqtCGu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