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談瑜珈師資訓練(三)

看板yoga作者 (糟糕!是嘴炮……)時間15年前 (2009/07/10 21:59), 編輯推噓1(1021)
留言2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meditation是不容易學的,更別提有沒有資格來教人了。 我的道家老師,也只說了一些原則(也可以說是心法),然後其他的 ,你必須由靜坐時去體驗,坐久了自然慢慢能了解,其他的也不告訴你。 一般而言,靜坐是起碼有兩大原則的,讓念頭專注於一的「止」與對 身心觀照覺察的「觀」。 然而,有很多傳來台灣的南傳佛教會特別重視「觀」,而輕忽「止」 。但《清淨道論》的說法,乃至許多前輩大德的經驗是「觀禪」是建立在 「止禪」的基礎上頭,因為唯有念頭愈少愈輕微,對身心的觀照覺察才會 愈敏銳。 我個人則是對「作意」與「不作意」比較有心得,用第六意識作意而 讓念頭專注於所緣,容易集中心念,但不容易讓心念能夠寂靜;不作意的 話則容易出現念頭散亂的情形,但要讓心念寂靜的話,這是一種好方法, 只是要訣不容易掌握罷了,所以初學者修習這種不作意的方法的話,挫折 感通常會很大。 佛教的《瑜珈師地論》與《清淨道論》之類的典籍描述心念都很詳細 ,道家在這方面的資料就明顯差多了。 至於瑜珈有關靜坐的中文資料,在外面流通的並不多,因此也不容易 了解其精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41.53

07/10 22:02, , 1F
我還沒提到氣脈的問題。身心都要在極佳的狀態,才有機會進
07/10 22:02, 1F

07/10 22:03, , 2F
入三摩地的狀態,但三摩地在我知道宗教門派也不是終點,而
07/10 22:03, 2F

07/10 22:04, , 3F
是另一個起點,但光是要到三摩地的狀態,就不知道要精進幾
07/10 22:04, 3F

07/10 22:04, , 4F
年的時間了。
07/10 22:04, 4F

07/10 22:06, , 5F
建議可以參考《瑜珈師地論》有關「九住心」說明三摩地從最
07/10 22:06, 5F

07/10 22:07, , 6F
初到最後自在的過程。
07/10 22:07, 6F

07/10 22:18, , 7F
行者初得覺受如瀑流,
07/10 22:18, 7F

07/10 22:18, , 8F
中如恒河暢流而閑緩,
07/10 22:18, 8F

07/10 22:18, , 9F
後如無風無波之水面。
07/10 22:18, 9F

07/10 22:19, , 10F
上面三句是大手印對心念從粗到無的過程比喻,第三句我改了
07/10 22:19, 10F

07/10 22:19, , 11F
一些字,真能作到這三句說的,比這世上99%教人靈修、靜坐
07/10 22:19, 11F

07/10 22:19, , 12F
都強多了。
07/10 22:19, 12F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1.53 (07/10 22:26)

07/11 22:52, , 13F
感謝你提供資訊,拋了磚而引了玉,讓我很高興
07/11 22:52, 13F

07/11 23:20, , 14F
其實靜坐的原則用「止觀」兩個字就涵蓋一切了,但知道卻做
07/11 23:20, 14F

07/11 23:20, , 15F
不到才是問題。 XD
07/11 23:20, 15F

07/11 23:21, , 16F
不過,每一派對「止觀」的定義及方法都不太一樣就是了,像
07/11 23:21, 16F

07/11 23:22, , 17F
南傳佛教的「觀」特別指的是對身心觀照覺察,並不包含外境
07/11 23:22, 17F

07/11 23:23, , 18F
,老實說我覺得南傳佛教對靜坐時的心念過程描述的很詳細而
07/11 23:23, 18F

07/11 23:24, , 19F
易懂,不過我在其他版看到一些南傳佛教的論述還是以「觀」
07/11 23:24, 19F

07/11 23:24, , 20F
為主,而不以「止」入門,是不以為然的。
07/11 23:24, 20F

07/11 23:27, , 21F
從「覺受如瀑流」到「如恒河暢流而閑緩」這個還不難,最後
07/11 23:27, 21F

07/11 23:27, , 22F
一句就不知道要怎麼說方法了,只能說靠自己了。
07/11 23:27, 22F
文章代碼(AID): #1ALqarol (yo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