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上師和弟子(四)

看板Buddhism作者 (豬愛吃)時間12年前 (2012/07/21 16:32),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現在交通通訊發達,想向哪位上師求法,坐上飛機、汽車一會兒就到了上師面前; 或者在家裡,足不出戶通過網絡、音頻、視頻聽上師講法;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比較方便 看到。這些都是學法的便利條件。相比之下,以前的修行人為見上師、求正法而歷經 的磨難要大得多。 法王如意寶少年時期從家鄉色達步行五百多公裡到石渠江瑪佛學院 拜見托嘎如意寶,沿途靠乞食維生,翻山越嶺,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 之後在上師座下全面聽受顯密教法,小小年紀也能和大人一樣忍受千辛萬苦而絲毫 不動搖精進學法的決心。那時,法王如意寶父母雙亡,沒有人供養他在外求學所需的 衣食,他只好常年靠江瑪佛學院定期分配給僧眾的少量酸奶維生。他住的草坯房 狹小簡陋,四壁透風。每當秋冬來臨,沒有足夠御寒的衣服,便在屋裡挖一個大坑, 坑裡填滿干草,每天大半截身子坐進坑裡看書,以此取暖。晚上點酥油燈徹夜用功, 累了就靠在坑壁上休息一會兒。法王常常用全知無垢光尊者依止持明上師革瑪燃匝的故事 來鼓勵自己。無垢光尊者在最貧困的時候,曾經靠區區三藏升糌粑粉維持了兩個月的生活 。每當下雪,就鑽進一個牛毛口袋裡取暖。這個口袋既作蓋被又當褥墊。 盡管條件如此艱難,尊者仍然堅持不懈在革瑪燃匝上師面前恭聽了諸多法要, 被人們稱為“更欽耶尼雅巴”——住在牛毛口袋裡的全知者。後來,尊者成為 革瑪燃匝上師法統的傳人,凡見到、聽聞、憶念或接觸到尊者的眾生都將獲得菩提果位。 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際遇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意味著我們決心 直面生活的實況,選擇把順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徑。但是,對有些人來說, “上師的加持”也許恰恰意味著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實況。你希望有一種方法, 有一個人,能帶你超越這瑣碎而低俗的人生,進入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 世俗的事務不再讓你感興趣,這究竟是好是壞呢?如果你仍然想要成為,想要得到並且 保有,不論目標是世俗的功名利祿、情感欲望,還是非世俗的名聞利養、神通境界, 背後的行為模式都是一樣的。你不過試圖用另一套東西來強化我執。 如果你失業了,你不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運氣不佳或者人際關系沒處理好, 而寧願相信這是一項考驗,是上師或者諸佛菩薩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禮。 在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樁樁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會真正摔跤,就算摔倒, 也應該摔在蓮花或至少是棉花上。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 就不會在意自己會摔得多慘。哪怕山窮水盡,比周圍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實上,這份坦然和決心,已足夠令我們的生活開闊而富足。 我們聽從上師的教導, 開始聞思佛法。佛教經典的文學之美、邏輯之美、思維之美,各種理論、概念、公案 讓你振奮贊歎,但這一切如果沒有融入你的心相續轉化成你個人的領悟,對你來說就只是 一堆知識。法王如意寶以前常說:聞法是為解脫,不為積累、賣弄學問。 盡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識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 但這並不能保證減少你的困惑。若沒有對上師的堅定信心並隨時祈禱上師加持, 我們在聞思修過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習氣的影響,而成為一種囤積行為, 囤積學問,囤積經驗。 從前,那諾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負盛名的班智達,精通三藏,辯才無礙, 但智慧空行母卻提醒他:“你只是精通詞句而並未徹底證悟。”尊者知道空行母 所言正中他的要害,於是毅然放棄一切功名成就,從零開始跟隨帝洛巴尊者學法, 受盡磨難而始終心無旁騖地追隨上師左右,最終在上師的加持下證悟諸法實相。 大圓滿傳承祖師嘉納思扎尊者和布瑪目扎尊者也有過類似經歷。 兩位祖師都曾五百世轉生為大班智達,卻始終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覺。 後來金剛薩埵在空中示現,給予指點,他們先後遠赴東土拜熙日森哈尊者為師, 依靠上師傳授的大圓滿竅訣終於證得佛果。 佛法強調聞思修並舉。聞思的同時,我們要修法,要用親身體驗去印證佛法的教義。 對剛入門的人來說,實修往往充滿神秘感和吸引力,但當你滿懷躍躍欲試的熱情, 請求上師授予那傳說中奇妙無比的高深法門時,他要麼微笑不語,要麼建議你去磕頭、 持咒,或做其它諸如此類、再平凡枯燥不過的事。你簡直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打擊 你的積極性。難道不需要做點兒什麼與眾不同的事就能成佛嗎?難道磕頭、持咒與 開悟有必然聯系嗎?你開始懷疑上師是否真的願意教給你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自我”就是這樣,只要不如所願,很容易就陷入猜忌當中。你想有所作為,想超凡 脫俗,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現。因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夢如幻, 我們才投入到宗教修持中;而如果這種修持總也無法滿足成功欲,我們便想: 精神修持大概並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實可靠;如果花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世俗營生上, 不至於會像現在這樣一無所獲。我們就是這樣在世俗與宗教、物質追求與精神修持之間 跳來跳去、搖擺不定,而實際上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修行路上堅持不懈,做到這一點比我們預想的要艱難得多。 我們只有在自我感覺越來越好時,才相信自己走對了路;如果情況沒有變好, 我們就會猶豫不前或干脆放棄。不幸的是在修行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裡, 大部分人都會感覺很糟糕。以前因為散亂,我們根本察覺不到自己有多浮躁僵硬; 而通過心的訓練,我們也許是此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混亂。這讓很多人感到難堪 甚至無法接受,但這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如果不能面對自己的混亂,定力將無從談起。 經論中說:修行之初,我們的心像高山上飛流而下的瀑布,喧鬧雜亂;一段時間後, 心變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濺、勢不可擋;再後來,心像大海, 遠看平靜如鏡,走到跟前還是會發現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後,心像高山,堅毅沉靜、 巍然不動。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圖非凡,這是上師要傳達給我們的第一個信息, 可我們往往要在吃盡苦頭之後,才會明白這個道理。所謂“平常心是道”。 上師建議我們持咒、磕頭、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讓我們逐漸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消退好高?遠的沖動,在平實中體會修行的滋味。你看《金剛經》裡第一段寫道: 佛陀與弟子在捨衛城外的樹林裡靜坐,到了吃飯的鐘點,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裡 挨家挨戶乞食,回來吃完飯,疊好外衣,收起碗,把腳洗洗干淨,拍拍坐墊,繼續靜坐。 圓滿無上正等覺、堪受人天供養的佛陀,過的就是這樣平實的生活。等幾百萬心咒念完 、十萬個大頭磕完,盡管你可能還是觀想不清佛菩薩的形象和壇城的細節, 但是你的心安靜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圓滿”、“大手印”之類的 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修行對你來說,是次第而行, 是平凡而具體、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飯、睡覺那樣。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皆具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佛性、本來面目、 心性等等都指向同一個東西。它如如不動,一直就在,不是要等到未來某個時間點 才會出現,也不是從上師那裡移植過來。上師能做的只是幫助你把背包裡不必要的 破爛什物都扔掉(看看你這一路走來竟帶了多少不必要的行李!),直到裹在其中的 如意寶珠露出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170.64

07/22 20:44, , 1F
隨喜讚嘆
07/22 20:44, 1F
文章代碼(AID): #1G2ca2-Y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