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選擇魚種的方式

看板Aquarium作者時間7年前 (2017/03/16 16:58), 4年前編輯推噓9(9013)
留言22則, 10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接觸水族沒多久,野人獻曝一下,整理截至目前為止的個人心得:以養魚為主,考量預算 條件,選擇入門魚種的方式。 1. 逛水族館,篩選出自己覺得喜歡的魚種 1. 就算是入門魚種,也應該挑自己喜歡的,畢竟是純興趣。 2. 看網路圖片做篩選不是很可靠,實際上也不見得比較有效率(相對於走一趟水族館 );更重要的是,部分魚種在比較小隻跟長大之後令人喜愛的程度有差,不去不同 水族館實地觀看不會發現。 3. 以前在網路上找鬍子異型的資料,覺得很醜就不予考慮;後來實地看到小鬍子之後 才發現牠的泳姿很可愛(在大的造景缸發現的,通常水族館那種小小的、一格一格 的展示缸看不出來),而且事實上在不特地餵沉底飼料,只讓牠吃缸內藻類的情況 下,鬍子異型長大的速度非常慢,所謂長大變醜的缺點幾乎沒有影響。 2. 從觀賞魚主要科別下手,先做簡單研究 1. 在生物分類上屬於同一科別(甚至是同一屬別)的魚種會有比較相近的特性,可以 藉此篩選自己可能有興趣的魚種,避免對飼育條件不合適的魚種發生興趣。 2. 燈魚是俗稱,以脂鯉科為主,在市面上有很便宜的選擇(俗稱「日光燈」),而且 許多魚種身上會反光,在一公尺以上的觀賞距離看起來都很不錯;但是脂鯉科常見 魚種(日光燈、紅燈管、紅蓮燈、紅鼻剪刀......等)都是卵生,仔魚口裂也很小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可能不易繁殖。 3. 鯉科通常都嘴賤,慈鯛科通常都很兇,四齒魨科(娃娃、狗頭)對餌料挑剔。 4. 具體作法:實地逛過當地水族館後,去找與自己感興趣魚種相關的書籍,通常就會 有大概的了解。 3. 查魚種資料 1. 在網路上除了用Google搜尋以外,推薦查到學名後去看Seriously Fish網站(沒中 文,http://www.seriouslyfish.com/knowledge-base/)的資料。進一步可以去查 該類魚種的專書,通常會比泛泛而談的概論書籍有更詳細而實用的資訊,幫助自己 評估實際飼養之後可能需要注意的事情。 2. 篩選掉會長太大的:一般而言,缸長至少要是魚隻體長3倍以上。同樣的魚缸長度, 如果是體型狹長、活潑的魚種,適合容納的魚種之體長上限會更小。 3. 篩選掉要求自來水以外水質或不能接受人工飼料的:做水需要的材料與飼育需要的 活餌都是耗材,會進一步拉高日後維護所需的預算。有些魚種成體只需要一般飼料 ,但是幼體因為口裂較小或其他原因,需要額外準備草履蟲、水蚤之類的活餌,同 樣會需要更多金錢與時間支出。 4. 審慎選擇攻擊性強、有領域性,尤其是會攻擊同種的,可能會需要單養,或需要佈 置更複雜的缸內環境,會減少管理彈性。 5. 審慎選擇會跳缸的魚種,「跳缸而死」完全是額外損失。可能需要搭配邊條缸,或 是另外準備合適的蓋子。 4. 自訂活體單價上限 1. 因為剛開始學習養魚會有一些無謂的犧牲,而且一般而言,平價魚種遇到疑難比較容 易找到解答。 2. 最便宜的是以兩計價,50元就能買很多,例如黑殼蝦、朱文錦,觀賞價值有限,卻不 失為檢驗基本飼養能力的選擇,只是一次購買量大,可能需要比較大的容器,或是買 來後分送。 3. 一般而言,最便宜的是單價低於5元或低於10元,例如孔雀魚、紅球、日光燈、紅燈 管、玫瑰蝦、咖啡鼠等,這個價位帶有可能會上升到每隻10元甚至更高,只有在一次 大量購買或特惠活動有折扣的情況下才會下降。 4. 除藻生物要有效,需要維持一定的放養密度,所以應該以總價來看,而不是單價。但 是無論如何,除黑殼蝦外,除藻生物都便宜不到哪裡去,所以有幾個措施可以考慮: 1. 只養金魚藻或漂浮型水生植物之類生長快速、容易部分丟棄、著重功能性的水草 ,長藻就摘下來丟掉。 2. 只要是存在於缸壁的藻類,就用拿塑膠卡片刮除的方式處理,輔以降低餵食量、 換飼料、增加過濾流量或是不要亂丟園藝用肥料等措施,不用考慮除藻生物了。 5. 通常體型大的個體或物種比較貴,但是有可能比較不容易死、壽命更長或更有互動樂 趣,所以如果已經有基本的飼養經驗,以1.5尺~2尺缸為例,也許挑選1~2隻特別喜 歡的中型魚種(會長到10~15公分),即使沒有繁殖條件,仍「有可能」是比飼養一 群小型魚種(極限體長約6公分以下)更理想、經濟的選擇。 如果不定期到「小學」限量發送鬥魚、孔雀魚或紅球的抽獎券或兌換券,憑券來店免費兌 換,會不會因此增加養魚人口、刺激器材消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198.7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489654697.A.E9B.html

03/16 17:03, , 1F
用心
03/16 17:03, 1F

03/16 18:04, , 2F
15cm的魚....對兩尺缸來說好像有點太大?
03/16 18:04, 2F
這是按照3.2所描述的方式去推算的(缸長除以3),而且只養1~2隻, 如果是比較流線型的魚種就不能這樣算。 如果是覺得視覺比例不好看,當然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啦。 4.5後段提出的只是一個想法, 還沒有實際看到關於想用少數中型魚種取代一群小型魚種的資料或經驗討論。 這種作法可能要考慮該魚種是否有群聚性。若有群聚性,通常建議1缸至少養6隻。 ※ 編輯: toploader (1.174.198.77), 03/16/2017 19:14:02 缸長約為成魚體長3~6倍,這是之前按照看過的魚種資料庫檔案與書籍歸納出來的, 但後來注意到能夠長到7公分的可卡燈與能夠長到5公分的斑馬魚都被建議至少要3呎缸, (https://www.facebook.com/ifishbooks/posts/2123410541023261https://www.seriouslyfish.com/species/danio-rerio/) 也就是說在「游泳能力強」的情況下,所需缸長可能達到最大體長18倍。 不同魚種對群聚性需求程度不同,目前看到更保守的建議是至少養10隻。

03/16 19:18, , 3F
藻類最有效的防止就是不要過量餵食
03/16 19:18, 3F

03/16 19:19, , 4F
有些魚適合群養,例如慈鯛科只買一對會容易打架,但
03/16 19:19, 4F

03/16 19:19, , 5F
是養一群就會群游了
03/16 19:19, 5F

03/16 19:21, , 6F
加拉辛科的除了嘴賤外,其實也很彪悍,但是小燈魚會
03/16 19:21, 6F

03/16 19:21, , 7F
感覺不出來,但是有一些索餌能力比較差的魚就不要跟
03/16 19:21, 7F

03/16 19:21, , 8F
燈魚混養了,會搶不到飼料營養不良
03/16 19:21, 8F

03/16 19:23, , 9F
新手可以用裸缸練習,減少破壞水質的變因
03/16 19:23, 9F

03/16 19:23, , 10F
這篇是好文XD
03/16 19:23, 10F

03/16 20:27, , 11F
推!優質好文
03/16 20:27, 11F

03/16 21:56, , 12F
推個
03/16 21:56, 12F

03/17 00:59, , 13F
用心推
03/17 00:59, 13F

03/17 09:08, , 14F
推用心!唸小一時我們班導會送鬥魚給表現好的同學,
03/17 09:08, 14F

03/17 09:08, , 15F
對水族的興趣也因此開啟~
03/17 09:08, 15F

03/19 22:42, , 16F
推用心!
03/19 22:42, 16F

03/21 00:30, , 17F
小時候學校也有養魚潮,可是不會照顧死很大根本造孽
03/21 00:30, 17F

03/21 00:30, , 18F
,我覺得班上共同照顧大魚缸,有老師指導的會比隨意
03/21 00:30, 18F

03/21 00:31, , 19F
鼓勵小孩買孔雀魚鬥魚好。。。。
03/21 00:31, 19F

03/21 00:31, , 20F
小時候換水根本不知道對水對溫還有魚不只需要水它還
03/21 00:31, 20F

03/21 00:31, , 21F
需要適當的空間,這些當時都不知道啊
03/21 00:31, 21F
補充說明: 1.之所以要趕快先去逛一次水族館,而不是直接花大量時間做網路調查,是因為在資料上 看得到的魚種,有可能大多數在當地水族館都買不到,或是價位超出心理預期,那麼在 網路調查過程中列入考量,就沒有意義。還不如先調查有口碑的水族館,先逛一圈,不 要買,再針對看了覺得喜歡的魚種進行調查。 2.其實如果為了不讓小鬍子長大而刻意不餵食,這有危害動物福利的疑慮,本文以小鬍子 為例,主要是在說鬍子異形成魚長那麼醜,這一點在事實上影響不大。 3.本文第2點跟第3點在講同一件事,重點就是「有什麼樣特性的魚種不要買!(對初學者 來說)」,第2點提到科別,只是用來給自己限定範圍可以加快調查進度而已。 相對於逛水族館(新手)或看圖鑑(非新手)挑選有興趣的魚種, 再針對特定魚種查資料, 認識各科魚種常見特性可能是比較偏興趣而沒那麼必要的作法; 不過認識魚類分類的另一個價值是可以用來分類歸檔自己感興趣的魚種資料。 可以從這樣的清單開始,按照自己的需求增刪: * 鯉科 * 脂鯉科 * 甲鯰科 * 美鯰科 * 虹銀漢魚科 * 花魚將科(Poeciliidae) * 四齒魨科 * 慈鯛科 * 絲足鱸科 * Re: [閒聊] 選擇魚種的方式 by Lazi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48336143.A.FA9.html * Fishbase http://fishbase.sinica.edu.tw/search.php * Encyclopedia of Life(EOL) https://eol.org/ 原本以為Fishbase是最權威的魚類分類資料庫, 但在知道新組成慈鯛目(Cichliformes)後, 才發現以生物分類資料庫而言,經板友告知, Cichliformes已經能在EOL查得到,但同一時間Fishbase仍舊是查不到的狀態。 找資料的過程,不論網路上的魚種資料庫、文章、照片、論文或紙本書籍, 往往需要認識學名或會接觸到一些專有名詞: * 《卵生(魚將)魚的飼育與賞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0189 有介紹學名標示規則與相關術語。 * 《這就是生物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3532 如果總是遇到系統分類學相關術語,然後想搞懂,可以找這本書來看第7章。 * 支序分類學(Cladograms or cladistic classifications) by 科學Online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1716 維基百科將單系群、並系群、多系群分開解釋反而難懂。 * The Plant List,http://www.theplantlist.org/ * Flowgrow,https://www.flowgrow.de/db/aquaticplants 用科來分類生物,這個方式用在水草上很糟。原本只是有興趣水草分布的科多達接近30 科,這樣列出清單幾乎喪失意義(不過可以發現Rotala與Luwigia這兩個屬都有不少很受 歡迎的水草);但是後來發現玄參科底下Hemianthus、Micranthemum、Glossostigma這 幾個屬改分到車前草科與透骨草科,重點是相對於觀賞魚,水草在市面上幾乎沒有大致 上以「科」為範圍、分別討論不同科別水草生長條件或特徵的中文專書,使得認識水草 的生物分類似乎顯得沒有意義。 在Google搜尋學名時,網頁右側顯示的該學名的中文名稱,以及翠湖水草的水草圖鑑, 其中能查到的生物分類資訊都有錯誤。 後來也發現會有一種情形是觀賞水族市場上通常用來稱呼特定水草的學名,該學名實際 上可能是屬於另一種植物,這不就代表不論是使用商用名或學名去搜尋生長條件,找到 的資料或討論都有可能是雞同鴨講?所以漸漸會覺得與其認識生物分類,不如了解怎麼 針對未知物種以一套系統化流程找出最佳種植條件的方法。 水草玩家或許不難判斷自己是否有種活水草,但是怎麼確定自己已經將水草種出最美的 樣子? 在本文第3點主要是提到比較常見的、會造成飼養障礙的魚種特性,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也是為什麼應該在買魚之前先做調查的原因。有經驗的飼主當然可以挑戰飼養難度比 較高的物種,但初學者只憑喜好買魚,即使不談動物福利,也是在自找麻煩跟浪費錢。 在觀賞魚書籍中,雖然專論特定範圍魚種的書會比較「可能」有紮實的內容,但可能是 基於推廣的角度,也不會去強調缺點,這是飼主(讀者)自己要去特別注意的。 * 當地有口碑的水族館買得到 * 適合養在2尺P缸,簡單算法是「魚缸寬度 >= 成魚體長*3~6」 * 要養好只要使用自來水即可,不需要做水,例如一定要調整pH值或提高鹽度 * 人工飼料即可順利飼養,不一定需要生餌、活餌 * 看自己的需求取捨: * 吃成蝦、啃水草、挖沙、食鰭或食鱗 * 新手繁殖該魚種、將仔魚帶大的難度 * 冬天因應寒流突然降溫需要安裝加溫器 用這幾個相對明確的條件已經足以刪掉大部分魚種了,再去評估種間、種內互鬥的程度 (領域性),跳缸的可能性大小,對水質敏感的程度、排泄量等這些敘述可能比較模糊 的條件。 * 數種不建議新手與在一般家庭水族箱飼養的觀賞魚 by 奇獸飼育學 http://magical-creatures.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 看起來很乖其實不好混養之淡水觀賞魚大公開 by 奇獸飼育學 http://magical-creatures.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html * 如何選擇你的第一隻淡水觀賞魚 by Fishbook https://fishbook.com.tw/如何選擇你的第一隻淡水觀賞魚/ * 你還在以貌取魚嗎?──談「漂亮、新奇,但不適合混養的淡水魚」 https://fishbook.com.tw/你還在以貌取魚嗎?──談「漂亮、新奇、有趣,/ 「要挑什麼魚種入門?」是一個個人問題,牽涉到使用哪些篩選條件,沒有所謂客觀而 固定不變的答案。對新手來說的重點是對想養的魚種要查過資料!而且對生活圈範圍內 沒在賣而看不到實體的魚種就暫時不要花時間了;然後不要本末倒置,為了「好養」去 養一個自己沒有很喜歡而養不了多久的魚種。 以孔雀魚入門的可能好處之一,也許是因為很容易成功繁殖,水族館賣的商品規格也是 成體,所以只要繁殖出第2代並養大,回水族館逛一逛,從體長或尾鰭色澤來比較,應該 很容易看出自己的養功到什麼程度。 4.其實我覺得如果是剛開始要養魚,而且要花$50以上去買魚,沒有別人送的魚,而且真的 想學好怎麼養,也許可以考慮先買黑殼蝦? 黑殼蝦繁養殖難度簡單,但新手仍不見得有能力越養越多。何必折損價格較高的魚蝦? 如果還沒有能力在室內魚缸裡越養越多,分出一部分養在戶外缸裡也很容易保種。 (簡易戶外缸就是普力桶、油漆桶或其他夠大的容器,放在半日照、避風的位置,裡面 有一堆田字草或漂浮性植物。) (不需要買專門給蝦吃的飼料) 黑殼蝦可能會讓人覺得其貌不揚,不過在二手市場上,似乎像是貨幣一樣,有很好的交 易價值,很容易流通。如果繁養殖有成,應該不難用來交換下一步有興趣的小東西。 剛開始查資料的時候,很容易以為: 黑殼蝦 = 多齒新米蝦(Neocaridina denticulate) = 火焰蝦、玫瑰蝦、極火蝦 但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 1.黑殼蝦是一個泛稱,包含好幾種蝦子,不只有多齒新米蝦(又稱鋸齒新米蝦)。不只 涵蓋新米蝦屬(Neocaridina),也涵蓋米蝦屬(Caridina)。 2.目前未能確定那些「觀賞米蝦」的原種是什麼,據傳是黑殼蝦其中一種,學名通常套 用Neocardina davidi var.。 https://www.facebook.com/JPWusOrnamentalFish/posts/1537666766270544 3.多齒新米蝦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公告為「生物急毒性檢測方法」選用物種 之一,對氨毒性敏感。 4.新米蝦屬的物種不難進行種間雜交,並生下「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又台灣原生新 米蝦屬物種共有4種,除了多齒新米蝦以外,還有Neocaridina ketagalan(凱達格蘭 新米蝦)與Neocaridina saccam(赤崁新米蝦),剩下一個物種尚未被命名。為避免 雜交導致物種消失(?),不應將黑殼蝦或「觀賞米蝦」任意放流於河川溪流。 https://www.ptt.cc/bbs/Aquarium/M.1530424442.A.38A.html http://bit.ly/2Kp1ow2 5.不同物種卻能生下具生殖能力的後代?癥結可能在於進化種(系統發生種)的概念。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9%E7%A7%8D 極火蝦之類具有更好的觀賞性,牠們比黑殼蝦更搶手,但是我猜測新手原則上不要想著 將其用來取代黑殼蝦。因為價位更高,極火蝦往往不會買多,而蝦子剛下缸那一陣子免 不了會死亡一部分,然後可能陸續少量死亡(查網路資料可以發現非常多養不起來的案 例);想要維持蝦子的顏色,又需要選育,但是新手若能成功讓極火蝦生生不息有什麼 共同特徵?茂密的水草,於是通常的結果是放任蝦子顏色越來越淡,越來越像黑殼蝦。 除非有打算投資專門養蝦的環境,不然若只是順便養蝦,極火蝦可能不是理想選擇。 除了學習、交易或當活餌用,黑殼蝦的另一個價值是在買了水草後,尤其是在沒有做好 消毒檢疫的情形下,免不了會開始面臨藻類孳生的困擾,此時除了手動刮除或以螺類清 除缸壁上的藻類外,黑殼蝦大軍用來對付絲狀藻類也能在一定程度派上用場。 其他強效除藻生物不少都是消耗品,而且難以自行繁殖。螺類有用起來順手的案例,但 也都不乏逃缸的狀況。目前可能是黑金剛螺(軍帽螺)比較少見到逃缸的例子,但也還 是有人喜歡比較好看的蜜蜂角螺與斑馬螺。 你相信逃缸是因為水污染太嚴重嗎?如果這個假設為真, 那麼我得說:斑馬螺與蜜蜂角螺可能比孔雀魚還難養。 通常能在網路上找到的除藻螺中文使用心得,其作者好像都是水草缸玩家。 我猜測逃缸可能是因為斑馬螺與蜜蜂角螺 對水質、水溫或其變動幅度的適應範圍比較狹窄, 或許在不會太熱的水草缸能不逃缸也說不定? 黑金剛螺跟其他除藻螺比起來明顯比較醜,不過在我的個人經驗中,牠通常在光線明亮 時都躲在陰暗的地方,不會出來礙眼,夜晚關燈後才往其他地方移動。 原本我都用刮刀處理缸壁上的藻類(效果比較確實),但可能因為夏天水溫升高,加上 增加餵食量,每週刮綠藻實在膩了(尤其刮背面缸壁總是更麻煩一點);使用黑金剛螺 的效果不錯。 不過依據最近一次翻缸觀察,翻缸後有一段時間會出現褐藻,從褐藻生長情形來看,黑 金剛螺沒有發揮作用;直到翻缸約1個月後,才看到黑金剛螺出外活動,褐藻也在約3天 內迅速全部消失,猜測黑金剛螺在惡劣環境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時間才會開始發揮作用。 題外話:用刮刀不夠小心很容易製造刮痕,所以後來覺得殺雞焉用牛刀,容易清除的藻 類用海綿或牙刷就好。綠斑藻在我的水族缸中也不是那麼經常出現。 後來買了ISTA多層次除藻刮刀,確實是省力好用,也不擔心刮傷魚缸。 有些人會養小鬍子來除藻,但我個人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可能是養太少)。 白玉飛狐、大和藻蝦都不乏跳缸的案例,另外白玉飛狐、小猴飛狐印象中成魚體型都太 大,不適合小缸,幾乎是被當作消耗品,不會長久飼養。槍蝦恐怕就更貴了。 尤其是小猴飛狐有可能會殺害其他魚蝦,適應水溫範圍也偏低 (https://www.seriouslyfish.com/species/crossocheilus-reticulatus/), 若為了治療同缸其他魚隻的白點蟲病而加溫,可能需要將小猴飛狐暫時另缸飼養。 題外話: 加鹽也一樣要注意,部分魚種似乎無法忍受任何鹽度。 此時欲治療病魚需要另外準備隔離治療用的容器,免得反而害死原本健康的其他魚隻。 * 七彩白雲山Tanichthys micagemmae by 北辰的水族與旅遊紀錄 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com/2013/08/tanichthys-micagemmae.html 查詢魚種資料庫的次數越多,越容易發現許多數據與實際飼養紀錄有出入。 以水溫為例,我猜測有這種差異,有時候可能與該數據是在原棲地測量有關? (測量方式又可能會是怎樣?) 而不是像有些研究會做實驗去找出物種生存能力極限。 建議水族缸尺寸的標準也是一個令人疑惑的地方。 斑馬魚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水生動物房產品設計與許多飼養實例都將它養在小空間, 但魚種資料庫與書籍都可以找到建議使用至少2尺甚至至少3尺以上魚缸的例子, 這是怎麼回事? 差異可能部分肇因於是否考慮魚種的群聚(shoaling)或群游(schooling)行為。 參考Seriously Fish網站有關斑馬魚(Danio rerio)的敘述: * It is a schooling species by nature and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a group of at least 8-10 specimens. * Maintaining it in decent numbers will not only make the fish less nervous but result in a more effective, natural-looking display while males will also display their best colours as they compete with one other for female attention. * An active species so even a small group needs an aquarium with minimum base dimensions of 90 * 30 cm. 雖然飼養除藻生物之所以會有這些麻煩,也許可以說是飼主管理不當,但重點是那些案 例意味著除藻生物對於不少新手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好養,而且養太少沒有用,要有必須 補貨以維持放養密度的心理準備。 關於除藻生物放養密度的參考資料: * http://pcm999.pixnet.net/blog/post/33225018 * https://tropica.com/en/guide/algae-control/ * https://tropica.com/en/guide/algae-control/test-of-algae-eaters/ 在中文網路資料,我們能夠查到用來針對綠斑藻或黑毛藻的除藻生物; 但依據個人經驗,我覺得對於以養魚為主的新手而言, 用除藻生物來清除綠斑藻或黑毛藻是不切實際。 5.養魚的飼主可能會想放水草對魚比較好,還可以減少水污染;有些消費者可能一開始就 想做造景,所以想買整套,有水草也有魚。 我覺得原則上想養魚的初學者,水草放金魚藻就好(具體看魚種需求),或者是種可以 水耕、耐陰的園藝觀葉植物(例如合果芋),不要走一般的造景路線。 Youtube有不少將黃金葛(pothos)應用於魚缸的影片,但不確定原因為何,我種黃金葛 的生長情形不如合果芋理想。 以種草為主的初學者,不必在除藻生物以外再放魚。 以造景為主的初學者,可以跟以種草為主的作法一樣,或是先從只有硬景觀、沒有水草 的手法開始。 水族缸牽涉到陽性水草,預算需求會特別高,基本上燈具跟圓桶過濾器就貴好幾倍。 陰性水草不見得是什麼好選擇,除了容易有藻類纏身(前景草好像也都有這個問題), 一旦過度修剪,因為陰性水草長得慢,也難以補救。當然陰性水草是否狀態良好跟管理 方式有關,也不乏成功案例,這裡的重點是不要以為選擇種植陰性水草就不會有問題。 6.體型跟壽命其實沒有關係(參考資料:https://goo.gl/V6B5H7),但是: 1.容易繁養殖 2.壽命超過5年 符合這兩個條件之一,壽命長短差異對於初學者來講其實就沒差。容易繁養殖就可以源 源不絕,不會因為壽命短而增加開銷(但也許會容易影響對飼養成效的判斷);至於壽 命超過5年,則是因為初學者都不見得能將一隻魚養活超過5年,超過5年的壽命在購買 決策上意義不大。 想要嘗試繁殖魚,最簡單的選擇是卵胎生(魚將)魚,其次可能是在卵生魚類當中選擇 不一定要餵仔魚活餌或親魚會照顧仔魚長大的種類,但這方面的討論不好找。 活餌的問題在於麻煩,大部分種類的飼養環境會產生異味,沒異味的也比純養魚更需要 注意照顧頻率,否則可能會死光。市面上其實有一系列將活餌乾燥的產品,例如AZOO或 Mr. Aqua品牌,但討論度很低。 7.單價高的魚種,即使從經濟上也不見得不值得考慮,1.5尺缸可以養5隻巧克力娃娃或1隻 金娃娃,金娃娃單價比較高,總價卻比較低(不過要多買光學式鹽度計就是了)。 8.從飼主的角度而言,之所以要講究挑魚種的方式,是為了增加繁養殖成功率,但是在挑 選魚種之前,應該先評估環境。 養魚的基本條件:魚、缸、水、餌,這四項應該是不管怎樣都要準備的,做出必要的投 資,而非一概便宜行事,應該會提高魚隻存活率。 其中除了挑選魚種的方式,重度玩家似乎都會特別重視餌料。除了冷凍紅蟲,以及一些 名牌飼料(例如TetraBits、高夠力、樂樂魚、海豐、德比克等)以外,也會重視將仔稚 魚帶大、使用活餌(例如豐年蝦無節幼蟲、微蟲、蠕蟲、輪蟲、草履蟲、藻水等)做為 開口餌料的階段,可能也會影響長大後的存活率。 最後提到「環境」,在評估活體與器材前,也許可以考慮先評估下列環境因素: 1. 與魚種有關的條件 1. 室溫:變頻空調?加溫器便宜,要將高溫壓低卻很貴 2. 自來水:氯、GH、KH、pH 3. 可用空間:底面積、缸高 2. 照度:光源是水草種在室內比種在室外昂貴很多的原因 3. 距離 1. 與水源(水龍頭)及排水孔的距離、拉水管的可能性 2. 電源插座 3. 與戶外空間(例如陽台)的距離 4. 與生活動線的距離、發揮觀賞價值的效能 我覺得若一開始選擇放置魚缸的環境就很符合理想,魚隻存活率應該就會有差異,增加 魚種選擇彈性,也減少器材支出。重度玩家之所以會耗資建置魚室,應該也是為了改善 既有環境。

01/26 13:11, 5年前 , 22F
用心推
01/26 13:11, 22F
※ 編輯: toploader (118.171.160.242 臺灣), 09/07/2019 19:52:41
文章代碼(AID): #1OobEfwR (Aquarium)
文章代碼(AID): #1OobEfwR (Aquar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