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何心胸寬大

看板Buddhism作者 (貝貝)時間16年前 (2008/06/15 19:08), 編輯推噓7(701)
留言8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原文恕刪~ 分享一篇中午看到的故事:) ---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 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餐飲,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    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給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你    打我,我也回打你;你鬥我,我反鬥回去,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       反之,如果不以謾罵回應謾罵;動怒回應動怒;拳頭回應拳頭;爭鬥回應爭鬥;    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    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瞋恚永斷的人,還有什麼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    你應當瞭解:    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瞋心的,    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    以瞋怒來回應瞋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應瞋怒的人,    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    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    也能夠讓自己沈靜而提起正念,    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    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    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    不瞋勝過瞋恚;善行勝過不善;    布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    聖賢者不會動瞋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    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    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    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    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    不是那手持韁繩控制馬兒的人。」 --- 原文from: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08.htm 希望有幫助到你 :) 我所知道的一位大乘修行人,曾經告訴我們: 出家後多年的某一天,他思考他的轉變,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他討厭的。 一開始我不了解他在講什麼東西,無法體會那樣的境界,怎麼可能沒有討厭的人? 現在,才慢慢的知道了。 心胸要一下子變兩倍三倍大很難呢 >"< 不過... 一小步一小步努力吧~ 另外!!! 當下努力忍下怨氣並往好方面想的時候,或許也可以隨喜一下下自己的善根 :) 畢竟佛法不是來打我們的,是來幫我們變得更好的。 雖然我們還沒有做的很好,但要明白我們正努力在這條路上走,而且不是一個人唷!! 一起加油 共勉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22.83 ※ 編輯: Truefer 來自: 140.122.222.83 (06/15 19:21) ※ 編輯: Truefer 來自: 140.122.222.83 (06/15 19:30)

06/15 19:32, , 1F
感謝分享好文...推喔..
06/15 19:32, 1F

06/15 20:21, , 2F
:)
06/15 20:21, 2F

06/15 20:35, , 3F
南無阿彌陀佛,好文:)^^
06/15 20:35, 3F

06/15 20:51, , 4F
值得一再回味
06/15 20:51, 4F

06/15 21:12, , 5F
PUSH
06/15 21:12, 5F

06/15 21:20, , 6F
推~~~面對他~處理他~圓滿他
06/15 21:20, 6F

06/17 11:13, , 7F
06/17 11:13, 7F

06/17 16:22, , 8F
推,感謝分享,好文大推~
06/17 16:22, 8F
文章代碼(AID): #18LFX09T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8LFX09T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