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 BCM IMM/MD Anderson BS PhD

看板studyabroad作者 (逐夢彗星)時間3年前 (2021/03/12 21:14),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在這COVID pandemic year中,申請的競爭程度創下近年來上最激烈的一次(我被Cornell 拒絕時,信中就寫他們今年收到將近900份申請文件),能夠幸運獲得offer真的非常感謝 許多人的協助,因此想好好記錄下整個申請流程的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有志於這條 路奮鬥的後輩,並且給後疫情時代申請者一個參考。 Program: biomedical sciencs, immunology Admissions (All with funding) - UTHealth MD Anderson – GSBS (stipend: $32,000/y) -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BCM) – Immunology & Microbiology (stipend: $34,500/y) Rejection WUSTL / Duke / Gerstner Sloan Kettering / Columbia / UPenn / Stanford / Johns-Hopkins – CMM + IMM + Pathobiology / Weill Cornell / UNC / Yale / Harvard Interview UTHealth (1/15), BCM (1/27, 2/5-6) Decision BCM Background Status: non-citizen, w/o external funding or scholarship Education: 2020 M.D. CSMU GPA 4.22/4.3;WES 3.99/4.0 (2/141) Work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2015 – 2020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CSMU, advisor: Prof. Jiunn-Liang Ko 2019 – 2020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Kaohsi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dvisor: Dr. Wen-Hsien Lu 2017 – 2019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CSMU, advisor: Prof. Rong-Tzong Tsai Publications: 1 co-first author,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5 yr IF = 2.683) 1 first author, Toxins (5 yr IF = 3.832) 1 co-author, Toxics (2019 IF = 3.271)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GRE general: 323 (V154 (65%), Q169 (96%), AW3.0 (17%)) (錄取的學校都不用) TOEFL iBT: 105 (R30 L27 S23 W25) Achievements: Scholarships - 9學期書卷獎, CSMU (系排前9) - 2020 Outstanding Student Scholarship, TienTe Lee Biomedical Foundation - 2019 Spring School Scholarship, 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 - 2015 – 2019 Outstanding Student Scholarship, The Lee Clan Shrine in Taiwan Awards - 2020 Honor Student Award, Mayor of Taichung City - 2019 Two Honorable Mentions, the Foundation of Taiwan Medical Development Awards for Outstanding Writings - 2017 Gold Medal and 3 special prize nominations, iGEM - 2016 Honorable Mention, the Foundation of Health Sciences &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11th Conference of Summer Research Program for Medical Students Presentations: 1 poster and oral presentation in Taiwan Recommendation Letter: 2 from Undergrads advisors at CSMU 1 from Undergrads advisor at KVGH 1 from iGEM collaboration scholar at Australia CSIRO 前言及申請動機 跟很多學長姐比起來,我產生唸博班的想法相對比較早,所以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以規 劃好我的研究經歷。記得在我大二進學校的實驗室不久後,我去中國醫參加了一場期刊閱 讀的工作坊,認識了一個醫學系大六的學長,他來分享他如何在醫學系繁忙的課業中累積 研究經歷,並且還未畢業就可以累積四五篇論文發表(後來長大一點才知道他很多篇不是 original article> <)。當時我非常欽佩他,心裡想著我要以他為目標,好好在研究上耕 耘,並且保持閱讀期刊新知的習慣。約莫在實驗室做了半年後,我漸漸發覺自己對生醫研 究的興趣,比起死記人體某某神經血管的走向名稱分支或是TCA cycle的每一步驟結構式 和反應酵素名稱,我更喜歡探究書本上這些知識當初科學家是做了什麼樣的研究而發現和 證明的。有時候我更是會從課堂內容突發奇想出新的應用和想法,例如以前免疫學教到 T/B cell的V(D)J rearrangement時,我就曾問過課堂的老師,是否有可能把這套系統用 來改良基因編輯技術上等等。但可惜在台灣醫學系及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少有充裕的時間 可以讓我們親自參與整個生醫實驗的過程,也侷限了我們能有實現這些天馬行空想法的機 會。另外也因為感受到學校資源和國外的落差,而開始嚮往國外實驗室如何在高IF期刊上 發表研究成果。有了這兩項觀察後,我開始領悟到唯有到國外接受博班的訓練,才能夠像 高IF文章那樣深入解析機轉一樣,完整地學習如何將一個生醫研究做得透徹。 GPA & Standardized tests GPA:雖然很多人覺得GPA不是非常重要,畢竟不是就讀美國的大學,但現在疫情時代競爭 程度大幅增加,加上近幾年越來越少生醫PhD會看GRE成績,因此剩下的條件裡面,我個人 是覺得能多把握一項就越好。其實在我大學期間,我個人不太喜歡閱讀醫學系的課程內容 (我很討厭台灣的醫學系填鴨式教育,要我們在短時間內把大量的知識背起來,久了大家 思想會逐漸僵化,只會背誦而不會思考這些知識當初是如何被發現的),也沒特別想過要 顧好GPA以對申請有幫助,但因應父母的要求,所以我還是很認真的準備每次考試,所以 成績一直都有維持在系上前五名左右。也慶幸當初自己有在這部分下功夫,才能讓我申請 時多一項優勢。 GRE:經歷了整個申請過程後,我個人覺得想要申請生醫相關博士班真的不要再大費周章 浪費時間在準備這項考試了!目前我還沒看到哪所學校是必要附上(少數特定科系subject 可能要),很多學校更直接了當說他們不採計GRE成績(我錄取的兩間學校都不採計)。與其 把時間浪費在背誦一堆艱澀而用不到的單字和看一堆莫名其妙的語言學、人類學等文章, 以及花一兩萬補習加報名費,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好好充實自己的研究經歷吧。 TOEFL:在整個準備過程中,其實我個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雖然醫學系大家都很習慣 閱讀原文書和英文期刊,但口說和聽力我以前真的非常弱(我甚至以前不敢開口跟老外講 話),所以我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準備這兩個部分。因為聽聞學長姐說有些頂尖 的學校會把托福成績當作首項基本門檻,沒過100直接刷掉,所以我做了非常多的功夫補 足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足(我非常推薦聽力不好的人要每天持續練習跟讀,這樣可以發現到 很多外國人說話的細節),也感謝爸媽給我不斷的鼓勵和支持,最終我花了三次考到105分 。 研究經歷 在大學期間,我曾想過到不同的實驗室體驗,以學習不同的生醫領域,但後來覺得累積實 驗成果比較重要(最主要是想要有publication),因此大部分時間仍是待在同一間實驗室 。另外由於醫學系繁忙課業的關係,我無法像讀過碩班再申請的很多學長姐那樣,擁有充 足的時間做研究,但我還是盡量把握課餘、假日時間(甚至常常翹課哈哈)到實驗室做實驗 。慶幸我最後熬過那段一學年17次大考還要抽空做實驗的日子,讓我仍然累積了不少成果 得以順利完成論文發表。另外,有一點我跟大部分學長姐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在大三期 間組織了一個學生研究團隊參加2017年iGEM競賽並且順利獲得金牌(最後我也把我們的成 果寫成論文發表了)。我甚至聯絡了一位在澳洲CSIRO(類似中研院的單位)的學者(他後來 也成為了我其中一位推薦人),和他合作設計重組蛋白的基因組,因此除了個人性的研究 外我也體會了如何在團隊中擔任隊長,與他人進行科學討論和合作。 雖然我過去經歷沒有這樣做(考量到家裡經濟狀況不允許),但我會建議想要以大學生身分 申請的話,等疫情穩定一點邊境慢慢開放之後,最好還是在大學期間參加summer programs之類的交換計劃,拿到老美的推薦信會加分很多。畢竟大學生的研究經歷不可能 像碩士或是研究助理那樣豐富(我估計我約五年的研究內容實質大概只比兩三年的碩士生 多一些而已),所以有老美教授的推薦做背書,更能讓admission committee信任你的研究 能力。 另外,從觀察今年度gradcafe的回報狀況發現,今年度已經競爭到幾乎錄取者人人都有一 兩篇paper至少是已經在準備階段了(大膽預測以後publications可能會逐漸成為PhD的隱 形門檻),所以強烈建議研究經歷不足的同學最好多花一兩年當個研究助理拚發表,再來 申請會比較有機會申請上。 選校 一開始我參考了很多學長姐的錄取文以及他們的經歷,但仍然無法抓準自己的落點,尤其 今年疫情的關係,很多前輩也對於落點的看法差異很大(有些人覺得會少很多中國人競爭 ,有些人卻覺得錄取名額也會少很多。但事實證明後者是對的,不僅名額縮水,中國人一 樣也不曾少過,我面試時還是遇到很多早已在美國讀大學或當助理的中國人)。另外也發 現每個人申請的數量都差異很大,但我還是抱持著希望一次就上的想法,所以盡量在經費 允許下給自己多一點目標(我總共投了15個programs),以免最後一頭空。不過最重要仍然 把握我只申請上了之後會想去讀的學校的原則來選擇學校。 首先我最重要的選校標準在於faculty。由於我主要想申請immunology,但我的興趣比較 專門在cancer immunology、immunotherapy和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所以我就先 打開USNEWS的排名,按照排名的學校一一點開faculty頁面,看是否有和我興趣相符的教 授。當初有考量到以後rotation可能也用的到,所以有整理一份word檔列出每間學校我有 興趣的老師並附上網站網址方便日後查閱(我會依據教師的專長、資深程度、發表等給予5 分評價,超過3分的才列入清單中,表示以後rotation會想選的)。每間學校至少得超過5 、6位教授以上被我列入清單我才會考慮申請該校。另外,針對幾乎不收國際生的 programs就直接排除(UW、UC系列、UChicago),而不用申請費的學校若programs喜歡的話 也盡量多丟(像我就丟了BCM和GSK),才可以多省一點錢。 很多學長姐可能會把選校分成dream、target和basic,我一樣分成3 levels,但我分的標 準並非依照學校的排名,而是依據我喜歡的faculty多寡程度來分,舉例來說UNC和 Columbia的imm排名都比BCM前面,但因為BCM的center of gene and cell therapy有很多 教授我很喜歡,所以BCM在我的志願序是放比較前面的。另外,在這邊我也想要提醒後輩( 當初也很多學長姐提醒過我),不要太在乎學校的名聲,只要自己很喜歡的programs就盡 量選,太執意想要ivy league等等名校很容易會一場空(結果今年競爭太過激烈,真的很 多名校非美國人就幾乎沒什麼機會)。 還有一點是我覺得我在選校上可以改進的地方。我是在大四還大五才真正決定想申請imm 領域,在此之前我的研究經歷都是在其他領域如cancer therapy、synthetic biology等 ,所以我算是跨領域申請,但這樣也暴露我在imm的經歷不多,所以可能導致很多imm programs被拒絕。因此建議跟我有類似經歷的同學可以多挑umbrella programs,例如我 覺得我的經歷比較適合投cancer biology,那我就該挑同時有cancer和imm兩個次領域的 umbrella programs,並且選cancer track讓比較多在做cancer的committee看到我的申請 文件,這樣或許我會更有機會一些。畢竟即便選了cancer track進去之後只要是umbrella 都還是可以選擇其他track的教授。 CV & SOP 這是申請過程裡面除了發表外讓reviewer最直接看到你的研究經歷的文件,所以真的非常 重要,一定要讓自己充分留個幾個月的時間來撰寫這些文件。很多寫作的細節我就不詳細 寫了,畢竟我覺得我也不是特別擅長寫文章的人,想看細節的話應該很多學長姊的錄取文 都有整理。不過還是有幾個重點要提到: 1.(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非常仔細且清楚認知自己申請PhD的目的以及想研究的方向 每位申請者不只要知道為甚麼想申請PhD,最好還要更清楚自己PhD想做大概甚麼方向的研 究,以及如何將PhD training幫助到以後的志業。雖說我在大二就了解自己想讀博,但領 域以及細節也是經過了三四年的摸索後才真正了解到我最有興趣的是免疫學,而且是癌症 免疫。在這邊特別感謝GSK的一位學長的不厭其煩多次幫忙(我應該少說找過他 幫我看了五次以上),其中他會很犀利地點出我內容不夠明確的地方(還很抱歉當初因為我 的不成熟,惹得學長改到有些不愉快)。在開始撰寫SOP前,我以為我已經很清楚知道自己 想讀PhD的理由了,但寫了之後發現其實自己很多想法還很模糊且粗淺(not scientific) ,直到多次詳細研究各校faculty做的內容以及申請期間在軍中大量閱讀許多免疫學的 latest publications,我才算是真正了解到到底我想在免疫學中探索甚麼。我起初以為 自己只想做translational research方面,也在SOP裡面提到以後的方向是成為 physician scientist將lab results尤其immunotherapy帶到clinic幫助病人,但學長就 反問我:What do you want to translate? Why immunotherapy? What diseases do you want to treat? What is the specific type of immunotherapy do you want to design?等等非常具體的問題。一開始我其實滿震驚的,畢竟我從來沒這麼仔細思考過, 直到我讀了許多immunology papers我才意識到,我其實博班應該定位成我如何訓練成一 個immunologist而非physician scientist,也就是說博班的研究主題不一定就是未來的 方向,所以我更不應該侷限自己在translational medicine而是更多basic mechanisms也 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否則我也會喪失很多學習的機會。 2.第一段須讓讀者清楚明瞭自己申請的動機但也要吸睛 每年各校必定收到數百份申請文件,如何在開頭就讓人一眼印象深刻才會讓評審願意花時 間繼續讀下去。當初我嘗試了幾種寫法,包含開門見山寫出動機,但都不是很滿意。直到 最後想到,對了我本身medical doctor背景在申請者裡面就是少數,如果可以寫些我臨床 所見,更能讓人很容易就發現我的動機非常具體且實際,以下是我personal statement的 開頭段給大家參考: My experience of taking care of an unconscious patient with terminal-stage cancer marks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medical career. Although I had followed the established clinical guidelines to help the patient, he still passed away.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urges me to dedicate myself to cancer immunology, to translate preclinical discoveries into bedside therapeutics as an oncologist. To fulfill my goal, I am applying for the Ph.D. program in xxx to study immu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提早準備並且多找前輩幫忙看 我個人當初的時間規劃是去年七、八月全職寫文件(七月還有準備托福),包含CV、SOP(有 些學校要PS+RS)、推薦信,期間找了超過15位學長姐或旅美的台灣人教授們多次幫我修改 內容(真的很感謝生醫留學版上很多很熱心的學長姊),等內容大致底定後,九月初入伍之 後找一個我很信任的編修幫我再做文句的潤飾(由於編修本人和我的領域不太一樣,所以 我會建議內容還是要找領域相近的學長姊看改起來才會比較有科學深度)。利用當兵放假 期間再趕快依照剩下幾位學長姊還有編修的意見做修改,最後從11月開始每個周末送出四 到五間學校直到deadline以前。除非是像WashU的報名費有早鳥優惠或學校有明說建議越 早送越好,不然我個人覺得內容的完整性比起搶快來的重要,並不需要特別早送件。 面試 由於COVID pandemic的關係,今年首度全面改成全online interview,一方面替大家節省 了旅費,另一方面面試大家也少了on-site的實體互動優勢,相對可能難度會高一些。但 不過還是要說由於大部分的申請者都會在第一階段就被刷掉,所以實際上有拿到 interview的錄取率還是會大幅增加!例如我面試BCM的時候使用zoom,我的那個場次總共 有大概快20個人申請IMP,而committee說他們總共有三個場次,總共會錄取12-15個人, 所以實際上錄取率就有大概30%了。 1.多方連絡在美就讀的台灣學長姐或教授 我兩個面試機會都是在12月中就拿到了,所以距離面試時間都至少有1個月以上準備時間 ,算是相當充裕。剛好當時在11月底參加了MTBA webinar聽了學長姐的面試經驗談,發現 有些學長姐會簡單準備slices介紹自己的研究,所以一開始我先將我過去的三個已發表的 研究整理各自約4 – 5頁的簡報。而且有學長姊認為online interview介紹自己研究會占 很重要的部份,所以一開始我都是準備大約10分鐘的版本。而再來我開始從版上聯絡了大 概四五位學長姊和一位MIT的台灣教授,其中甚至有個學姊在admission committee裡面, 所以她提供了我不少他們學校這次interview的流程資訊。一開始幾次練習我都是介紹完 整版並且秀出我的簡報,但後來有幾位學長姐叮囑我說我這樣講太過冗長,最好是可以精 簡到約莫2 – 3分鐘的版本,ppt也只有在教授許可下才呈現,以免教授聽到後來恍神。 之後我就改變形式,不靠ppt,只講重點結果,至於細節研究方法和每個實驗的動機,就 留給學長姐來問我,並且我會一一記錄下來以便需要再多查閱相關資料。 2.介紹自己的研究 我前面有提到我算是跨領域申請,所以大部分我面試的教授對我的領域都不太熟悉,也因 此沒有被問到太難的研究細節,而有被問到的也幸運之前有跟學長姐練習過。首先我會在 自我介紹這樣說:我的名字我來自哪裡,甚麼原因促使我想讀PhD。而我過去有豐富的研 究經歷,第一/第二/第三…。例如:My second project aims to use synthetic biology on aflatoxin detoxification. I designed a genetic circuit to produce a recombinant enzyme in E. coli to degrade aflatoxin. I found this enzyme had good enzyme activity and cell-protection effects.(用簡單三句話整理一個研究)。 最後再提到我想讀某某學校因為…。總共大概1分半左右。 接著教授可能會讓我挑一個研究講或者他會好奇某一個計畫,如果是讓我挑我就會事先了 解該教授的專長,並選擇我覺得和他專長最接近或他會有興趣的一個來講。講法和上述差 不多,就是再把內容延伸:首先講我想解決甚麼issue,那我用了什麼樣的實驗方法,並 且我得到甚麼結果,最終結論是甚麼、有甚麼應用性、我學到甚麼東西對我讀PhD有幫助 。 3.了解教授的專長和研究內容 我覺得這個部份是我整體面試裡面對我最佔優勢也最能凸顯我和其他申請者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我花滿多心力準備這個部分。雖然很多學長姐認為教授可能會在zoom秀出他們的螢 幕大講特講他們的研究細節,而這也考驗我的臨場反應看是否我能了解內容並且提出深入 的問題,但我剛好都沒遇到,他們通常都是口頭簡述他們的研究內容,而我也針對我有興 趣的部分來和他們討論(線上面試的好處是可以做筆記整理他們說的,結束後的thank you letter不知道寫甚麼可以提到)。 首先剛好很不幸地,我兩間學校給我interview schedule的時間都離面試只差一兩天, MD Anderson甚至前一天才給我(我1/15晚間11點要面試,我當天一早起床才拿到> <),而 且大多我排到的老師都不是我熟悉或特別有興趣的(很多學校面試前會先詢問被面試者是 否有想面試的老師,並且他們會盡量安排)。但我還是很快速地瀏覽lab website介紹,並 且各挑一篇他們近一兩年的發表來讀。慶幸自己在去年9-12月當兵期間大量閱讀paper(我 可以在2-3小時內詳細讀完一篇CNS而且整理8-10個問題),所以即便時間倉促,我還是在 MD Anderson面試當天讀完四位老師的各一篇文章,並且各摘錄5個想問的學術問題。當我 面試時提到我有了解他們近期的研究,並且想針對他們的文章問問題時,不僅化解了有些 即將陷入冷場的時機,也讓這些老師覺得驚豔,很多問題都被他們誇讚 good/interesting questions, I have never thought about that before! 4.提問的藝術 我想大多有面試經驗的申請者應該都體會過老外真的超愛問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吧,我當初就有充分利用提問把面試時間填滿,其中BCM甚至有位教授說我是他面試的學 生裡面問最多問題的人,可以看得出我對學術相當具有好奇心。我通常會分成兩部分: 學術相關 – 如以上再多詢問他們研究內容以及paper的細節,至於要怎麼問我想今年錄 取WashU的那位同學那邊已經很詳細介紹了,我就不多贅述。 非學術相關(主要問program相關問題) – 這部份如果剛好遇到的教授有在admission committee裡面可以多問(他們不一定會明講他們的身分,但其實在對談的過程滿容易看出 來教授是不是在裡面)。除了網路上查的到常見面試問題集以外,我當初有跟學長姐討論 一些比較特別的問題,而且也可以讓教授認知我真的對該program相當有興趣。當然也有 些人會問跟生活相關的問題,但我覺除非想不到問題了,不然問這些並不會凸顯我們積極 的一面。以下簡單整理幾個我覺得不錯的問題: What’s your expectation for rotating PhD students? Do they need to prepare something beforehand? Are there any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我是醫學系背 景我真的很希望讀PhD的時候還是可以接觸病人了解病人的需求) Do your program provide many chances for travel grants or outside fellowship? What characteristics are specific to this program and distinguish it from competitors? Do your programs also have chances to conduct translational research?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e keys to succeed in a PhD study? What insights you most in your academic career? What’s the average graduation time? 總結 如果大家對今年申請生醫領域PhD有興趣或有任何疑問,都歡迎站內信找我聊聊!老實說 以我非常本土的經歷,今年能夠申請到TMC兩家非常棒的學校我已經感到非常幸運!大膽 預測未來的競爭程度只會再提升,想像往年學長姊的戰績輝煌的話,就必須盡可能到美國 top school當個RA之類的多磨練幾年研究經歷和publications再來申請才有比較多的機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4.188.2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5554840.A.C56.html

03/13 04:31, 3年前 , 1F
恭喜!
03/13 04:31, 1F

03/13 20:09, 3年前 , 2F
恭喜,我好像跟你MD Anderson同場面試XD
03/13 20:09, 2F

03/13 22:45, 3年前 , 3F
恭喜!
03/13 22:45, 3F
文章代碼(AID): #1WIsaOnM (study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