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遊戲篇之遊戲的定義與功能

看板BabyMother作者 (andy)時間5年前 (2018/07/25 22:20), 5年前編輯推噓11(1100)
留言11則, 1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歡迎各位來到保母班分享系列文章 這個系列每篇會分享保母從業人員的訓練 並且幫助各位能更輕鬆自在的當個稱職父母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我的文章 請先去看前面幾篇文章 才能了解前因後果 不然在看這篇文時很有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 如果你沒有時間看完全部 至少去看嬰幼兒發展那兩篇 因為這真的非常重要 話不多說 用你的奶瓶泡瓶奶 拿著你的手搖鈴 我們開始吧~ 今天要來談的主題是"遊戲篇之遊戲的定義和功能" 先說說甚麼叫遊戲? 以下五點 主動參與 內在動機 過程大於結果 轉借行為 愉快體驗 只要違背了其中一項我們就無法稱之為"遊戲"了 *主動參與/自由選擇 一定是生物本身的選擇 只要被迫去做就不能稱之為遊戲 ex: 某大學生很愛打電動 每天都可以打6小時不休息 <=遊戲 但如果要他去當個電競選手 每天"被"要求跟團隊練習8小時<=工作 *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跟主動參與相呼應 如沒了內在動機則較無法產生主動參與 承上述例子: 每天窩在家打電動 此時純粹為了想打而打(內在動機) 電競選手團練 可能是想爭奪獎金名聲或職業壓力(外在動機) 這裡還有一點值得講的是 當人產生內在動機在做一件事時 大腦迴路會"主動"的開始發展 也因此內在動機產生時學習效率高很多 *過程>結果 過程的意義遠大於結果 以桌遊為例: 有玩桌遊的都知道 桌遊的勝負其實幾乎沒意義 但在過程中為何每個人都絞盡腦汁 心機算盡 有時還玩到翻臉 這就是遊戲過程的重要性 老師上課講了另一個例子:吃角子老虎機 人們享受的是投幣跟拉那個桿子看怎麼跑 當一個一個符號出來時 配合上聲光效果的刺激 遊戲性就很高 但有一次他去一間賭場變成刷卡跟觸控螢幕 一樣的結果不同的過程 整個體驗就變得很無趣 即失去了遊戲意義 *轉借行為(扮演遊戲) 遊戲是重視行為 不注重言傳 由具體的現實來滿足抽象的概念或興趣 ex: 一群朋友在扮演童話中的各個角色 有人當公主 巫婆 王子 烏鴉等 扮演公主的用一塊布蓋在頭上當白紗 巫婆可能拿一支粉筆當魔杖 王子拿塑膠盤當盾牌抵擋巫婆的咒語 烏鴉在旁邊ㄚㄚㄚ叫拍動翅膀(假裝自己會飛) 情境都是用"演"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但內容都是她們腦中的具體現實(布.粉筆.塑膠盤) 藉由轉借呈現出的抽象想像(白紗.魔杖.盾牌) 這種扮演遊戲在抽象與具體的認知發展很重要 *愉快體驗 情緒的表現上愉快佔了大部分 如遊戲過程中出現其他情緒較多則會想退出 ex: 一群小朋友玩著鬼抓人玩的開心 但如果有一人突然因為跌倒而大哭 整個遊戲就宣告解散了 其餘的小朋友會冷靜下來跟老師說發生甚麼事 而不會不理那個大哭的小朋友剩下的繼續玩 講完定義來講功能: *生物性(biological) 配合生理上的各種發展 遊戲可以滿足每階段發展的目的跟意義 ex: 新生兒的腳踢到父母的手會很開心 對成人來說可能覺得很有趣可愛 但對他們來說則是重要的遊戲 是為了反映出粗動作的發展與滿足 *個人內在整理(調適)(intrapersonal) 認知:修正認知 ex: 形狀鑲嵌桶 每次嘗試把不同形狀放到洞洞裡有的會卡住有的會過去 這就是寶寶們在學習調適他們對於形狀的認知 (記得寶寶多大的時候開始對形狀有認知嗎?) 情緒:調節/抒發情緒 由於嬰幼兒的情緒正在快速發展 藉由遊戲可以使他的情緒發展更穩定周全 ex: 大寶看到小寶受到照顧而出現"忌妒"的情緒 可能會傷害小寶或是退化來吸引注意力 此時給他玩"照顧娃娃"遊戲 一方面模仿大人的行為使他感覺有幫到忙 另一方面可安撫他過度的忌妒情緒 *人際學習(interpersonal) 溝通協商 這點不管在學校甚至職涯都還是在發展學習 只是我們成人可能盾化較無意識 透過遊戲來學習人際關係很有效(如桌遊) ex: 一群小孩要扮演上面說的童話故事(王子.公主.巫婆.烏鴉) 永遠有比較強勢的小女生A想一直扮演公主 此時以經扮演過三次巫婆的小女生B不願意了 小女生B:"每次都是我扮演巫婆被打敗 我不玩了" 小女生A:"誰叫這條白布是我媽媽幫我帶的" 王子在旁邊揮自己的寶劍(老師抓背用的不求人) 烏鴉:"不然我來演巫婆 這次給你演烏鴉 下次你帶白布來就可以演公主了阿" (好懂事的烏鴉) 於是故事就能順利的繼續演下去 這種溝通協商通常正面衝突方不容易直接解決 轉個彎透過第三方得到妥協是常見也是多方都可接受的方式 *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al) 這個由於平實就融入在每個文化中其實本身察覺不太出來 以棋類遊戲舉例最為明顯: 華人(象棋) 白人(西洋棋) 日本(將棋) 其實三種棋步大同小異 但規則跟形象卻有很大的落差 在某層面遊戲也有傳承文化的重要功能 如扯鈴 跳繩 陀螺等 今天先到這邊 遊戲能講的內容實在太多 一路從嬰幼兒討論到成人 從簡單的發展需求到競技需求 遊戲是現在也是未來會被不斷更新與討論的行為主題 下一篇我們接著會講"遊戲篇與行為認知社會發展的關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66.8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32528406.A.5F9.html ※ 編輯: andy780212 (36.226.66.80), 07/25/2018 22:21:43 ※ 編輯: andy780212 (36.226.66.80), 07/25/2018 22:49:06

07/25 22:53, 5年前 , 1F
謝謝分享
07/25 22:53, 1F

07/25 23:30, 5年前 , 2F
推 認真文
07/25 23:30, 2F

07/25 23:39, 5年前 , 3F
簡單又精要的分享~感謝
07/25 23:39, 3F

07/26 07:49, 5年前 , 4F
07/26 07:49, 4F

07/26 08:54, 5年前 , 5F
謝謝分享
07/26 08:54, 5F

07/26 10:05, 5年前 , 6F
07/26 10:05, 6F

07/26 12:53, 5年前 , 7F
推~長知識了!
07/26 12:53, 7F

07/26 14:28, 5年前 , 8F
推,舉例好可愛
07/26 14:28, 8F

07/26 16:23, 5年前 , 9F
推!
07/26 16:23, 9F

07/27 19:46, 5年前 , 10F
謝謝分享
07/27 19:46, 10F

07/30 11:08, 5年前 , 11F
感謝分享
07/30 11:08, 11F
文章代碼(AID): #1RM8SMNv (Baby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