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其實沒有大小乘之爭

看板Buddhism作者 (知識天的圖書館員)時間16年前 (2008/06/16 15:17), 編輯推噓5(5014)
留言19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嚴格講起來,漢傳佛教在鳩摩羅什之前,並沒有嚴格的大小乘之爭。 臺大歷史系周伯勘教授便曾寫過一篇論文討論這點: 〈早期中國佛教的大乘小乘觀〉,《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 --------   儘管在竺法護所譯的早期大乘佛典已有「小乘」這字眼,   但於384年,道安在鞞婆沙序與十法句義經序中提到阿含為「小乘」以前,   中國佛教徒的作品從未提到小乘。似乎中國佛教徒從末正視小乘的存在。   中國佛教徒早期談大乘時不談小乘,   反而在上座部論師受到熱烈歡迎之際,開始談小乘,實在令人覺得奇怪,   因為上座部論書在印度大乘眼中才是真正的「小乘」,   此時上座部論書被中國佛教徒視為「大乘之典」,真正的「小乘」只限於阿含。   顯然早期中國佛教徒對「小乘」的看法   並非沿用印度大乘佛教視「小乘」為一「低劣、下等的教義」。   ……   道安認為,阿難頌出十二部經之後,覺得它們的思想太混亂;   於是為十二部經做了整理的工作。   ……   換言之,阿含是阿難整理佛所說各種不同法的作品,   所以「阿含者,數之藏府也。」   從這層意義來看,阿含之被視為「小乘」,   有作為所有佛經工具書的味道。   今天我們看四阿含,可以確定這是經過整理的經部集成,   它或依事歸類,或依數歸類。   道安視阿含為法數的集成是沿用先前已存的看法。   但是在般若與阿含二經典的關係上,   他已突破過去那種純以「得意忘言」、   「不以文害意」那種對佛教教理不精確的討論方法,   企圖為般若和阿含建立一平衡的關係。   道安為了想革除格義之弊,企圖對印度佛法從根本認識起,   來達到正確認識般若的目的,因此重視法數集成的阿含。   他說:「阿含者,數之藏府也。阿毘曇者,數之苑藪也。   ……不學阿毘曇者,蓋闕如也。……」   這是明說般若的基礎在阿毘曇和阿含上。   在這層意義下,   「小乘」跟印度大乘佛教所說的「小法」「低劣乘」   可說有天壤之別。 -------- 由此可知, 最早漢傳佛教根本並未賦予「小乘」貶謫的意思。 周教授認為,道安時代漢傳佛教的小乘觀, 其實源自漢儒「小學」二字: --------   道安這種「小乘」的看法顯然不是來自印度大乘佛教。   我認為他把阿含視為「小乘」   是從傳統中國學術界對小學的看法得到靈感。   漢代以降,小學是初學進階的第一步。   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初學者認識文字及其意義。   ……   阿含雖不是如說文一樣的字書,   倒也是以事相聚,或以數相聚來說明法相的類書。   ……   所以漢代小學家說小學是「經義之本」,   中國佛教徒則視小乘的阿含為「法歸」。   第四世紀晚期,當中國佛教徒想藉著對印度佛教從根本認識起,   來擺脫格義的錯誤,正確地認識大乘佛教,   但是他們的佛教思想仍是中國格義式的,   他們對印度佛教的教派思想一無所知。   他們不了解上座部的論書代表著部派思想,   與真正印度大乘佛理毫無關係。 -------- 這種小乘觀,一直到鳩摩羅什之後才有了轉變, 不過仍然沒能獲得完全成功: --------   羅什所譯的大乘經可分成二類,第一類是重譯,……   另一類是新譯,主要集中在龍樹的中觀哲學的作品,……。   第一類的譯本是糾正過去舊譯的錯誤,使「微遠之言,於玆顯然」。   後一類的新譯全是大乘佛教的理論作品。   中國佛教徒只有透過研讀這些作品,   才能脫離「格義」的歧途,了解大乘佛教。   這是中國佛教徒第一次了解大乘與小乘的區分,   以及大乘怎麼可能統攝小乘;   對當時中國佛教產生極大的衝擊。   從羅什所譯大乘經典所呈現的大乘佛教世界,   和先前中國佛教徒所認知的大乘世界大不相同,   這個新的大乘佛教世界觀就成為以後中國大乘佛教世界觀的基礎。   首先,羅什在大智度論中說明大乘經典的來源與傳統部派佛教   (他用「小乘」來指涉傳統部派佛教)經典的來源並不相同。   ……   雖然羅什建立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基礎,   但在攻擊上座部為「小乘」上並不十分成功。   上座部佛教能立足中國,   主要是和先前與玄學結合在一起的有部禪法在教義系統上彼此互通。   對主張禪智並重的中國僧人而言,   上座部的論書對行有部禪觀是極有裨益的。   羅什並不長於禪法,他譯禪經是應付生徒的要求,   並非出於主動,而且所出的禪經雜採五家禪法,   對於重視系統研究禪法的中國僧人而言,   羅什的禪法是「其道末融」了。   所以只要中國佛教徒仍行有部的禪觀,   上座部佛教思想就存在中國佛教裏。 -------- 由此可知,漢傳佛教雖然也談大乘, 但由於傳經、譯經的過程中,並未受到部派包袱的影響, 因此反而廣納不同部派的觀點融雑合一, 未必就會落入大小乘的二元迷思之中。 (搞不好漢傳佛典反而才是後人略窺「原始佛教」真貌的方便途徑!) --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 Yahoo!分站:http://tw.myblog.yahoo.com/public-forum UDN分站:http://blog.udn.com/linpepsi Blogger分站:http://linpepsi.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72.198 ※ 編輯: pepsilin 來自: 140.112.172.198 (06/16 15:23)

06/16 16:22, , 1F
傳譯次序未如歷史發展和未受到部派包袱的影
06/16 16:22, 1F

06/16 16:23, , 2F
響,有什麼邏輯關聯嗎?
06/16 16:23, 2F

06/16 17:28, , 3F
經裡不是早講了 佛法離開一切戲論
06/16 17:28, 3F

06/16 19:28, , 4F
嘿咩,佛法就是佛法,佛教又不是佛陀創的
06/16 19:28, 4F

06/16 19:29, , 5F
這跟立委在諍台灣or中華民國有啥不同 =.=
06/16 19:29, 5F

06/16 19:29, , 6F
不就只是在搞分化罷了 -.-
06/16 19:29, 6F

06/17 09:51, , 7F
我比較好奇的是 引述的資料全都是在討論
06/17 09:51, 7F

06/17 09:51, , 8F
"早期中國佛教"的問題 何以標題卻下了個
06/17 09:51, 8F

06/17 09:52, , 9F
"漢傳其實沒有大小乘之爭"?
06/17 09:52, 9F

06/17 09:52, , 10F
隨著佛教在中土的蓬勃發展 大小乘之爭一
06/17 09:52, 10F

06/17 09:53, , 11F
直都是存在且嚴重的議題 那這些都不屬於
06/17 09:53, 11F

06/17 09:53, , 12F
"漢傳"佛教嗎?
06/17 09:53, 12F

06/17 14:40, , 13F
他應該是指在教理上大乘並無貶低小乘的
06/17 14:40, 13F

06/17 14:41, , 14F
意思。但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之間的爭論
06/17 14:41, 14F

06/17 14:41, , 15F
,則是另一回事。
06/17 14:41, 15F

06/17 14:42, , 16F
南傳佛教否定大乘經典的存在,兩者當然
06/17 14:42, 16F

06/17 14:42, , 17F
會有爭論,但這不代表北傳佛教也否定阿
06/17 14:42, 17F

06/17 14:42, , 18F
含經。
06/17 14:42, 18F

04/16 14:43, , 19F
隨喜讚嘆
04/16 14:43, 19F
文章代碼(AID): #18LXETjg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