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遊戲篇之遊戲重要性

看板BabyMother作者 (andy)時間5年前 (2018/07/28 00:37), 5年前編輯推噓13(1300)
留言13則, 13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由於前兩天感冒 拖稿抱歉 (保母班順利結業了 也順利拿到結業證書 考試都考100分呢!) 言歸正傳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甚麼是遊戲 這篇我們來講遊戲的好處和必要性 在我文章的第一篇嬰幼兒照護有講說0~2歲嬰幼兒的生活就是吃睡玩 吃睡我們都了解 那為甚麼要玩? 玩與遊戲對小孩的直接功用就是學習與探索 簡單來說不論是EQ IQ或是運動細胞 美感 甚至到數學物理化學 都是"玩"出來的 我們對於遊戲是藉由發展的三大類來討論 身體動作遊戲 認知遊戲 社會遊戲(發展四大類少了誰?) !由於語言這塊是各種與成人的互動才能(被)形成的 那在前面的遊戲定義上就不能被定義為遊戲行為 *身體動作遊戲 我們講身體動作主要就是用"本身身體在玩的遊戲"都算 此類遊戲特色是"有規則性的反覆" !有看文章的應該對這個名詞開始不陌生了 有沒有發現跟發展篇的時候長的有點不一樣? 以前叫"感覺動作"對吧? 因為感覺有一部分也是被動吸收 而不是他自己主動去做的行為 所以也不能歸類是遊戲 而身體動作遊戲我們又可以分成兩類 "練習遊戲(功能遊戲)" 和 "打鬧遊戲" 練習遊戲(4m左右開始出現) 主要功能是強化他本身的基模 如果他今天學會站立 那站立這個基模就是不斷的透過站立的遊戲來強化複習 所以我們說遊戲會鞏固發展 ex: 剛學會坐立的小朋友會很喜歡坐起來後故意往後倒 能練習自己(主動參與/內在動機)"坐立"這個剛學會的基模 又感覺到自身重心的轉換(轉借行為) 最後笑得很開心(愉快體驗) 而且可以玩很多遍(過程>結果) 這就是典型的練習遊戲 打鬧遊戲(4y~5y出現) 主要功能是群體的歸屬感和滿足性別好奇 ex:小學生小男生會追著小女生跑 然後小女生被追到後就會反打男生一掌 ex:一群高中生架著一個可憐蟲去"阿魯把" 以上兩個都是為了追求群體歸屬感和性別好奇而進行的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女生的打鬧遊戲有一部分會被口語取代 所以在小圈圈偷說其他女生的壞話也是一種滿足群體歸屬感的行為 但"打鬧"跟"打架"或"霸凌"有根本上的不同 就是打鬧遊戲不會有任何一人受委屈 每人都應該享受遊戲過程 只要出現負面情緒成年人就應該出面制止 *認知遊戲 認知遊戲應該是華人教育中最重視的區塊 舉凡任何與"學科"相關的內容都在認知遊戲的範圍內 那我們認知遊戲可以分成"練習遊戲(功能遊戲)" "建構遊戲" "象徵遊戲" "規則遊戲" 練習遊戲(4m~6m出現 3y頂峰) 跟上面一樣是為了鞏固"基模" 但這次的基模是認知方面 ex: 剛學會抓握的小孩很愛抓東西(湯匙 碗 奶嘴)亂丟 只要你給他的東西他就"丟" 常常大人就是不斷的撿然後受不了就收起來不給他丟了 但丟對小孩來說其實是認識這項物品的遊戲方式 透過抓握丟去認知道不同材質 如湯匙可能鐵的冰冰的 碗是塑膠硬硬的敲起來很響 奶嘴可能是橡膠軟軟QQ的 所以下次還是多一點耐心撿給他丟吧XD ex: 形狀鑲嵌桶 各個形狀各種顏色的認知 透過反覆的練習 最終小朋友能輕鬆的把每個形狀放到它該放的洞裡 那這個形狀的基模對他來說就鞏固完成了 建構遊戲(1.5y~2y出現) 開始會替物件命名或是定義表徵 ex:把黏土搓成一顆顆小球 說這是貢丸要煮貢丸湯給媽媽吃 ex:上一篇講到的把一支老師用來抓背的不求人當寶劍配在腰上 這種遊戲會隨著年齡和認知的增長 出現更具體 細節 高層次的發展 最終會慢慢出現"作品"的概念(跟塗鴉篇有相呼應) 此遊戲行為的多寡也會影響小朋友對於"抽象" "開放性思考"的發展 象徵遊戲(1.5y~2y出現) "模仿"的行為是整體遊戲的核心 模仿即是學習 4y以前通常都模仿父母的行為 4y後則會開始慢慢加入其他角色 與建構遊戲並存但建構討論的是物體 象徵討論的是行為 ex: 一群小女生在演爸媽帶她們去參加的結婚典禮 就有人會扮演婚顧司儀 有人演新娘 有人演證婚人 有人當灑花的 出現故事腳色互動和假裝(扮演) 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小團體 融入更多情節 時間拉長等 跟建構遊戲一樣影響"抽象" "開放思考"的發展 規則遊戲(5y) 在認知中最晚出現的遊戲 開始出現邏輯 對規則產生興趣 ex:棋類遊戲 桌遊等 此遊戲影響小朋友"推理" "分類" "具體"等概念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由於望子成龍成鳳常把遊戲的結果當成學習的成果 進而讓小孩產生遊戲上的壓力 這是對於發展非常不必要的做法 上一篇講到只要小朋友感覺到這個行為不再"有趣"那他也不再"主動"了 *社會遊戲(芭頓Parten為主流學派) 社會遊戲我們通常只討論與"其他人"的社交關係 我們可以分成"無所事事" "旁觀者" "單獨遊戲" "平行遊戲" "聯合遊戲" "合作遊戲" 但無所事事和旁觀者我們不認定其是真正的遊戲行為 例如一群小朋友玩辦家家 有一個在旁邊看得自己很開心(旁觀者) 但他其實是沒參與遊戲的 而這要看氣質與階段甚至當天心情 有時候就是小朋友剛好那天心情差不想融入群體 就在旁邊"無所事事" 或是怕生 剛轉到一個班級有不同團體在玩他只在旁邊看(旁觀者) 這幾個狀況都有可能出現 這樣問題不大 但如果常常出現或持續一段時間則需要跟老師溝通或詢問心理醫生 (如果你家小孩剛轉進去就交到一狗票朋友還當大王那恭喜他未來大有可為) *單獨遊戲(從出生就出現 不會消失) 感覺不到人 自己玩自己的 ex:寶寶"自己"踢踢腿 ex:老公關在房間裡"自己"打電動(某種情況感覺不到人XD) 只要自己做的就算是獨自遊戲 *平行遊戲(2y~3y) 感覺到人了 自己玩自己的 ex:一群小朋友各自玩著自己的玩具 但有時會跟其他小孩搶奪手中的玩具 這裡就是知道"他"手中有玩具了 所以是感覺到人的互動 ex:一個小朋友佔著溜滑梯口不溜下去 另一個小朋友跟媽媽說他都不溜我要溜 感覺到溜滑梯口有一個"人"了 如果是獨自遊戲則只會覺得自己被擋住了(無視他人) *聯合遊戲(3y~4y) 出現更多互動但通常與遊戲內容無關 ex:一群小朋友邊玩著玩具邊聊著媽媽幫他準備的零食多好吃 ex:一群小朋友玩著沙子 一個小朋友說他可以飛很高 另一個說他可以飛更高 與遊戲內容無關的言行或互動此時就是聯合遊戲 出現很初階的社交但無法建立規則 *合作遊戲(4y~5y出現 不會消失) 出現"規則"也伴隨年齡增長而發展出"共同目標" "協商" "溝通"等高階社交方式 ex: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大富翁 大家都遵守著規則 也有同一個目標要追求 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交易等協商機制 比較需要在意的是"規則"不能被輕易破壞 上一篇講過遊戲的過程大於結果 如被破壞了規則就是改變了過程 那遊戲就會就此中斷 也可能出現衝突 最後用一句總結遊戲 "由遊戲看孩子的發展 由遊戲看大人的規劃" 任何發展都是試試看 合理期待 優質的遊戲規劃方式不但可以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也能一併的擁有優秀的腦袋和體貼的心腸 身心靈缺一不可 那下一篇我們就針對各個階段來學著怎麼"規劃設計遊戲"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78.2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32709434.A.2C6.html ※ 編輯: andy780212 (36.226.78.213), 07/28/2018 00:37:54

07/28 06:51, 5年前 , 1F
推 原來小朋友的行為是這樣解釋的
07/28 06:51, 1F

07/28 07:02, 5年前 , 2F
認真,謝謝分享!
07/28 07:02, 2F

07/28 07:26, 5年前 , 3F
07/28 07:26, 3F

07/28 08:05, 5年前 , 4F
推,受益良多
07/28 08:05, 4F

07/28 08:40, 5年前 , 5F
推,等下一篇
07/28 08:40, 5F

07/28 09:12, 5年前 , 6F
07/28 09:12, 6F

07/28 09:28, 5年前 , 7F
感謝分享,期待下一篇!
07/28 09:28, 7F

07/28 09:29, 5年前 , 8F
推~期待下一篇~~
07/28 09:29, 8F

07/28 11:08, 5年前 , 9F
推!
07/28 11:08, 9F

07/28 20:40, 5年前 , 10F
推推!
07/28 20:40, 10F

07/28 21:58, 5年前 , 11F
謝謝分享 很有意思
07/28 21:58, 11F

07/29 11:12, 5年前 , 12F
推,很有意思!
07/29 11:12, 12F

07/29 23:24, 5年前 , 13F
好文推推
07/29 23:24, 13F
文章代碼(AID): #1RMqewB6 (Baby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