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中國難生?

看板Buddhism作者 (慈悲喜捨)時間12年前 (2012/08/09 11:48), 編輯推噓8(805)
留言13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anatta (南無觀世音菩薩)》之銘言: : 所謂...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 為什麼中國難生..可是其他國家也有佛法啊...? : 為什麼一定要生在中國呢? : 請教各位大德,感恩合十:) 漢傳佛典是由梵文翻譯過來,所謂“中國”是相對於“邊地”而言。 “佛法中土”指佛法興盛之地(如當時天竺本身),“佛法邊地”指無佛法的地方。 (《瑜伽論記》:「處中國不生邊地等者。唯中天竺名為中國。」) 這是教我們珍惜難得的人身與值遇佛法修學的機會。佛說學佛有“八難”,八種無法 修學佛法的情況,請見以下經文: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時節。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 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 睹,是謂初一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睹,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睹,是謂此第三之難 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睹,是謂第四之難 也。(註:龍樹《親友書》釋“長壽天”為『色界四禪之無想天,與無色界之四空天』)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 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 (六根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 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 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也。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 任受法,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 、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第八之難。 非梵行所修行,是謂,比丘!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  「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 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物皆 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 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八難非一類,  令人不得道, 如今現在前,  世間不可遇。 亦當學正法,  亦莫失是處, 追憶過去等,  便生地獄中。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久存於世間,  而無斷滅時。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永斷生死原,  久存於世間。 以得於人身,  分別正真法, 諸不得果者,  必遊八難處。 今說有八難,  佛法之要行, 一難猶尚劇,  如板浮大海。 雖當離一難,  然可有此理, 設離一四諦,  永離於正道。 是故當專心,  思惟於妙理, 至誠聽正法,  便得無為處。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總的來說,“學佛八難”的八種因緣就是:「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長壽天、邊 地、六根不完具、邪見、無佛世(現今還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時期)。」 而若遠離這八種修學佛法的難處(遠離八無暇),即是得到“暇滿人身”,可資道用 。如何能得具“暇滿人身”的因緣?《菩提道次第廣論》云:「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 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 善根。」 要得可資道用的暇滿人身,須要以持守清淨戒律為根本,行持布施等(六度)善行, 並且發清淨無垢的淨願,等眾多善根因緣結合。暇滿人身確實難得。 另,受持八關齋戒可對治不墮三塗、八難。“八關齋戒”:(一)不殺生;(二) 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 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七)不坐臥高廣大床。(八)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30 (08/09 12:08)

08/09 13:44, , 1F
推好文
08/09 13:44, 1F

08/09 17:12, , 2F
隨喜讚嘆!
08/09 17:12, 2F

08/09 17:43, , 3F
我想到古代流放邊疆是貶官,清朝有錢人把赴美留學視為負面
08/09 17:43, 3F

08/09 17:44, , 4F
政府出錢,他們也不想去。
08/09 17:44, 4F
也許古代中國有文化自我優越感,加上清朝時有過鎖國主義。 在乾隆下令編四庫全書時,西方大約時期歐洲發明了蒸汽機,美國波士頓科學院發現水的 組成分子H2O。 滿清後期才比較多知識份子留學西方,也有西學思想譯介過來,例如康有為曾主張將儒家 仿西方基督教立為宗教,以期政教分離,推動政治改革。 古代中國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帝王政治就與儒家思想脫離不了關係。尤其春秋三傳中之 公羊家最具有政治學理,例如儒家中之內聖外王、大一統、大居正等思想。 然而漢朝的體制大抵是繼承秦朝而來,秦是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國,有說:「秦者,古今 之界也。」秦的典章制度均為漢所承襲,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的專制政治,所謂「車同軌 ,書同文,行同倫」。政治制度的統一、法律的統一、文字的統一、幣制的統一、度量衡 的統一,都是秦樹百世之楷模。秦獨尊法家,漢後來雖說獨尊儒家,倒不如說儒皮法骨。 直到孫中山起而建立新民國後,宣稱推翻兩千年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此後 “中國”一詞方漸具現代國家意義。在此之前,古代典籍雖也見有“中國”一詞,但是指 地域之地理位置而言,非近代「國家」之稱謂。古時所謂「中國」,即中土、中原、中洲 、中夏之意,如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故稱中原。 由於秦為中原地域第一個統一的帝國,故外國習慣以秦稱呼中國,“China”即秦之譯音 ,孫中山在日本時亦以支那(China)人自稱,民國早年尚有“支那內典佛學院”,不過 在現今的政治光譜上,支那一詞含有歧視貶意。 另古代中原一詞之“中”亦含有意識型態的自我中心之意,以自為“天下之中”。拓展開 來,歐洲在人類文明歷程開啟航海時代前,也曾自認為是世界之“中”,美國強盛時期亦 自認為是世界之“中”,雖然 OBAMA 在上次美國大選提出的 Change 口號,其一是美國 應從單邊主義改變為多邊主義。 這也說明現今人類世界的多元發展,朝向“世界是平的、去中心化”的概念,在不再有一 獨大的中心國家後,強調區域均衡。但是人類天性的私心,各種合縱連橫的角力是不會停 止的,甚至在越來越多元的議題中會更形複雜化。 說到自我為中心的國族意識形態,佛法恰好是為了消除各種自我意識型態的標籤而產生, 佛陀認為各種衝突,不論是個人一己之情緒衝突,乃至社會、國際間之衝突不協調,均源 於“自我”的概念,佛法稱之為“我見”,依據佛法,入聖者預流的聖者方能破除我見。 而在中國古籍中,也曾載有類似的觀念。有人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聽到後 說“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將國族觀拓展為世界觀,超越國族局限。據說老子聽 了後更進一步說“去其人而可矣;失之,得之。”不僅去掉國族中心、亦去掉人的本位中 心,自然萬物平等。 雖然這其中有些可能出自後人杜撰,不過在現今人類的意識逐漸打開的過程中,逐漸不再 為自己的種族膚色語言所束縛,更進一步關懷自然生態的環境保育,也提供聊備參考。 以上就推文提到的,隨意一聊。 推 Lunakaoru:隨喜讚嘆 08/09 20:07

08/09 21:47, , 5F
08/09 21:47, 5F

08/09 22:42, , 6F
英文china和秦音可能不太一樣,法文就可發現音和秦一模一樣
08/09 22:42, 6F

08/09 22:47, , 7F
歐洲人稱謂中國,英文作China,法文作Chine,義大利文作
08/09 22:47, 7F

08/09 22:49, , 8F
Cina,等,其源皆起於拉丁文之Sina,為秦之譯音。秦可謂國
08/09 22:49, 8F

08/09 22:51, , 9F
威遠震,而"支那"原為梵文,古印度稱之,亦作"震旦",震亦
08/09 22:51, 9F

08/09 22:51, , 10F
為秦之異譯。
08/09 22:51, 10F

08/10 18:20, , 11F
唔 看佛版長知識..
08/10 18:20, 11F

08/10 21:33, , 12F
現在看來近代政治走向 真的不勝唏噓
08/10 21:33, 12F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30 (08/10 22:20)

08/11 02:08, , 13F
推,c大演繹得不錯。
08/11 02:08, 13F
文章代碼(AID): #1G8pBw71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G8pBw71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