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出家人太有錢?

看板Buddhism作者時間10年前 (2014/04/19 11:28), 編輯推噓6(6014)
留言20則, 6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5 (看更多)
※ 引述《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之銘言: : 我同事說出家人很快樂 因為有人養阿 在修行者的道路上,不會永遠都沒有挫折,也不會永遠都不快樂。 : 他看到出家人買名牌 買肉 學生在校應當遵守校規,若違反重大錯誤,依學校最嚴重的處理勒令退學。 僧團也一樣,若違反嚴重的戒律,應當逐出僧團。 會吃肉飲酒的,只是少部份違反戒律的僧人,但那不能代表所有僧人都如此。 : 做高鐵看到一些出家人 旁邊都有居士買單 : 我都跟我同事解釋 南傳佛教有一群森林禪修比丘 : 都托缽要食物而已 穿縫補的衣服 居所很簡陋 或是樹下一宿 : 大乘佛教認為菩薩要普施眾生 廣聚集一切資財 : 聲聞乘比丘不持金錢 或許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吧! 曾有個公案。 有居士很發心,見到僧人的衣物有破一小洞,便去買一件來供養僧人。 僧人為了不想讓居士如此花費,因為他一件你一件, 無意間也造成僧人蓄衣戒律的困擾。所以衣物但求乾淨、無破洞的出現在居士面前, 而破洞的衣物只有單純在僧團裡才穿(作物/禮佛等)。 然而現在不持金錢,也不符合現今的僧團了。 國家規定的勞健保費一定要給付,一切生活起居也要金錢。 從台中到台北總不能徒步,搭車也要車錢。 若要僧尼在樹下一宿,以台灣的治安,個人奉勸不要這麼做。 : 我不是來戰大小乘或素食還是三淨肉 : 因為很多同事看到我信佛教 都跟我反映這問題 : 我只能這樣解釋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好的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179.249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97878113.A.7F7.html

04/19 14:39, , 1F
同意此篇觀點 但有些和尚尼姑真的迷於供養之中
04/19 14:39, 1F

04/19 14:40, , 2F
而忘了頭陀苦行的意義與用處
04/19 14:40, 2F

04/19 15:39, , 3F
bey大是板上的出家眾。佛弟子應以比丘、比丘尼稱呼出家眾
04/19 15:39, 3F

04/19 15:40, , 4F
為妥(雖然出家眾不一定是比丘比丘尼,尚有沙彌沙彌尼等)
04/19 15:40, 4F

04/19 15:41, , 5F
應當用僧尼一詞,或比丘尼、沙彌尼。
04/19 15:41, 5F

04/19 15:42, , 6F
取代尼姑一詞。
04/19 15:42, 6F

04/19 17:30, , 7F
感謝回答
04/19 17:30, 7F

04/19 19:07, , 8F
現在全國有很多便利店置露天座位區,坐一宿安全無虞
04/19 19:07, 8F

04/19 23:20, , 9F
抱歉 沒想那麼多 是是 應以比丘 比丘尼來稱呼才是
04/19 23:20, 9F

04/20 08:20, , 10F
有時我在想,有時版上討論的這麼熱烈,但是不是參與的板友
04/20 08:20, 10F

04/20 08:22, , 11F
有正式皈依過,如果有正式皈依入佛門,那麼至少也就有親近
04/20 08:22, 11F

04/20 08:24, , 12F
過的道場,那麼應該不會像一般沒有皈依過的非佛教徒作這樣
04/20 08:24, 12F

04/20 08:24, , 13F
的稱呼。因為對於佛教徒來說,比丘比丘尼這些稱謂應該是很
04/20 08:24, 13F

04/20 08:26, , 14F
基本的,有正式皈依過的應該會很自然的以此稱呼。(如同正
04/20 08:26, 14F

04/20 08:28, , 15F
式的天主教徒會經過受洗,欲入佛門也應行皈依,此最基本)
04/20 08:28, 15F

04/20 08:32, , 16F
版上常見發問的問題很初學者甚至還在門外,對於還未入佛門
04/20 08:32, 16F

04/20 08:37, , 17F
的人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已經於法修行在修行道者,則以漸
04/20 08:37, 17F

04/20 08:43, , 18F
次提升層次,不能老是停留在最前後。
04/20 08:43, 18F

11/09 06:07, , 19F
的稱呼。因為對於佛教徒 https://muxiv.com
11/09 06:07, 19F

01/02 12:52, 5年前 , 20F
為妥(雖然出家眾不一定 https://daxiv.com
01/02 12:52, 20F
文章代碼(AID): #1JKUrXVt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JKUrXVt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