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信心問題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10年前 (2013/11/24 07:30),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Rockcheng (xin)》之銘言: : 現在的世界,人心險惡,大家一直在造惡。 : 如果學佛後,依照經教去奉行,到最後自己傾家盪產的話, : 而且三餐都成問題要去當乞丐的話,大家有把握在這當下一 : 心念佛求生淨土,再回來度眾生嗎? 以行佈施為例,每個人因緣條件不同,觀待個人因緣量力而為,隨緣隨分隨力。 如果一聽到佈施會有種種好的福報果報,就衝動的把一切都佈施掉, 這可能只是基於一時的激情而沖昏了頭,不是冷靜下來做智慧理智的如理抉擇。 而佈施有個重點是要對治我們慳貪的煩惱、慳吝的習氣,並迴向清淨的無上菩提, 行佈施是圓滿佛道的資糧之一,讓我們在修行成佛的道路上有足夠的資糧廣行, 並淨化貪欲、讓心胸開闊,佛陀是福慧兩足尊,非只耽著在人天盛事的異熟果報。 佈施是好事,想佈施的心是善心,值得隨喜讚歎,但需要有智慧觀待不同的緣起; 並不是將自己弄得一窮二白,連生活都過不下去需要人接濟,這樣要修行增上有障礙。 所謂學佛修行常會講的暇滿人身,其中基本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基本的資財順緣, 因此佛教人要培養福德資糧,而培福依於正命、正業,這不是貪求; 修福也並非只有金錢財力的付出,若懂得孝順孝事父母,父母也是我們的福田門, 或者社區環境整潔,自己可當義工幫大眾服務,出錢或出力,培福有許多不同做法。 佛門有句話:「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在增上的修行上佛法重視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二者都要具足,解行並重。 若要行佈施需要以智慧抉擇,不是只憑一時的感情衝動行事,若日後悔善不是好事。 關於財富的分配規劃,佛陀如何教導弟子,以下貼文供參考: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hihwuben/post/1321049290 佛法指示我們有幾種的處理方法:第一、要供養父母師長;第二、要讓妻子兒女過著 快樂的生活;第三、要擴建正當的事業;第四、要有一些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五、要 布施、救濟,以造福人群,廣結善緣。各項的比例,大約如下:供養父母師長十分之二, 妻子兒女的生活十分之四,擴建事業十分之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十分之一,布施、救濟 、做功德好事十分之一,這就是佛教教人處理錢財的方法。 財富應該怎樣處理? 透過個人努力所積累所的財富應該怎樣處理?從佛法角度而言,大致上有兩個大原則: 一、奢儉適中:不要過分吝嗇,被說成鐵公雞、守財奴。也要量入為出,不可過分耗 費,導致家庭經濟捉襟見肘。特別要說明的是,佛法雖然勸人供養三寶,但是也要衡量自 己的能力,否則引發家庭經濟的困窘,遲早會產生障礙。 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做四種用途: (一)資用:把一部分財物,用作經常性的生活費用。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當有適 當的生活水準,不可奢侈,卻要足夠。 (二)積蓄: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份做臨時支出及養老用。 (三)經營: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應該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份為事業費。多 闢田園、增設工廠、增加資本、充實學力或工作技能。這樣才會增加收 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 (四)做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世,應當顧到社會福利,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 。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三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有 一份收入來做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為人群謀幸福。 《雜阿含經》談到處理自己的財富時說: 「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 星雲大師將它引申為十分之四~經營事業、十分之三~家庭生活、十分之二~儲蓄應 需、十分之一~做福功德。 另外,《大寶積經》教導我們處理財富的方法是三分之一~供養宗教、三分之一~救 濟貧窮、三分之一~奉獻國家。 《涅槃經》則提示四分法,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四分之一~補助僕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 談財富的分配與繼承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294/294c8-1.htm 佛經上的財產分配說 ⊙靜曜: 佛教裡說「金錢是毒蛇」,然而,每個人在生活、教育、醫藥各方面都需要金錢,但 是當一個人只拼命賺錢儲蓄,而忽略了心靈與精神上的修持時,這一生也太無意義了。 在佛經裡對於財產的分配有如下數種說法: 「雜阿含經」將世間財分成三份:一份為自食用:一份營生業;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 「涅槃經」提到除了生活所需外,應做四分法: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四分之一奉 事國家及沙門;四分之一補助僕人屬下;四分之一布施親屬朋友。 「大寶積經」中,富有的波斯匿王不用為生活煩惱,他將財產分為三份:三分之一供 養宗教;三分之一用來救助貧窮;三分之一奉獻國家。 上人教我們理財之道有四:四分之一奉養父母;四分之一教育子女;四分之一發展事 業、照顧家庭生活;四分之一社會福利、造福人群(布施)。 從前的我拼命的想賺錢;直到經歷人生的許多體驗及踏入慈濟之後,我的觀念已有改 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11/24 07:38, , 1F
隨喜
11/24 07:38, 1F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154 (11/24 15:36)

11/24 19:41, , 2F
阿彌陀佛
11/24 19:41, 2F

11/25 09:21, , 3F
推((Y),好文
11/25 09:21, 3F

11/30 23:01, , 4F
隨喜讚嘆
11/30 23:01, 4F
文章代碼(AID): #1IaJglSl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3 篇):
文章代碼(AID): #1IaJglSl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