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愛因斯坦真的有讚揚過佛教嗎?

看板Buddhism作者 (尤克特拉希爾)時間12年前 (2012/03/13 15:57), 編輯推噓4(4017)
留言21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謠言止於智者:愛因斯坦真的有讚揚過佛教嗎? http://ppt.cc/1u0m 網路上很多文章提及愛因斯坦對於佛教的讚揚,這些網路文章的描述如下: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 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 特徵。——愛因斯坦 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c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一些本著偵探精神的網友,實地去翻閱了《ALBERT EINSTEIN:HUMAN SIDE》這本書,從頭 到尾都找不到網路上流傳的這段話,當我們實地上維基百科搜尋也會發現沒有網路流傳的 這段話的描述,所以這段話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可能的真相是什麼? 有網友找出這段話的來處。 "However, we must remember that this was not WRITTEN by Einstein and only attributed to him by a biographer." Hope this will help anyway, here i copied her answer: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這段來自外國朋友的信中表示,這段話並非愛因斯坦所寫的,而是幫她撰寫傳記的女作者 所寫的。如果這個資料正確的話,那麼愛因斯坦是沒有說過推崇佛教的言論的。 那…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 如果我們多看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可以了解到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的猶太教非常的幼稚,當 然這挑戰了西方的信仰。於是愛因斯坦和緩的表示他的宗教觀: 「你所讀到的關於我信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 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 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無限的敬仰。」 「我們不理解的事物存在的知識,以及我們對那些我們的意識可以接受的最深奧的推理和 最美麗事物的感覺構成了我們對宗教的虔誠。在這個意義上,但僅僅在此意義上,我深信 宗教。」 「有一個無限的高級智慧通過我們脆弱無力的思維可以感受的細節來顯示他自己,對此謙 卑的讚美構成了我的宗教信仰。」 這樣的觀點其實和佛教是接近的,對於佛教與禪修有了解的人一定不難理解那位女作者為 什麼做出這樣的延伸解讀了。 看事情要全面,不能以遍概全 人們的爭論往往來自於觀點的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情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解讀,站在每個 觀點上每個人都是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體諒包容他人不同的觀點。 整個事件來說,女作者所做出的解讀並沒有不妥,但是引述這段話的人將他上綱到愛氏所 言,因此產生了爭議。但我們如果去思考引敘者的立意,也許他的本意是善良的並沒有惡 意,只是久而久之變成各執一方的人事爭吵的導火線。 回頭看看我們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常常也是這樣不是嗎? 愛氏對於聖經中的記載很不認同覺得幼稚,或者說我們看佛經一些典故的時候,理性的想 也會覺得豈有此理甚至是莫名奇妙,沒有理性的人則是不用大腦的完全相信。 不管是完全否定還是完全肯定,這都不是有智慧的做法,修行人要修的有智慧,就是要去 理解為什麼這個故事會這樣寫,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有當時的道理,去了解這些故事的背 景,就不會迷惑與迷信了。 -- 佛陀如何修證成就無上菩提 一、佛陀先見因緣法、緣生法 佛陀及聖弟子,依明見因緣法、緣生法,正知緣生法無常、有為,是滅盡之法、敗壞之法、 離貪之法、滅法,離於我見,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二、佛陀見十二因緣法集法後,再見滅法,而後見八正道 佛陀從覺知「苦」與「苦因」入門,先明見苦的集起-因緣法,其次明見苦的滅法-「依 苦因的滅盡,而有苦的滅盡」,後依苦諦、苦集諦、苦滅諦之「正見」,而得見「苦滅之 道」,此即於「四聖諦」初轉、四行,生眼、智、明、覺,成等正覺。 三、佛陀見八正道後,再修八正道,最後成就解脫與三藐三菩提 佛陀先正覺「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四聖諦,再進而修習苦滅道跡 -八正道,最後完成「苦已出、苦集已斷、苦滅已證,苦滅道跡已修」,於四諦三轉、 十二行(初轉悟道、二轉修道、三轉證滅)得明覺,成就無上菩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9.21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210.69.139.21 (03/13 15:59)

03/14 06:10, , 1F
好文!不推嗎? XD
03/14 06:10, 1F

03/14 11:48, , 2F
那網友真的很奇怪 說那段文章的根據沒有找到
03/14 11:48, 2F

03/14 11:49, , 3F
提供的女作者那段話他自己反而沒有註明出處
03/14 11:49, 3F

03/14 11:52, , 4F
網路上找那段話只有中文網站才有 國外完全沒有...
03/14 11:52, 4F

03/14 11:57, , 5F
這種沒幫助的連結 還說自己是智者 誰才是在造謠?
03/14 11:57, 5F

03/14 12:17, , 6F
從However 到 answer 來處在哪裡?
03/14 12:17, 6F

03/14 23:24, , 7F
y大你好,這篇轉貼的文章有大問題 請自己goo 愛因斯坦英文
03/14 23:24, 7F

03/14 23:24, , 8F
在Human side 中有提到這段話
03/14 23:24, 8F

03/14 23:25, , 9F
也回b大,如果您覺得此篇是好文 建議您可以看
03/14 23:25, 9F

03/14 23:28, , 10F
03/14 23:28, 10F

03/14 23:29, , 11F
往往有時看起來引理成據的文章 其中卻大有漏洞
03/14 23:29, 11F

03/14 23:29, , 12F
魔鬼藏在細節裡 我也不認為愛因斯坦稱讚佛教 佛教就會漲停板
03/14 23:29, 12F

03/14 23:29, , 13F
但佛教的共同理則 卻是可以 用"科學方法"來堪驗的
03/14 23:29, 13F

03/14 23:30, , 14F
這點 我以為學佛者要有獨立思考 查證的能力
03/14 23:30, 14F

03/17 12:17, , 15F
隨喜
03/17 12:17, 15F

07/16 19:15, , 16F
推Y大的考證精神,我也一直在想愛因斯坦是否真的說過這
07/16 19:15, 16F

07/16 19:16, , 17F
段話,不過愛因斯坦講過另外一段話,也可供參考!
07/16 19:16, 17F

07/16 19:17, , 18F
http://tinyurl.com/6m8m9ty 雖未提及佛教,但也充滿了
07/16 19:17, 18F

07/16 19:17, , 19F
佛教精神!
07/16 19:17, 19F

07/16 19:17, , 20F
愛因斯坦終其一生信仰的上帝,和猶太教、基督教的上帝都
07/16 19:17, 20F

07/16 19:18, , 21F
不一樣,愛因斯坦信的是創造相對論、科學規律的上帝
07/16 19:18, 21F
文章代碼(AID): #1FNltJfb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FNltJfb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