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教育部:碩士班分流 實務碩士將免交論文

看板AfterPhD作者 (ggg)時間11年前 (2012/09/20 15:4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 引述《ggg12345 (ggg)》之銘言: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13227 : 教育部:碩士班分流 實務碩士將免交論文 2012/09/18 : : 經建會昨天舉行「人才培育、留用及延攬」督導會議,由主委尹啟銘主持,希望為國 : 內人才政策鬆綁。教育部官員表示,未來碩士班將分流為「研究型」與「實務型」兩 : 種學位,實務型碩士可不用提交論文,以技術報告,或體育所研究生以「成就證明」 : 代替論文。 : : 教育部表示,未來希望大學培育出來的碩士生,也不一定從事學術研究,而能將重點 : 放在專利研發、產學合作,如此與產業結合將更密切;這些碩士生就不必勉強提交論 : 文。 ============ 1.第一個問題應該先問: 為甚麼要有學位論文的發表? 2.發現, 發明, 新的創見, 新的改進方法, 這些 "新知" 會分學術型與實務型嗎? 3.技術報告與論文的差別是甚麼? 1. 學位論文是刊物著作的一種, 以前是由學校的印刷出版單位收集存於圖書館, 想參考的可以購買. 但最主要的是在表達研究新知的公開, 所以論文有開放不藏 私的習性(但要花錢向學校買). 論文的引用就在表彰知識發現者的貢獻與參考. 學校教學的教科書一向是由作者收集各種論文新知整理而來, 書後面的參考書目 就列了一堆相關的論文著作, 這也表示這些是有依據有論證的知識. 這個知識的開放性, 可以從王安雖然發明了 core memory, 但他放棄將之寫成學位 論文公開, 而放棄了博士學位改為申請專利, 就是明顯一例. 學術界的知識體系, 是靠著知識公開的榮譽而維持的. 傳統中國雖然也有書籍刊物, 但沒有這種科技知識公開的榮譽表彰系統. 古代中國的蠶絲與磁器都是典型的秘方, 不輕易流露他國. 所以變成磁器的製造與配方是由歐洲人揭露出來的. 2.做為知識的東西, 有的是有明顯的立即應用性可以謀利, 有些則是原則原理性的, 教科書的知識主要是學習與傳授, 所以會偏重原理與原則. 有比較通行且公認的表 達形式如數學, 就是明顯一例. 牛頓力學可以用微積分這個數學工具演算求出物體 的運動軌跡, 這個工具很有用. 但並不是科學的知識全都是可用數學表達或求解的. 要做瓷器, 材料要對, 燒結的溫度也要對, 否則只是個會滲漏的陶器不是瓷器. 這 個知識就不是微積分那種數學型式能表達的. 當然, 傳統陶瓷已不是未知待尋的新 知, 但某些摔不破的瓷器或玻璃, 或者像可口可樂的配方, 那些知識可能還是像祖 傳祕方那樣深藏不公開. 所以, 學術研究知識與實務應用知識的差別就在於是否以 祕方謀利. 就知識的本質言, 人的辦法就是把知識記載, 流傳下來. 祖傳秘方口耳相傳也是一 種, 差別就在是否能被公開的檢視再研究再探討. 以時下的流行言, 沒有在國際期 刊發表不會被國科會認為是論文, 所以可能沒有研究獎勵金可領, 最糟的是學校裡 的學究冬哄, 不會因這類未在期刊發表的著作而讓教師升等, 反而是開除. 台灣的產業界是美日資本主義下的附庸, 想的都是獨佔壟斷的暴利, 對應用性知識 的態度是祖傳祕方. 這種態度跟學院派的學術研究知識公開是有衝突的. 另一個典 型例子是國防科技, 但國防科技基於不能落後無知的要求, 是絕對不會不理睬學術 研究成果的影響的. 再以跨國大公司 IBM 為例, 她早期的電腦系統與軟體是希望學 校大量講授, 讓學生能知曉了解的, 這跟現在電腦公司Apple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是否寫論文, 學位當然也是可以有個憑證做為區分, 但不寫碩士論文是否對學術研 究有正面作用? 早期台灣開始辦碩士班時, 研究生是公費, 也就是不希望所有的前段學生都出國. 但碩士在沒有擴充科大以前, 也僅止於能到後段私立專校當講師, 沒有PhD學位在公 立學校是很難升遷的. 所以, 早期的碩士班是以到產業就業為主的, 並沒有多少人 願讀國內的博士學位, 因為相比下洋博是太受重視也比較容易按步就班取得. 以資電的電腦領域為例, 最重視微電腦做控制應用的就是中科院, 其次是工研院, 因當年國防科技的需求, 碩士畢業都去了這兩個單位, 但成大電機研究所裡的計算 機組其實是靠了與東元電機的產學合作, 才有了MDS微電腦發展系統這項儀器設備, 所裡唯一的一台100MHZ的 HP示波器與 HP2100 cpu(沒有 disk 只有紙帶機) 是國 科會推動國產中文終端機撥給的. 當時的零組件MSI IC都是加工出口區的校友從待 銷毀的暇疵品帶回來的. 當時的唯一的念頭就是造出電腦, 造出中文終端機. IEEE的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論文登的是蘇聯熱起的多值邏輯(Multi Value Logic)與容錯邏輯(上太空用的). 研究生研究 ACM Computing survey (1972)的 Virtual Memory tutorial paper 都被來口試的第一個台灣電腦國家博士嫌太早太 先進了. 點陣的中文顯示幕的研製, 是在進口買到一台英文的 character CRT Kit 回來參考 後, 豁然開朗地找出了中文字的動態點陣顯示方式, 此時的成果才換來東元的大筆 委託研究開發案. 那時(1977)就有一個類似今天電子書電腦的研究案被東元指派下 來, 是以微處理機為基礎, 先是接上5吋磁碟機, 要完成一個文書處理器系統能儲存 文件, 當然也要能閱讀文件, 進一步是用 Intel 的 bubble memory board 代替磁 碟機. 也就在那一年的計劃完成了東元意想不到, 使用 virtual machine 概念延伸 的 virtual I/O device 技術, 完成與 INTEL MDS 發展系統相容的 全自製(當然是 由東元洗板子)的微電腦系統. 這個時間距離相容的IBM PC外銷, 開始有資訊產業的 大量硬體製造, 隔了6年之久. 當時的成大電機計算機組的碩士都是以到國內產業用 微電腦系統協助產業的生產為主, 其中也有近半數是出國進修留在美國或回國任教. 以今天發P刊登 SCI Journal 的立場言, 那些碩士生的論文都是很實務但也是很先 進的. 那個自製的微電腦系統出來之後, 第一位最享受的研究生就是用三台微電腦 透過高速SIO series line 的自製網路界面卡, 修改了 MDS OS 的單機為多使用者 系統, 完成了網路分享式的遠端 file server, 比後來的 MS/IBM 的 PC/NETBIOS 的分享式遠端磁碟機早了8年. 這位研究生去了工研院參與網路研發, 後來開了視訊 卡相關的公司. 但他的研究論文有人參考嗎? 連工研院都未必識貨, 更不要說產業 界了? 他自創公司才是對的. 這些研究生都要寫論文, 也都被要求要在 ICS/NCS 論文發表會發表. 用今天的數P 角度來看, 這些都是有技術性與實務性的研究論文. 在國外, 就是先於產品的實驗 性系統研究. 但很不幸, 不止是現在, 從以前就是如此, 這些論文在國立大學不被 認為能當升等論文之用. 因為留洋的外國人不會進到美方正式實驗系統的核心. 以 Internet為例, 美國 DARPA 那麼早就進行網路研究與建置, 回台的留美PHD有這種 參與經驗的人嗎? 很少, 幾乎沒有. 寫不寫碩士論文 ? 關鍵在知識的傳承. 至於這類知識的價值, 到底是飛鳥盡良弓 藏造成的, 還是這不合留美主流思惟, 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 價值的認定是有人 為的操控的, 不然中華也就不會有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說法. 3.台灣的技術報告被垢病就是她像個使用手冊, 全然無法被教科書據以引用解說. 美國的教授在長暑假通常被要求要做研究, 至少假期要完成 Technical Report. 這些TR都是教授們未正式在期刊發表的研究資料, 是準備再後續整理發表的. ========== 以現在的台灣資本主義思惟, 像前面這個電機研究所計算機組如此公開技術研究 知識的作風是那個時代, 大家為了造出自製電腦系統的無私行為(學長都冒險贊助 IC零件), IBM 相容PC能由小的, 多數的電子加工廠同時多家組裝外銷, 也是這個 無私共患難而來的想法所推動的,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資訊電子產業. 也因為廠家多, 又有合法的知識與途徑, 所以無法被一舉殲滅. 這得感謝當年的 IBM 有 Plug in Compatible Manufacture(PCM廠商)的牽制, 無法以專利獨佔. 這不同於今日的 Apple 公司幾乎沒有美國公司與之對抗, 阻止其用軟體專利排斥 競爭者. 當年的情報與知識其實是這當中最有價值之處, 但也都送給了台灣的廠商. 如今已不是共患難, 其實可說是無法共富貴, 工程師已不相信出資老板的誠意. 這 才是今天最大問題所在. ========= 路走不下去了, 當然得變, 得改. 台灣最需要的是自己敢走自己的路, 而不是仿, 抄襲. 台灣最需要的是自信, 沒有 引進抄襲, 依舅要能自己為自己的需要找出一條自己的路. 別人的可以參考, 但全 盤照搬, 那是妄自菲薄, 瞧不起自己. :... : 根據教育部的規劃,未來碩士學位可分為學術研究的「學術型」,及非學術研究的 :「實務型」,實務型碩士必須提技術報告,或參與實習,且未來的學位證書上也會註 : 明「免提論文」。 : : 教育部表示,分流僅限碩士,至於博士還是全都必須提交論文。 : : 噓 shahe:...國外的確不少碩士不需要論文 英美都有 09/18 04:33 : → white75724:國外碩士有分研究型跟實務型兩種選讀 一種要交論文 另 09/18 04:37 : → white75724:一種不用交但是學分吃重 重實務 大學的話 至少史丹佛 09/18 04:38 : → white75724:耶魯這種頂尖大學都有 09/18 04:38 : 推 qq955166:國外學校研究所本來就分可寫可不寫的 09/18 04:56 : 推 LordCHTsai:我們是三選一 1.多修兩門 2.Research Proj. 3.Thesis 09/18 04:56 : 推 shiounio:的確應該分開,叫實務碩士硬擠論文才糟 09/18 05:06 : 推 bkm1:隨便講就有一間可以選擇不用寫論文 密西根大學 09/18 06:47 : 推 YU0987:本來就該如此,想讀博士的就寫論文 09/18 06:4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轉錄者: erhu22 (163.21.34.125), 時間: 09/18/2012 13:16:15 : → erhu22 :不知道技術報告是指什麼?不過還挺好奇這制度 09/18 13:17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轉錄者: ggg12345 (140.115.4.163), 時間: 09/19/2012 16:19:06 : 推 mzac1b:台灣是台灣 不應該一味仿美 當教育部還在仿美 09/19 16:26 : → mzac1b:民眾心態必然已經調整 台灣的氾濫高學歷真的玩爛了 09/19 16:27 : → Shawn03:參與實習、提技術報告 的機會為何不規畫給大三、大四生? 09/19 20:54 : → Shawn03:募兵制即將實施,讓大學生提早接觸業界,業界也可以先 09/19 20:55 : → Shawn03:培訓所需人才。畢業了可以立刻就業,想走學術的就念碩士。 09/19 20:55 : → Gaussian09:台灣很多企業家(二代)就是這樣在國外洗學歷的阿! 09/20 10:45 : 推 diablo31g:尷尬了 幫跑資料分析的要沒錢賺了 囧> 09/20 11:10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163 (09/20 16:40)

09/29 20:01, , 1F
好文!! 有很多未曾聽過的歷史。鑒古才能知今~
09/29 20:01, 1F
文章代碼(AID): #1GMie0iO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GMie0iO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