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瑪欣德/林欣:南北傳菩薩道的比較(節錄)

看板Buddha作者 (Pm)時間8年前 (2016/03/01 23:48), 8年前編輯推噓1(104)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林欣介紹北傳菩薩道的部份,版上的北傳網友已經很熟悉,所以為了節省篇幅而省略; 只摘錄南傳菩薩道由作者林欣說明的部份,與北傳菩薩道在華人世界流行的內容有異。 林欣是對岸背景,對岸對於音譯名詞會另起爐灶標新立異,例如把波羅蜜改成巴拉密; 比丘改為比庫、阿羅漢改成阿拉漢...。瑪欣德解釋說這樣聽起來更接近原音--但這層面 不太有必要...... PS:原來,瑪欣德就是林欣。 南北傳菩薩道思想比較 林欣 ..................... 一、所依的經典不同 ............... 上座部佛教經典體系屬於聲聞藏,其見地與修持也多側重於解脫道,因此有關於菩薩道思 想的經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資料來源是巴利語經藏中《小部》的《本生經》、《佛 種姓經》、《所行藏經》及它們的注釋。因為佛陀是修持菩薩道、圓滿巴拉密最成功、 最無可爭議的例子,所以其傳承的一系列關於菩薩道的修持體系,皆緊扣著佛陀的本生故 事,圍繞著佛陀過去生修習巴拉密的實踐而展開。 ................................. 三、對菩薩的理解不同 ....................... 在上座部佛教經典中,通常只提到兩位菩薩,一位是尚未成就佛果前的釋迦牟尼,另一位 則是美德亞(Metteyya,彌勒)菩薩。在斯里蘭卡寫成的《未來種姓》一書中曾提到有十 個人被佛陀授記為菩薩,但此書是後人作品,不屬於巴利聖典。 上座部經論只提到菩薩可分為慧者菩薩、信者菩薩、精進者菩薩三種,並沒有不同階位的 分別;儘管菩薩的確是偉大的智者,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階級的差別。 同時,雖然菩薩已經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觀智要比阿拉漢聖者強得多,但在證悟佛果之 前還是一位凡夫,因為菩薩的聖道智必須和一切知智同時生起。在證得一切知智之前,他 的巴拉密還未成熟到足以證悟道智與果智。未證得聖道的人都還是凡夫,即使其修行達到 行舍智亦然。 悉達多菩薩在身為釋迦族太子時,曾在王宮中享受感官欲樂達十三年以上,而欲樂的享受 乃是凡夫的行為。在《中部‧聖求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羅摩經》)中,佛陀 自述其在覺悟之前是一個受縛於生、老、病、死、憂愁與污穢中的迷途眾生。不僅悉達 多菩薩如此,每一位菩薩皆相同。當悉達多菩薩出家之後,為了尋求出世間的至理,曾追 隨過當時的習定隱士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處學習,證得無所有處定。隨 後又跟隨優陀迦 ‧羅摩子仙人學習,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 然而,一位聖者是不可能追隨外道修習解脫之道的。在菩薩證悟無上全自覺之前,又曾以 六年的時間修習 極端的苦行。然而,聖者已經斷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聖道以外的 邪道法。因為當時菩薩還是凡夫,所以自然就還會有這些凡夫的行為。 四、行菩薩道的條件不同 .................... 如果說北傳佛教要行菩薩道的條件是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的話,那麼,在上座部佛教要成 為一位菩薩的條件就是被佛陀授記為「菩薩」。修行者被授記為菩薩又必須同時具備生 為男人、遇見在世的佛陀、聖德成就等八項條件。 唯有具足八項條件,所發的至上願(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願生起之後,才肯定 將于未來成佛,一切決不退轉,此時才被稱為「菩薩」。菩薩之所以超越聲聞阿拉漢,是 因為一切即將被授 記為菩薩的人完全有能力通過聆聽一尊佛陀開示一首四行偈而證悟阿拉 漢果,連同六神通及四無礙解智。 在《法句經注》和《勝者莊嚴複注》中說到,當佛陀從三十三天講完《阿毗達摩》回到人 間時,顯現「自天下降神變」,範圍上至有頂天,下至阿鼻地獄,四面八方遠至無邊世 界,凡見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沒有一個不因此而發願成佛。雖然發願成佛之人不計其數, 但其中信心、智能、願力與精進力弱的人,都可能因為必須生生世世不可間斷、不惜犧牲 性命地實踐巴拉密而退縮不前了,唯有堅忍不拔地圓滿巴拉密才能成就無上佛果。 所以,單憑嚮往或發願並不能證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授記也不能產生佛果功德,菩薩還 必須圓滿巴拉密。比如迭瓦達答(Devadatta,提婆達多)在過去世曾與我們的菩薩一起發 願修菩薩道,但在之後的另一世裏為了一個金碗而懷恨菩薩,此瞋恨 心令他乖離了菩薩 道,後來也被佛陀授記最終將成為獨覺佛(辟支佛)。 所以說:佛陀出世是極為稀有難得的,要成為菩薩也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五、對三乘的解釋不同 ...................... 上座部佛教把菩提或覺悟分為三種:全自覺或三馬三菩提(sammàsambodhi)、獨覺菩提 (paccekabodhi)、聲聞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修習至 證悟三種菩提的任何一種。 此三類覺者皆證悟徹知四聖諦的四道智,皆成為阿拉漢,在證悟涅盤或解脫方面是沒有差 別的。但是,佛陀除了證悟阿拉漢道智之外,還證得了唯有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 」(sabba¤¤uta-¤à?a),能明瞭一切值得瞭解的事情,並能斷除過去世的習氣。在三 類覺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稱為「濟渡者」,能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並教導他人;獨覺佛 只是「自渡者」,能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但無能力教導他人;弟子稱為「受渡者」 他們必須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覺悟。 根據上座部佛法,有三種人不能再證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為他已經證悟了佛果; 第二、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未來將成為獨覺佛或聲聞弟子的人,因為他們肯定只會如佛陀 所授記的那樣; 第三、已經證悟任何一種道果的人也不能證悟佛果。 在證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選擇解脫道或菩薩道。但在證悟任何一種道果之後,聲聞無 法改作菩薩,因為佛陀所開示之道是「正性決定」(sammatta- niyàma,即固定的法則) 。比如一位修行者證悟初果之後,最多將經過七番生死即證入涅盤,他們不可能再用無量 劫的時間來圓滿巴拉密。證悟道果必然導向涅盤,不再退為較低聖位或凡夫;阿拉漢階段 是最後的階段,阿拉漢死後趣般涅盤,這是「正性決定」。 正如佛陀說阿拉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阿拉漢死後不會再投生 ,否則佛陀和阿拉漢所說的話就是虛假的話。但是佛陀和阿拉漢是不可能說妄語的,他們 已經徹底滅除了造成未來生死的一切煩惱和業力,不再生死輪回,這是「正性決定」。因 此,包括佛陀在內的所有阿拉漢都不會再生。 六、菩薩的行持不同 ........................ 根據上座部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漢在內的一切聖凡眾生都不能違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 唯有 在證悟阿拉漢道智時,才能徹底地毀滅導致輪回再生的無明、貪愛和一切或善或惡 的業。因為菩薩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果,而在授記的那一生中即放棄了證悟阿拉漢果的機 會,所以在其後漫長的修行過程中,必定還要隨著所造作的善惡業而數數輪回再生,直到 他證悟無上佛果。業因成熟必定要受果報,這是不變的法則。在本生故事中,我們的菩 薩既轉生為天神、人,也經常轉生為畜生,甚至還會墮落地獄受苦(如德米亞王子的前兩 生)。 當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薩有時也會選擇「決意死」(adhimutti-mara?a),即在他希望的時 間死亡。菩薩因為大善業而可能時常投生天界,在長壽極樂的天界中很難有實踐巴拉密的 機會,為了不浪費時間,所以有時會選擇「決意死」,投生到人間繼續修積巴拉密。 根據上座部經論,菩薩只是在忘我地幫助和利益眾生,但並不曾救度任何人,我們不能把 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說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們的菩薩只是在圓滿巴拉密 而已,比如在薩埵那飼虎本生,那幾隻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後,並不因此而解脫生死; 在維山達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羅門並不因為得到了王子的佈施而證悟涅盤。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88.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56847328.A.0C7.html

03/02 00:36, , 1F
林欣不就是尊者瑪欣德 (摩哂陀)?
03/02 00:36, 1F

03/02 09:03, , 2F
啊 那麼是我記成另一位廈門大學背景的人了~稍後修正
03/02 09:03, 2F

03/02 11:44, , 3F
問個翻譯問題 巴拉密的漢傳翻譯是什麼?
03/02 11:44, 3F
就是波羅蜜(Parami)約定成俗就好了(因為無涉「內涵」)。 波羅蜜命名了千餘年,台灣的南傳僧俗可沒有在這方面另創新譯名。 況且這些譯名存在上千年已經約定俗成。瑪欣德是對岸人士,標新立異,沒有必要。 台灣:(政治界)布希、歐巴馬、(佛教界)波羅蜜、比丘、阿羅漢 中國:(政治界)布什、奧巴馬、(佛教界)巴拉密、比厙、阿拉漢 ※ 編輯: CassSunstein (223.139.188.135), 03/02/2016 12:47:52

03/02 12:55, , 4F
謝謝
03/02 12:55, 4F

03/02 19:55, , 5F
原來如此 感謝分享!!!
03/02 19:55, 5F
文章代碼(AID): #1MrRdW37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