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請問有儺的八卦嗎??

看板Ancient作者 (圖阿勳)時間13年前 (2011/06/04 00:13), 編輯推噓8(804)
留言12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剛好碩論作跟這個有關的,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哪方面,所以就我知道的野人獻曝一下吧: 儺的發源算是人類原始的巫術行為, 那個時代人類還沒發展出宗教的概念,神靈跟鬼怪之間並沒有明顯差別, 只有是否跟人類保持友好的差異(當然,這點是由人類判定是不是朋友)。 當原始人面對世界上的未知事物、災難或傷害時,為了驅逐那種生存上的恐懼, 所以從祖靈、氏族圖騰、或者是其他自然界的事物那兒 "借用" 了它們的力量, 由巫師(巫醫、祭司)扮演成祖靈或鬼神的樣子, 透過巫舞或其他具體的巫術行為去驅趕其他不好的鬼神, 這樣的行為算是 "儺" 的雛型。 "儺" 的儀式簡單說就是像八家將或是跳鍾馗這樣,由人扮演成鬼神的樣子, 然後透過帶有儀式意義的舞蹈或步法進行驅邪的行為, 有的甚至會直接作勢要攻擊 "某種一般人看不見的存在", 這類儀式算是 "儺" 發展到現代的衍生型態 (甚至可以說,現行中國的傳統祭祀儀式都是源出於這種原始巫術) 這樣的行為在中國商代時極為盛行,商人算是不論大小事都要求神問鬼的類型 而且是盛行到什麼都可以當神什麼都可以拜的程度。 (不太確定,但紂王好像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改革而動搖到自己的政權,待網友補充) 周代時,由於封建禮法的制定,將這種行為從巫術層面轉變成一種歲次禮俗,  強化 "祖靈" 的重要性以確立封建體制的維持;  照四季或相關節慶舉行追儺儀式,每當遇到天災或其他不好的事情,也會舉行。  關於儺的最早記載也是來自於周代。 秦漢時的大儺基本上是沿用周代的體制,  不過更為盛大,從原po等引用的後漢書中可見一斑。  但相關體制在東漢末年的社會動亂中幾乎都從流傳進民間,官方保存的反而不多。 南北朝時關於儺的記載,最特別的大概算是將 "大儺" 中由鬼神驅逐疫鬼的儀式,  轉變為由兩軍對抗的半軍事演習型態,稱為 "軍儺"。  同時在前朝流散到民間的傳統儺儀,則由於佛道盛行而與之融合了,  過去主持儀式的 "方相氏" 反而逐漸消失。 唐代將民間已經多樣化的儺儀重新引進宮廷,  並且將一部分儀式行為轉變成更純粹的表演,算是戲曲的起源之一。  且此時日本派遣了許多 "遣唐使" 來中土留學,回去時帶了一大批漢籍與禮教習俗,    也順便將 "儺" 的相關儀式帶了回去,並發展成能劇、雅樂等傳統戲曲,  現在真的在祭祀上使用 "方相氏" 的也剩下日本而已了。  宋代在儺儀方面跟唐代差異不大,但更強化了戲劇方面的內容,  使得 "儺祭" 加上了更多情節轉變成為 "儺戲",並帶有了百姓調劑生活的娛樂功能。   據我所知接近現代我們看到的 "儺戲" 型態大抵是在宋代完成的, 之後的時代裡幾乎都是更加朝向地方特色的衍生發展, 且演變的原因不再來自於宗教,而是因為百姓本身的生活需求。 在現代我們看到如京劇、崑曲等的各種需要戴面具或畫臉譜的傳統戲曲, 都可說是 "儺" 的衍生, 而同樣如跳加官、舞龍舞獅、八家將、跳鍾馗等同樣需要臉譜面具的宗教儀式也是。 只是在漫長的時代演變中,最初的巫術意義外圍被包裝上各種文化色彩, 早期只擁有概念意義的 "方相氏",也被各式各樣的神明取代, 讓人只能從形式上的特色(面具臉譜)去辨認溯源了。 官方舉行的大儺儀式在清末民初之後就不復存在, 且在中國大陸文革時被更進一步的摧毀,只剩下偏遠鄉村上有保留一些儀式仍然被舉行。 台灣方面則因為隔著海峽,但早在兩百多年前先民遷入起就與中國分開演化, 最後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八家將、官將首、及三太子等樣貌。 雖然在文革時因政體與海峽隔閡而逃過一劫,但早也成為與彼岸不同的型態。 這些大致上是我所知道的部分,比起論文盡量簡化了不少 這些都是能在現有文獻裡找到的資料,也不算是我碩論最主要的內容XDDD 如果你需要找文獻方面的資料,慢點我可以再把我參考的書目給你看看。 但如果你是想找關於古代祭禮的細節紀錄, 我得說這個我也很困擾,因為幾乎沒有相關細節留下, 除非你真的去大陸進行田野調查,或者以台灣日本的衍生型作為參考 囧rz 很希望你之後如果能取得進一步的相關儀式資料能與我聯繫並交換資訊xd 以上,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 ※ 引述《Hungry (你今天餓了嗎?)》之銘言: : ※ 引述《musashi4735 (武藏)》之銘言: : : 是這樣的,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研究關於古禮祭祀的資料。 : : 也因為這樣,才接觸到「儺戲」的資料。 : : 是說,找了大半天的資料,就只知道在商周時期就有了,然後《周禮.夏官》裡說到: : :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 : 不只看不懂,而且也不明白當時的祭祀內容是什麼?? : : 想請問一下有「儺戲」的八卦嗎?? : 簡單地說「儺」不太算是祭祀,應該是一種年末舉行的儀式。 : 象徵死寂的冬天過去了,充滿生機的春天到來。 :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 《呂氏春秋‧季春紀》:「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 : 這個儀式一直被保留到後代,最為完整的記載是在《後漢書‧禮儀志》: : 「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 : 為侲子。皆赤幘皁製,執大浅。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 : 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缈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 : 到了漢代就變成了類似一種舞陣,由一百二十個小孩組成,服飾、裝扮都有規定。 : 對於方相氏的模樣也開始有記載,我記得在漢代的畫像石中也有神像曾被認定為方相氏。 : 「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觯。嚾呼,周璤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 : 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 : 此時的「儺」的意義就更豐富了,象徵一年的疾病與厄運都能透過這個儀式來消解, : 這就很像今日台灣南部的燒王船,最後的儀式都是丟到海或河裡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8.164.23

06/04 00:16, , 1F
其實苗栗的假面藝術節曾經有不少資料是關於儺的
06/04 00:16, 1F

06/04 00:17, , 2F
只是不知道現在還留下多少東西而已
06/04 00:17, 2F

06/05 11:52, , 3F
推~~請問"儺" 怎麼發音阿 @@
06/05 11:52, 3F

06/05 12:10, , 4F
音同婀娜的娜
06/05 12:10, 4F

06/06 20:10, , 5F
挪威的挪
06/06 20:10, 5F

06/07 01:19, , 6F
感謝~~
06/07 01:19, 6F

06/07 10:06, , 7F
感謝po文大大,日後如有更多資料,一定與大家分享~
06/07 10:06, 7F

06/10 22:10, , 8F
關於這個字我只知道沈從文的邊城有XD
06/10 22:10, 8F

06/17 17:59, , 9F
余光中的文化苦旅,有一篇就是講這個喔!
06/17 17:59, 9F

06/20 15:45, , 10F
余光中:文化苦旅=余秋雨:???
06/20 15:45, 10F

06/23 03:31, , 11F
可以找林河的書來看看,他似乎是專門研究儺的
06/23 03:31, 11F

07/12 05:45, , 12F
我有買林河的書,論點很有意思XD
07/12 05:45, 12F
文章代碼(AID): #1DwGWRYU (Ancient)
文章代碼(AID): #1DwGWRYU (An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