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底撈火鍋年賺人民幣3億-轉錄文章

看板toberich作者 (靜心~慢慢等待 ^^)時間13年前 (2010/11/18 13:45), 編輯推噓4(404)
留言8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一篇在大陸網站上看到的文章,文章提及的服務態度很讓我感動, 在此提供給在服務業創業的各板友一點想法..^^ (希望沒有違反板規) ------ 導讀:海底撈源自一線員工所見、所聞,並發自內心的個性化隨機服務,才是真正能夠留 住人心的、非標準化的“頂級服務”。你在這裡你消費的不是餐飲,而是對方熱忱的心! 這個叫海底撈的火鍋企業,顛覆了人們對“服務”的既有認識。 這是一個理念先行,項目隨後的企業。最讓人驚訝的是,你在這裡消費時會前所未有地 體會到,你消費的不是餐飲,而是對方熱忱的心!感動是必然的、正常的、感慨萬千的 ,而達到這種效果,在其他餐飲企業是何其罕見!這個叫海底撈的火鍋企業,完全顛覆了 人們對“服務”的既有認識。   2006年6月23日,“大象擠進了螞蟻窩”,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的著名餐飲集 團美國百勝餐飲上半年度“(中國)區域經理大會”全體200余人,齊齊湧入海底撈北京 牡丹園店。與其他客人不同,他們這頓飯的目的是“參觀和學習,提升管理水準”。   在隨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兩位教授對海底撈進行了深入研究,甚 至派人“臥底”當服務員,總結海底撈的管理經驗。教授們好奇的是,海底撈服務員對職 業的認同感,竟遠遠高於他們所帶的MBA班學生。   重慶市火鍋協會會長、小天鵝集團總裁何永智也發出號召:我們要學習海底撈的創新 措施,提升重慶火鍋產業的消費附加值和重慶火鍋的整體檔次。   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了一股向海底撈“學管理”、“學行銷”、“學服務”的熱潮 。“海底撈”儼然不再是一個火鍋店的代名詞,轉而上升成為一種現象。   那麼,海底撈為什麼?   服務勝於產品   按照海底撈餐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勇的話說,百勝的到訪“簡直是大象向螞蟻的 學習”。這個比喻不無道理。作為跨國餐飲巨頭,每個百勝區域經理手中都有至少36家門 店,而當時海底撈全國的門店數加在一起,還不到20家。   在成為中國餐飲百強之前,作為“火鍋之鄉”的川渝本地人,也很少聽說過四川有一 家知名火鍋叫“海底撈”。直到它在京滬兩地紅透半邊天、媒體長篇累牘地報導、各種研 究文章充斥眾人眼球之前,它只在四川簡陽開了一家店。   在許多人看來,海底撈頗有些“一夜暴富”的味道。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已經在“服 務勝於產品”這條道路上默默堅持了15年。   張勇的創業經歷,頗有些傳奇色彩。1994年,身為拖拉機廠電焊工的他,在街邊擺起 了四張桌子,開始賣麻辣燙。這就是海底撈的前身。   “我不會炒料,只有買本書,左手拿書,右手下料,就這樣邊學邊炒。”張勇當時並 不會做火鍋,只能照著書本摸索。這樣的“偽劣產品”自然不可能得到客人的青睞。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些,別人要什麼快一點,有什麼不滿意多陪笑臉。”張勇 回憶道,“你什麼都不懂,如果連最基本的謙虛和對客人友好的態度都失去的話,你還做 什麼生意?!”   創立之初,海底撈生意並不好。冷冷清清幾天過後,終於迎來了第一拔客人。讓他沒 想到的是,結帳時客人竟然一致評價:味道不錯。   等客人一走,張勇品嘗了一下自己做的火鍋,發覺底料中放入了過多的中藥而味道發 苦,簡直難以入喉。這樣的火鍋也能得到客人的好評?張勇反復思忖後恍然大悟:原來是 優質的服務,彌補了味道上的不足。   認定了這一點,張勇更加賣力,幫客人帶孩子、拎包、擦鞋……無論客人有什麼需要 ,他都二話不說,一一滿足。其獨創的招牌接待動作:右手撫心,腰微彎,面帶自然笑容 ,左手自然前伸作請狀,今天在海底撈仍隨處可見。   憑藉一腔熱情和體貼入微的服務,幾年之後,海底撈在簡陽已經是家喻戶曉。   兵敗西安   1999年,張勇決定繞道諸侯爭霸的成渝兩地,直接到外地發展。“海底撈”走出簡陽 的第一站,選在了西安。    躊躇滿志的張勇派出得力助手楊小麗“出使”西安,出人意料的是,現實卻給他潑 了一盆冷水:潑辣果敢的楊小麗來到西安後不久,竟然向張勇提出辭職,理由是,“西 安方面的合夥人對每一分錢都斤斤計較,我們的傳統被全部放棄了。”初來咋到的海底撈 接連虧損,眼看著就要把張勇的辛苦積攢下來的老本賠個精光。危 急關頭,張勇果斷要 求合夥人撤資,讓楊小麗全權負責,重拾海底撈的核心理念——服務高於一切。   得到充分的授權後,楊小麗開始了向提供大量的“特色服務”,對待客人超乎尋常的 熱情和耐心。這樣一種“高成本”的運作方式,讓海底撈在西安迅速聲名鵲起。短短兩個 月內,居然扭虧為盈!   2003年,“非典”肆虐,餐飲業陷入低谷。海底撈自然難以倖免,營業額直線下降, 昔日賓客滿座的火鍋店變得冷冷清清。作為西安店的經理,楊小麗又開始尋思對策:客人 不願進店就餐,我可以給客人送上門去。    緊接著,楊小麗就在報紙上發佈了一則關於海底撈火鍋外賣的消息。送火鍋上門, 這很新鮮,海底撈的訂餐電話立時響個不停。為了送貨方便,海底撈將傳統的煤 氣罐更 換為輕便的電磁爐。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設備。如此“火鍋外賣”,還被《焦點 訪談》作為餐飲行業在“非典”時期的重大創新進行了專題報導。   張勇現在的生活輕鬆自在,時而開著車在四川的大山裡轉,時而他會出現在高校的課 堂上,時而又在圖書館看書,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留給工作。原因就在於從西安店得到的 啟示——授權。   在海底撈,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擁有超乎一般餐飲店員工所能得到的權力:200 萬以下的開支,副總可以簽字;100萬以下的開支,大區經理可以審批;而30萬元以下的 開支,各個分店的店長就可以做主。   就連普普通通的一線員工,都大權在握:他們可以贈送水果盤或者零食;如果客人提 出不滿,他們還可以直接打折,甚至免單!   顛覆服務   在張勇的理念中,海底撈雖然是一家火鍋店,它的核心業務卻不是餐飲,而是服務。 在將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的情況下,“海底撈特色”日益豐富。2004年7月,海 底撈進軍北京,開始了一場對傳統的標準化、單一化服務的顛覆革命。   從此,海底撈有了一些專屬名詞:肉麻式服務、變態服務——  在海底撈,顧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覺”,甚至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有食客 點評,“現在都是平等社會了,讓人很不習慣。”但他們不得不承認,海底撈 的服務 已經征服了絕大多數的火鍋愛好者,顧客會樂此不疲地將在海底撈的就餐經歷和心情發佈 在網上,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撈,一種類似於“病毒傳播”的 效應就此顯現。   如果是在吃飯時間,幾乎每家海底撈都是一樣的情形:等位區裡人聲鼎沸,等待的 人數幾乎與就餐的相同。這就是傳說中的海底撈等位場景。   等待,原本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海底撈卻把這變成了一種愉悅:手持號碼等待就餐 的顧客一邊觀望螢幕上打出的座位資訊,一邊接過免費的水果、飲料、零食;如果是一 大幫朋友在等待,服務員還會主動送上撲克牌、跳棋之類的桌面遊戲供大家打發時間;或 者趁等位的時間到餐廳上網區流覽網頁;還可以來個免費的美甲、擦皮鞋。 即使是提供的免費服務,海底撈一樣不曾含糊。一名食客曾講述她的經歷:在大家 等待美甲的時候,一個女孩不停地更換指甲顏色,反復地折騰了大概5次。一旁的其他 顧客都看不下去了,為其服務的阿姨依舊耐心十足。   待客人坐定點餐的時候,圍裙、熱毛巾已經一一奉送到眼前了。服務員還會細心地為 長髮的女士遞上皮筋和髮夾,以免頭髮垂落到食物裡;戴眼鏡的客人則會得到擦鏡布,以 免熱氣模糊鏡片;服務員看到你把手機放在檯面上,會不聲不響地拿來小塑膠袋裝好,以 防油膩……    每隔15分鐘,就會有服務員主動更換你面前的熱毛巾;如果你帶了小孩子,服務員 還會幫你喂孩子吃飯,陪他們在兒童天地做遊戲;抽煙的人,他們會給你一個 煙嘴,並 告知煙焦油有害健康;為了消除口味,海底撈在衛生間中準備了牙膏、牙刷,甚至護膚品 ;過生日的客人,還會意外得到一些小禮物……如果你點的菜太多,服務員會善意地提醒 你已經夠吃;隨行的人數較少,他們還會建議你點半份。   餐後,服務員馬上送上口香糖,一路上所有服務員都會向你微笑道別。一個流傳甚廣 的故事是,一位顧客結完賬,臨走時隨口問了一句:“怎麼沒有冰激淩?”5分鐘後,服 務員拿著“可愛多”氣喘吁吁地跑回來:“讓你們久等了,這是剛從超市買來的。”   “只打了一個噴嚏,服務員就吩咐廚房做了碗薑湯送來,把我們給感動壞了。”很多 顧客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孕婦會得到海底撈的服務員特意贈送的泡菜,分量還不小;如 果某位顧客特別喜歡店內的免費食物,服務員也會單獨打包一份讓其帶走……   這就是海底撈的粉絲們所享受的,“花便宜的錢買到星級服務”的全過程。毫無疑問 ,這樣貼身又貼心的“超級服務”,經常會讓人流連忘返,一次又一次不自覺地走向這家 餐廳。   員工比顧客更重要   在每一個海底撈的辦公室裡,牆上都會貼著一張“金點子排行榜”,這就是海底撈思 想火花的來源。每個月,由各大部長、片區經理組成的創新委員會,會對員工們提出的創 意服務做出評判,一經評上就會推廣到各個分店,員工可以獲得200~2000元不等的獎勵 。   員工們的自覺與熱情,來自于張勇一個最樸素的思想:員工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他們的重要性遠超於利潤,甚至超過了顧客!    在海底撈,每天兩班倒的員工,白班的一直會被安排白班,晚班的一直會上晚班。 這樣員工不需要被迫改變作息時間來適應。這樣細心的安排還包括:員工宿舍離 工作地 點不會超過20分鐘,全部為正式住宅社區,且都會配備空調;有專人負責保潔、以及洗衣 服;公寓甚至配備了上網電腦;如果員工是夫妻,則考慮給單獨房 間……光是員工的住 宿費用,一個門店一年就要花掉50萬元人民幣。   為了激勵這些大多來自農村的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海底撈有一個傳統,是將員工的獎 金中的部分直接寄給他們的父母親人,雖然每月只有400~500元,但這讓員工的家人也分 享到了這份榮耀。   海底撈有近6000名員工,流動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而中國餐飲業的平均流動率為 28.6%。與此同時,海底撈4年只開出了近40家店,這與其單店上千萬的年營業額,每晚3 ~5台的翻台率是極不匹配的。   為了保證服務品質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海底撈的每個店都必須保證30%左右的老員工 “壓陣”。在這一點上,張勇非常清醒:“支撐海底撈發展的根本,從來不是錢,而是員 工。在沒有培養足夠合格員工之前拿錢拼店數,是失去顧客進而讓海底撈品牌消失的最快 死法。”   比利潤更重要的   “店長不對門店的營業額負責。”北京、上海兩個大區的負責人袁華強說,“我也不 負責,張總也不負責,沒有人對營業額負責。”    這樣一個沒人對營業額負責的企業,2008年的收入卻達到了3億元!海底撈的賺錢密 碼其實很簡單,就是“翻台率”。“要提高服務品質,我們在利潤上肯定 會受到損失。 ”張勇坦言,“但我們的服務讓來過的客人以後常來,把等候的客人都留下來,翻台率不 斷提高。由於固定開銷是不變的,翻台率越高,我們的利潤率 就越高,我們賺的就是翻 台率。”   尋常餐飲企業難以企及的高翻台率,讓嗅覺敏銳的投資公司聞風而至,IDG、國金證 券、老虎基金先後找到了張勇,希望注資以説明其加速發展。   與引入2500萬美元資金,高調赴港上市、憑藉標準化管理迅速擴張門店數的同行—— 小肥羊不同,在張勇口中,你很少聽到“標準化”、“資金”、“加速擴張”這類字眼。 張勇甚至對這些字眼非常抵制,並因此婉拒了所有拋出橄欖枝的風投。   “他們要買股份,還要求制定發展計畫書,規定第一年要發展到什麼水準,第二年要 發展到什麼水準。”張勇說,以海底撈目前的市場,只要把價格上調一點,工資壓低一點 ,就能夠達到風投要求的利潤,但他不願意為了擴張而讓海底撈“變質”。   海底撈的種種以人性化為標準的經營措施,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主義,實際上,它 正是服務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想要獲得超額利潤的必由之路。   1994年3月,首次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讓“服務-利潤鏈”高效運轉》, 後來成為管理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這篇文章首次提出,服務型企業的利潤和製造業的模 式不同,服務行業的利潤主要取決於:由顧客持續不斷地滿意度而帶來的忠誠度。例如, 信用卡的顧客在頭幾年都是無利可圖的,只有成為忠誠老顧客才能給髮卡公司帶來利潤。   海底撈的案例再一次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我們以前所宣導的標準化儘管規範而嚴謹 ,實際上卻是冰冷而缺乏人情味的。而發自一線員工內心的個性化服務,才是能夠留住人 心的“最頂尖的服務”。大道至簡,這一條樸素卻極難真正貫徹的真理,正是海底撈的成 功秘訣。 (全文完) ---- 在大家都講著"標準化服務"、"一般程序"的時代,用心,似乎才是最終的力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82.116

11/18 15:30, , 1F
要先有錢這樣燒阿
11/18 15:30, 1F

11/18 16:46, , 2F
其實我覺得他成功的原因是站在客戶的立場超級周到的設想,去
11/18 16:46, 2F

11/18 16:47, , 3F
吃過海底撈的朋友跟我說"那是一間花少少錢,可以當大爺的店"XD
11/18 16:47, 3F

11/18 17:25, , 4F
惡性模仿競爭的結果,會不會捧洗腳水的都出來了?
11/18 17:25, 4F

11/18 20:30, , 5F
感謝分享,很好的文章!
11/18 20:30, 5F

11/19 00:26, , 6F
這好文!!
11/19 00:26, 6F

11/19 06:26, , 7F
應該M一下的
11/19 06:26, 7F
※ 編輯: zhin 來自: 114.45.185.218 (11/19 09:32)

11/22 10:06, , 8F
感覺很不錯的店
11/22 10:06, 8F
文章代碼(AID): #1CvBrl6g (tobe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