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上師和弟子(三)

看板Buddhism作者 (豬愛吃)時間12年前 (2012/07/21 16:16),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沒有被上師的顯現嚇跑,你留了下來。這也許是很久以來第一次, 你抵制住自我的誘惑,沒有被它牽著鼻子走。這失敗讓驕傲而狡猾的自我無論如何 也不甘心,於是它立刻使出新招,向你道喜說:“現在你已經成為這位重要人物的弟子, 你的福報非常人可比。你不僅比一般的凡夫俗子更高明,也比其他宗派的佛教徒更尊貴。 你是上根利器,萬裡挑一。”如此吹捧之言,你聽起來卻頗為受用。讓你感覺自己 很重要,是“自我”慣用的伎倆。在“自我”的慫恿下,你忙著扮演新的角色。 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師面前, 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這種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絕大部分時候 卻是無意識的。換言之,你以為自己是佛教徒,而實際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你換一種吃飯、睡覺、說話、生活的方式,定期燒香、磕頭、放生, 為宗教或公益事業出錢出力。這都沒有問題,關鍵是:你做這些是為了向世人證明 你是佛教徒,或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確走在公認的正道上, 還是為了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探個究竟。佛陀傳授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指向解脫; 但不論修哪個法門,若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 解脫都將遙遙無期。 “自我”說:“上師對每個人的解脫都至關重要,一定要給上師留下好印象。” 於是你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希望博得上師的青睞。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 自己本來心浮氣躁、傲慢生硬,但一到上師面前,整個人就平靜、柔和、喜樂起來。 如果這種轉變是自然流露,當然再好不過。經論中對弟子在上師身邊的言行軌范 有詳細的開示,比如態度要謙遜溫和,姿勢要恭敬調柔,不可輕浮張揚、無所顧忌等。 對一般人來說,這種種寂靜的威儀是需要刻意模仿,才能慢慢學會的, 所以只要心裡是真恭敬,一開始在上師面前有點做作也很正常。我的一位弟子 每次見到我都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言行舉止顯得有些誇張,常常讓旁邊的道友發笑。 雖然作為上師的我並沒有什麼功德,而他真誠的恭敬心有巨大功德, 所以我非常贊歎隨喜他。但如果你只是裝模作樣,想表現得比別人更穩重、大方、 有見識、有心胸,好讓上師對你另眼相待,則很難與上師相應。 《普賢上師言教》裡工布奔的小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西藏工布地方有一個單純的人,叫阿奔。一次他去拉薩朝拜覺沃佛。 到大昭寺的佛殿時,其他人都走了。他又累又餓,看見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燈, 心想:覺沃仁波切是把這些糌粑團蘸上燈裡的酥油吃的,為了讓酥油不凝固才點火, 好吧,我也照著他的樣子吃點兒東西。於是,他把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吃完後,看著覺沃佛像說:“神?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瞇瞇的,酥油燈被風吹動 您還是笑瞇瞇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師。我的這雙鞋托您保管,我轉繞您一圈就回來。 ”說完把鞋脫下來放在覺沃佛像面前,自己轉繞去了。 香燈師回來,看見佛像前的鞋准備扔出去。這時,覺沃佛像開口說話了: “這是工布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 那個工布奔回來取鞋時,又說: “您真是一位好上師。明年請到我的家鄉來吧。我會准備好酒菜等您。” 覺沃佛像說:“好的。” 工布奔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已經邀請了覺沃仁波切來做客。 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你記著點,常去外面看看。” 第二年某天,他的妻子去河邊提水,在水中清楚地顯出覺沃的影像。 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訴丈夫:“那邊水裡有一個人,是不是你請的客人呀?” 他馬上跑去看,果然看見水裡現出覺沃仁波切。他認為覺沃落水了, 奮不顧身跳進河裡救人,還真的把覺沃拽了上來,於是他高興地拉著客人往家去。 在工布奔簡單的心裡,覺沃佛像不是“和佛一樣”,而就是佛本人; 佛也不是幾千公裡以外生活在古代的一個印度人,而是近在眼前、能跟他說得上話 的一位上師;上師不是在天上飛來飛去、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供佛的食子不是擺樣子的,上師出門也會遇風雨,過河不小心也會落水需要人搭救。 阿奔真心恭敬、喜歡覺沃仁波切,否則像他那樣對禮節、應酬完全沒有概念的人, 不會張羅著請上師來家裡做客;而他恭敬、喜歡上師的原因,不是上師有名氣、 有神通,而是“神?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瞇瞇的,酥油燈被風吹動您還是笑瞇瞇的, 您真是一位好上師”。阿奔心裡沒有成見和假設,假設自己是信徒, 假設信徒應該如何對上師,假設上師應該如何反應和表現。他不懂這些, 只是那麼單純而坦白地來到上師面前,打心眼兒裡親近上師。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與上師的緣分不同,見到上師也會有不同反應:有人放松, 有人拘謹,有人魯直,有人細膩。記得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和我的幾位師兄弟 每次見上師前都會緊張得手足無措,總要在上師門外躊躇很久,誰也不敢頭一個進, 有時不得不靠抓?來決定先後順序。不管怎樣,只要是單純而坦白就比較容易與上師相應。 以前法王如意寶談起自己早年求學的經歷,常說:自己對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 無比敬畏,雖然心裡渴望親近上師,但沒有上師的吩咐,萬萬不敢魯莽地跑到上師 面前去。那時,他經常偷偷地在遠處望一望托嘎如意寶住的小屋,希望能遠遠地 看一眼上師進出的身影,他就心滿意足了;如果張望時恰巧被上師瞅見,叫過去摸摸頭, 他更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法王如意寶還常提到他年少時拜見觀音上師的有趣故事。 在後人發掘的蓮師伏藏法中,有十三個伏藏法明確授記了班瑪斯德上師乃觀音菩薩 的真實化身,因此人們也稱班瑪斯德上師為觀音上師。法王初見觀音上師, 少年天真爛漫的心裡滿以為自己會見到衣帶飄飄、雍容華貴的觀音菩薩, 不曾想眼前出現的卻是一位普通的藏族老人。法王以為自己看錯了,揉揉眼睛再看, 還是一位樸實慈祥的老者。他心想:“一定是我的業障使我看不見觀音菩薩!”於是, 他閉上眼睛深深地忏悔、祈禱。在他心中,上師與觀音菩薩無二無別的信念 不曾有一剎那動搖過。正因為如此,觀音上師對他贊歎有加,在觀音法會上歡喜地 對四眾弟子說:“從托嘎如意寶那裡來的大菩薩參加我們的法會, 使大家念咒的功德成倍增長。真是太榮幸了!平時我要求大家念咒要嚴格計數, 不能隨意誇大,但今天情況特殊,我們可以放大膽子多一點計數也沒問題。”說完, 帶頭拿起念珠把計數結的位置往前又移了幾顆。法王如意寶常用這個故事來 教導弟子說:“我們由於自己的福報、因緣,也許一時不能現量看見上師就是佛菩薩, 但只要我們不起無謂的分別念,真心忏悔自己的業障,上師就會歡喜, 上師的慈悲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心間。” 有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師心若是空中圓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靜清澈, 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潔圓滿,污物漂浮、波浪洶湧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污零亂的。 所以寶月一輪當空,江月各自不同。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只要江中有水, 不論清淨污穢,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才與 上師相應,也不必擔心其他人與上師接觸會減損自己與上師的相應。這個問題說起來 簡單,實踐中卻常常成為大家修行的障礙。有時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師, 會讓你感覺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會阻礙上師與其他信眾交往。 你相信這種帶排他性質的貪執就是對上師的信心,而實際上,它只會妨礙你與上師、 與道友之間的交流。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領會上師的意趣。 清淨的信心是開放平等的,不會排斥其他道友,也不會排斥其他具德上師。 當你能做到絕不捨棄已有的上師時,若值遇其他有緣上師,仍然可以前去依止。 不是每個人只能有一位上師。上師不是某位弟子的專利,同樣,弟子也不是 某位上師的專利。有些信心清淨的修行人,由於因緣和修法的需要, 會依止隨學眾多善知識,而絲毫不起沖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師好 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淨。如果見到新上師就捨棄原來的上師, 則會失去所有上師的加持。捨棄一位上師等於捨棄一切上師。以前, 有三位修行人向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求灌頂。尊者說:如果他們答應捨棄自己的上師 就給他們灌頂。因為這次受灌頂的機會極其難得,其中兩人思前想後,最終同意了 尊者的要求,而另一個叫沃惹的人卻說:“我的上師沒有絲毫過失, 就算嘴裡假裝說捨棄而心裡不捨棄,我也不會做。”於是,他被尊者趕出了受灌頂的 行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鄉的路上,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派人把他請了回去。 尊者當眾贊歎說:“依止上師就應該像沃惹一樣。”隨後把那兩位捨棄上師的求法者 趕出了寺院。後來,沃惹依止欽哲益西多傑上師多年,被上師稱為“與我無二的尊者”。 弟子的所作所為皆為令上師歡喜,這樣的動機無疑是純正的,不過有時“令上師歡喜” 卻會成為我們固執己見的借口。當我們認定自己所做之事正確無誤時, 會比平常更固執;而對虔誠的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讓上師歡喜更正確的事了, 所以我們一旦認准自己的方式合乎上師心意,就很難再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見和做法。 然而道友之間,尤其是金剛道友間的和睦相處極為重要。金剛道友是解脫路上 直至成佛不離不棄的同行者。金剛道友鬧矛盾會擾亂上師的心, 對上師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業制造違緣。出發點是“令上師歡喜”, 最後卻犯下如此嚴重的過失,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還是“我執” 在作怪,什麼都有可能被“我執”利用,即使最良善的動機也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時輪金剛》中明確指出,十四條密乘根本戒中關系到上師的有三條:不擾亂上師心, 不違背上師教言,以及金剛道友間不相互嗔恨。這第三條戒律常被人忽視。 人們只知道上師是嚴厲的對境,卻不知道金剛道友之間關系緊張、破裂直接關乎上師, 因此也是嚴厲的對境。我們若有機會與其他道友共事,一起為上師、為佛法做點事情, 應該珍惜這份福報和緣分,隨喜道友的發心和行為。即使有意見分歧也可以溝通解決。 很多時候,為了護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僅我們自己的意見、 方式可以放棄,甚至我們所做的“善事”或“正確的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棄。 我們不必堅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參與者都能夠通過共事減輕煩惱、 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滿了。法王如意寶曾告誡弟子:不要惹眾生心生煩惱。 無垢光尊者曾建議修行人:一切按上師說的做,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又固執又不善於取捨因果的我們,也許應該時刻牢記聖者的教言。 佛經中道友們的聚會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來描述當時的情景麼? 根據大圓滿寧提金剛藏乘的觀點:只要師從一位傳承清淨無染、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 視上師為佛,以堅定的信心至誠祈禱,自己的凡夫心就能與上師的智慧徹底相應, 無二無別,靠上師的加持就能使自相續生起證悟。法王如意寶十五歲時, 懷著對無上大圓滿的強烈信心,至誠祈禱麥彭仁波切。每念完一百遍麥彭仁波切祈禱文, 便仔細研讀一遍仁波切所著大圓滿竅訣精髓《直指心性》。如是反復, 在圓滿念誦一百萬遍祈禱文、閱讀思維一萬遍《直指心性》後, 心相續中生起前所未有的大圓滿境界。 然而,如果你認為這輩子只要跟著上師就不發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師決定, 這樣做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你也許只是不想對自己負責罷了。我們這些人, 無始以來上天入地,什麼都見過了,生生世世的煩惱傷心,一轉臉,又忘了,再來, 還是渾渾噩噩糾纏不清。釋迦牟尼佛說過:“吾為汝說解脫道,當知解脫依自己。” 自己不下功夫,總想著上師會像扔石頭一樣把你扔到極樂世界去,上師能力再大、 悲心再懇切也無法滿足你這個願望。當初,米拉日巴尊者在絨頓拉嘉上師處求到 大圓滿的灌頂和修行要訣。上師說:“我此殊勝大圓滿法,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 具有宿緣者不需修持,僅以聽聞就能解脫,乃極利根、具法緣者所修之法。” 米拉日巴尊者心想:“我以前學咒術時,僅僅十四天就出現明顯驗相。 學降冰雹術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現在此法比咒術、降冰雹術更容易,晝修晝成佛, 夜修夜成佛,具緣者不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具緣之人。” 所以他什麼也不修,整天睡大覺。過了幾天,上師說:“看來我無法調伏你, 你還是去找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扎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170.64

07/22 20:44, , 1F
隨喜讚嘆
07/22 20:44, 1F
文章代碼(AID): #1G2cLgJ1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