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上膠與海綿硬度的關係

看板tabletennis作者 (改變不了事實)時間4年前 (2019/09/23 01:29), 4年前編輯推噓17(17012)
留言29則, 1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很久沒有寫心得了,第一個問題就是實在不知道怎麼寫這個標題。也許大家有好的建議 再來改過。 首先這個問題我想很多新手都曾經有疑惑過,當然資深敗家前輩們很懂得都可以跳過 沒關係。就是市面上的硬度實在是挺亂的,有狂飆的 39 40 41度數 也有一些德系皮的 43 45 47.5 48?? 等等的度數。所以第一個資訊就是新手們得先知道膠皮的硬度測量在 我們桌球裡面有兩大體系。 1.邵氏A 2.邵氏C 簡單的介紹就是像很常見的狂飆三 紅雙喜品牌 是邵氏A系統 一般來說攻擊皮常見的度數 是在38~41度。 然後其他我們常買的德皮類 Joola Donic Tibhar 或者是大陸729 他們用的是邵氏C系統 常見的攻擊膠皮大部分是45~50度。 度數判定是我自己的評定感受,這部份很難有標準。至於為什麼我想看完的人會有點了解 已經玩很多器材的人自己也會有體會就不解釋太多。 比較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挺詳細的。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6598 .............................................................................. 好的,如果看完第一段的人會想直接跳過那大概不是前輩就是也有一定的入坑了(被揍 再來就是我個人比較想強調的部分。就是大家在網路上討論膠皮的硬度或者貼皮後實際 打球時的反饋手感時,常常都是討論到硬度,然後關於硬度的簡單換算玩久的人也會 有一些印象體會,不管是查資料還是球友交流還是實際體會的綜合考量。 但常常大家都沒討論到一個很重要的變因那就是上膠 https://reurl.cc/b6XqxM 紅色的部分即是上膠。 基本上平面膠皮(反膠)的簡單運作模式就是讓球著在上膠以海綿做為緩衝,讓球 拍當作支撐給予力量,而上膠下的顆粒則被拉扯有點齒輪的感覺帶動球摩擦。 好的我承認描述的綴字很多而且這也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更好的理解方式或者 輔助描述(如影片動畫)也歡迎大家補充。 不說太多描述的東西的話(免得新手看不下去)。直接進入我自己的小結論那就是。 上膠跟海棉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球桌非常的小,球體非常的輕。 因此這兩者的搭配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並不是越彈越好,也不是越轉越好。 在有威力的同時,也能夠壓住對方的力量弧線旋轉也可以再控制自己的弧線給予 對方力量跟旋轉才是一張好皮(反膠來說)。 所以上膠影響的要素很多,最常沒被忽視的就是像狂飆上的黏性上膠跟德系澀性上膠 黏跟澀的差異會讓操作的手感大為不同。 但相對的剩下變因就比較少人討論。 當然一些資深購(敗)買(家)前輩以及專業的評測人員是一定會寫到的。 但總體來說還是不太普及,會懂的人都是用小朋友去換經驗值的。 這部分沒什麼教科書式的資訊。以我的經驗來說上膠觀察的就是材質韌性 支撐度 咬球度,這幾點有點小主觀畢竟我不是什麼研發人員只是使用者並沒有將他數據化。 但簡單說廠商就是利用上膠的材質 顆粒的大小 高度以及排列去改變上膠在打球 的過程中如何吃球咬球然後利用海棉跟球拍拉扯齒輪去摩擦。還有上膠的黏澀。 這部分要說也可以扯得很長,但我覺得不適合當作總綱這樣來討論,可能很多的範例 來交叉討論會比較有感。但以這幾年改了兩次塑膠球的大變革來說。 個人觀察廠商也是一直在做調整。一開始是球員們開始去嘗試以前覺得太剛太硬不夠全 面的球拍來打發現反而比較好。因此廠商也開始調整球拍,纖維拍也大為盛行。 但又改了一次塑膠球大宗,大家發現更容易打出力量了的確品管較好速度也出的來。 但你好打對手也好打,如果力量容易出來但旋轉不夠或者弧線落點不好反而容易被 借力打力打一個倒頭栽是現在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大家球拍都提升技術也轉為前衝弧圈為動力主體的同時,大家發現弧線跟旋轉變成 很關鍵的因素。因此新的膠皮一直出,價錢一直漲(翻桌)。 我想大家都猜到了廠商接下來就是要改(獲)進(利)膠皮。我自己的觀察是膠皮走兩個路線 或者是比例上不同的混合的路線。 1.增加海綿去包裹球的能力 2.改變出球以及落桌後彈跳角度 其實這部份很難系統分析,因為沒有把所有變因數據化。也沒有標準化作業評定。 大家就聽聽我說書用小朋友換得的經驗不要太要求我了。 簡單說還是回到原點就是海棉跟上膠的搭配。但前幾年最常見的常識就是改變顆粒 組合以及面膠厚度。 什麼是顆粒組合其實以前就有在做。比如T05 T64的顆粒排列 因為我自己最近都打mizuno Q4 Q5,因此以Q3 Q4 Q5為例子。 https://reurl.cc/VaE7x6 Q3 跟Q4的上膠最大差別就是顆粒的間距從0.63mm變成0.58mm,而且面膠些微變厚(A) 顆粒高度(B)也變低。 所以三個變因都是讓上膠的支撐變大。在其他變因不變的情況下 絕對拉球的手感上會完全不同,回饋震動還有跟板子的連動都會變好,但剩下的就是 你需要發力,還有發力的同時你還要有造弧的能力。那種只是肌肉收縮拼命的想用 板子去蹭球的打法某些球一定控制不好。但相對的Q3反過來說就是小力量也能讓海棉 吃到球,很容易就可以借到板子的力量換得速度跟一定量的旋轉。 加轉的打法只要你跟上球沒被對方弧線頂死的情況下你也會有一定的威脅,球可能會 容易下竄造成對方失誤。 所以總的來說M家跟日本的網友評論是建議Q3打反手,Q4打正手這種傳統的套路。 當然!!還有跟板子搭配的問題。所以一般來說想體會標準套路最標準的就是配同家的 知名球板。咳,因為沒有業配就不說板子型號了,呵呵。 但今年Q5出來後也做了前幾年各家的老套路那就是也把面膠弄薄,間距也弄大,但還好 顆粒高度是跟Q4一樣的矮個子。要知道支撐越好越難透那就代表旋轉越強阿!! 但海綿的部分從照片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從小氣孔變成大氣孔。 Q3 Q4 Q5的海綿厚度都是47度。官方說Q5的海綿只有微調。 嗯這個邏輯挺政客的,咳咳。 我想照片會說明一切。總的來說官方評論Q5是集合Q3 Q4的優點。兼具Q3的容易咬球跟 Q4的旋轉質量。幾乎一樣~~~~ 網友的心得是 那就是類似天能基 64 05 80的設計方式。 http://www.mizuno.jp/tabletennis/madeinjapan/technology/img/tec_sec04_fig04.png
以弧線來說是這樣的差異。 一速的時候弧線低平二速的時候弧線彈起是最近挺流行的趨勢,除了又快又轉也要讓 對方來不及反應過早發力判斷錯誤,也許會更能牽制對手。 至於我自己的心得那就有機會再說。回到正題。 上膠的設計跟海棉的搭配極其重要。廠商只有在推出新商品的同時,深怕沒有差異性 消費者不買單盡力的發明產(名)品(詞),敘說的好像對稱又不對襯的資訊。 一直說好咬又快又轉又好控(發大財?)。 不多懂一些基本變因真的會被騙的團團轉。 最明顯的是前幾年Andro R47 V47等系列。強調面膠變薄max有機會海綿可以到2.3mm 因為公差跟品管的關係他不不敢寫在規格只寫在描述裡面。想盡力的提升旋轉但兼顧 力量與速度。我覺得效能不錯但海綿真的縮得太快。不打內能也會退化。 接著各家開始出類似產品比如 Tibhar Aurus Prime Tibhar Aurus Select 後來的donic Bluestorm Z系列都是強調海綿有機會上2.3mm 其他像是國內很多人會買的xiom 後來的omega 5 omega 7 雖然沒有強調2.3mm 但基本面膠的設計也是有部分比例往這方向走。因此明明大家知道新皮更好。 但還是一堆人覺得vega系列好打好配皮。或者是舊的sigma系列比較有質量。 從這邊轉過來我的心得就是有兩種狀況,一個是新皮有著新的設計。因此不管是配板 膠水以及技術的轉變都是需要的,並不存在你什麼都不用修正自然什麼都會變好 這種童話般的結果,如果有~~那他的價格也會反映他的價值。 比如天能基死都不降價但羅納終究是不能賣到接近天能基的價格的(代理商跟店面真的敢 賺)。 另一個狀況是廠商真的有點研發失敗。不管失敗點有可能是性能真的沒有像它自己 說的那樣,又或者是製造優點的同時缺點也突出了。比如天花板太低,內能退太快 不好配板之類的問題。或者是這樣的搭配適合新手或者新手進階,但價格卻是專業 導向。加上品牌信心以及通路優勢。這樣的空缺被羅那填補不少。 只能說蝴蝶真的是精,但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它實力充足隨時有不同戰略打法。 上膠的影響跟海棉的配合個人覺得真的是影響深遠,裡面的知識也是廠商挖取你的 銀彈的基底。回到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網友提問為什麼donic Z2的上膠為什麼軟。 首先Z系列就是一個新的系列想要跟其他 系列做一個小區別,前面有提到它的設計就是面膠薄然後盡力的讓海棉變厚。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買Max,不過我想在台灣想買max的應該還是佔大部分(笑) 再來就是Z1 Z2 Z3 在往常的donic體系中一般人一定是聯想到三張是類似的性能 但有著三種硬度。說老實話當初剛出的時候我也是只有買了一張Z2其他沒有打過。 但很快就賣掉了。 但如果單看硬度Z1 Z2 都是47.5度(邵氏C),那那那~~~不太合理阿怎會硬度一樣呢? https://reurl.cc/9zryEY 這邊可以看出差距,它使用了前面說的設計方式,不但改了顆粒排列也改了海綿發泡。 所以實際打的透板以及操作的手感震動回饋應該是差距挺大的。 當然Q3 Q4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廣義的說各家都有類似的操作法。 但面膠變薄這個設計卻不是常態,但的確很多家都跟進了。面膠變薄這個設計容易使的 貼皮會有波浪感。我自己經驗是這樣,黏皮的時候也要更小心技術要更好。 不然容易過度拉伸或者黏合不均勻緊度導致影響性能手感。 當然有沒有可能特殊的膠水或者更好的技術可以黏合的沒有波浪感我不知道?? 但目前經驗是這樣,然後個人目前對於這樣的設計會有點害怕。 我覺得最能接受的是Q5,但也不是說他想出了什麼驚為天人的法子,而是我覺得 它海綿夠好,上膠做的夠好。用品質去抵銷一部分缺點讓你著重於享受優點。 不代表他想出了完美解決的方式。 打到這邊已經太長了,如果還想說什麼小補充或者有機會再一篇吧。從05h開始大家 發現硬海棉加上大家普遍都買強度夠的纖維板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前提是是技術 也要跟著轉型)。 加上蝴蝶開頭了大家發現可以免除很多廣告成本也跟進了。 各家也都出現了很多加硬版本。比如Mxp 50度 52度。沒那麼多人知道的 Xiom omega 7 Tour.當然donic很久以前就喜歡出turbo 它可以得意一下。 硬度增加跟海棉的搭配當然也不同。更別說現在德系廠慢慢地學到中國黏性上膠 不同廠商出了很多新系列(當然舊嘗試也不少),nittaku長期跟紅雙喜合作新的 turbo上膠直接就跟紅雙喜拿來用,個人覺得上膠品管比紅雙喜好N倍。 所以不是做不到,是我們喜歡吃XXX。= =. 好吧太多組合太有趣還有板子配合問題。就此打住。 另外補充一點網友問的Z2跟G1硬度接近。首先G1現在最厚只有2.0。 再來就是實際感受上要考量前面的說上膠問題。影響直覺的透度以及感受我個人覺得 上膠一直被長期的忽略。 https://reurl.cc/b6XxnM 沒有兩張的比較圖,但官方已經說明間隙是偏窄的。 最後補一個自己的感想,那就是各家的硬度說明也是參考用。因為除了上膠的變因以外。 我覺得廠商為了好賣長期硬度要麼不是亂標,要麼就是長期邏輯不符。 也就是前後邏輯不同,加上邵氏CA的差別。導致大家沒打過很難體會。 舉例來說網路上有玩家自己買皮來用硬度計測,狂飆三是可以測到60度的。 但換算的時候一般大家是推薦39度約換算47度。光是我講的這個換算也是各有差異 說法很多。這個是我自己比較常自己換算的方法。Nittaku是g1 37.5換算47.5。 雖然我自己是傾向這個換算比較接近常見的大廠。只是這樣跟其他球友溝通 有點小麻煩。因為狂飆三(還不論普省國藍橘)的差異,最多人打的39度那應該都要換算 50度以上了,雖然是挺合理的啦。但我真心覺得因為資訊太不對稱大家都是用聽的懂 的講法在溝通。 硬度這個東西我真心覺得廠商把大家搞得好亂XD。某個程度來說登吉這點做得很不錯。 它的網站有說它有用自己的試打手感去調整然後以邵氏A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做比較。 不過似乎這幾年新皮一直出這個邏輯也沒跟那麼緊了。 但這個的確很吃力不討好。 我個人還是蠻讚賞這一點。雖然也不是什麼標準化作業,但好歹是一個參考。 就跟這篇文章一樣。個人心得。 覺得有用就吸收。覺得我胡扯就胡扯。 一樣反正我自己玩得很開心也覺得至少能自圓其說。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81.1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bletennis/M.1569173396.A.57C.html

09/23 01:41, 4年前 , 1F
這篇真用心,推一個!
09/23 01:41, 1F

09/23 07:41, 4年前 , 2F
09/23 07:41, 2F

09/23 07:41, 4年前 , 3F
先感謝air大真的開一篇關於上膠的文!我也都是參考
09/23 07:41, 3F

09/23 07:42, 4年前 , 4F
登吉對於膠皮的硬度數據,才說Z2跟G1的硬度差不多
09/23 07:42, 4F

09/23 07:44, 4年前 , 5F
實際上36跟37.5到底是不是差不多我也不懂XD 硬度數據
09/23 07:44, 5F

09/23 07:45, 4年前 , 6F
真的搞得很亂。但大概能能理解為什麼第一次接觸Z2的
09/23 07:45, 6F

09/23 07:46, 4年前 , 7F
手感,會覺得洩力感很重,給我一種有點像是黏性皮的
09/23 07:46, 7F

09/23 07:47, 4年前 , 8F
感覺,應該就是因為Z2的海綿相對來說厚海綿縫隙也大
09/23 07:47, 8F
薄上膠甚至是軟沒有強度的材質的上膠都會造成這樣的手感,也就是面膠支撐很差 這對於喜歡用發力解決弧線的人會很困擾,配板跟板型還有操作方式都有差 更別說Z2除了薄上膠還是大氣孔海綿。如果海綿也不夠好(一般好已經不夠)。 沒有在設計上彌補到薄上膠的缺點我個人覺得問題很大。我自己的打法也不喜歡這樣。 因為小力量在意的不會是質量,如果時間上來的及做大動作那何必區就球呢? 但因應打法跟配皮的確是很難說。比如在一些異質打法的人因為他們喜歡選用防守板。 防守板的選擇真的沒有攻擊拍多的情況下這樣的皮有時候可以組合出適合自己的搭配。 所以上面大部分都是以雙面反膠為前提下去討論比較多,把板子因素拿進來會複雜很多。 不過對於薄上膠這個設計我自己是覺得劍走偏鋒。不是大好就大壞。 可能很適合或者很不適合,另一種情況是很多人剛打覺得好打。打久了以後會發現 缺點都在小細節裡。能不能接受就看個人了。

09/23 07:52, 4年前 , 9F
最近自己在選購皮的時候,有2.0的一定不會去挑MAX
09/23 07:52, 9F

09/23 07:52, 4年前 , 10F
因為自己喜歡的手感是容易打透板,但我一直以為打透
09/23 07:52, 10F

09/23 07:53, 4年前 , 11F
表示能讓球陷進海綿裡面更多,所以能製造更好的球質
09/23 07:53, 11F

09/23 07:54, 4年前 , 12F
結果反而是越厚的海綿能製造出的球質是更好的嗎?
09/23 07:54, 12F
其他變因都沒出現狀況的話海綿更厚代表緩衝越大。你也可以想成下面說的彈簧。 但如同前面說的球很輕2.72g 桌子很小274x152.5cm。並不是設計上走極端會比較好。 除非有新的思維。我覺得薄上膠厚海綿很容易手感變成在很厚的海綿墊子上走路的感覺。 借不到力。包裹很好但很容易很虛的感覺。當然也跟配板膠水有關。 黏性大一點的膠水跟硬面材可能可以解決小力量的問題。但中等力量?大力量?? 技術上還有發球,戳球。削球。前衝,加轉? 防守撕 擋 帶? 還有混合式的技術?? 那變因真的太大了。因此我才會說我現在很害怕這樣的設計。

09/23 08:13, 4年前 , 13F
推。樓上你把厚度想成一條彈簧的長度比較好理解,同
09/23 08:13, 13F

09/23 08:13, 4年前 , 14F
k值的彈簧一樣力量,長的彈簧變形量越大,距離長乘
09/23 08:13, 14F

09/23 08:13, 4年前 , 15F
上一樣力量,能做的功越大
09/23 08:13, 15F

09/23 08:41, 4年前 , 16F
厚海綿要能做出更高的球質一樣要建立在能打透的情況下
09/23 08:41, 16F
是看來兩位都是小朋友換經驗的前輩(被揍

09/23 08:41, 4年前 , 17F
是說板上好像沒有Q5的評測 原po可以多描述一下這張皮嗎
09/23 08:41, 17F
很不想寫這篇原因是因為它也是算類似薄上膠的設計,因此我覺得第一個大的問題就是配 板。但也像內文說的。Q系列個人覺得海綿品質真的超棒,個人覺得算上價錢海綿是可以 海電天能基系列的。但上膠也是質量很好,至少在我打過的皮裡面也有前三,但天能基 個人覺得強項就是上膠。上膠支撐好傳動也好。因此就算打到可以說就是壞掉了。 還是很容易造出弧線。他並不是單純是用表面摩擦去造弧。 所以Q5系列我覺得不要用性能去理解,也許最好的配板我也還沒找到。 簡單說Q5的包裹性非常的強。其他家並不是沒有類似產品(比如R47 Z2) 但包裹性很強的同時它支撐還有一定存在。這點聽起來很像天能基。 但比例上有點不同。如果打球喜歡包裹住的感覺的人甚至會覺得比天能基還好打。 這點在日本網友間也有這種說法。 但手感上跟Q4比起來真的虛不少。 問題是Q4跟市面上大部分的正手皮比起來實在又太紮 實了。像我自己也愛打狂飆,省狂大部分都打40度。但現今改版後的狂飆上膠也改了。 我覺得改的方向對但實在太不紮實。(馬狂胖狂丁狂那種我玩不起QQ) Q4我個人覺得比狂飆三還要紮實硬透的多,上膠的齒輪發力起來更M更爽XD。 不管前衝跟加轉質量都比狂飆三高很多。大概就是黏澀的關係反發力跟台內球 手感是不同感受的。 所以Q5到底怎麼評價我覺得很難以評價。我覺得官方的描述可能是負責任的。 咬球 容錯 支撐 各方面就是大躍進,但這個前提就是要用它們的板子去測試。 至於是哪隻板子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大島代言的那隻。 如果是類似的手感個人猜測stiga 藍標黑標可能也適合Q5。 但整體來說Q5我是覺得性能上品質上耐打程度上各方面都可以排前三。關鍵還是配板。 還有使用者的習慣,這也是桌球有趣的地方不是嗎? 我自己目前是配在波劍上打正手,其實很好打但也還是沒有很愛那個小虛的感覺。 打習慣硬狂飆三的人應該會懂那種感受XD。 但的確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好。 然後反拉容錯超高。 沒有像狂飆三那樣可以紮實的像打多球一樣發力拉(反正我也 不是馬龍) 光可以穩定回拉就其實挺吃香的了。 這個部分大家可以去看Q5的官方業配測試 測試人員其實頗有實力的 有一定參考價值。 https://youtu.be/avG6mACvd_U?t=253
※ 編輯: airdog29 (36.229.81.181 臺灣), 09/23/2019 12:04:17

09/23 12:49, 4年前 , 18F
這篇寫得太棒了必須推!!!
09/23 12:49, 18F

09/23 13:06, 4年前 , 19F
先推再看
09/23 13:06, 19F

09/23 16:37, 4年前 , 20F
同一膠皮上過1,3,6,9層無機膠會產生很不同的"手感"~
09/23 16:37, 20F
真的..

09/23 17:58, 4年前 , 21F
Omega 7 tour真的是我打過最硬的皮了...
09/23 17:58, 21F
看起來真的會很硬 我也好想打 但不想再亂燒皮了 打不完XD

09/23 20:32, 4年前 , 22F
推!
09/23 20:32, 22F

09/23 21:30, 4年前 , 23F
心得推一個
09/23 21:30, 23F

09/23 23:35, 4年前 , 24F
推~這已經可說是篇小論文了~
09/23 23:35, 24F
不好意思的說是有點嘮叨 感謝大家願意耐心看完QQ ※ 編輯: airdog29 (36.229.81.181 臺灣), 09/24/2019 00:07:03

09/24 01:43, 4年前 , 25F
不想亂燒皮是假議題 XD
09/24 01:43, 25F
可~~~可惡 好像沒辦法反駁 噗

09/24 06:39, 4年前 , 26F
Omega 7 tour我現在正在打,有興趣的話可以交流交流
09/24 06:39, 26F
好喔 有機會的話出來大家交流一下^^ ※ 編輯: airdog29 (36.229.81.181 臺灣), 09/24/2019 08:44:37

09/24 21:29, 4年前 , 27F
09/24 21:29, 27F

09/25 10:38, 4年前 , 28F
推心得~~
09/25 10:38, 28F

09/25 22:16, 4年前 , 29F
推好文
09/25 22:16, 29F
文章代碼(AID): #1TXw-KLy (tablet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