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如夢如幻的煩惱

看板Buddhism作者 (戒)時間17年前 (2007/02/07 15:19),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如夢如幻的煩惱 http://bauswj.org/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15&bdsn=556&fullscreen= 楊雲唐 記得在七年前我參加個禪修,頗得法味,當時感覺超越了許多塵縛。在最後一天 獨自在外面經行時,看著熙來攘往的車子,一陣明天還要去上班的壓迫感,襲上 心頭,剎時覺知生活的塵縛還是很難了脫。王昌齡的《閨怨》詩也跟?浮上:『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雖然 也知「智者除心不除事」,然而現實問題對人總是如此地切身,學佛人要在這裡 脫落,確實不是容易的事。 現實的問題 娑婆世界的堪忍,交織著種種順逆的境界,本是提供人磨練心性、開發智慧的機 會,但大部分的人開展的是生存的本領。人在沒事時,總是覺得挺解脫的,但事 到臨頭時,才看得出法有沒有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學佛人常會有些喟嘆,就是修 行累年,遇到生死關頭,還是用不上力。由於周遭很少見到誰真的出離了三界煩 惱,若非那些前人解脫的實例,很多人會懷疑學佛真能解脫嗎?與其辛苦修行, 是不是不如走信仰的路就夠了? 一般人追求享樂與幸福,這是公認的「正常」生活模式,所謂「成功的人生」, 一般就是依所獲得的福祿壽喜來分判。人最不能安住的是面對「不確知」的命運 ,生命若是朝生暮死,也就認了,但歲月長長短短的不定性,反而難以讓人認命 。所以有人想以算命來縮短未知的等待,或是提前「儲備資糧」以防未然。但人 能儲備的不外是物質與「養兒防老」式的依賴,或平常多照顧與鍛練身體,以資 延壽。然而在儲備的過程中得到滿足的經驗,卻逐漸讓人養成「黏著」的習慣, 從基本需要進而成為尋樂的追逐,因而在得到滋味後,即使是個負擔,人也不肯 失去。 我們都知道「愛情不能當麵包」,愛情與麵包,最後還是麵包才能解決生活的問 題。所以沒有現實的安穩,就無法修身、治國、平天下,也難談心靈的提昇。於 是我們都選擇先談現實的生計,再談學佛修行。只是一般人即使到了退休,也仍 未玩夠,因此修行一直被某些人當成是玩夠後的業餘消遣。其實取樂之所以是人 之常情,是因「業力與習性」使然,每個人生命的背後,還是有想解脫煩惱的訴 求。不過這需要靠修行成就的事,比起隨興求樂而言,實在是太辛苦了。現實告 訴我們,解脫是高難度的事,可能要好幾生才見到「回報」,幾生後的解脫誰能 等得及?一般人是活在目的的追求中,都不想苦苦地等待,當然怪不得願修行的 人就很稀少了。 從某方面言,的確,人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又當在現實中嘗到甜頭後,要他轉向 修行,這真的是強人所難。人畢竟是活在業力與習性中,若他未準備好,勉強拉 他來修行,多半得不到好處。除非你能向他保證,這輩子就能解脫,否則可能連 我們自己都不敢自信,會在修行路上一直「忠貞不疑」。 苦厄的出路 自古來人們都在嘆「人心不古」,從生命的品質越來越低落來說,人類的未來似 乎是漸趨暗淡,這也是一般宗教用來警惕人的論點,說人類未來結局不是上天堂 就下地獄。但從佛教說,事實是可以有很多層面的,人再如何地沉溺,只要良知 未泯,都有觸到亙古以來不變的真實,有與千聖把手同步的機會。這真實就是「 本來無一物」下的一切「平等如夢如幻」。亦即,雖然佛法不能保證人這輩子就 能解脫,但卻說不論你是誰、信不信宗教、或你的境遇是怎麼樣,這「空幻」的 真相,從不因人而異,從未離誰而去。在一念翻轉間,這始終不變的「絕待」, 有如月亮的本自圓滿,是可以當下就顯現的。 這裡先舉個禪宗的公案。唐朝臨濟,三度?問師父?檗「什麼是佛法大意」,三度 遭?檗打回,一時不能領悟,就到江西向大愚禪師請教,說:『我三次問師父什 麼是佛法大意,三次遭打,不知有?有過錯?』大愚禪師說『?檗為你如此老婆心 切,都快被你累死了,你還在這裡問有什麼過錯。』臨濟言下大悟,回到?檗處? 說此事。?檗說:『這大愚太饒舌多事,待明日見了,非打他一頓不可。』臨濟 說:『說什麼明天,現在就揍他一頓。』一邊說?,一邊向?檗肋下打了三拳。? 檗大笑,給予印可。 這例子說的就是「本來無一物」,無一法可得,但臨濟不能契入。大愚禪師卻點 出「無一物中,正可無住地大用。菩薩不畏疲累,於三界行大慈大悲,那個不是 空的展現!」臨濟於是契入佛法的實際。但?檗禪師還是勘正說「此中無真假, 何來戲言大慈大悲?應揍大愚一頓。」於是臨濟就來個「既是無真假,那打誰不 都是一樣,又時間也是假,全是兒戲。」師徒二人便在當下「如幻三昧」中哈哈 大笑。 再舉另個例子。有位修行人,對他自己好說謊的習慣很苦惱,請問師父怎麼辦? 師父說:「這世界裡,那個不是假的?」弟子聽了,釋然放下心中塊壘。這位師 父若依一般戒律角度,喝斥弟子,最多只是讓他感受佛法的威德,願「以戒為師 」,但未能放掉「此是彼非」的壓迫感,進入佛法的無量核心。高超的佛法是能 教眾生超越念頭或意識的執著,一旦誰完全領會真相、就能看破現實,不再活在 意識裡,也超出了五蘊世間,這世界的種種將動不了他,於是佛教稱這樣的人為 「出世間」的解脫者。 完全了悟佛法「空」的人,心是如虛空的活潑,而一般未成就的人,總是卡在某 些問題上,時上時下地奮鬥著,心像雲遮的天空,離不開煩惱。而有些卡的太久 的人,則漸麻木,甚至迷失靈性,心像無邊的黑夜,成為一闡提。學佛不外是為 斷煩惱,斷煩惱是把心中的「卡」疏通,讓此心完全活得自在。「卡」的原因就 是有所「不空」,或還視某些為「非幻」,不論是被好的或壞的卡住,打了結就 是不解脫。 「看破現實」是看到一切皆空的事實,這是勇者的智慧。但另一方面言,「空幻 」也潛藏著極大危機,一旦誤解,小則喪志失心、沉鬱不前,大則誤入歧途、撥 無因果。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解脫,這是必經的路,解脫者都是 悟到「諸法如幻」,才能無所掛礙。所以學空必須學到家,不然喪身虎穴者也比 比皆是,而學了半調子的話,也一直在與實際真相捉迷藏,顧得東卻失了西,我 們多半是這類出不盡煩惱苦的人。 夢幻的人生 在佛經裡常常可見到「眾生如幻、三界如影」之類的敘述,若真明白了這道理, 一切煩惱執著與人生問題都化為雲煙。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表示若還有苦,就是有「不空」的部分。但學了佛的人都知道,這「空」並不是 「沒有」,也不是「有」,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與空」是不二 的。這道理都清楚,但在現實上卻還是會對立,原因是我們都習慣活在「有」中 ,沒能看到這「有」其實是「假有」。「假有」簡單言就是沒有誰能真的擁有。 從「假有」言,大家都是平等,而從平等來看「擁有」,不過是「如夢如幻」的 ,所以才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曾經的活過」到底意謂著什麼?從平等如幻來看,這答案就在臨濟的拳頭 中。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說:『菩薩觀眾生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 。如盲者見色、如空中鳥跡、如化人煩惱、如滅度者受身。』這敘述若是事實, 則生命無異只是如夢如幻。心經的色空不二,至少還沒否定「有」,但這裡的維 摩詰經所言,此「有」似乎是徹底被否定了。依心經言,雖是假有,還有「有」 的一面,但若連「假有」也是「假」,有人會認為那太極端了。這可分兩方面講 ,例如心經的後半部也說「空中無色、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老死」,從空 性而言,一切都是空性,空性外是沒有「有」的。另一方面言,若我們還在「空 有不二」中看到「有」,則會忽略同時的「空」,所以雖知「不二」,卻還是習 慣偏執在「有」這一邊,因而即使學佛多年,遇到事情,仍舊卡住。若我們沒能 進一步看到「假有」也是「假」,或進入徹底的「假」,則身見(我見)是無法 絕跡,煩惱苦也會死灰復燃。解脫者與我們一樣有身體,一樣活在地球上,一樣 要吃飯睡覺,但他們沒有煩惱苦,差別就在他們看到「假」。 六祖說『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 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這解脫者的真言。「一切無有真」即是 一切「假」,甚至連「假也是假」。離假即是離一切法、一切見,連「假」也要 離。於是「得無所離,即除諸礙」,所有的礙或境界,都是假,而假也是假,於 是徹底無所見、無所住,故不為一切所動,而且一切都事事無礙,也不必離了, 如此才是真的達到「中道」的解脫。此後再說「空有不二」,就不會偏於一邊, 而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說而無說」。這種境地,所見所觸,當然只能勉強以 「如夢如幻」來形容,而且是無關乎消極或積極,也沒有真假可言。 從凡夫的立場言,非得要勤苦修行,才能放下執著而達到這種境地。但從實相的 立場言,這是本來如此,始終未曾改變。真相不會要蒙蔽誰,只要人相信真相, 別總是相信自己的認為,則一切只是如夢如幻,夢幻中,人都是無礙,根本沒有 解脫不解脫的問題。這就是佛經說的「不以修得,不以不修得」。放下自己的執 著,就是修行,而即使放不下,大家依然是如幻人一樣,沒有什麼變成真的。一 切生死煩惱,不過是自己演戲自己入戲,沒誰綁住你。 誰行慈悲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者看世間,有如水中月。但問題是為 何他們還會鞠躬盡瘁地行大慈大悲?這就像禪宗原本主張是「不立文字」,但卻 又著述特別多一樣。這是因「自然流出,沛然莫禦」的結果,由於是「自然」, 所以對作者言,他是「說而無說」。一個完全入於法流的人,他就是法的化身。 然而由於世間文字是有限礙的,有為的言語,流布於世間必有所遺漏,也因如此 故,他要提出「說而無說」的提醒,說「佛法如標月指」、「依經解義,三世佛 冤」。雖然是夢,而離開夢也沒有另外的真實,所以「知道是夢」就勉強稱為「 真」了,所以維摩詰經說『讓眾生明覺這夢幻的事實,就是行大慈大悲。』這是 真的「慈悲」本義。慈悲的原義本不是為滿足眾生的利求。 然而,因為眾生還是無法明覺,他們就只好也跟?眾生一起作夢,『應依何身得 度,則現何身度之』,演起「家家酒」的戲,這就是眾生一般認識的「慈悲」。 這慈悲是有分階次漸進的,因不是一步就將眾生煩惱苦連根拔掉,所以這種慈悲 其實應稱為「方便﹙慈悲的手段﹚」。在「如夢如幻」的真相中,佛菩薩因知都 是假的,所以設計了各種的善巧方便,有時用正的,有時用反的,依眾生根器與 需要的不同,從世俗的滿足到逆向的刺激、高捧上天或推到谷底,用盡手段讓人 看到夢幻的假,以提昇出世的智慧,最後導引眾生進入「空無所得」的覺醒,這 在法華經就以「羊車牛車」等玩具來比喻。 所以對一個走修行的佛弟子言,要能看得懂佛菩薩「非愛見悲」的對待,別只想 求佛菩薩的加持,自己更應正信「一切如夢如幻」的事實,契入「空無所得」的 正見,才能體會人生的真相,達到生死不動,圓成生命的真義。因此,修行人面 對得失煩惱,他只是反省、盡分、隨順,任何可能的結果都願安住,不妄想也不 埋怨。於是任何的煩惱,就在如此地隨緣盡分、不妄掙扎中,得到智慧的出路, 變成他的般若波羅密。而得到這智慧後,他還是知道都是「無所得」的,如此他 便處於「心等虛空,人同法身」的境地。 阿耨菩提 佛於金剛經說:『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則燃燈佛不予我受記。』不 但菩提無所得,連受記也不可得。所以維摩詰對彌勒說:『過去生得受記乎?現 在生得受記乎?未來生得受記乎?』在三心不可得之下,眾生平等,若一人能有 所得,大家都應同樣有所得,但事實上都是夢幻意識邊的事,都無所得。因此佛 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彌勒也不能自認得到受記,所以連成佛如此的 大事都不可得,何況世間的煩惱?前面「曾經的活過」的問題,到這裡也變成「 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不需要你親嘗,事實都是一樣,即使你沒有活過,都是 「一假一切假」。 問題就在人總是活在意識中,算計著自己夢幻的遭遇。這時佛法就談「虛妄意識 」了,要人依修行,去體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但外在的事情 是如此,連內在的五蘊也是如此,都是虛幻,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 離見,見不能及。』除了「自心取自心」外,沒有一法是真實的。 可是人一定是被心所主宰的,雖然知道『諸識法如幻』,但能知的這個也是「心 」,所以進一步,佛法要人能「無心」。問題是要將心無心,到頭來還是有個心 ,所以要先能「無念」。而無念的基礎在先有正念,正念的基礎在先有正信,正 信的基礎在先有正見,正見的基礎在聽聞正法,聽聞正法得先親近善知識。若缺 少善知識,就得多閱讀經典,而經典必須依了義經,然而了義經常是超越意識思 議,所以又回到「信」。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入佛法大海。然而這「信」須是信 了義菩提、信自性功德、信不增不減、信如夢如幻、信本來無事、信畢竟空。 無住生心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真的信是全心的信,心就是信 ,所以不會生妄念,無妄念即是無念。這時不必再論心是有是無,只是「隨緣地 大用」,用後還是無有真,所以不住。從如夢如幻言,所有的「有」都是暫時的 施設,包括心也是如此,德山吃不到老婆子的點心,就是還落於有心。 自性功德的信、畢竟空的信,不是宗教的信。亦即這不是交給上帝、交給佛菩薩 ,而是「心即是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自性皈依』,或說是「究竟 真理」。而在真理中是絕待的、是無個人成分的,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的自性涅槃。究竟真理即名「大現實」,無論誰在這大現實中,都討不 到便宜,也沒被虧待,佛法給它一個名詞就是「因果不爽」。 只要人對「因果」不落於機械性、宗教性、註定性,仍知道它的「空性」,則他 在信因果的同時,心是活的,沒有一定要依怎樣的方式行事才對。他在因果中卻 不被因果的觀念所束,因為他自己就是因果的化身,沒有誰要改變或操控誰,而 且因果不是定型的,本來就在不斷地變。這裡「因果是空性」、「人也是空性」 、「變化也是空性」,都是同在涅槃法界中。在夢幻裡,其實大家都沒有命運可 言,只是隨緣示現的不同。「好」有它的教化,「壞」也有它的教化,就像白天 與黑夜都有其道理,但虛空卻不變。 於是佛經才說「六塵如水中月、眾生如幻、三界如影」,如夢的人生裡,人就是 法界,只要隨順不二就安然無事,而隨順不二的生活就是「無住生心」。這點可 從菩薩的世間行來看:「修習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 中佛事。」人人心中都有菩薩,只因取相分別,三界就跟?「心生則法生」,於 是夢裡就有苦泣的聲音。 既然夢外無另有真,而且假亦是假,每人本是可像菩薩示現人間般,心無所住地 隨緣大用,度一切苦厄。暫時的施設就是用,用而不執為實有,就是無所住。在 用中即使有何成敗是非,也還是正念如夢如幻、如水中月,得而不喜、失而無憂 ,該生則生、該滅則滅,沒有掙扎。我們只要依良知與願心,不斷地隨緣盡分, 同時欣賞人生的變化之事實,就能看到解脫者的智慧,迷夢的人生,便得離迷而 自在。怕的是雖然我們「夜夜抱佛眠﹙佛在自心﹚」,想的卻是「同床異夢﹙妄 想顛倒﹚」,一直要修行出三界,卻不知三界本空,還作繭自縛,空負草鞋錢。 人生的選擇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是有眷屬親情的負擔,令我們不能心無所住,這是在家人的最 大關卡。其實就是因為自己不能自在,所以親屬們會對我們不放心,這是互成因 果的循環,總要有人先敢放,其他人才能跟?放。 現實裡有最美的溫柔,也有最殘忍的逼迫,千古來,人們都選擇「相濡以沫」地 過活,只有如佛陀般的人,率先選擇放下親情的依賴。我們學了佛,本該比親屬 更早地面對人生的遭遇,表現出智者的自在,但我們常認為有更好的選擇,可以 有逃避的可能,結果卻逃避了「不生不滅」的真諦,仍以世俗諦與眷屬們相對待 ,還邀請他們共處在彼此不空的三界裡,這是因為我們就是如此成長的,是彼此 熟悉的共處環境。我們的「不忍」,讓大家多流了海水般的眼淚,即使在深嘗了 刺骨的痛後,還是不能學到佛陀的勇敢。 學佛人不敢期望此生就能解脫,既然如此,那就檢現成便宜的吧!佛陀留下解脫 的智慧,雖然我們學了還未解脫,但至少要肯定地認同「如夢如幻」的事實,把 生命裡的遭遇,當成是看「大長今」般的電影,越悲慘越有看頭,即使淚流滿面 ,也還知道那是戲,正是練習揮灑智慧處。有空的正見為背景,才能在苦難中還 保持活潑欣賞的心,與苦共處。今天不論你選擇哪個片子,一切起伏、成敗得失 ,在投入欣賞之餘,別忘了都是空的轉化。在太過忘情投入時、煩惱熾盛時,離 境靜坐一番,把佛經的法義思維一遍,讓正念的陽光,照亮陰暗死角,將能讓你 看到「空的事實」,得到真理的肯定,所學的正見終將成熟為金剛的智慧,煩惱 的出路就在這「不出不入」的真理中,在無心處隨遇地安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141.63

02/07 17:09, , 1F
嗯 好像懂了一點
02/07 17:09, 1F

02/07 17:26, , 2F
佩服一樓把整篇看完了 orz
02/07 17:26, 2F

02/07 18:00, , 3F
還好不會很長
02/07 18:00, 3F

02/07 19:25, , 4F
大推這篇....!
02/07 19:25, 4F
文章代碼(AID): #15oNry-9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