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父子騎驢──生質酒精何去何從?

看板Biology作者 (=>戀愛BUS~等等我!<=)時間16年前 (2008/03/26 21:2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Ecophilia 看板] 作者: HandsomeYs (=>戀愛BUS~等等我!<=)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新聞] 父子騎驢 ──生質酒精何去何從? 時間: Wed Mar 26 19:02:21 2008 父子騎驢 ──生質酒精何去何從? (台灣光華雜誌2008/02) (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0rz.tw/3c3PR ) 石油存量告急,國際油價從2003年的每桶20美元一路飆漲,目前已逼近100美元大關 。為了讓全球 8億輛汽車、2萬架長程運輸客貨機不至於停擺,全世界都忙著找尋替 代石油的生質燃料;另一方面,地球暖化威脅日益迫切,各國無不卯足全力,以潔 淨能源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油荒、暖化二大危機交錯影響,能源議題在21世紀 格外艱鉅。 然而,就在發展生質能源一片紅火之際,國際間最近卻又喊煞車了! 2007年10月底,聯合國專家提出「生物燃料暫緩 5年」的呼籲。因為,在全球飢餓 人口還有 8億多人時,將生產農作物的土地轉植生質能源作物,以供有錢人開車、 搭機,是違反社會公平與人權的。 稍早,歐盟舉行國際生質能源大會時,則力推生物燃料的環保標準,以防範其燃燒 時「破壞環境」。 而生質酒精大國巴西近年已發生多起大型的農民抗爭行動,抗議跨國農企業的土地 兼併和剝削;以往被認為可以振興農村經濟的「綠金產業」,如今儼然成為迫使巴 西農民流離失所的劊子手。 違反人權、壓迫農民、不環保、不經濟……,近來生質能源爭議四起。然而面對油 荒,人類可能停止尋找替代能源嗎?又應如何抽絲剝繭、思考未來走向? 電視畫面上,一個加油幫浦彷彿手槍般地對準紅毛猩猩,「監督政府,慎選適當 的生質燃料,否則紅毛猩猩就遭殃了!」英國多個環保團體在2007年 5月透過這支 廣告提醒社會大眾,要睜大眼睛,注意那些會破壞環境的生質燃料。 目前全球生質燃料分為兩大類, 一是由玉米、甜菜、甘蔗、小麥等製成的「生質酒精」(乙醇); 另一種則是榨取自油菜、向日葵、大豆、棕櫚等籽實的「生質柴油」。 由於這兩種替代能源均以農作物為料源,燃燒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作物進 行光合作用時從空氣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並沒有額外製造或釋放,因而在低碳時 代被視為友善環境的潔淨能源。 既然如此,這兩種能源明日之星,何以最近反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原來,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訂出再生能源、生質燃料替代目標和時程──「2010年 歐盟將有 5.75%的燃料使用替代能源」、「美國預計在2025 年,達成25%的再生能 源目標」──龐大的綠金市場,造成生質能源工業迅速地發展,各類料源隨之供不 應求。 以不久前美國布希政府和巴西簽約推廣生質燃料來說,巴西為了供應美國龐大的生 質酒精需求,預估要砍伐1億5千萬公頃(相當於41個台灣)的森林來種植甘蔗;而 鄰近的巴拉圭則為了滿足歐洲生質柴油市場的殷切需要,開放砍伐森林來種植大豆 ;東南亞國家的森林則因種植棕櫚而大片大片被剷平。 過度砍伐森林,不僅令紅毛猩猩等野生物種喪失家園,更糟的是,摧毀後的林地若 改種單一能源作物,在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作物抗病能力大幅弱化下,將使用大量 的化肥和殺蟲劑,造成土壤、水資源污染,以及一連串的生態浩劫。 爭議1:加劇暖化! 生質能被指控「不環保」,有一個諷刺的原因是:它雖然能替代石油,但卻也會 加速暖化。2006年底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提出的「史登報告」(研究氣 候變遷對經濟的衝擊)指出,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除了燃燒煤、石油等石化燃料 (佔2/3),另外1/3的排放,就來自農業和砍伐森林,因為森林是自然界最大的 「吸碳庫」。 不久前發表在歐洲期刊「大氣化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指出,目前國際間最風行、由 油菜籽和玉米製成的生質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居然比汽油還分別高出70%、50%。 因為英、德的科學家發現,它們在種植過程中排放的「氧化亞氮」,溫室效應比二 氧化碳強296倍,大幅抵銷其本應減少的溫室氣體量。 究竟,生質能源作物從播種到製成油料,共耗用了多少汽油和電力?又排放了多少 溫室氣體?會不會既不節能又不環保,最後落得白忙一場?這已成為發展生質燃料 不可或缺的評估要項,並衍生出近年各國學界熱中探討、運用的燃料作物「生命週 期」理論。 爭議2:「能源淨值」有多少? 依「生命週期」理論中的「能源效益」分析,以玉米所製的生質酒精為例,要核算 出生產一加侖玉米酒精,從玉米種植使用的肥料、農藥、農業機械採收,加上運輸 到加工廠、發酵、蒸餾等生產過程,再運到遍布各地的配銷點銷售,又耗費多少能 源;產出量和投入量兩相比較,比值愈大效益愈佳。(見各生質燃料生命週期表) 「生質燃料的能源效益和CO2減量的環保效益,因為料源和製程不同,變異極大,」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堅明指出。目前的統計顯示, 4種 主流生質酒精中,甘蔗酒精的能源產出/投入比(8:1)和 CO2減量效益(90%)較 高,玉米酒精則在這二項(1.5:1;15%~25%)皆敬陪末座。 爭議3:社會效益難實現 弔詭的是,能源淨值和CO2減量效益備受爭議的玉米酒精,卻受到政策的鼓勵,大獲 補貼。以美國農業法案來看,鼓勵大面積栽種玉米,不但導致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 戶幾乎都因不符資格而被排除,接著由跨國企業壟斷、大量生產的玉米,又被傾銷 到世界各地去加工、轉製,壓縮了開發中國家的農業轉型發展空間。尤其這些犧牲 窮人、窮國利益,生產出來的所謂「環保」生質燃料,主要的服務對象又是汽車產 業和浪費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時,「不公義」的聲浪就甚囂塵上了! 生質燃料固然引發種種爭議,但放眼未來,石油世紀即將落幕,能源不可能再「定 於一尊」的情況下,除了電力供應恐將萬不得已地走上「核能」的回頭路外,分散 式、多樣化的嘗試也勢在必行,有關生質燃料最適料源的尋找也會持續。 退一步說,未來汽車革命若捨棄汽油、柴油等內燃系統,而改以太陽能或氫燃料來 取代,生質燃料恐將榮景不再;那麼台灣究竟要不要發展相關的科技和產業?又如 何發展? 有人認為與其投入大量經費研發,不如直接進口其他國家已發展成熟的新燃料商品 ;有人倡議重新制訂生質能源發展目標;有人則強調加速技術創新,努力追趕世界 潮流,意見紛呈中爭議較少的是,研發由纖維素提煉酒精。 展望1:纖維素酒精 號稱「第二代生質燃料」的纖維素酒精,以農業廢棄物如麥梗、木屑、芒草、甘蔗 渣等為料源。由於料源來自廢棄物,不需要額外闢地種植作物,在能源效益和環保 效益上都遠高過以糧食為主的第一代作物。此外在製作過程中,主要是以酵素、微 生物等生物質量來分解纖維素和醣分,無需耗用石化能源來驅動機械設備, CO2的 減量效益亦佳。 「雖然目前纖維素酒精的成本每公升在一美元左右,是甘蔗酒精的 3~4倍,但當技 術突破並量產後,預估未來10年會降低一半,極具發展潛力,」李堅明指出,這也 是歐盟和國際間發展的共同趨勢。 然而,這類原料因富含大量纖維素,萃取上有相當高的技術難度。因為植物為了自 我保護,細胞壁組成複雜,其中堅韌的網狀結構更是難以崩解,因此各國紛紛投入 大量的經費進行研發,希望能掌握先機。例如日本在白蟻的腸內微生物中發現一種 酵素,不僅能以超高效率分解木材纖維素,並可不必事先作化學處理,即可自行將 醣分解為酒精。 擁有三十多年甘蔗酒精生產經驗的全球生質燃料老大哥巴西,最近也突破了轉化甘 蔗渣為酒精的技術,預估量產後每公頃產量至少可提高 3成,成本下降、能源產出 /投入比也將衝高到10:1。 國內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也有一項纖維素乙醇研究計劃,針對纖維素前處理 、分解技術、酒精發酵技術等改進,並篩選新型微生物菌種及酵素,來解決技術瓶 頸。 計劃負責人、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表示,目前關鍵技術已在實驗階段,預計2009年 有商業化的可能。近來因油價持續飆漲,在市場強力需求下,說不定進度會提前。 展望2:本土性研究 然而,發展纖維素酒精也並非沒有疑慮。由於目前是仰賴基因轉殖等生物科技培養 出某些特異菌種來破壞纖維素,論者擔心若此類人工合成菌種被釋放到自然界,是 否所有的樹種都將因缺乏免疫力而慘遭侵噬?又如,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技專家已 培育出一種木質素比天然樹木少一半的「基因轉殖樹」,可使纖維素轉變成生質燃 料的過程更有效率,但是否會引發其他生態危機,也需要審慎評估。 回顧近年各種生質燃料的風雨歷程,人類不斷在錯誤中修正方向,面對沒有石油的 明天,為了延續人類文明的發展,找尋替代能源已是一條不歸路。 「不論是傳統或新興的生質燃料,都必須進行環境及社會影響評估、成本效益分析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提醒,台灣目前並無本土的燃料作物「生命週期」 研究,都是參考國外文獻來制定政策,但因各國自然環境、技術等級、社會條件相 異,結果可能相差很多。台灣應儘速建立相關的前端農業生產、後端產業加工紀錄 體系,才能客觀計算出各作物的能源產出/投入比、溫室氣體減量效益,也才不致 在能源革命的時代大潮中選錯目標、迷失方向。 --------------------------------------------------------------------------- 各類生質燃料生命週期能源效益、環境效益及成本比較   --------------------------------------------------------------------------- 生質酒精 生質柴油 作物 玉米 甜菜 甘蔗 木質纖維素 蔬菜油(大豆、油菜等平均值) 能源產出具/投入比 1.5 2 8 2~36 2~3 CO2減量(%) 15~20 50~60 90 70 40~60 生產成本 0.6~0.8 0.6 0.3~0.5 1.0 0.7~1.0 (美元/公升汽油當量) ---------------------------------------------------------------------------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總署IEA (20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03/26 20:32,
可以麻煩你 轉到policy 或同意我轉載嗎? 多蝦
03/26 20:32

03/26 21:00,
BIOLOGY 版可以也麻煩嗎???
03/26 21:00
※ 編輯: HandsomeYs 來自: 140.127.206.114 (03/26 21:18)

03/26 21:18,
歡迎轉載
03/26 21:18
HandsomeYs:轉錄至看板 Policy 03/26 21:2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03/27 07:42, , 1F
大推~~~~~~~~~~~~~~~
03/27 07:42, 1F

04/04 02:23, , 2F
如果森林是「最大」吸碳庫的話,我們可能早就都窒息死光了
04/04 02:23, 2F
文章代碼(AID): #17wasOsw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