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勤修四聖諦,斷生死流 (白話雜阿含403經)

看板Buddha作者 (寂滅寂滅就好)時間9年前 (2015/05/02 13:52), 編輯推噓13(13061)
留言74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阿含經故事選》 012.佛滅後的「大師」   佛陀八十歲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嚴重的腹瀉。那時,因 為當地飢荒,只有尊者阿難隨侍在側。   眼看著佛陀病了,又沒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難既擔憂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對比丘 們有任何的遺命,應當不會入滅,就寬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轉,可以出房走動時,尊者阿難才放了心,並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佛陀。   佛陀聽了,回答尊者阿難說:   「阿難!我對大家的教導,一向是毫無保留的,大家還期待我指示什麼呢? 如來從不以自己為領導者的,只有自認為是領導者,才會留下遺命。 我已經老了,八十歲的身體,就像一部中古車一樣,只有靠不斷地維修,才能勉強維持。 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應當依靠自己; 依靠法,因為除此以外,就沒什麼好依靠的了。   怎樣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 那就是應當努力在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念、想法上專注覺察,來止息一切憂愁煩惱。 我入滅後,能夠這樣修行的人,一定能夠達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繼續往西北方遊化。最後,在末羅國首都波婆城接受鐵匠純陀的菇茸供 養,引發更嚴重的腹瀉,勉強走到拘尸城,為一位名叫「須跋」的婆羅門說了八正道,引 導他證入阿羅漢後,就在城中沙羅林中的雙樹間入滅了。臨入滅前,告訴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們之中,如果有人以為『大師的教導沒有了,我們再也沒有大師可以依靠 了』,阿難,可別這麼想啊!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法與戒律,就是你們的大師;你們的依 靠。」       ※        ※        ※    佛陀入滅後不久,尊者阿難在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迦蘭陀竹園的竹林精舍 。   這天早上,尊者阿難打算入城乞食。   由於時候尚早,尊者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名叫「瞿默目揵連」的婆羅門。 見面寒暄後,瞿默目揵連就問:   「你們當中,有哪一位比丘的能力,與尊者瞿曇(佛陀)一樣的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   「沒有!因為世尊是法的先覺者、教導者,所有比丘,都是依從佛陀的教導而成就的 ,就從這一點來說,是沒有任何比丘能與世尊等同的。」   此時,奉摩揭陀國阿闍世王之命,在王舍城督導建設,以防禦跋耆國來犯的大臣禹舍 ,也正好來訪,就加入了他們的談話。 大臣禹舍對佛陀入滅後,僧團的運作方式也感到好奇,就接過話題,問尊者阿難說:   「你們當中,既然沒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一樣,那麼,有沒有哪位比丘,是沙門瞿曇 生前所指定的接班領導人,來成為你們的依靠呢?」   「沒有!」尊者阿難回答。   「那麼,有沒有哪位比丘,是僧團大眾推舉出來的領導人呢?」   「也沒有!」   「如果是這樣,那你們如何保持僧團的清淨與和合呢?」   於是,尊者阿難就告訴大臣禹舍說:   「我們是『依法不依人』。 我們沿著村落遊化,在每月十五日集會布薩,大家依法、律,以彼此發問的方式反省檢討 。如果有過失犯戒的,就依法、律的規定來處置,所以我們僧團得以維持和合。」   大臣禹舍再問:   「你們當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讓比丘們願意跟著他學習的嗎?」   阿難回答說:   「有的!如果有具足持戒圓滿、多聞深入、作善知識、身心遠離、樂於禪觀、衣食知 足、正念成就、精進修行、聖慧明達、漏盡解脫等十種成就的比丘,就是大家恭敬、尊重 ,樂於跟他學習的對象。」   大臣禹舍當下深表讚歎,並且敘說過去一次自己拜見佛陀的經驗,認為佛陀讚歎一切 禪修。   尊者阿難不同意大臣禹舍的想法,因而糾正他說,佛陀對沒有離貪、瞋、昏沈、掉悔 、疑等的禪修,並不讚歎,佛陀經常讚歎的是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的禪修。   最後,尊者阿難又為瞿默目揵連婆羅門澄清:佛陀、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三者的解 脫,並沒有差別,也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殊勝,然後就在瞿默目揵連婆羅門家中,接受了 午齋供養。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相 應部第四七相應第九經》,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中部第一○ 八瞿默目犍連經》。   二、印順法師在其《妙雲集華雨香雲》中,有一篇文章,題為〈佛滅無大師〉,即說 明佛滅後,僧團依法、律而行,並沒有所謂領導者的繼承制度。本則故事之篇名,是依《 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之經文「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 」而定,名稱看似與該篇相反,實則意涵相同。   三、僧團雖然不設領導權,不過僧團中確有依止某位有成就大德修學的一群群聚集, 這種狀況,在《雜阿含第四四七經》、《相應部第一四相應第一五經》、《增壹阿含第四 九品第三經》均有明白的敘述。而值得比丘依止修學者的十種標準,《中阿含第一四五瞿 默目揵連經》與《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所說並不一致,大體來說,《中部第一○ 八瞿默目犍連經》是重於禪定與神通成就的,《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犍連經》則否,這 或許是不同部派的所重不同。本則故事的敘述,是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的 說法。   四、佛陀、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的解脫並無差別一段,《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 經》無,但在《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 《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中,都有相同內涵的敘述,故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 揵連經》編入。   五、佛法的修學,生死的解脫,除了依靠自己對法的實踐外,再沒有其他依靠了。這 樣的遺教,明白顯示了佛法自力解脫的精神,與後來傳出的一些他力法門不同。所依靠的 法,佛陀簡要地說,是「四念處」。有些鼓勵修四念處的經、論,會特別強調四念處的重 要性,但佛法的修學,有其整體性,如果參考其他《阿含經》,佛陀一生的教說,最能表 示這整體性的,其實是「八正道」。例如,佛陀初轉法輪時,說了「四聖諦」與「八正道 」,入滅前,度化最後一位弟子須跋時,也說「八正道」。再依《雜阿含第二八一經》來 看,在「四念處」修學之前,要有「正見」、「六觸律儀」、「三妙行」的成就為基礎, 而「四念處」成就之後,還要「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修「七覺支」,才契入 解脫(參看故事第九二〈縈髮目揵連的參訪〉)。《雜阿含第六二四經》、《相應部第四 七相應第一六經》也表示了要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的意思, 都值得參考。   六、佛法有關禪定的修學內容有很多,例如「四禪、四定、八解脫、三三昧」等。如 果參考其他《雜阿含經》的敘述,佛陀所偏重的,確實像本則故事中尊者阿難所說的,是 從初禪到第四禪的「四禪」。   七、依《阿含經》經文,佛弟子間所稱呼的「大師」,都是指佛陀。這與現代常以「 大師」為某些法師的敬稱,廣用「大師」稱號的情形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215.1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30545934.A.197.html

05/02 14:12, , 1F
解脫是一樣的,但演說佛法的能力與福德力天差地別,這就完
05/02 14:12, 1F

05/02 14:13, , 2F
全與初發心的差別與怎麼解脫的過程有極大的關聯性~~
05/02 14:13, 2F

05/02 14:20, , 3F
這就好比被關進監牢(六道)的人,一朝被釋放後,有些人只能
05/02 14:20, 3F

05/02 14:22, , 4F
做做小生意,有些人卻大展鴻圖,...因為他們在監獄裡的奮鬥
05/02 14:22, 4F

05/02 14:22, , 5F
過程差別故~~~
05/02 14:22, 5F

05/02 14:23, , 6F
但是他們都同樣被釋放了!
05/02 14:23, 6F

05/02 14:24, , 7F
可以不用在回監了~~連到派出所定期報到都不用~~
05/02 14:24, 7F

05/02 14:36, , 8F
入涅槃(出獄)後都是一樣的,哪有什麼鴻圖大展的差別。
05/02 14:36, 8F

05/02 14:40, , 9F
那只是個比喻,大乘的佛還要利益眾生的,小乘就免了~~
05/02 14:40, 9F

05/02 14:41, , 10F
入涅槃就身心俱滅了
05/02 14:41, 10F

05/02 14:41, , 11F
跟斷滅沒有很大的差別~~
05/02 14:41, 11F

05/02 14:42, , 12F
而且佛沒分大小乘,科科
05/02 14:42, 12F

05/02 14:42, , 13F
身心俱滅? 那是你的解釋~~去看看阿姜曼傳吧!
05/02 14:42, 13F

05/02 14:43, , 14F
好吧 。說說你的涅槃的定義。
05/02 14:43, 14F

05/02 14:43, , 15F
是啊!這倒是真的~~但小乘認為佛就是只是阿羅漢~~
05/02 14:43, 15F

05/02 14:44, , 16F
阿羅漢就是阿羅漢,佛就是佛,我想不管大小乘都是一樣
05/02 14:44, 16F

05/02 14:44, , 17F
完全自由~~不受貪嗔癡拘束的完全自由~
05/02 14:44, 17F

05/02 14:45, , 18F
那是什麼在享受這的自由呢?
05/02 14:45, 18F

05/02 14:46, , 19F
嘿嘿! 這可就不一定啦! 很多人就認為佛只是ㄧ個自證的
05/02 14:46, 19F

05/02 14:47, , 20F
阿羅漢~~大乘是認為佛的確與阿羅漢不同~~
05/02 14:47, 20F

05/02 14:48, , 21F
不是我的我~~不然是"誰"在問我這個問題?
05/02 14:48, 21F

05/02 14:48, , 22F
是你搞錯了,不管是什麼乘,都知道佛陀的功德是最大的
05/02 14:48, 22F

05/02 14:49, , 23F
供養和禮敬佛陀的功德也是最大的
05/02 14:49, 23F

05/02 14:50, , 24F
好吧!說我錯也可以~~但我也認為供養佛功德最大~~
05/02 14:50, 24F

05/02 14:50, , 25F
恩 沒錯
05/02 14:50, 25F

05/02 14:51, , 26F
遠遠超過阿羅漢~~但為什麼? 不就是因為那艱辛的成佛過程
05/02 14:51, 26F

05/02 14:51, , 27F
所以南傳並沒有覺得佛和阿羅漢一樣,是吧
05/02 14:51, 27F

05/02 14:51, , 28F
嗎?
05/02 14:51, 28F

05/02 14:52, , 29F
過程像您所說,有差啊,只是入涅槃後都是一樣的。
05/02 14:52, 29F

05/02 14:56, , 30F
這點我當然有意見:如果這樣那誰想成佛,做到流汗,被人嫌到
05/02 14:56, 30F

05/02 14:57, , 31F
流口水! 不如等ㄧ個佛出世,咻一下就證阿羅漢多好!
05/02 14:57, 31F

05/02 14:58, , 32F
所以我說涅槃一樣~~但作用完全不同,阿羅漢入滅後就是與眾
05/02 14:58, 32F

05/02 14:59, , 33F
我知道你不同意啊,我也尊重你的不同意啊
05/02 14:59, 33F

05/02 14:59, , 34F
生隔絕,但佛的功德遍滿於虛空,只待有心人去相應
05/02 14:59, 34F

05/02 15:00, , 35F
但我必須說,成為阿羅漢也要有足夠的波羅蜜啊,也要遇
05/02 15:00, 35F

05/02 15:01, , 36F
到佛好多世,在極多次供養中發願解脫,最終才會有上這
05/02 15:01, 36F

05/02 15:02, , 37F
條路,其實成就阿羅漢是不易的,要有這點認知。
05/02 15:02, 37F

05/02 15:02, , 38F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想南傳是非常尊崇佛的,為什麼呢?
05/02 15:02, 38F

05/02 15:02, , 39F
如果不是這樣,那因緣果報法則何在? 不同因卻同果~~怪怪地
05/02 15:02, 39F

05/02 15:03, , 40F
因為他們知道成就一位阿羅漢已不易,何況是一位佛。
05/02 15:03, 40F

05/02 15:04, , 41F
哈哈! h大講得好啊! 跟鄙人所質疑的論點是差不多的~~
05/02 15:04, 41F

05/02 15:05, , 42F
我不反對發願成佛的人,有這樣的願心是不容易的,我只
05/02 15:05, 42F

05/02 15:05, , 43F
當然! 那樣投機的人是不可能成阿羅漢的~~阿羅漢也是非常
05/02 15:05, 43F

05/02 15:05, , 44F
是想解釋一下,其實對真正信南傳佛法的人而言,成佛
05/02 15:05, 44F

05/02 15:05, , 45F
不簡單的!~~鄙人完全同意~~
05/02 15:05, 45F

05/02 15:06, , 46F
是一件極度不易的事,連世間上的目標我們都不一定能夠
05/02 15:06, 46F

05/02 15:07, , 47F
達成,連成就阿羅漢都已極度不易,遑論成佛。即便在南
05/02 15:07, 47F

05/02 15:08, , 48F
傳信仰的國家,人們自己也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就阿羅漢
05/02 15:08, 48F

05/02 15:08, , 49F
所以才會更加覺得成佛之不易,但相對的,因為這樣的不
05/02 15:08, 49F

05/02 15:09, , 50F
這點我完全同意h大德的見解~~
05/02 15:09, 50F

05/02 15:09, , 51F
易,他們是更加尊重的。
05/02 15:09, 51F

05/02 22:34, , 52F
我覺得 兩位還是多讀讀 "北傳" 阿含403經
05/02 22:34, 52F

05/02 22:36, , 53F
解脫 涅槃 是沒有名次的
05/02 22:36, 53F

05/02 22:38, , 54F
救很多眾生的是靠 解脫法(四聖諦)
05/02 22:38, 54F

05/02 22:56, , 55F
我想問一下 周利槃陀伽成就阿羅漢 靠的是四聖諦嗎?
05/02 22:56, 55F

05/02 23:04, , 56F
我記得他一直掃地,掃~塵~除~垢~
05/02 23:04, 56F

05/02 23:07, , 57F
沒錯 印象中他經文不能記 四聖諦當然也記不起來
05/02 23:07, 57F

05/02 23:09, , 58F
可是卻靠掃~塵~除~垢~ 證道阿羅漢果! 我想請問一下
05/02 23:09, 58F

05/02 23:09, , 59F
小乘對這件事的看法!
05/02 23:09, 59F

05/03 08:59, , 60F
樓上可參考 Buddhism板 #1LDSgXPX:周利槃陀伽愚笨果報,
05/03 08:59, 60F

05/03 09:00, , 61F
與聞思修證果的因緣過程。
05/03 09:00, 61F

05/03 09:01, , 62F
大乘行者所修習的慈心、悲心,與二乘行者修習的慈悲喜捨
05/03 09:01, 62F

05/03 09:02, , 63F
四無量心,兩者心力不同。大乘行者有承擔起為利一切有情
05/03 09:02, 63F

05/03 09:04, , 64F
眾生,而自至誠荷負一切有情予樂拔苦之責任,以此趣入菩
05/03 09:04, 64F

05/03 09:06, , 65F
薩道的六度萬行。二乘行者並非不利他,二乘行者也會利他
05/03 09:06, 65F

05/03 09:07, , 66F
,但二乘行者以自利的解脫為主、而行隨順的利他,大乘行
05/03 09:07, 66F

05/03 09:08, , 67F
者則是以利他為主、非為自利涅槃解脫為足,而圓滿佛果位
05/03 09:08, 67F

05/03 14:16, , 68F
cool大德講得好~~善哉善哉~~讚嘆!!
05/03 14:16, 68F

05/03 23:11, , 69F
cool有念通 南北傳精要 給一個讚
05/03 23:11, 69F

05/04 06:56, , 70F
關鍵是 佛陀沒有說 要以利他為主 自救與救他是並重的
05/04 06:56, 70F

05/04 06:59, , 71F
佛陀也沒有說修解脫法的是二乘
05/04 06:59, 71F

05/04 07:10, , 72F
大乘與小乘之分 也不是佛說 更遑論 四無量心的差異
05/04 07:10, 72F

05/04 10:22, , 73F
我不再參與各位的爭辯了 我個人也是尊敬大乘佛教的善德
05/04 10:22, 73F

05/04 10:32, , 74F
佛陀的華嚴經、般若經等諸多佛陀的經裡有說。
05/04 10:32, 74F
文章代碼(AID): #1LH6OE6N (Buddha)
文章代碼(AID): #1LH6OE6N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