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關於選擇哪一個經濟博士班就讀/生活

看板studyabroad作者 (煒寶)時間3年前 (2021/03/11 17:35), 3年前編輯推噓9(900)
留言9則, 9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本文 Medium 版在這:https://reurl.cc/E2VjQg[0;1;36m 前言 Hi! 我目前是 UCSD Econ PhD program 四年級學生。從還沒開始準備到準備申請博士班 的整段時間,我都從這個版的文章獲得很多資訊。上一次積極使用這個版,是四年前在決 定選擇哪一個博士班 (UCSD vs BU) 的時候,當時得到了在 BU 的學長的建議,非常感謝 。 study abroad 版上關於準備申請的文章不少,但是關於如何選擇要讀哪一個經濟博士班, 則較少討論。這篇文章提供幾個我認為有用的思考方向 (mindset)。這些思考方向並非針 對「我要不要念經濟博士班?」「我要申請哪些博士班?」而寫,但或許對這些問題有點 幫助。這些思考方向主要是我去 UCSD 跟 BU 兩所學校參觀,跟老師以及學長姐聊天後的 想法。為什麽四年後的現在才分享這些想法?主因是我在 UCSD 活了四年,研究方向跟主 題也大致確定了,四年前的這些想法多少獲得了一些驗證。當然我還遠遠比不上已經上了 job market,離開博士生階段的人的經驗,也因此我不會談任何關於 job market 的猜測 。 背景 我做 Applied Micro。領域是 Public, Development (focus on Indonesia), Political Economy。目前仍然認為自己會朝學術研究路線發展,因此以下建議或許比較 適用於做 Empirics,且對學術有興趣的人。 選擇博士班的思考方向 1. 中心主旨:憑著直覺(gut feeling)就可以了。 關於什麼的直覺,關於你在哪一個地方會活得比較快樂的直覺。活得快樂聽起來很抽象, 但人們在思考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快樂已經累積不少經驗。當然我們可以細分很多指標, 但我想開宗明義地強調,再多的指標最後都只是輔佐你思考「你在哪一個地方會活得比較 快樂?」。 2. 不要糾結於特定領域或是特定老師,大領域有個 community 就可以了 我自己在選擇博士班的時候發瘋似地比較了這些學校有哪些領域、哪些老師,他們做什麼 研究。我現在認為這些比較其實沒有必要,原因是我們對於每個領域的 constraint 和 preference 都不甚了解。申請博士班的時候,我們對於經濟學到底有哪些領域,他們的 精彩之處,其實理解都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唸博士班的原因)。我們或許對於自己 喜歡 Micro, Macro, Metrics,要做 Theory 或是 Empirics 有些概念,但也僅此而已。 一個人在大學或是碩士期間很喜歡某隻文獻,不代表他博士班就要做那隻文獻關心的題目 (我自己的興趣在博士班期間也有不小的變化,而且持續變化中),博士班的課程很可能 帶給你對經濟學全新的想法(這不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嗎!)。 我們對於每個領域的研究需要什麼資源(資料、institution knowledge、 field observation),以及每間學校能提供什麼資源其實都不是很清楚。以實證研究為例 ,不同領域每年都會新開發資料(有些也是博士班學生自己挖出來的),這些資料多開放 ,你的老師或是同儕們會不會也有這些資料,很難說,多猜無益。 在資訊很缺乏的狀況下,我認為看大領域有沒有足夠多的老師,形成一個社群 (community),是個不錯的參考基準。大領域就是像 Micro Theory, Applied Micro 「這麼大」的領域。有社群可以保證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大領域還會有老師 (至少我這幾年覺得老師們的流動率比我想像的高),也會有同儕可以跟你一起討論研究 。 3. 觀察博士班的氛圍 每一個博士班我認為都有自己想要培養的氛圍,有的博士班想要肅殺之氣、有的想要和樂 融融,想辦法去感受這個博士班的氛圍,然後試著想像把自己丟進去這群人之中,你會每 天很輕鬆地去學校工作嗎,還是你會想要逃避學校? 4. 記得你還得生活 或許這是老生常談,大家都會說,注意天氣,生活便利程度,喜歡大都市還是沒有嘈雜人 群的小鎮。我只能說,每個人對於生活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但別輕忽了生活這件事,不 能去當地,也可以看看 google street view。生活開心,真的很重要。 所以申請者可以做什麼? 拿到入學許可後,我建議 1 能去學校的 visit day 就去 今年大概全部都會線上進行,那就參加線上的 visit day。未來如果有實體的,經濟情況 允許,那就買機票飛去,我甚至會說借錢 /存錢 飛去,在這個階段投資自己對於這些學 校的理解,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2.多 reach out 學校的學長姐、你有興趣的老師、在各個學校的台灣人學長姊 visit day 會遇到學長姐跟老師,如果他們願意跟你通 email ,那就寫信問,甚至視訊 聊天(拿著入學許可的人是另外一種人類,我的經驗是老師們都會回信)。跟學長姐聊天 可以得到相當重要的資訊之一是:學校裡面某個領域有沒有形成 community(不管是老師 或是學生之間)。除了得知那所學校的資訊,這些聊天也會增加你對那所學校的氛圍的認 識,聊完後可以稍微想一想剛剛的聊天聊的開不開心。另外,有認識的台灣人學長姐在唸 經濟博士班就問一下,大家人都很好,說不定可以幫你連到一些跟這些學校比較熟的人。 3.不要只注意學校排名、老師發表了什麼文章 排名真的是參考而已。每間學校的老師流動都不小,等到你二三年級要選領域的時候有哪 些老師剛好在學校,很難說。至於每個老師擅長些什麼,事實上老師做了哪些研究不代表 他只能指導這些特定子領域的研究,老師們真的很厲害。關於研究,我建議可以多看一些 當年 job market candidate 的 JMP。這些 JMP 一定程度地顯示了這所學校訓練出來的 人對研究的偏好。另外也可以看那所學校你有興趣的大領域的 seminar 的講者都去講了 些什麼,這些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那所學校的偏好。 我的經驗 我在選擇 UCSD vs BU 的時候,兩間學校都去了兩三天,每天都排滿了跟老師和博士生的 聊天。最後我在兩個學校各跟 3–5 個老師聊了天或至少通信,了解了兩間學校對課程以 及博士生進程的安排。我跟更多的學長姐聊了天吃了飯(很幸運地在兩間學校都遇到了非 常熱心的學長姐),去了兩間學校的學生 seminar,感受兩間學校討論研究的氛圍,這個 過程中我也誤入歧途地鑽牛角尖一陣子,每天都在比兩間學校提供了什麼訓練,最後有一 位當年要畢業的學長在信裡告訴我:「這兩間學校都是很好的學校,你想做個體實證,兩 間學校都能給你很好的訓練,不用想太多,你覺得去哪裡會讓你活得比較快樂,就去那裡 吧!」 我最後下決定的基準是,我喜歡與人討論研究,跟 UCSD 的人們(學生與老師)聊天的感 覺似乎比較快樂,於是我選了UCSD。我也因此放棄了作特定領域的研究的機會(一些 BU 有 UCSD 沒有的)。過去四年我抱持的態度是:在這所學校可以挖到多少資源我盡量挖, 這所學校的老師們開了什麼課都去聽聽看,多跟同儕們聊天(同儕是很寶貴的資源)。雖 然我在同年級的學生中並不算研究進度特別好的人,不過,我倒是能問心無愧地說:過去 這四年我活得蠻快樂。 總結 多跟「人」聊天,尤其是現在正在唸博士班的人或是你申請學校的老師們,少依賴「客觀 資訊」,像是排名, placement 或是文章發表。博士班給的是一個經驗(experience) ,申請者通常不太能想像這個經驗是什麼,我認為透過聊天能理解大家重視這個經驗的不 同面向,也能開始思考自己重視什麼。決定要不要去一間餐廳吃飯,除了 google 評分, 如果有認識的人吃過,我一定會問他們的用餐經驗,選博士班也是一樣的道理。 上面的建議很多聽起來像廢話,也很明顯地往某一個方向 bias,這是因為我猜測人們在資 訊不多的情況下,會過度依賴跟解讀容易取得的資訊。我在本文想傳遞的訊息是:多付出 一些成本去獲得各博士班的資訊(這些資訊存在不同人的腦袋裡)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補充:關於做個個體實證博士生 說不定有些一二年級的人也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想提供幾個對我有幫助的資源跟想法。 1.所以「做實證研究」是什麼,有固定公式嗎? Paul Niehaus 寫了一篇做研究的心法,我奉為圭臬,推薦給大家。 https://reurl.cc/ynRLNO 2.我該用台灣的資料研究台灣嗎? 我在博士班有成形的 project 用了美國跟印尼資料。我自己決定要不要做一個關於台灣 的 project 的標準是:把這個 project 的國家換成別的名字(別換成美國)我會想做 嗎?換句話說,這個 project 能增進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嗎? 3.我需要樣樣精通什麼都會嗎? 經濟學實證研究愈來愈團體作戰,有的人擅長跟政府 NGO 打交道要資料,有的人擅長清 資料,有的人擅長寫 economic models,有的人擅長計量方法,有的人擅長寫作。 我在 UCSD 收到的建議是:多多嘗試跟不同的人一起做研究,理解自己的比較利益是什麼 ,也理解自己跟什麼樣子的人比較合得來,然後決定自己對自己的投資方向。我不在市場 上,就不猜測勞動市場怎麼評斷一個博士生。 希望大家都申請到自己喜歡的學校! 我不能幫你改 SOP,但如果有一般性的問題也歡迎寫信給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76.2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5455346.A.903.html

03/11 17:43, 3年前 , 1F
先推,但上色跑掉了喔。
03/11 17:43, 1F
※ 編輯: kindof (140.112.176.242 臺灣), 03/11/2021 18:56:33

03/11 19:41, 3年前 , 2F
applied micro是個好方向 走學術或業界都有發展
03/11 19:41, 2F

03/11 23:51, 3年前 , 3F
推 Niehaus那篇真的很棒 非常啟發性
03/11 23:51, 3F

03/12 00:11, 3年前 , 4F
推推
03/12 00:11, 4F

03/12 00:18, 3年前 , 5F
推分享~
03/12 00:18, 5F

03/12 00:20, 3年前 , 6F
推!!
03/12 00:20, 6F

03/12 05:34, 3年前 , 7F
推 謝謝分享
03/12 05:34, 7F

03/13 02:46, 3年前 , 8F
推強者我(前)同學XD
03/13 02:46, 8F

03/13 22:14, 3年前 , 9F
推 很實用的分享!!
03/13 22:14, 9F
文章代碼(AID): #1WIUHoa3 (study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