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諸侯之棋 第六話(3)

看板tellstory作者 (第七個房間)時間10年前 (2013/08/28 20: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3)  宇文珊把玻璃音槌再度扔出, 兩把音槌,在中央的九只杯子旁打轉敲擊時, 她以迅速的手法,拿起杯子倒起水,似乎在調整水量。   宇文珊採取不以換杯而以換水的方式, 例如拿起水多的一杯,替五只酒杯添水,等於短時間內, 就換了六只酒杯。但這方法必須不滴出水,且於換水之後, 記住每個音階的新位置,幾秒的時間,她纖細的雙手, 已換好六十四只酒杯,也就是外面兩圈的杯子。   長呼一口氣的她,身體開始輕輕飄起, 或許為表達景仰孔子的風範,她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飄逸, 繞著桌子敲擊外兩圈的酒杯。這能使她更快移至要敲擊的目標, 但也得避免急促的移動方式,會紊亂原本分毫不差的節奏。   在她的控制與演算下,六十四只酒杯所發出的音波, 在抵達湖心中央的亭頂,上面那呈現尖銳形狀裝飾的最高點時, 都呈現幾乎一樣的波形,這所凝聚的巨大音符,瞬間的能量交匯。   終於轟得一聲巨響,湖心亭頂燒起極其猛烈的火!   夏秀芳的琴聲,也在此時連續出現激昂的交擊聲, 丁一的手心微微一痛,原來是宇文鑀狠狠一捏。但轉頭一瞧, 她臉上並無戲弄與不悅的神情,他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種提醒, 果然亭中尚未離開的二十幾個女學生,紛紛往湖面跳!   落水聲與呼救聲,這些會影響演奏的雜音並未出現, 因為跳往兩旁湖面的女學生,她們腳下有著無數條黑色的琴弦, 幾乎要形成一層薄薄的黑色膜。原來夏秀芳從第一樂章開始, 每揮出一次錯弦震,湖心亭旁邊湖面上的氣體分子就凝聚了一次, 氣體分子膜與水分子膜間的表面張力,讓女學生們能站在湖面上。   但這只限於以湖心亭為中心,方圓約七公尺的湖面, 幸好墨家學妹並不像墨家弟子個個有絕世武功,若是輕功太好, 或平常太喜歡運動,這下子跳得太遠,反而會一頭栽進湖裡。  「珊這次也做得也太誇張了。」   丁一聽到程蘭英的聲音, 原來他不知在何時,走到了樹下。  「但她這樂章,應該是為你程蘭英寫的。」  「哼,就因為叫墨者疾行?」  「頭頂著烈火,腳踏著寒冰,   不正是摩頂放踵為天下人的墨家寫照?   她或許想把你藏在心中的熱情,明顯表達出來。」  「你好像很瞭解似的,在那邊穿鑿附會。   還有小鑀,妳怎麼也跑這裡來跟這傢伙混在一起?」  「舅舅,我只是…」  「妳有跟妳媽說要來這裡嗎?」   宇文鑀尚未回答,程蘭英身旁響起高崇歡的笑聲。  「呵,外頭這麼熱鬧,我實在很難專心寫程式。」  「哦,高家的人也跑來欣賞音樂?」   程蘭英不懷好意的問題,高崇歡正面迎擊。  「不只懂得欣賞,也能體會其中的意境。   簡單來說,墨者就是黑掉的人嘛,像丁一這種既正直又嘴酸,   一進入公司立刻得罪一票長官,沒多久就被開除的傢伙,   可謂黑中之黑,墨者的典範。」  「喂,我可是道家的。」  「別胡扯,墨家沒這種人。」   丁一與程蘭英齊聲抗議,宇文鑀忍不住笑了起來, 她當然瞭解在音樂會中,說話與大笑都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但亭頂自著火後,有了湖心營火,許多女學生伴隨熱情的曲調, 紛紛走到可踩踏的中央湖面上跳起舞來,而留在湖畔附近的, 也幾乎沒有人繼續讓自己的腳閒著,這或許是疾行之意?   歡笑聲,舞步聲,拍手及肢體碰撞的聲音, 使第二樂章從純音樂欣賞,轉化成一場熱鬧的晚會, 愈來愈多的女學生湧向湖畔,高崇歡也是被她們一起拉來的。  「說完了墨者,當然要講一講所謂的疾行,   這世上若不弄髒自己的手,弄污自己身體的覺悟,   是不可能做出甚麼事的。所以墨者疾行,   代表只有黑掉的人能快速改變這個世界。」   聽完高崇歡的解釋,宇文鑀又笑了起來。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舅舅這麼偉大。」  「少在那邊拍馬屁,妳還是得快點離開這裡。」   丁一轉頭對宇文鑀微笑。  「妳舅舅明明是鉅子,卻一直要扮黑臉趕妳回家。   但我瞧妳這身哥德蘿莉的打扮,倒還蠻像墨者的,   為何不到湖畔和她們一起跳舞呢?」  「那你跟我一起去。」  「可是我老到只剩一張嘴…」   丁一瞧著宇文鑀有些失望的神情。  「好吧,如果妳不介意我踩到妳的腳。」   兩個人跳下樹,一起走到湖畔。  「別擔心踩到我,反正你只剩一張嘴,腳早就不怎麼樣了。」  「哈哈,真是令人感到安心的宣言。」  「但兩腳都各只有一次的quota,   若你踩超過兩次,我還是會翻臉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4.216.129 ※ 編輯: Lekas 來自: 1.174.216.129 (08/28 20:20) ※ 編輯: Lekas 來自: 1.174.216.129 (08/29 10:20) ※ 編輯: Lekas 來自: 1.174.216.129 (08/29 10:24)
文章代碼(AID): #1I7Ui8Uh (tell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