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台灣應該實施募兵制 (一篇文章版)

看板team_cow作者 (裙子裡面)時間20年前 (2004/01/04 20: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作者: blurry (半熟教師) 站內: AAAAA 標題: 台灣應該實施募兵制 (一篇文章版) 時間: Thu Jan 1 23:26:57 2004 台灣應該實施募兵制 兵役制度改革連線 一、 國防武力之本質 現行徵兵制度乃是歷史所造成的不合於現況之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國共鬥爭,導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為了反 攻大陸,並提昇軍隊戰鬥力與向心力,蔣介石總統委託當年奉派到中國作戰的 日軍將校,組織日軍顧問團「白團」,在陽明山實踐研究院附設的軍官訓練團, 仿效日本皇軍的養成訓練,對國軍重新施予精神教育,灌輸「效忠領袖」與「 服從政府」的觀念。白團產生之經過,在台協助培訓官兵、組練軍隊、建立兵 役及動員制度,成為今日台灣地區徵兵制度之淵源。無論是歷史上的必然性或 偶然性,歷史的演變對於我國的兵役制度已產生關鍵性的轉折與型塑。   哈佛大學教授Paul Pierson在2000年6月份的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簡稱APSR)期刊上,發表了歷史制度論中有關路徑依賴之探討。依照 Pierson所言,路徑依賴的定義有兩種,廣義而言,路徑依賴指的是「歷史有其 重要性」。歷史中的大小重要關鍵事件,都可能影響制度之形成與變遷;狹義 而言,路徑依賴是指,一旦一個國家或某個地區決定採行某種制度,那麼之後 要轉向其他制度之成本將會十分昂貴。   以路徑依賴的觀點來解釋我國之兵役制度,由於當初特殊的政治軍事環境 與目的,造成了某些關鍵事件,導致徵兵制度的形成,衍生以下兩個特徵:   第一是政治的特徵。由於政治生活有其集體性,一旦接受了既有的制度, 人們會因為建立適應性期望的模式,以及退出現行制度的成本可能過高;加上 權力不對稱,政治決策複雜又不透明,人們會傾向接受並依賴既有的制度。換 言之,時空轉換後,徵兵制度不一定是最適合現況的制度。但透過行為者的持 續互動,人民因為無法抗拒公權力而只有服從,國防部的決策由於國家安全不 能公開,在在都強化了徵兵制度的正當性,取得了人民某種程度的認同。   第二是經濟的特徵。由於政治制度的公權力壟斷,不一定如同自由市場有 競爭與學習的機制,既有制度就算表現不佳,我們也不會不予接受。又,政治 人物因為民選任期,而只有短期考量,不願意承受因改變制度而付出的成本。 是故政治行為者缺乏勇氣,亦缺乏誘因去改變現有制度,不然就只是為了騙選 票說說而已。既有制度的僵固性、黏滯性,使得人們對制度有所依賴,在過去 的經驗中找尋安全感與利益。   於是,我們所接受的現行制度,不一定合乎理性設計,也不一定符合成本 之考量,更不一定能達到保家衛國之目的。但因為當初特殊的時空系絡所造成 的制度,後人卻不再有誘因去改變原有的制度。加以徵兵制的長期施行,是故 全體國民與國軍本身,多數都傾向接受現有制度安排,而刻意忽略募兵制或混 合制等其他制度之可能。亦即,對台灣2300萬人民而言,徵兵制與募兵制的爭 論,很可能永遠都是徵兵制佔上風。歷史制度的作祟,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乃 至於千千萬萬後代子孫的思考模式。 中華民國憲法已賦予人民有改革不合理制度之權力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的義務。」正式確認服兵役為 中華民國國民所共有之義務。這份義務承擔,其意義在於國家存續集體責任之 制度性確保,也在於個人自由能在國防武力的保障下得以維護。這份責任,及 其實踐之利益,從來就不是年輕男性或志願役軍士官兵所獨攬。自不待言,一 國軍隊之所以強盛,需要的是一批以護國保土為己任的士兵。在非民主國家, 「己任」之於軍隊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只是一種強制性的宿命,毫無 護國保土責任所具備的崇高意義。因而,領導者只能期許被強迫徵召之國民, 在偶然間決定是否誓死效忠,而無法期許其能形成多少戰力。 制憲者在憲法的宣示下,已經提供了兵役制度的動態型塑空間。「依法律 服兵役的義務」之實質精神,乃是讓國家能順應時勢,將這份責任交付給一群 對其「職責」總是清楚,不會在面臨敵人時稍假猶疑的軍隊。由此角度進一步 言之,法律的成就來自於國會,當法律的成就不能回應公民的要求,這是立法 怠惰。法律的執行則來自於行政部門,當法律已經有執行效果上的問題時,繼 續執行而不思索變革者,就是行政怠惰。 因此,當我們說:「徵兵制度迫害了我們的基本自由權時」,已隨之引生 兩種意義:一者,我們不希望自由受到不合理的壓迫﹔二者,我們對於壓迫我 們自由的徵兵制度,是否能夠達成保護國家之效果產生了質疑。身為國家的領 導者,必須明確地告訴我們,強制剝奪我們自由的徵兵制度,可以成就我們為 國家集體責任奉獻之代價所在。如此,我們才能認同這是我身為中華民國國民 的責任以及榮耀,才能為國家而戰。 國家要的是強而有力的的軍隊,一支任何從軍者都能大聲說出「保衛國家 是我的天職也是我引以為傲之工作」的強悍軍隊。強悍軍隊的形塑,必須從成 為軍人最基礎的心態開始,都不允許有破綻。軍人的天職是保衛國家,必須服 從對國家、國土、國民責無旁貸的責任與規則,不會因時因地改變。這份責任 是單純的,國家對軍人的責任要求也異於一般國民。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求 國家在兼顧集體安全責任的同時,建構出一支強悍的軍隊,肩負起這份重大使 命。國家賦予他們背負國防武力之責任,同時,全體國民將會誠摯地將崇敬獻 給他們。 但是今天,中華民國將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僅僅只是集中在20歲出頭的 年輕人身上。國家要求大部分的男性青年,在一年八個月的時間裡,強制背負 起這份責任。這當然是令義務役官兵所深感無力與無奈的一種自由剝奪過程。 這種自由的剝奪,並不利於軍隊的戰力維持,與社會形象的雕塑。 時空背景的轉換,中華民國的國防戰略,已從光復祖國,演變至保衛台灣。 而如果國家現在的領導者,無法針對現行制度如何徹底執行國防戰略,作出合 理解釋,那麼我們要說,目前的「徵兵制度」顯然需要改變。是的,徵兵制是 國共鬥爭史的產物,我們可以說明其已經不符合台灣的國防戰略需求。而且, 徵兵制非但不能達成其目的,反而引發了浪費大量社會成本與阻礙台灣經濟發 展的副作用。錯誤的制度需要立刻改變,否則,將會讓我們的子孫,在永無止 盡的惡性循環中,承擔其帶來之惡果。 二、現行制度之盲點 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功能分化形同虛設 根據國防報告書,我國目前軍事戰略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其意涵 為「海空常備打擊,陸軍後備守土」。亦即,國軍常備部隊應以海空軍為主, 任務為在開戰第一時間給予敵人嚇阻性打擊。後備部隊則需以陸軍動員戰力為 主,當戰事延續到本土防衛作戰時,陸軍必須肩負起抵擋敵人攻城掠地之責任。 因此,後備部隊戰力的維持與動員的效率,在我國國防體系中佔有極為重 要之一環。國防部目前已完成21個後備旅,與32個後備總隊之編組,國防部副 部長陳肇敏在面對立委質詢時答道,目前國軍後備兵力約有300萬人,可在戰時 發布動員令,於開戰後72小時完成報到。湯曜明部長進一步說,至民國94年, 國軍在開戰後動員的第一天,將可動員40萬人,確實可以補足第一線遭受共軍 飛彈攻擊的10萬常備役之傷亡。 但是,從後備部隊戰力的維持與動員的效率深入分析之,所謂「點召」、 「教召」之後備部隊訓練,以及諸多如「萬安」、「漢光」、「自強」、「車 輛機動」等動員演習,與上述兩方面之標準實在相去過遠。「點召」、「教召」 只是返回營區看國防錄影帶,為期一天。動員演習也沒有具體落實,中央各單 位、地方機關與公民營事業單位皆被列管要求配合參予,但其實都只是虛應故 事。如此,更不用說一般民眾,要如何透過這樣的戰略計畫,來維持後備部隊 的戰力。 戰時要求的是全民動員能力,若後備部隊戰力無法維持,只是囤積大量的 常備部隊,一則於開戰後將令常備部隊有如汪洋孤島,難有支援;二則排擠國 防預算中人事訓練經費的有效利用;三則增加共軍第一時間飛彈攻擊軍區的肉 靶。 現行國軍常備部隊中,海軍有6萬2千人(含海軍陸戰隊),佔國軍總額 16.8%;空軍有6萬8千人(含警衛營、防砲營),佔總額18.3%;陸軍有24萬 人(含憲兵及其他單位),佔總額64.9%。此一兵力結構,除了完全不符合國 防戰略目標之外,更產生嚴重的預算排擠問題。根據財政部統計,近年來國防 預算節節下降,但人事經費在國防預算所佔比例卻逐漸高昇。以最新數據為例, 人事經費約1400億新台幣,佔國防預算之55%,其比例為實施募兵制之美國 (26.2%,含退輔金福利預算)兩倍強。使國軍高階人才召募經費、作業維持 經費(武器維護相關作業)受到大幅排擠。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指出,台灣自1997年至今,至少採購了4000億新台幣的武器裝備,但相關人員 訓練經費與作業維持經費於同時期並無成長。顯然國軍之戰力只停滯在人頭的 計算與武器的擁有,導致冗兵問題日益嚴重。 從上述兵力結構配置錯誤而產生四大問題 1、現役部隊為不符合國防戰略的犧牲者 三軍常備部隊兵力結構並不符合國防戰略,一旦開戰,第一時間能形成多 少戰力,這早已是國人公開訕笑之秘密。而後備部隊動員戰略計畫付之闕如, 國家卻依然聲稱徵兵制度建置了足夠的後備部隊戰力。此點不但令國人痛心, 更令國人為現役部隊感到心痛。因為一旦開戰,他們將得不到後備部隊的支援, 非但無法執行保家衛國之軍人天職,更將會是國家錯誤政策的犧牲者。我們怎 麼能不為此感到悲哀,怎麼能不立即尋思改革之道。 2、有限的國防預算沒有妥善利用 海空軍以操縱高階武器居多,訓練期程較一般部隊為長,役期也必須較長, 方能維持戰力之穩定。依現況而言,海空軍本來就是透過召募之志願役組成。 目前國軍約有15萬之志願役,其餘23萬人為義務役。然而,從前述的兵力結構 問題與經費排擠問題,可以得知這23萬常備義務役,其實不符合國防戰略要求。 但為了維持這23萬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卻把大量的國防預算浪費在義務役軍士 官兵身上。於是,常備志願役的人事訓練受到排擠,造成志願役戰力亦令國人 懷疑不說,更壓縮了召募更多高階人才的經費。現在政府相關單位的說法,與 社會普遍的認知,都以為國家因為經費問題,無法全面實施募兵制,才必須以 低成本的徵兵制維持國軍戰力。其實真相正好相反,正是因為徵兵制度的實施, 豢養了超大量的冗兵,才是阻礙國軍朝向募兵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3、錯誤的政策浪費大量社會成本 以兵役制度實施的成本來看,必須要擴及整體社會成本而言,才能決定哪 種兵役制度最符合國情要求。在徵兵制中,義務役役期原本就較短,再加上留 營率比職業軍人大為低落,因此,訓練的總成本(而非單位成本)反而較高。 另外,包括為了拖延入伍而念研究所,或是為了逃避兵役而尋求移民、甚至於 肢體自殘,所付出的隱藏性社會成本,更是難以計算。甚至,根據經濟學者孫 克難的研究,表面上看來公平的徵兵制,由於每個人的機會成本不同,反而造 成役男付出不平等的兵賦。這套齊頭式公平的徵兵制度,因為缺乏自由競爭、 沒有市場誘因、同工同酬導致眾人一起怠惰等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亦可以解 釋現在國軍士氣不高,難以落實訓練提昇戰力之原因。 4、社會成本的浪費阻礙台灣經濟發展 再從社會成本進一步言之,討論徵兵制度對國家經濟發展之影響。根據美 國績效改進公司總裁邱強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台灣人民平均工作時數 名列世界前茅,但經濟競爭力卻只排在所有國家中游之位置。該團隊透過40個 項目的調查分析發現,徵兵制度是妨礙台灣競爭力提升的最大絆腳石。義務兵 役使台灣年輕人最具創造力的兩年青春浪費在軍中,此一傷害不僅僅是兩年的 時間,軍旅生活使年輕人思考僵化,即使將來出了社會,平均競爭力也因此下 降15%。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不利於台灣之經濟發展,經濟實力的萎縮也使國 家無法投注更多經費在國防預算上,終將導致國防拖垮經濟,最後連國防實力 也無法維持。 綜合以上國防戰略、政府財政、社會成本、經濟發展四個層面分析,我們 知道現在徵兵制度的癥結點在於:所徵兵員不符合國防戰略,形成過多不必要 之冗員;兵力結構錯置嚴重,導致志願役訓練與召募經費受到大幅排擠;徵兵 制度浪費大量有形與無形社會成本,阻礙經濟發展。倘若,我們今天仍舊執意 維持徵兵制度,那這將是一場永無止盡的夢魘。國家每年要花大量的人事經費, 投注在不符合戰略需求的部隊身上;義務役部隊拖垮志願役部隊的訓練經費與 士氣,舉全國之力發展,所投入之國防預算建構的卻是一支問題叢生的軍隊, 連帶削弱台灣在全球的經濟競爭實力。除了造成稅收減少、國防預算被迫降低 之實質國防惡果外。在國家安全的要素中,與國防武力同等重要的經濟實力、 外交手腕、政治安定等,恐怕都將先於共軍犯台之前被一一擊垮。 三、破除募兵之迷思 從上述各項層面,我們已經知道,徵兵制在現今的台灣已不合時宜,唯有 募兵制才是台灣建置強悍軍隊的途徑。因為其在國防戰略、政府財政、社會成 本、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使得國軍無法朝向現代化軍隊發展。那麼, 改革成為募兵制,究竟能否解決上述問題,以及是否會衍生新的問題,將是接 下來所要探討的重點。 首先,募兵制將可解決現行徵兵制中,役男為了逃避義務兵役所付出的社 會成本之問題。並且透過人力資源的解放,促進台灣經濟之發展,這兩點是絕 對無庸置疑的。進一步從國防戰略與政府財政的角度言之,社會普遍對於改成 募兵制尚有以下疑慮: 1、 是否能夠召募到符合國防戰略的足夠兵源 2、 是否能夠維持本土防衛部隊的戰力 3、 是否會增加政府額外財政負擔 4、 在改革過程中是否會造成不安 以下分別一一分析之。 1、是否能夠召募到符合國防戰略的足夠兵源 海、空軍常備部隊應由志願役組成 由此產生一個一體兩面的問題是,國軍究竟至少需要多少常備部隊。常備 部隊主要是透過海、空軍的嚇阻火力,在第一時間給予敵人迎頭痛擊,斷絕敵 人進一步採行登陸作戰攻佔本土的可能性。舉例而言,如果台灣需要1000架的 F16維持空戰優勢,需要100艘的軍艦維持海面優勢,我們就必須維持相對應的 常備部隊。 接著讓我們來看具體的數字,國軍現行兵力結構,志願役約15萬人,義務 役約23萬人。在現行體制中,海、空軍高階戰鬥人員本來就已經是透過募兵而 來。國軍也知道不能讓役期短,心態不夠堅決,訓練難以落實的義務役執行海、 空軍一線作戰任務。 換言之,倘若改成募兵制,國軍的常備部隊,其實最多只要15萬人就已足 夠。如果再考慮現行15萬志願役,在國軍縮編後的職務調整問題。譬如士兵減 少,高階志願軍、士官也必須跟著調降,其實此一數字還有往下降低之空間。 那麼,以現行徵兵制中,志願役戰力就已相當充足的情況來看。一旦完全改成 募兵制,根本就不用擔心兵源不足之問題。 2、是否能夠維持本土防衛部隊的戰力 由此產生三個次問題:一是陸軍需不需要常備部隊的問題;二是海、空、 陸與後勤單位常備部隊中,非一線作戰人員來源的問題;三是後備部隊的訓練 與動員問題。 透過募兵制建構一支快速反應的陸軍常備部隊 依據國防戰略,儘管海、空軍常備部隊才是一線作戰主力,但是陸軍常備 部隊之戰力亦是不可完全撤除。畢竟海、空軍不可能完全阻擋敵人快艇搶灘登 陸部隊與戰機空投登陸部隊。面對敵人這樣零星且可能是非常快速的登陸攻勢, 國軍有兩種因應模式: 一個是如同現行徵兵制的模式,處處佈下重兵處處設防。但一如前述,如 果我方囤積大量常備部隊,勢將排擠人事訓練經費與武器維護經費。儘管處處 佈下重兵,若訓練不精良,火力不強大,也只是造成嚴重的冗兵問題。如此, 處處設防的結果反而變的處處防不住。 另一個方法是透過募兵制建置一支訓練精良、火力強大、高機動性的快速 反應部隊,平均分散在台灣東西岸戰略要地。一旦開戰,這批陸軍常備部隊就 是在第一時間抵抗敵人入侵本土的主力。 當然,一定會有人質疑這支部隊能不能召募到足夠的人力?這其實已經超 越我們所能回答的範圍。但我們非常肯定的是,這支部隊人數是次要問題,訓 練落實與武器精良才是主要問題,人數的不足可以靠訓練與火力來彌補,在歷 史上我們看過無數的例子。況且,從現在國軍並沒有積極募兵,都還可以在國 軍中維持15萬人數的志願役軍士官兵的情況看來,代表國人並不是如一般社會 大眾所認定完全都不願意當兵。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這支需求量並不需要 達到15萬、23萬、甚至38萬的精銳部隊,絕對可以透過充分的行銷手段召募而 來。 第二個會被質疑的問題是,台灣河川眾多,戰時如果交通癱瘓,如何能以 少量的陸軍常備部隊防守敵人入侵?這個問題必須配合後備部隊的動員機制一 起回答,在此先擱置。 第三個會被質疑的問題是,為何不在現行徵兵制度下建構這樣一支陸軍常 備部隊?反而要採行這樣不確定的政策?這點前面有約略提及,國軍現在的人 事經費相當吃緊,根本難有多餘經費另外召募這樣一支部隊。而義務役士兵因 為不是為了從軍而從軍,心態不穩且役期只有1年8個月,若要透過增加義務役 士兵訓練強度來建構這樣一支部隊,恐怕會引起強大的反彈情緒,訓練根本難 以落實。即便能完成訓練,因為這支精良部隊訓練期顯然必須較久,萬一剛訓 練完成不久之內就退伍了,那根本不符合這支部隊建構的最初目的──在常備 部隊中維持一支訓練精良、火力強大、高機動力的陸軍部隊。 因此,在現行徵兵制之下此一方式絕對不可行,唯有募兵制才有可能做到 。當然,相關的配套措施並非如此簡單,在此只是提供一個大方向。但我們深 信,這絕對是國軍改革最適當的一條路。 常備部隊中非一線作戰人員用義務役填補   我們認為,即使國軍改制成募兵制,徵兵制的維持仍是必要的。因為海、 空、陸與後勤單位常備部隊中,都必須要有低階人員的存在。譬如伙食兵、文 書公文處理這類的非戰鬥部隊,就必須靠低薪資的義務役來填補。而且,遇有 地震或颱風等天災,國家的救災體系也必須靠這些常備義務役支援。正如同我 們一直強調資源要有效利用的立場,我們亦不希望國軍花一個月3萬元的薪資, 只是請個人到部隊裡煮飯、送公文、或是在災區搬石頭。 而且,我們一直強調戰時是全民皆兵,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一樣重要。而 後備部隊主要訓練的管道,依然必須透過徵兵制的手段來落實。在現行制度下, 一般輕步兵的訓練期程為3個月,配合前述低階工作之執行,役期以6個月最為 合適。甚至,可以透過訓練方式的調整,與高中軍訓教育的落實,來進一步縮 短役期。倘若役期可以縮短至4個月,義務役不發薪資或是薪資減少也是有可能 的。如此,國軍又可省下一筆經費。 一定又會有人質疑,3個月的訓練期根本不夠,必須使用戰車、重型武器的 部隊,至少都需訓練6個月甚至1年,役期這麼短行嗎?這還是必須回到常備部 隊與後備部隊的功能分化來看,在國防戰略中後備部隊的任務是守土,也就是 戰爭已經進入了短兵相接的登陸戰與城市巷戰。這種靠著士兵提著步槍與刺刀 衝鋒陷陣的戰鬥模式,一般步兵就足以應付。最重要的是量(後備部隊的動員) 與質(後備部隊的戰力)的維持,此點容後說明。 至於,陸軍中相對於輕步兵的高階戰力,例如裝甲部隊,就必須透過募兵 方式組成。一如前述,募兵制才能召募到心態佳、訓練強、戰力穩定的士兵。 國軍要的是機動性高、能利用強大火力徹底殲滅敵人的優質部隊。而非以一般 義務役組成,空有強大武器,砲火卻打不中敵人的武裝部隊,因為那只是彈藥 的浪費,對戰事並無幫助。 落實後備部隊的訓練與動員能力因應本土防衛作戰   在我國的國防戰略中,已經清楚地界定了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的任務區別。 其實,不論在徵兵制或募兵制之中,後備部隊的訓練與動員能力同等重要,尤 其是對可能會遭受外敵直接入侵的國家而言。因為戰時要求的是全民皆兵,若 在常備部隊的身後,有著強大的民兵防禦體系,兩者相輔相成,絕對能順利禦 敵,達成保家衛國之任務。換言之,如果後備部隊動員效率高且戰力強,那不 論採行何種兵制,常備部隊人數將可降至最低。相反地,如果後備部隊毫無戰 力,不論囤積多少常備部隊,都會有彈盡援絕,被敵人完全殲滅的可能。遺憾 的是,國軍現在的後備部隊動員能力幾乎趨盡於零。我們甚至可以說,國軍現 在不思如何落實後備部隊的訓練與動員保持國防武力,卻要透過建置常備大陸 軍的方式,將大量的常備部隊困死在軍區,沒有多餘經費加強訓練,拖垮政府 財政,浪費人力資源,影響台灣經濟發展。 接著,我們來看瑞士的例子。瑞士的後備部隊在40歲以前,每隔兩年必須 回部隊訓練三週,如有特殊情況可申請一次服役完畢。此一方式的優點就是, 在現今科技武器日新月異,與敵情隨時更新的情況下,確保了後備部隊對己方 與敵方之瞭解。一旦突然開戰,才不會召集一批連武器都不會使用,連敵人都 不知道在哪裡的後備部隊上場送死。另一個優點就是,役期可大幅縮短,只要 接受完新兵養成訓練(一般國家的情況皆為10到15週),具備完整步兵的基本 戰力就可以退役,實現養兵於民之理念。遇開戰時,透過後備部隊動員體系, 便可瞬間召集一批具有立即戰力的部隊。國家不用花大錢在養一支龐大的軍隊 上,只要建立一套快速的動員體系即可。 再來看以色列後備部隊動員速度的例子,其後備部隊平常只有少數軍、士 官負責武器性能的維護與保養。而其快速的動員體系,在開戰一小時內,後備 部隊士兵就可以趕赴集合地點,配合武器確實的保養與維護,立刻就可以形成 戰力。反觀我國,儘管國防部部長湯曜明與副部長陳肇敏,在面對立委質詢時, 都可以精確說明我們在開戰後一定時間內可以動員的後備部隊數量,但是實際 的情況卻非如此。我們甚至可以很痛心的說,在現在的情況下,不論我們養了 10萬、還是50萬的常備部隊都沒有用。因為一旦交通動線受到摧毀,常備部隊 無法獲得支援,最終的結果必定是遭源源不斷湧入的敵軍殲滅。 因此,現在的癥結點不是我們必須擁有多少常備部隊,而是在交通動線被 完全摧毀之前,我們可以動員多少後備部隊。又,在交通動線被摧毀之後,又 將有怎樣的因應機制。台灣西岸雖然河川眾多,但整體而言人口的分布尚稱平 均。台北、台中、高雄形成三個人口集中的都會區,配合新竹、嘉義等附都心, 只要國軍動員戰略要地選擇適當,以及危機處理反應夠快,能在動員集結後迅 速完成後備部隊編組與任務分配,便可立刻形成戰力。 事實上,在現況中,國軍這種危機處理能力可說相當不足。國防部的說法 是後備部隊從動員集結到編組,乃至於喚醒式的訓練形成戰力,大約要花3到5 天的時間。從以色列的例子來看,這一戰略計畫顯然過於緩慢。更不用說台海 已經數十年不曾打戰,那些動員演習又流於形式。萬一今天真的開戰,軍方相 關單位從來沒有處理過這種軍區突然湧入大量士兵的情況,到時候敵人各路攻 勢齊下,只怕後備部隊都會荒了手腳不知所措。若管理單位無法適時反應,立 刻組織後備部隊,可能後備部隊的集結,只是徒增敵人飛彈攻擊的肉靶罷了。 3、是否會增加政府額外財政負擔 國防預算要確實花在刀口上 國防預算逐年下降,這已是不爭之事實。畢竟把預算花在各項福利政策上, 獲得選票的效益才比較明顯,這是民主國家中很難避免的問題。而透過把「餅」 做大,以增加國防預算的可能性,依台灣的現況來看可行性不大。因為我們的 經濟情況實在是內憂外患:內有政局混亂、行政體系無效率、以及徵兵制度浪 費國家生產力的種種問題;外有中國大陸這個超大市場作為台灣的競爭對手, 使台灣資金外流嚴重。即使台灣的經濟情況好轉,稅收增加。恐怕所徵收之賦 稅,最終還是會用在政策買票上。在此情況下,現有國防預算的有效利用,便 是國軍改革最重要的課題。 現在,國家每年約要花費1400億元的人事經費,在15萬志願役與23萬義務 役軍士官兵身上。這其中,亦包含了15萬志願軍士官兵的福利預算等。前面已 經證明,在現行國防戰略下,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常備部隊。即便我們真的 需要15萬的常備志願役,為了計算方便,我們改用14萬人為基準,然後將1400 億元除以14萬,得出每年平均可以花100萬元在每位軍士官兵身上。換句話說, 每人每個月的薪俸將可以高達8萬元。當然,必須還要扣掉食衣住行育樂與福利 預算等支出。但這說明了一點,只要我們妥善利用國防預算,改成募兵制是絕 對不用增加政府財政的額外支出。 因為就國防戰略而言,我們並不需要養38萬的大軍,甚至連15萬的志願役 都可以不用。我們深信,這數字可以透過軍方的評估單位確實的計算出來;我 們也深信,其計算的結果絕對會符合我們的預期。如今的癥結點在於:社會大 眾的認知不足,以至於沒有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政黨之間的惡鬥,使有權執 行改革方面的上級單位無所適從,不知從何推動這項不被政客重視的改革方案; 而作為軍方管理單位而言,則因為歷史制度論導致本位主義思考,不願接受改 革,才會聲稱國家必須豢養國共鬥爭留下來的大陸軍。於是,還是要回到之前 已經提過的,我們不斷重複一場惡性循環的夢魘:所徵兵員不符合國防戰略, 形成過多不必要之冗員;兵力結構錯置嚴重,導致志願役訓練與召募經費受到 大幅排擠;徵兵制度浪費大量有形與無形社會成本,阻礙經濟發展。 4、在改革過程中是否會造成不安 立即改成募兵制有其必要性 關於此點,產生一個一體兩面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應不應該維持國軍精 實方案現有的改革速度?如果有必要加快,理由何在?又該如何執行才不會造 成全民與軍隊不安? 根據國防部部長湯曜明在立法院回答立委執行時的說法,國軍現在乃是透 過役期逐步縮短的方法,來執行裁軍之任務。以現行速度而言,要到2012年, 軍隊總額降至30萬人時,才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募兵政策。 換句話說,這場惡性循環的夢魘,國家必須還要再等待10年,才會有所進 展。更不用說,在2012年之後,國家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國軍精實方 案的完全落實。姑且不論台灣現在面臨的經濟困境,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威脅。 回到國防戰力本身來看,根據各方資料顯示,共軍在台海間制空與制海的戰力, 在3到5年就會取得優勢。最悲觀的看法是,共軍可望於2006年在台海取得絕對 優勢。屆時,共軍便有能力在美軍支援趕到前,對台灣實施各種突襲戰略,包 括斬首戰略、導彈戰及海上封鎖等。而台灣面臨共軍入侵的抵抗能力,從可以 抵抗一個月、半個月、甚至24小時內台灣戰力就會完全癱瘓的各種看法都存在 著。台海間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太久遠的戰役又因為現在戰爭形式的改 變而失去的參考的價值。因此,上述各種推論,應該都存在著頗大的誤差。 可是,若把國家存續作為首要之考量,在制定改革方案時,是否就應該採 行最快速的改革措施?就現今兩岸局勢而言,對岸政府尚未宣佈放棄武力犯台, 而台灣政局的混亂又不時造成了台海的緊張。倘若兩岸任何一方觸碰了引爆戰 爭的最後一根神經,共軍是不會因為國軍還處在改革期就對台灣大施仁義。相 反地,國軍過慢的改革腳步,反而更增加了共軍犯台的可能性。   因此,為了立刻因應共軍可能會在3、5年內強襲而來的威脅,國軍精實方 案顯然是個不符合時勢的政策。我們一直強調每一分國防預算都要花在刀口上, 現在國防戰略的首要目標是立刻快速且不斷地提昇海、空軍的戰力,讓共軍難 以望其項背,而不是慢慢裁撤這支當年為了反攻大陸所建置的大陸軍部隊。換 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國軍在開戰後立即喪失了制空與制海戰力,那就算我們動 員了20萬、50萬、100萬的陸軍,也只是淪為共軍空軍飛彈攻擊的烤靶。 海、空軍戰力的提昇,除了透過編列特別預算購買戰機、軍艦等武器、以 及國家自行投入經費研發武器之外。以募兵制召募更多之志願役,並且徹底落 實志願役的訓練,將人事經費作最有效的利用,才是符合國防戰略的做法。為 了達成此一目的,國軍必須立刻實行募兵制。一如前述,國防預算有限且逐年 下降,且在一線作戰考量上,並不需要現行24萬的陸軍常備部隊。所以我們可 以很放心地立刻裁去38萬大軍中23萬的義務役軍士官兵,將其大部分經費挪作 募兵用,剩餘的經費用以建構陸軍後備部隊,以及改成募兵制後三軍常備義務 役低階人員的支出。如此,海、空軍的戰力才可以透過募兵制的手段確實提昇。 而保衛本土的工作,則需透過後備部隊體系的建立,將之交付在後備部隊身上。 落實養兵於民,釋放社會生產力,帶動國家經濟發展,此乃國防經濟雙贏策略。 如何避免改革過程中的不安   在確定了國軍有立即實施募兵制的必要性後,我們就必須要來處理改革過 程中可能會帶來的不安之問題。此不安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國軍內部的不 安造成部隊士氣動搖的問題;二是已退伍役男,尤其是在改制前剛好退伍的役 男之安撫問題;三是全民對於改成募兵制之後,對國防戰力存有疑慮的問題。   首先來看國軍內部的問題。我們必須強調,改成募兵制後,是大幅裁撤義 務役而不裁志願役。前面提過,國軍之所以不願意加快裁軍腳步的原因,乃是 因為本位思考,認為裁軍就像親手割下自身之皮肉,當然是割越小塊越好,否 則部隊的士氣大受影響,那要怎麼打戰?國軍這種思考模式並不是單純的對錯 問題,而是任何單位要改革自身都會面臨的普遍問題。 在此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那些志願役軍士官兵,願意在大環境不佳的情 況下,毅然決然投入國軍行列,為國家存續奉獻一己之力,執行保國衛民之任 務。從這點來看,國人應該要打從心底的給予現役志願軍士官兵最高的崇敬才 是。因為有他們,我們的海、空軍才得以維持,國防安全才得以確保。我們怎 麼可以將改革不力的責任歸咎在志願役軍士官兵身上,又怎麼可以裁撤任何一 位志願役軍士官兵。我們要怪就怪社會對國防安全的認知不足,要怪就怪國家 領導人與相關政務官治國不力。所以,在改成募兵制的過程中,志願役軍士官 兵儘管必須重新調整職務,但是絕對不能裁撤任何一名志願役軍士官兵,以避 免部隊產生不安,影響國軍士氣。而義務役方面,在經過志願役職務調整後, 可以計算出新制中尚需多少常備義務役執行低階任務。然後停止徵召義務役士 兵,連成效不彰的社會役、國防役同時停止辦理。先進行常備義務役的職務調 整,過多的冗員一律立刻退伍,退伍標準以服役長短而定。當常備義務役的供 需獲得平衡後,才進一步地進行新制中的義務役士兵、也就是前述4到6個月的 常備義務役之徵召。   其二來看已退伍役男的安撫問題。對於改成募兵制之前的3、5年內退伍的 役男而言,他們其實是國家錯誤政策的犧牲者。因為義務役是一種兵賦,那是 一種不自由的制度所造成的時間稅。尤其,國家能早點改革卻未能如期改革, 對於甫退伍3年內的役男來說,他們是相對弱勢的一群。若以每年10萬到15萬役 男計,加上退伍時間一併考量,剛退伍1年內之役男,國家必須給予其最多的實 質補償,然後一直遞減到合理的退伍年限為止。具體補償的辦法有減稅與發放 補償金,其中因為所得稅率累進的問題,發放補償金將會是比較公平之辦法。 至於詳細的環節,還有待相關單位擬定。此一發放補償金之措施,必定會引起 社會大眾的質疑,認為改成募兵制會增加這一筆額外支出,那不如不要改革算 了。其實不然,因為政府的財政負擔必須從整體層面來統計。改成募兵制,不 但可以將國防預算有效利用,更省去了豢養23萬義務役大軍的人事成本。用省 下的這筆人事經費,用來安撫已退伍役男,絕對是綽綽有餘。同時,也可降低 他們的不滿,避免社會的動盪,使改革能順利推行。   其三來看全民對募兵制疑慮的問題。此一疑慮,依然來自於前面提過兩個 迷思:是否能夠召募到足夠的兵員,與是否不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關於後者, 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透過國防預算的重分配與有效利用,將不會增加額外 的財政支出。至於前者,我們也提出了論證,說明既然現況中志願役人數已經 足夠,那改革募兵制之後更無須擔憂兵源的不足。在這裡,我們要進一步強調 的是,募不到兵是技術層面問題,而非政策層面問題。技術層面問題要靠國軍 的行銷手法與福利誘因來解決,而非只是因為募兵不力,就採行另一套問題百 出的徵兵制度。這種做法好比頭痛吃胃藥,不但治不了病,還會衍生一堆副作 用。這也就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徵召大量的義務役不但填補不了海、 空軍的戰力,反而拖垮了志願役戰力,而造成的社會與經濟問題更是難以挽救。 四、結語 一錯再錯將導致歷史重演 台海的安全,除了兩岸領導人在政治與外交上必須透過各種手段維持和平 之外。建置強大的國軍,獲得美、日等盟友的軍事支援,亦是在全球一片反戰 聲浪下的必要之惡。建置強大的國軍,必須透過正確的方法,也就是我們所提 出的「常備募兵,後備徵兵」的方向。與其說這是募兵制,不如就說這是一種 募、徵混合併行制。我們深信,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建置符合國防戰略的軍 隊。 歷史的影響,使改革加倍困難。執政者忽視憲法的精神,沒有立即針對時 勢作出合理改革,使國軍現役部隊士氣低落。國軍兵力結構不符合國防戰略, 使現制產生了常備部隊戰力錯置、國防預算使用不當、社會成本浪費過多、經 濟發展大受阻礙四大盲點。而社會大眾對國防戰略的認知不足,以為募兵制不 論在兵源問題、政府財政問題都導致其無法落實,而選擇維持現狀,卻忽略了 共軍強襲而來的軍事威脅。最後,舉國上下皆不思振作,終將致使美、日盟友 對台灣失望,棄我們而去,當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的歷史又將重演。 推動改革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 我們已經知道後備部隊在國防戰略的重要性,然而,後備部隊動員體系付 之闕如之事實,相關政務官卻視而不見。竟然還在面對立委質詢、與各種國防 部官方資料公開對全國人民說謊:「我們的後備戰力有300萬人」、「國軍第一 天可動員40萬人」…...。國防部用這樣的愚民政策來混淆社會認知,執政團隊 竟然沒人阻止,國防單位竟然沒人敢勸諫。這是什麼樣的民主體制!這是什麼 樣的官場文化!執政團隊與軍方領導人,連一個數十萬人的部隊都無法落實效 率化的管理。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相信,執政團隊與軍方領導人能夠在戰時, 有效管理2300萬人民與300萬的常備、後備部隊? 當前執政的長輩們,總喜歡責難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只知享樂不求上進。但 是他們在幕前幕後的亂象所留下的爛攤子,卻要讓我們來收拾。教改的惡果, 已在台灣造成了一波衝擊。如果我們的經濟與國防再這樣惡化下去,將來是否 會出現「台勞」?台灣是否會淪為中國的殖民地?台灣現在面臨的是新世紀的 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危機。不論國家與軍方,我們需要的不是無能的統治者, 而是能帶領台灣前進的領導人。這是一個在歷史上留名的關鍵時刻,如果在位 者沒有能力解決當前種種問題,台灣2300萬人民就不應該給他們戀棧權勢的機 會。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徵兵制度,已經不能有效地執行國防戰略。那執政當 局有什麼立場,透過強制手段把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僅僅只是集中在我們這 些20歲出頭的年輕人身上?歷史的偶然,讓我們這世代搭上了冷戰的沉船。我 們生長在同樣的年代,擁有共通的記憶,感受共同的愁苦,面臨同樣的無助。 建設台灣的未來,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我們不能再壓抑憤怒!我們不能再忍 受羞辱!我們要用實際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前途!動盪的時代給了我們機會,而 你,是否願意一起來挑戰時代的腳步? -- 天文台有電,褲子破了有得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3.38
文章代碼(AID): #_-0ZjJO (team_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