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含經故事選010.不聞雷聲的讚歎

看板Buddhism作者 (hi)時間12年前 (2011/12/06 21:2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CYb5ox8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10.htm 《阿含經故事選》 010.不聞雷聲的讚歎   佛陀在七十九歲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 三個月安居期結束後,又出發往北方遊化,一路上經過那難陀村、羅閱祇城,進入離車族 人居住的毘舍離城。當出毘舍離城,來到了竹林村時,已經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這一年,竹林村地區正逢飢饉,糧食匱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 地去安居:有的回毘舍離,有的到跋耆國,以減輕竹林村信眾的負擔,只有阿難與佛陀留 在竹林村安居,這是佛陀一生中最後的夏雨安居處。   雨季過後,佛陀往西北方遊化,來到了末羅國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鐵匠兒子純陀的 最後菇茸供養,引起嚴重的腹瀉,勉強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為背痛的宿疾又發作,要 求尊者阿難在路邊的樹下,為他鋪座休息。   這時,從反方向來了一位外道阿羅羅迦摩羅的弟子,名叫福貴。   遠遠走來,福貴就看見佛陀安詳、平靜地坐在路邊的樹下,不由得被這殊勝的景象吸 引了,於是就停下來禮敬佛陀,對佛陀說:   「出家修行人能像您這樣安詳、平靜地安住,實在是不可思議。您的樣子,讓我想起 從前我的老師,他也曾經在這條路邊的樹下,白天靜默而坐。 當時,有一五百輛車的商隊經過,之後來了一個人,問我的老師有沒有看見,或者聽到五 百輛車的大商隊經過,我的老師都說沒有。那人懷疑我的老師是不是在睡覺,還是沒知覺 ,我的老師告訴那人,他既沒在睡覺,意識也很清楚。檢查身上的衣服,還沾有一層車隊 經過時所揚起的飛塵呢!那人覺得很稀奇,真不可思議,於是就對我的老師生起了甚深的 信仰。」   佛陀聽了,回應福貴說:   「你覺得是意識清醒而不聞五百輛車隊經過的聲音難呢? 還是意識清醒而不聞大雨天雷電霹靂的聲音難? 我曾經到過阿越村,住在那裡的一間草屋穀倉裡,那天下著大雨,雷電交加,穀倉旁有兩 位農夫兄弟,以及四頭牛,都遭雷擊死了,大家都跑來關心。這時,我從穀倉出來,才知 道這件事。我告訴他們,我一直在草屋穀倉裡,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雷聲,我沒有在睡 覺,意識也很清醒。大家聽了,覺得實在不可思議。」   福貴聽了,大感讚歎,對佛陀說:   「啊!世尊,您實在是最殊勝的,我先前對阿羅羅迦摩羅仙人的信仰,就像被大風吹 散,被急流沖刷般的消失了。」   於是,福貴從座位起來,拿出兩件昂貴的金色絹布衣供養佛陀。 佛陀要他將其中一件供養尊者阿難。於是福貴就拿其中一件為世尊披上,另一件則為尊者 阿難披上。   之後,佛陀還為福貴說法。說法的內容,是先讓他生起歡喜心,接著說布施、持戒等 人天善行,進而再說欲貪是大禍患,是不清淨的,應當捨離。 待福貴接受了這些道理,有了修學佛法的基礎後, 佛陀接著教導他屬於佛法核心部分的四聖諦。   福貴在佛陀教導他四聖諦後,即刻在座位上遠塵離垢,開了法眼,因而見法、得法, 決定趣向解脫而不退轉,不墮惡道,成就無所畏而證得初果。 於是,尊者福貴對佛陀說:   「從今以後,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 終身奉行不殺、不盜、不邪淫、不飲酒戒,但願世尊接納我為在家佛弟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   二、依《雜阿含第四七四經》、《相應部第三六相應第一一經》,進入初禪時會暫停 說話的能力,到進入第四禪定時,連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並不是死亡,而是因禪定 的專注,使得人體的新陳代謝減緩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與說話的功能就 又恢復正常。   三、說話能力雖然停止了,但微細的識還在作用。依《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說: 「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亦即在初禪的定境中,還有覺、觀以及因專注 而生起的喜、樂心理活動,所以意識還是清楚的。故事中說聽不到車聲隆隆,雷電霹靂, 但不是在睡覺,意識也清楚,更不是耳聾,那應當是進入了至少初禪的定境。   四、阿羅羅迦摩羅,佛光本在註解中依巴利文作「阿羅邏迦摩羅」。另依《中阿含第 二○四羅摩經》、《中部第二六聖求經》說,佛陀在剛出家時,曾依「阿羅羅伽(迦)摩 羅」學得「無所有處」的深禪定,但仍不覺解脫,應與本則故事中的「阿羅羅迦摩羅」同 一人。禪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但佛陀依著福貴 對禪定力的讚歎,引導他趣向解脫的修學。   五、尊者福貴以昂貴的金色絹布供養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見心不染著的解脫者,對 價值昂貴的東西,也不會迴避。   六、佛陀為尊者福貴說法的次第,是先引起他的景仰與歡喜,再說布施善行、欲貪禍 患,最後才說四聖諦,這與《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經》、《中阿含第三八郁伽長者經》的 先說「端正法」,再說「正法要」相同,是佛陀對許多在家人說法的模式,《中阿含經》 形容這是「如諸佛法」,可以解讀為是佛法的古老傳統。這種傳統,往後還可以在龍樹菩 薩的四悉檀(世間、為人、對治、第一義悉檀),覺音論師的《四部》注釋(吉祥悅意、 滿足希求、破斥猶豫、顯揚真義),《摩訶止觀》的「四隨」(隨樂、隨宜、隨治、隨義 )中看見。其中,引發歡喜心的學習興趣,可以看做是「世界悉檀」(或「吉祥悅意」) ,「端正法」中的布施、持戒,可以看做是「為人悉檀」(或「滿足希求」),斥欲貪為 不清淨的禍患,可以看做是「對治悉檀」(或「破斥猶疑」),說四聖諦的「正法要」, 可以看做是「第一義悉檀」(或「顯揚真義」)。我們看到佛陀的教導,是「四悉檀」的 完整運用,亦即一定會導入佛法的真實義才停止,這與今天一些只好於讓人生起歡喜心, 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教導不同。   七、「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就是「歸依三寶」。依早期經典的用辭,作「 歸依」而非「皈依」歸依是自發性的,表示自己對佛法修學的堅定向心力與人生目標, 這不必由誰來同意。但成為佛弟子就不一樣了,一如要得到老師的同意一樣,需要請求佛 陀的允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50.118

09/11 01:02,
(補充)原佛經作: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09/11 01:02

09/11 01:04,
本文第六點:說法次第,在家眾切要注意。
09/11 01:04

09/11 01:05,
長阿含經:"...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09/11 01:05

09/11 01:06,
,欲為大患、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
09/11 01:06

09/11 01:06,
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
09/11 01:06

09/11 01:06,
常法',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09/11 01:06

09/11 01:08,
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
09/11 01:08

09/11 01:09,
道,成就無畏..."
09/11 01:09
※ 編輯: AHJKL 來自: 125.229.125.137 (09/11 23:04)

09/12 01:21,
初禪是 尋 伺 喜 樂 一境性
09/12 01:21

09/12 01:22,
尋是 例如腦中忽然生起過去所發生的一件事
09/12 01:22

09/12 01:23,
伺是 這件事引申的一連串想法
09/12 01:23

09/12 01:24,
聽不到雷電霹靂 應不只是初禪
09/12 01:24

09/12 01:32,
我也覺得作者說至少初禪的定境是很語帶保留的,若觀察按語4.
09/12 01:32

09/12 01:32,
"佛陀在剛出家時,曾依「阿羅羅伽(迦)摩學得「無所有處」
09/12 01:32

09/12 01:33,
但仍不覺解脫,應與本則故事中的「阿羅羅迦摩羅」同一人。"
09/12 01:33

09/12 01:33,
"禪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按語都已經說
09/12 01:33

09/12 01:34,
"阿羅羅迦摩羅"達「無所有處」的深禪定,已是四禪上三定,
09/12 01:34

09/12 01:35,
在根據雜阿含經(四七四)有關禪定敘述:"空入處正受時,色
09/12 01:35

09/12 01:36,
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
09/12 01:36

09/12 01:37,
識入處想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五百車
09/12 01:37

09/12 01:37,
經過,看見或聽見都沒有,無物質(色)之傳遞。
09/12 01:37

09/12 01:38,
m 應該是進入四無色禪 在四禪之上
09/12 01:38

09/12 01:42,
這又讓我想到釋廣德法師的事
09/12 01:4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37.82
文章代碼(AID): #1EtXVwhL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EtXVwhL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