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情欲與修行──<密教的情欲觀>

看板Buddha作者 (春城無處不飛花)時間13年前 (2011/07/31 00:23),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的原作來源如下 作者:藍吉富 發布時間:2010-05-24 來源:第三屆世界居士佛教論壇 全文轉自:http://13362318.blog.hexun.com.tw/51774857_d.html 全文很長 只節錄2段 至少這是個人覺得比較所謂"雙身法"爭論的學術看法 以下為正文 ====== 五、密教的情欲觀 密教時期是印度佛教史的最後階段,時間大約是七世紀到十三世紀初。學術界將密教內容依時代先後分為雜密、真言乘、金剛乘(含時輪乘)三階段。在最後階段的金剛乘教義體系裏,正式形成“以情欲行為做為修行法門”的實踐理論。被詬病為“左道密乘”的密教宗派就是指金剛乘而言。 這裏所謂的“情欲行為”是指男女兩性之間以“性行為”為主體的情欲動作而言。雖然金剛乘的修行法門甚多,這種被漢傳佛教界稱為“雙身法”的法門僅系其中之一而已,縱使如此,對現代人而言,一個宗派的修行法門之中,包含有這種修行方法,仍然是聳人聽聞的。 現代佛學界對這種修行方法,曾有不少論述。 (1)“金剛乘也稱為空性乘,特別是將其修行方法的瑜伽與性的快樂結合了起來。……進而把‘男女性交’作為瑜伽表現。” (二)《密教》:松長有慶 著 。 (1)“在西元八世紀之後,密教的經典也明顯受到了印度教怛特羅的影響。……密教可以說是具有怛特羅特色的佛教。” (三)《印度佛教史》:平川彰 著 。 (1)“(《理趣經》)在表達密教覺悟境地上,以男女交會的愉悅來表示。……在《理趣經》中,有‘妙適清凈句是菩薩位。欲箭清凈句是菩薩位……’宣說了大樂之法門。……妙適是二根交會之樂。欲箭是心為此欲望射中。男女擁抱之樂是觸……。淫欲雖是汙穢的,但是將其凈化的話,則得以提高到清凈的狀態。” (2)“在《十八會指歸》中……,有與現在的《秘密集會》一致的經文。……介紹了以二根交會的淫欲道而說教法。” (3)“……關於勝樂系怛特羅的修行,說到了‘外座’與‘內座’。‘外座’是指男性修行者所遍訪的24個巡禮地。……24個巡禮地中,各有瑜伽女住著。男性修行者巡禮其地,依秘密的姿態找到應為自己對象的瑜伽女,而與此女從事‘性的瑜伽’。瑜伽女與瑜伽者的集會,是在屍林或女神的祠堂等人所不近的不吉之處來進行。” (2)“無上瑜伽者,以欲樂為妙道。既以‘金剛、蓮華’美生殖器,又以女子為明妃,女陰為婆伽曼陀羅,以性交為入定,以男精女血為赤白二菩提心,以‘精且出而久持不出’所生之樂觸為大樂。外眩佛教之名,內實與禦女術同。” (3)“凡學密者必先經灌頂,其中有‘密灌頂’、‘慧灌頂’者,即授受此法也。 在金剛乘的修持理論之中,修習這一法門並不是要行者沈溺於愛欲大海,反而是要藉著「愛欲行為”來脫離貪欲。我們不妨看看下列引文: (1)《勝樂輪經與勝樂輪註》第一品〈入曼荼羅(儀軌)〉雲:“唵,向吉祥勝樂輪致敬,勿墜入愛欲之海。……願你們從無我中,……從離欲中……獲得喜樂。” (2)陳健民:《事業手印教授抉微》第四章〈密法妙用〉:“貪煩惱為五毒之首。全部密宗雖包括升華五毒以成五智,度五道之法,然其中貪煩惱一毒,更為升華之主要原素,是以事業手印亦稱貪道。第三灌全部修行,即升華凡夫之貪,而成為第三灌嘔網雙運,四空四喜之行。……然後趨入密乘,得受灌頂。凡夫身升華為佛身,凡夫具升華為佛杵,女者為佛蓮。凡夫四重大樂升華為四空,然後即此貪行之煩惱毒,轉為妙觀察智。” (3)林鈺堂:〈恩海遙波集刊行前言〉:“以修雙運為借口而行淫,則必墮金剛地獄。” 從這三段引文,可以看出金剛乘的經典與實修者(如陳健民等人),仍然認為凡夫的愛欲是必須脫離的。而脫離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情欲行為去升華情欲心理”的雙身法(或稱雙運)。可見在金剛乘行者心目中,修雙身法當然不同於凡夫的行淫,而是一種修行,一種升華,一種轉化。 此外,在修習過程中,與情欲有關的內容則是“兩根和合”的性行為 。在陳健民所譯及貢噶呼圖克圖所傳的《亥母甚深引導》之中,載有不少雙身法的詳細內容。包含:修法對象(明妃、手印母)的容貌、舉止、甚至於生殖器(蓮宮)的種種條件,以及如何以咒語向她勾召,及對勾召後對象之反應的判斷。此外,還有在修持過程中之細部動作的教導…… 等。 這些怪異的修行內容,所彰顯的特質除了一般人所詬病的“傷風敗俗,違背倫理”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專與世俗價值標準唱反調。換句話說,就是要突破世俗的對錯與凈穢標準。企圖透過這種突破,來體悟萬物本質的清凈與空性。連男女性交都可以做為修行法門。 日本學者平川彰,在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曾經用《理趣經》中的說法,來解析金剛乘的大樂法門。他以為該經主張:“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凈的”,而淫欲是一切法之中的一法,因此,淫欲的本質也是清凈的 。所以,修行者可以透過修行方法去凈化淫欲。關於這一理趣,印度八十四成就者之中的甘達巴,其人之經歷恰可為此做一印證。 甘達巴是一位持戒嚴謹的比丘。由於他得罪國王,因此被國王唆使妓女,設下圈套,用妓女的女兒去誘使甘達巴破了淫戒。他也因此而與妓女的女兒結為夫妻,且生下一子。當國王率眾來恥笑他們時,這對夫妻乃展示神異,顯現成勝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在《八十四成就者傳記》書中,描述甘達巴雖然破戒,但是因為他能“去除對兩性的執著,凈除妄念,因心續成熟之力,便入於道中。……最後和妻子即身進入空行凈土。” 在這篇傳記裏,甘達巴說出一段修行口訣: “藥物或毒劑,本質實為一。……對治此二者,本質無不同。能悟此理之聖者空樂現;未證之凡夫,五毒而流轉。” } 這一口訣的理趣,與大乘佛教的“煩惱即菩提”的精神是相貫串的。此外,文殊法門中的“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諸法無行經》)的理趣也大致相同。 不過,原理雖然如上所述,但是,肆無忌憚地用男女性行為來作為修行的方法,這看在現代人眼裏,甚或古代漢語佛教徒心目中,都是會覺得難以接受的。 為什?印度佛教會產生這種類似性遊戲的修行法門?我覺得這與印度人對性行為的看法是有關的。 印度人對性行為是不隱晦的。印度人對世間法的追求有三大目標,即:“法、功利與性愛”。對出世間法的追求則是解脫。可見性愛是印度人在世間法之中的三大目標之一。這一目標的代表作即是《欲經》(Kama-sutra)。該書內容,即以愛欲現象為主體。可見,他們是公開談論性愛,是不忌諱的。 將性與宗教相連結,金剛乘並不是創始者。印度教的濕婆信仰中,即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信仰風習。六、七世紀以後出現的怛特羅(tantra)文獻中,也載有“輪座”(cakrapuja,即男女雜交)的儀軌。在印度的“科鳩拉賀”(Khajuraho)地方,現在還存有十世紀以後所建的印度教寺院若幹座。在這些寺院壁面,即雕造甚多男女神祇的擁抱像。可見,將“性”與宗教信仰連結在一起,是印度人習以為常的宗教風格之一。 了解了上面所說的社會背景與宗教風習之後,再來觀察金剛乘修行法門與性愛行為的關系,應該會比乍見之時的第一印象要平靜得多。 六、結語──發展與反思 上面討論的是印度佛教之“情欲處理方式”的三個類型。這三個類型是依(一)聲聞乘、(二)大乘、(三)密教的先後而出現的。從這樣的發展,可以看出印度佛教從“禁欲”逐漸轉型為“利用情欲行為來修行”的演化過程。 印度佛教滅亡於十三世紀之初(1203),但是,佛教並未因此而絕跡於世界舞臺,反而在其他各國有蓬勃的發展。學術界通常將這些印度以外的佛教圈分為南傳、漢傳、與藏傳三大系,我認為應該加上日本。日本佛教雖然源自漢傳佛教,但是發展的時間長,宗派與寺院數量多,具有獨特教義體系,而且積極向外傳播,因此,將它視為世界四大系佛教之一,並不為過 。基於這樣的認識,此下所述,即擬以宏觀視野,簡要地鳥瞰四大系佛教的情欲觀點。 (一)南傳佛教 這一系佛教的發源地是錫蘭(斯裏蘭卡)。而錫蘭佛教則源自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時代的上座部。在印度的部派佛教之中,上座部以保守性較強為人所知。錫蘭佛教雖然曾經發展出較開放(含容大乘、密教)的無畏山寺派,但是最後還是以保守性較強的大寺派成為該國佛教的主流。因此,錫蘭佛教的情欲觀點,還是與印度聲聞乘的上座部佛教類似,是排斥情欲的。至於由錫蘭傳播出去的泰國、緬甸佛教,也與此大略相同。仍然維持戒律中之淫戒(出家眾)與邪淫戒(在家眾)的基本觀點。 (二)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幾乎都宣揚大乘佛教,但是在戒律方面,則包含有聲聞戒與大乘梵網戒。在這二種戒條之中,有出家眾的淫戒與在家眾的邪淫戒。可見漢傳佛教在基本上也排斥情欲。雖然梵網戒在印度似乎未見流傳,甚至於有人(如:望月信亨)認為是中國人所撰,不過對於淫欲的排斥,其精神與印度聲聞乘可以說是一致的。 漢傳律宗開祖道宣(596-667)對淫戒甚為敏感,對女人至為厭惡。他在所撰《凈心誡觀法》文中,認為女人有“十惡”,要新學比丘“如實厭離”。他說: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 一者:貪淫無量無厭。……見可意男,如海吞流。……得一望一,心意狂亂。……。 二者:嫉妒心如毒蛇。家有婦類,悉生憎垢,口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諂曲詐親。凡見人時,未語先笑。口雲憶念,心懷嫌恨。對於夫婿,思他男子。願夫遠行,或願早死。……。 四者:放逸。……耽著五欲,不避親疏……。 五者:口多惡業。出言虛誑,實情難得。凡所論說,虛多實少。喜道鄙弊穢惡之語。……。 六者:厭背夫主。若見端正男子,無羞追逐……。 七者:一切女人多懷諂曲,實情難得。……口如脂膏,心若錐刀。 八者:貪財不顧恩義。……。 九者:欲火燒心。……或未嫁妊身,或奔逐他逃。……出嫁已後,復叛夫婿,夫亡未幾,更思後嫁。……女人過患,窮劫難盡。……。 十者:女身臭惡,不凈常流。……。 偈曰:……三塗八難苦,女人為根本。生死無數劫,貪愛為根本。賢聖解脫藥,離欲為根本。……女具十惡業,死入鐵床獄。大鍤刺女根,……轉入母豬腹。……。” 像這樣站在出家比丘的男性沙文主義立場,不分青紅皂白地詆毀天下女性,說什?“一切女人多懷諂曲……女人奸險……。”、“三塗八難苦,女人為根本。”、“男少女多者,家衰、數被辱。”、“女身臭惡,不凈常流。”,甚至於連女人死後“大鍤刺女根”(被大針刺入女性生殖器)的話都講得出口。弘揚律宗的大比丘所具有的是這種“口出穢言、以偏概全、完全忽視女性眾生感受”的德性嗎? 試問:文中舉出的女人惡德,如:貪淫、嫉妒、諂曲、放逸、口多惡業、追逐異性、虛偽、貪財、欲火燒心等等,有那一點是“女人才有,男人不會有的?”道宣怕男性比丘犯淫戒,按理應該多教導男性行者如何攝心、如何守護根門、如何修不凈觀。他不從這裏下手,反而為文大罵天下女人,這到底是心理不正常、還是腦筋不清楚呢? 在這種“將女人視如蛇蠍”的認知標準之下,道宣教新學比丘必須:“在道(路上)不得共女人行。”“在道不得共尼師及女人共語。”“不得入無男子家。”“不得共女人語話。” 在漢傳佛教史上,討論道宣這篇“女人十惡”之“奇文”的人似未多見,不過,淫戒或出家人的男女關系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在世俗文獻上,“淫僧”是個具有極重負面判斷的詞匯,近代漢傳佛教界也常在恥笑日本僧人之娶妻生子,可見對情欲的忌諱,還是漢傳佛教界所具有的傳統性格。不過,在漢傳佛教支系的臺灣佛教界裏,倒是有一種吊詭的發展,那就是有不少寺院是比丘、比丘尼同住一寺的。雖然他們分住男寮與女寮,但是相對於早期印度的僧團制度,臺灣的這一現象,顯示的意義不只是僧團住宿制度的改變,而且也象征對男女關系敏感度的調整。 (三)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承襲的是印度金剛乘的教義與實踐體系,因此,該系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印度金剛乘相同。早期是允許“以情欲行為做為修行法門”的。不過,宗喀巴創立格魯派之後,規定不能以女人為實修對象,而改用觀想法。因此,之後的藏傳佛教,其實修此一法門者,是格魯派以外的寧瑪、噶舉、薩迦諸派。 這種“以情欲行為做為修行法門”的雙身法(雙運、或他身事業手印),原本僅流傳於西藏佛教圈,漢語文獻甚為罕見。1988年,臺北.文殊印經會印行陳健民的著、譯全集:《曲肱齋全集》,其中收有《事業手印教授抉微》、《恩海遙波集》二書。前一書是陳氏的論著。其中,有若幹篇論及雙身法。至於後一書,則系陳氏所譯之藏傳佛教實修要典。其中有若幹篇,對雙身法之實修內容有鉅細靡遺的介紹。 這是臺灣佛教界首度公開傳播的密教雙身法文獻,從此也揭開了雙身法修行過程的神秘面紗。譯者陳健民是一位性格純真、篤信雙身法之修持效果的密教實修者。他對此法的實修經驗,也分別以詩文散載在《曲肱齋全集》之中。 這些文獻的公布,不只讓漢傳佛教界知道藏傳佛教雙身法的內容,同時也告訴世人:這一傳統是到現代還是有人實修的。 (四)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原是漢傳佛教的支系,之後發展成一個獨立的佛教信仰圈。在“情欲處理方式”方面,日本與漢傳原本有相同的見解。不過,在十三世紀創立凈土真宗的親鸞(1173-1262)出現之後,有局部的改變。親鸞原本是在比睿山出家的比丘,後來到日本凈土宗開祖法然處學習凈土法門。若幹年後,他離開凈土宗,還俗娶妻,並創立凈土真宗。從此,他領導一個不忌諱情欲的凈土信仰集團。 親鸞認為,要往生彌陀凈土,最重要的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信心生起,則必然往生。所以他說:“一念發起,平生業成。”這是“絕對他力”。百分之百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與慈悲,我們才能往生。往生與否,並不是靠我們自己的持戒、禁欲等等自力修行法門。其最大的關鍵,是信心,而不在任何自力修持。因此個人情欲的有無,與能否往生並無因果關系。 由於具有這種教義基礎,因此,凈土真宗在男女關系方面的主張,便與世俗倫理無異。親鸞本身結過二次婚,是在元配死後再度續弦的。此外,比較奇特的是該宗第八世領導人蓮如(1415-1499)。他是凈土真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中興之祖,一生共有五位妻子(即:如了尼、蓮祐尼、如勝尼、宗如尼、蓮能尼)。不過,他與親鸞一樣,都是在前妻逝世後才續弦的,元配之外,總共續弦四次,擁有27位兒女(13男,14女)。 從蓮如“一生共有五位妻子”這一現象,可以看出凈土真宗的弘法師對情欲的態度,並不像其他宗派的弘法師那?忌諱。該宗的倫理觀顯然與世俗倫理觀並沒有什?不同。 不過,這樣的情欲觀只是凈土真宗的主張而已,當時日本的其他宗派並不盡然如此。日本佛教界之全面解除情欲禁制是在1872年(明治五年)。這一年四月廿五日,日本政府宣布: “自今以後,僧侶得以隨意肉食、娶妻、蓄發。” 由於這一政令的宣告,只包含男性出家人(比丘)。因此,到第二年一月,政府又下令比丘尼也比照辦理。從此,日本佛教正式進入全面“肉食妻帶”的時代。寺院住持或弘法師都可以結婚,不必受聲聞戒。他們的情欲處理方式,從此與一般在家眾全然相同。 上面所簡述的,是當代四大系佛教的情欲觀點,可以看出:這四大系在處理“情欲與修行”問題時,所持的看法,彼此之間有同有異。不過,無論如何,各系都仍然堅持己見,不會因為他系的指摘而改變作法。其所以如此,我覺得有下列幾點原因: (一)各系的看法,有各自獨特的信仰依據(範式,paradigm)。譬如:南傳有上座部律,漢傳有《梵網經》,藏傳有《勝樂輪經》、《金剛亥母甚深引導》等文獻,各系有各系的準則,不會輕易受他系所改變。 (二)縱使所依據的文獻相同,對文獻內容義理的詮釋也有可能差異。日本凈土真宗開祖親鸞對往生凈土條件的詮釋,大異於漢傳諸師,即是一例。 (三)統治者的政治力量,有時也可能改變宗教徒的實踐準則。前述日本明治政府對“肉食妻帶”的開禁,即其一例。此外,各國法律、輿論的限制,也可能使雙身法之類的怪異修行法門不能風行。 (四)最根本的原因是:“超人間情境的不可檢證”。這裏的“超人間情境”包含人類感官與理智所不能辨識的情境。如:天界、佛身、凈土、涅槃果位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藏傳佛教認為修雙身法可幫助自己即身成佛,親鸞以為只憑信心(不須戒定慧等自力)即可往生彌陀凈土,婆須蜜多說與她接吻可以離卻貪欲,並證得某種三昧……。各系佛教的這類主張,其他系的佛教徒無法檢查其真偽,各系行者也無法證明給世人理解。 這種困局,使世人之評論某系佛法之對錯,只能停留在文獻分析、或義理比較的層次。然而,只停留在這一層次,又往往不能讓他系的佛教徒心服口服。 這種困局無人能解。但是,無人能解也沒有關系,因為這裏談的是“信仰”,不是“科學”。 ======================= 行為與境界向來不見得能夠平衡的使每個人接受 禪宗許多公案都是如此 然而,密教並未"提倡或鼓勵"雙身修法,這只是密教看待人世情欲的一種角度 與板友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5.6.49

07/31 00:31, , 1F
引典不錯 推
07/31 00:31, 1F

07/31 00:37, , 2F
有些事 不同宗派 真的爭論無意義XD
07/31 00:37, 2F
文章代碼(AID): #1ED2_dH3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