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文摘] 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9年前 (2015/01/20 21:52),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補充:──無我(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 : → bobju: 另外還有聖嚴法師的論述, 可google: 聖嚴 靈魂 01/20 21:40 : → bobju: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開宗明義便答: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 01/20 21:42 : → bobju: 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 01/20 21:42 : → bobju: 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01/20 21:42 : → bobju: 話說回來: 脫離了肉體的意識流 <- 這種現象究竟是否[真的 01/20 21:44 : → bobju: 存在]? 還是只是一種腦補, 我們暫且持保留態度, 但可以確 01/20 21:44 : → bobju: 定的是: 佛教不承認這種東西存在. 01/20 21:45 : → cool810: 五蘊的續流無始無終,五蘊相互觀待,雖然無色界的眾生沒 01/20 23:16 : → cool810: 有所謂肉體的色身、以心識狀態存在,但無色界的眾生仍有 01/20 23:17 : → cool810: 色種,無色界投生下二界時,色種會形成色界、欲界之色身 01/20 23:19 摘自:《宗義建立》 洛桑卻佩格西 能夠產生瑜伽現量的源頭是什麼呢?其實是有賴於比量,如果沒有了解細品無常或補 特伽羅無我的比量,最後要產生現觀細品無常或補特伽羅無我的瑜伽現量是不可能的,所 以瑜伽現量的證得有賴於之前的比量。 底下看講義(中文66頁),瑜伽現量又分為二種:「現證(現觀)『補特伽羅無我』 的瑜伽現量及現證『微細無常』的瑜伽現量」。其中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瑜伽現量又分為 二類:一類是「了解『補特伽羅為常、一、自在空』的瑜伽現量」,這是粗品的補特伽羅 無我;另一類則是「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的瑜伽現量」,這是細品的補 特伽羅無我。 剛剛提到,「了解『補特伽羅為常、一、自在空』的瑜伽現量」,是了解粗品補特伽 羅無我的現量,而「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的瑜伽現量」,是了解細品補 特伽羅無我的瑜伽現量。這樣的講法除了應成派及毗婆沙宗的犢子部之外,其他中觀自續 派、唯識宗、經部宗都一致這樣承許,這是他們公認的主張。(註:犢子部不承許『補特 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應成承許『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但認為『補特 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也是粗品補特伽羅我執,不是細品補特伽羅我執。) 了解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量,或者說了解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的瑜伽現量當中 ,這個「空」就是「非」的意思,它是否定詞。所要空的有常、一、自在這三個,亦即空 掉或否定這三個所破(註:破除離蘊我──破除離開蘊體之外有個「常、一、自在的我」 ,「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空掉「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的離蘊我」,此是粗品補 特伽羅無明我執的所應破,為所有佛教內道宗派所共許。佛法講的無我有許多層次,「補 特伽羅常、一、自在」的「粗品補特伽羅我執」,是最粗顯層次的我執,佛教內道各宗派 以此為基礎,再去破除更深細的我執,更細品的我執如「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 。同理,補特伽羅為常一自在空可分為三個部份來理解,也就是補特伽羅為「常」空;補 特伽羅為「一」空;補特伽羅為「自在」空。 這三個部份其中補特伽羅為「常」空,常的意思是指沒有生滅或說不觀待生滅的意思 ,也就是說恒常的安住沒有生滅的情況,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剛談到補特伽羅為常空 ,也就是說補特伽羅並不是常的,因為補特伽羅是有生有滅,所以不是常,因此為常空。 又,補特伽羅為「一」空,亦即補特伽羅不是一。這裡的「一」是什麼意思?就是不 觀待支分。事實上補特伽羅必須依賴、觀待部份或依賴諸蘊才有補特伽羅,既然補特伽羅 是依賴部份、諸蘊,所以他就不是一,因此補特伽羅為「一」空。「一」空的意思就是「 不是一」。所以補特伽羅為「常空」的意思是說「補特伽羅不是常」,也就是他並不是不 會生滅。 總之,補特伽羅為「常」空、為「一」空,既然補特伽羅是有生有滅,所以就不是常 ,不是常的意思就是補特伽羅常空;補特伽羅為「一」空,是指補特伽羅必須依賴支分、 諸蘊,所以不是一,不是一就是「一」空。 第三個所破「自在」的部份,也就是補特伽羅為「自在」空。談到自在,首先要提到 有為法,有為法一般受到唯識三性說的影響,唯識宗會把有為法稱為依他起性,其他宗派 也都把有為法稱為依他起性,所以有為法和依他起性可以劃為等號,它們是同義詞。 有為法為什麼稱為依他起性?因為它是依賴因緣而有,依賴因緣而造作出來的,也就 是結果的好壞都跟因緣好壞有關,因緣好結果就好,因緣不好結果就不好。以有情而言, 如果要感得好的投生,就要造好的因緣和業,若要感得不好的投生,它的因緣就是不好。 不好的因緣感得不好的投生,所以無論是無情物或有情,它的結果好壞都有賴於因緣。既 然結果的好壞都有賴於因緣,就表示它受到因緣所主宰而非自主。同樣補特伽羅也受到因 緣所主宰,補特伽羅是不能自主、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自在空。 總結來講,了解到補特伽羅為依生滅的常空;還有沒有不依賴部份支分之一空;沒有 不依因緣的自在空的瑜伽現量,就是了解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的瑜伽現量。 簡言之,就是要了解補特伽羅它是有生滅的,它並非不依賴支分、不依賴因緣,也就 是說補特伽羅是有生滅,是依賴支分及因緣的。 補特伽羅是有生滅的,它是依賴支分以及因緣。例如,要得到可以聞法的暇滿人身, 那必須有他的遠因和近因,遠因就是要持守清淨戒律,還要有六度做為輔助,然後還要發 無垢的淨願。透過這些遠因,再加上近因,也就是在結生相續時,投生的那一剎那,我們 的心識和父精母血結合,父精母血就是構成我們身體的近因。 換言之,暇滿人身的獲得,它是有賴因緣(遠因和近因)。當得到身體和心識的組合 (五蘊),而後依著五蘊而稱為某某補特伽羅。所以依於五蘊這個基礎,把五蘊稱為施設 處,依五蘊的施設處成立補特伽羅。五蘊的施設處,我們稱它為支分和部份。如上所提到 的遠因、近因就是補特伽羅的因緣。 其次,我跟我的(我所)這兩者的近取因是不同的。這裡的我是跟現在的我是同一相 續的之前的我,但是講我的時候是指五蘊(我所),譬如身體。身體的近取因是來自父精 母血,父精母血如果改變,那麼身體的部份就跟著改變。也就是說我、我所的近取因各自 不同,我的近取因或者說它過去的親因是跟自己目前的我是同一相續;但是我所,若指色 蘊的話,它的親因是跟父精母血有關。換言之,不同的父精母血,身體就會受到這些因的 改變而改變。(五蘊中色蘊身體的近取因,有粗細的不同,此世粗分色蘊(形狀、顏色等) 的近取因,是來自父母的受精卵,細分色蘊的近取因則來自前一世、中陰身細分色蘊五根 的續流,細分五根不是此世粗分色蘊的近取因,此世粗分色蘊的近取因是受精卵,但細分 五根是能讓此世粗分色蘊成長存在的直接俱有緣。無色界天人無粗分色蘊,細分五根亦不 起作用。五蘊中,身體(色蘊)與心識(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有各自不同質流的近取因 ,但色蘊身體和心識、五蘊彼此互為俱有緣這部分,在五蘊和假名安立的我是共通的。) 「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空』的瑜伽現量」,其中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 實質有空之「自己能獨立」這個部份,其實跟前面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當中的補特伽羅為一 ,有點類似。一是不依賴部份、支分,而「自己能獨立」其實就是不依賴支分,不依賴蘊 的意思,所以這個部份其實是類似的,但是後面還多出「實質有」,也就是在細品補特伽 羅無我內有兩個所破,一個是「自己能獨立」的所破,另一個是「實質有」的所破。 「自己能獨立」的所破,類似前面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當中的補特伽羅為「一」,也就 是不依賴支分的部份。第二個所破「實質有」的部份,這比前面的粗品補特伽羅無我微細 ,也就是說,透過實質有的所破,顯出後者比前者更為細微。 這個「實質有」所破的部份被認為比前面更細微,這是自續派以下的看法。若以應成 派來看,其實都是一樣的,這兩個補特伽羅無我都是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沒有分粗細。 但是自續派以下,他們會認為實質有這部份比較微細,所以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 空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如果依我們的角度來思惟這兩種補特伽羅無我,實際上很難區 分它的粗細。 關於有境的三個分類,到此前二個已經說明完了,原本應該要說明能詮聲的部份,但 是能詮聲在毗婆沙宗裡面並無說明,這個將來在經部宗裡面會說明。有關於有境的主張, 在經部宗時會有詳細說明,毗婆沙宗只是點到為止。 ─────────────────────────────────────── ■外道的主張: 傳統的印度宗教,除了承認有創世主的派別,也有不主張創世主的宗教。《入中論》提到 的勝論派,即是不主張有創世主的宗教。不同於順世派主張我是由蘊體所生,蘊體壞滅則 我亦隨之消亡不復存在的斷滅論,勝論派認為的解脫有一個離蘊我。勝論派的教義中,認 為根本自性是能生果者,於何時生果?於生起欲念時,修行者觀察諸境的過患,遠離諸欲 ,修習靜慮,依止靜慮產生天眼通,接著以天眼去觀察根本自性,根本自性的各種變化受 用脫離此離蘊我,收攝入根本自性中,這時在修行者的心上,一切世俗的顯現都消失了, 此離蘊我不再受用外境而獨存,古印度勝論派或數論派等教義,認為證得離蘊我為解脫。 佛教將這種我,通稱作「離蘊我」。從佛陀起,經龍樹菩薩到月稱菩薩,都破除這種「離 蘊我」的思想。所有佛教宗派,從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對於我執的內涵雖有深細層次不 同的認知,但都一致不主張有離蘊我。一般的佛教徒以是否有皈依三寶的行為而為判別, 而「無我」的見解(除了不主張斷見,至少不主張離蘊我,「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執著」 乃外道的主張認為我與蘊體性異的情況下我是有自性)為判別是否為內外道的說宗義者。 ■佛教破除“離蘊我”與“即蘊我”—關於離蘊我: 龍樹菩薩的《中論》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在觀察「我」時,同時破除外道所執的「 離蘊我」和部分內道所執的「即蘊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 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我」是薩迦耶見染污慧之所緣境,而行相則是此我是「自 性有」。數論派和勝論派的「我」,雖有一些差異,但是都有常住、能受用、遍一切而無 作用的共通特性,這是一種離開身心或五蘊(色、受、想、行、識)而自存的我,佛教將 這種我,通稱作「離蘊我」。從佛陀起,經龍樹到月稱,都破除這種「離蘊我」的思想。 此處最重要的是分清楚補特伽羅我執的「所緣」和「行相」。補特伽羅我執的「所緣」是 「補特伽羅」,這是依於「諸蘊」所安立的法,這是有,是無常法;而補特伽羅我執的「 行相」是「補特伽羅自相有」,這是無,於名言上也不許有。「諸蘊」是安立所依事,「 補特伽羅」是於諸蘊上安立之法。「安立所依事」不同於「安立法」。人我執(補特伽羅 我執,補特伽羅是總,人是補特伽羅的別;人我執若只限定在人身,則只是補特伽羅我執 中的一部分)的定義是,緣於所緣的「人」,執(此人)為自相有之心。執我之薩迦耶見 的定義是,緣於自己的「我」後,執(我)為自相有之染污慧。薩迦耶見的所緣,是每個 人自己的「我」,這是依於自己的「諸蘊」所安立的「我」,而行相則是此我是「自性有 」。可知凡是薩迦耶見都是屬於人我執。外道各派所計的我,是「離蘊我」;依佛法,此 「離蘊我」是完全「無」,不但於勝義無,於世俗中亦無,因而不是我執的「所緣」。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21761979.A.1A4.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1/20/2015 23:28:20
文章代碼(AID): #1Klbsx6a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Klbsx6a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