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如何研判未來產業的就業前景?

看板AfterPhD作者 (ggg)時間13年前 (2011/05/05 18:03),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所以,一個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它的發展過程大約如此:(1)學理與論文出現關鍵 : 突破,(2)出現大量關鍵論文與專利,(3)先進國完成關鍵理論突破,跨國公 : 司完成關鍵的專利佈局,阻斷後繼者的進入,(4)沒有本土學術基礎的第三世界 : 國家開始投入生產次要論文,幫跨國公司完成細部研究(但收不到任何專利授權 : 費),(5)跨國企業開始商品化量產,但產量少,壟斷性高,利潤高;(6)新 : 興工業國為了炒作論文而開始出現大量博碩士生,(7)跨國企業競爭激烈,技術 : 擴散程度高,降低成本的需要超過防範技術擴散的需要,(8)開始尋找國外代工 : 機會。步驟(2)到步驟(8)約20年,步驟(5)到步驟(8)大約10~15年。 ========================================================================== 常聽到這類說法, 但事實都符合嗎? 以機車為例, 好像全然不是如此. 摩特車在二戰的德軍大量出現, 但戰後, 歐美流行的是四輪驕車. 四衝程引擎機車是日本 Honda 刻意小型化才有的, 但也沒有 1,2,3,4 的現象. 機車引進在台生 產好像也不是 5,6,7,8 的情況, 根本就是因貿易障礙, 由買辦引 進在台生產, 冒稱取得自製率, 進口關鍵組件在台組裝銷售. 即使以載人航天為例, V2 火箭是二戰的德國發明的, 二戰莫期有 蘇聯的火箭炮, 其他的則是打坦克的火箭穿甲彈. 這類東西都不 符合 1-9 的發展規律. 若是說工業先進地區到落後地區的生產轉移, 好像也全然不是前 有 1-4 的情況, 因為最多的情形是新發明造成的. 但發明未必全 然是來自論文研究與發表. 5-8 的現象 在台灣與大陸就是加工出 口的代工, 其中的 6 未必是必要的, 但進口替代的降低成本還是 需要知識學習, 6 是用低薪本地工程師取代外國來的工程師而已. 1-4 是學院派最愛說嘴的發展過程, 但很多事物的源頭是"需要", 有需要才有發明, 科技的進步是建立在有發明物的工具之後, 才 有工具協助"發現", 連發現新大陸都是靠著有航海工具的存在. 跟著炒論文是因為受獎勵的需要, 但炒完也不會繼續落實. 因為 拿到獎與名也就功成名就了. 工業研究單位當然喜歡學術化, 就以歷年的工研院電子所造電腦 為例, 即使是全抄全仿製也是不肯與做不好, 因為全抄就可完全 比較, 譬如可靠度會不如. 但若做個不相容卻是可以掰是創新發 明沒有抄襲, 也無從比較, 可是卻是沒人要用. 若說省掉那個裝置卻仍然有原來的作用, 還多出新的功能那就是 把終端機跟電腦合而為一共用顯示記憶體的微電腦, 微電腦在美 國最流行出名的就是 Apple 但也沒有一堆所謂論文研究大量發 表. 若推到微電腦的先趨就是 Intel 的 CMOS DRAM 與 4004 微 處理機, 但也不是有一堆論文突破才發生的, 通常是先有發明出 來, 有市場機會, 才有競爭掰論文. 卡住發明製造的是其生產工具, 所謂專利, 智財權是附在製造工 具加價銷售的. 論文成果申請專利, 付專利費總是綁著製造程序 或工法. 今天的先進國是靠著他的貿易障礙與出口工具抽取所謂 發明專利與智財, 這才是代工無法翻身的根本原因. 發明與造出工具有知識協助是事半功倍, 但只有知識沒有道具與 工具, 那就是空談! 不能造出生產工具當然就只有等 "會造的" 肯擴散賞飯吃了 !

05/05 20:44, , 1F
然而很不幸地,精密工具機在國內卻得不到學術界所謂大老們的
05/05 20:44, 1F

05/05 20:44, , 2F
關愛,不認為這個題目可以發展出頂尖研究中心。
05/05 20:44, 2F

05/05 21:29, , 3F
台灣恐怕也沒那個資源甚麼都發展~
05/05 21:29, 3F
台灣當然不可能甚麼都做! 但很多事實是 沒有望遠鏡的協助, 傢俐略可能無法發揮. 支撐新發現的是很具體的工具. 科技研發對經濟沒有效用就是在於論文的研究成果 若無工具的落實就無法得到智財的保障, 那些知識產權是被先進國家所掠奪. 發大 把的辛苦錢買洋人專利的儀器做研究, 發表論文之後又無力落實, 最後又被洋人拿 去發展工具製造出來, 又得付給工具或製程的專利費買洋人道具低價代工. 這整個循環沒法解釋強調 SCI 數論文是何意義? 日本從來就不是光說不練的例子. 即使很愛數論文的上海交大, 也沒影響整個大陸都變成光說不練, 相反, 他們善用 市場的貿易障礙換技術引進. 台灣是很小市場不足, 但談加工出口代工也是用關稅 與自製率在強調進口替代. 若論以半導體技術支撐的 MEMS, 我們的行動裝置也沒大量善用或配置自製的加速 計等類物理計測零件, 整個就是個兜不攏. 沒有這類的產業支撐, 造出近百個 PhD 是要他們賣文章寫春聯過活?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22 (05/06 01:26)
文章代碼(AID): #1DmdNfoU (AfterPhD)
文章代碼(AID): #1DmdNfoU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