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愛情劊子手》

看板wisdom作者 (用心體會)時間13年前 (2011/04/23 17:4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終於看完《愛情劊子手》了 雖然書名看起來有點聳動?但其實它是心理治療方面的書 裡面內容不像一般描述的愛情小說 有討論愛情的議題 但其中也有提到正向面對死亡的議題 看完後心裡有很多衝擊與感動 從一篇篇的故事中 學到也體認到很多 更加佩服亞隆大師對夢的解析是如此的精闢 以下是書中內容的片段--- 1.一個人的努力浮現根本的焦慮,有意識和潛意識的,以因應生命的艱困真相,存在的「 既定事實」(givens)。 2.有四項既定事實對心理治療尤其重要:我們及我們所愛的人終不可避免會死亡;每個人 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人終究是孤獨的;最後,生命沒有明顯的意義或道理。 3.事實是我們知道但並非真的知道。理智上我們知道死亡是什麼,但潛意識裡那個保護我 們免於被焦慮淹沒的部分卻將死亡的恐怖分離或解離出去。這個解離的過程是潛意識的 ,我們看不到但確信是存在的,在很少見的情況下,當否定機制失靈,死亡的焦慮便會 排山倒海而來。常見的情形是在惡夢中浮現。 4.噩夢是失敗的夢,因為無法「處理」焦慮,也就未能扮演睡眠守護者的角色。每個噩夢 的內容或許不盡相同,但背後的道理都一樣:都是赤裸的死亡焦慮從看守者手中逃出, 突然浮現意識層。 5.所謂的獨特性是指相信自己不會受傷,不會被侵犯─超脫人類生物與命運的一般法則。 每個人走到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遭遇危機,可能是重病、事業失敗或離婚。 6.人類必須勇敢地堅持自主立場,或透過與更高力量融合尋求安全感;也就是說,你必須 選擇讓自己突出或融入、抽離或合併;或者說,你必須做自己的父母或永遠當小孩。 7.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自由總是脫離不了焦慮,因為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經驗相反的主 張,相信生命從出生到離開並非處於一個永恆宏大的計畫、有秩序的宇宙裡。自由意味 著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行為與人生負責。 8.負責就是「自己擔任作者」,每個人是自己生命的設計者。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成為任何 一種人,唯獨無法選擇不自由。~沙特 9.自由不僅意味著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抉擇負責,也表示改變要靠意志力。 10.努力也是必要的。你必須試試看,思考與分析固然有幫助,有時行動也很重要。 11.「無物不凋零:取一瓢飲則須棄弱水三千。」第一句話講的是死亡,第二句則有助 於瞭解人為何會猶豫難決:下決定帶有放棄的意思。 11.存在的孤獨,是指自我與他人之間無可跨越的鴻溝,即使令人滿意的關係也無法消 除。人不只是孤立於他人之外,甚至也孤立於世界之外──因為人的世界是自己創 造的。不過,這種孤獨不同於另外兩種:人際與內在的孤獨。 12.嘗試逃避孤獨可能會破壞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許多時候友誼或婚姻會破裂變,是因 為雙方缺乏真誠的互動與關懷,只是利用對方來抵禦孤獨。 13.人的一大弔詭是提高自覺往往會引發焦慮。融合則是以極端的方式──去除自覺─ 來消除焦慮。當人墜入愛河,進入幸福的融合狀態時,通常不會自省,因為那個充 滿懷疑的孤獨的我(以及隨之而來的孤獨、焦慮)已融入我們。也就是說,你可以去 除焦慮,但你會失去自我。 14.愛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燃起熱情的火花;墜入愛與留在愛裡是非常不同的。愛是一種 狀態,是「給予」,而非「墜入」;是人對所有人事物的態度,而非只是以一人為 對象。 15.雖然我們很努力和另一人或更多人攜手步上人生路,總有些時候,尤其當死亡迫近 時,終會當頭棒喝地體認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孤獨的來到世上,也終將孤獨 地死去。 16.如果人類能夠找到更好的明天,也必然要先勇於直視最糟的現在。~湯瑪士‧哈第 17.人真正面對死亡後,通常會開始非常嚴肅地思索人生至此的目標與生活方式。 18.癡迷的愛會讓生活脫離現實,抹去任何新的經驗,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19.妳就是妳,妳有妳的人生,每天每刻妳都是同樣的人。基本上,妳的存在不會因某 人心中一瞬即逝的想法或電磁波動而受影響。 20.如果妳對一個毫無聯絡的人觀感不佳,妳的想法──那些只在妳腦中盤旋、只有妳 知道的心理意象──能夠影響那個人嗎? 21.只有當人察覺到強烈的體認,那個體認才是他的,然後他才能付諸行動,有所改變 22.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23.最讓人痛苦的莫過於失去所愛,感覺自己在這世上絕對的孤獨。 24.有時候表達關心的最好方式是沉默。 25.如果兩個人共同擁有某個時刻的回憶或某種感情,如果兩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那 麼我們可以說,只要兩個人還活著,就有可能重見那樣珍貴的感情。但那個過程也 很不容易──畢竟人都會變,愛情不會永遠停駐──但還是不無可能。兩個人可以 充分溝通,試著建立一種與原來感情非常近似的真誠關係,因為真誠的愛是一種絕 對的狀態。 26.因為要避免可怕的反應,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預期。 27.當人的核心價值被攻擊時會做出負面反應是很正常的,畢竟那將威脅到他的生死存 亡。 28.人愈是沒有真正活過,潛力沒有充分發揮,死亡的焦慮感便愈強烈。 29.意識到死亡會讓我們對生命有不同的看法,激發我們重新調整價值觀。 30.從察覺死亡之不可免學到重要的課題,生命要把握當下,不能無限延期。 31.破除尷尬的最好方式莫過於提出問題! 32.放她走並不是遺棄或不愛她,剛好相反,那才是真正愛她──因為愛而願意讓她去 過新的生活。 33.人若要學會與亡者共存,就要先學會與生者共存。 34.喪子之痛的另一個特質──失去生命的意義。失去父母或終生的朋友往往代表失去 過去:許久以前的美好歲月可能只有死去的人曾經見證。失去孩子則等於失去未來 :失去生命的計畫──亦即活著的目的,或一個人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願景,一種 超越死亡的希望(誠然,子女是父母延續生命的寄託)。因此心理學專業術語稱失去 父母為「客體失落」(object loss)─「客體」指構築個人內在世界的一個重要角色 ;失去子女稱為「計畫失落」(project loss)─失去生命的核心原則,亦即不知為 何而活、如何活下去,也難怪喪子之痛是最難承受的,甚至很多父母在喪子後五年 還無法恢復。 35.「應該多做一點」的感覺反映了內心深處渴望掌控人力無法控制的事。當人為了「 應該多做一些」感到愧疚,就表示確實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這個讓人安心的念 頭在面對死亡時,有助於將我們誘離可憐無助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精心設計 的幻覺裡,認為人可以無止境地發揮能力與追求進步,至少在中年危機出現之前, 相信生命就是不斷向上成就些什麼,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可以。 36.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你只能獨自面對。即使如此,即使你是獨自在船上,看到附 近其他船隻浮動的燈光總會讓人感到一絲安慰。 37.當一個人真正地被愛、被記憶、永遠與另一個人合而為一,就能夠永垂不朽,免於 生命最深處的孤寂。 38.也許一個人在與他人初次見面時比較沒有防備;也許還未決定要呈現哪個人格面貌 。也許第一印象確實比第二、第三印象準確,但這與兩個人的靈性交流還是有很大 的距離。 39.如果我們抱持著「人是可以分類」的信念與人互動,便無法看到或培養對方身上超 越類別的部分,而那通常是很重要的部分。良性的關係應假定對方永遠無法完全被 了解。 40.沮喪的優點──唯一的優點──是它總有結束的時候。 41.找出讓人心情轉好的因素和了解沮喪的原因一樣重要。 42.人生不同階段的里程碑都很重要,尤其是退休。一個人在退休時怎麼可能對生命的 歷程與流逝,對整個人生的意義與重要性沒有深刻的感受?對習於內省的人而言, 退休是對整個人生進行總回顧、總檢討的時候,也必然會更強烈地意識到生命的有 限與死亡將屆 43.人的感覺不一定都會遵循理性規則,是時尚感覺通常都不理性。 44.如果我們太專注回頭看,很容易充滿懊悔。但現在最重要的是向前看,思考如何改 變,絕不能在五年後再來懊悔這五年的生活方式。 分享完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148

04/23 17:50, , 1F
cool
04/23 17:50, 1F

04/23 18:26, , 2F
04/23 18:26, 2F

04/28 18:37, , 3F
not bad
04/28 18:37, 3F
文章代碼(AID): #1Dig1K3B (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