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糊里糊塗的自命學佛者《Re: [問題] 我覺得 …

看板soul作者 (巫師)時間14年前 (2009/12/16 10:57), 編輯推噓8(802)
留言10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地藏菩薩本愿經--一部具有爭議性的經典 >本經雖稱系從梵本譯出,但我們能找出幾點理由,證明本經是由中國僧人或佛教徒 >偽造而成。 >一、本經雖稱系由唐朝時,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但在唐代所編的佛教威權 >著作‘開元釋教錄’以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卻未收有地藏經。實叉難陀梵名 S >iksananda,非印度人,是西域于闐國人。他于唐朝則天武后証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六 >九五年),在東都大內大遍空寺開始翻譯佛經,四年后,聖歷二年十月八日(六九九 >年),已譯畢‘華嚴經’八十卷。翌年,從久視元年五月五日起至長安四年正月五日 >止(七○○ 七○四年),又譯出了‘楞嚴經’等,前后后共譯出十九部一百七卷。景雲 >元年十月十二日去世(七一○年),享年五十九歲。 ----------------------------------------------------------------------------------- ....[中略] 這是"以考究的方式來研究佛典",當然是個人自由。但如果是一個"學佛"者,就得思考 甚麼是"世尊所說如何判斷佛說的方式"。世尊並沒有這種"一定得是某個目錄出現的,才 合我說得"的這種判斷方式。佛教的經典除了人間集結的阿含諸經外,還有來自天界和 龍宮的經典。但這些當然無法在學術領域討論,論文這麼寫大概就準備要讀十年了。 世尊在阿含經裡面就說了,當有人說某某說法是我說得,你們(指弟子)就得依照你們聽 過的教法想想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得提出問題。如果有上座就得請教上座。而現在 世尊不在了,就從『深入經藏』去尋找世尊的說法。世尊所說得四依法第一個就是 "依法不依人",而不是已下面所說得那些『旁敲側擊』,但說了半天都和經藏所說無關 。藏經中並無明顯的記載世尊有說"造佛像違背戒律"這種事情。 這文章很久已前就有了,有時候還是佛教人士拿來沾沾自喜的材料。 ----------------------------------------------------------------------------------- >二、地藏經中有許多處,要人雕刻或繪畫佛像及建造塔寺,以獲功德。地藏經曰︰ >‘此菩薩威神誓愿不可思議,……聞是菩薩名字,或贊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 >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三十三天,永不墮于惡道’。‘雲承孝順之女 >,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勸光目言,汝可至誠念清淨蓮華目 >如來,兼塑晝形像……,尋畫佛像而供養之’。 >其實,從佛教美術發展史來看,在早期印度佛教中,雕刻或繪畫釋迦牟尼的面容, >被認是一種極為褻瀆佛陀的行為。因此在有名的佛陀伽耶(Buddha Gaya)以及 Bharhu >t, Sanchi 等地的古雕刻中,都只用一些記號來代表象徵佛陀罷了。如用法輪象徵佛 >的‘說法’,用菩提樹代表‘成道佛’,用足跡象徵‘遊行佛’。 >在‘阿育王傳第二阿恕伽王第本緣’中,記載有外道弟子畫佛像而遭阿育王殺死之 >事。真相如何,雖不知道,但可猜想當時佛教社會以為畫佛像,是對釋迦牟尼的一種極 >大污辱。但自大乘佛教于紀元前后興起后,才逐漸盛行雕畫佛像及菩薩像。據佛教界 >中傳說,世界第一尊佛像,約成于紀元前一五○年左右。當時有一位統治西北印度的希 >臘人國王彌蘭陀(Menada 100~160B.C.),信了佛教后,苦無佛像可拜,遂從希臘召 >來技術師,仿照希臘神像樣式,雕成了釋迦牟尼佛像。印度佛教開始有佛像,實在是 >受希臘文化影響所致。日本佛教大學前校長水谷幸正在也說︰‘……希臘人佛教徒在 >阿特裡那地方誕生了有形的佛像藝術作品(以前是沒有佛像的),此外還有菩薩思想的 >展開,佛教的各種思想也受了希臘的影響’(見氏著「佛滅后教團分派與各部派的教 >學’一文)。 ----------------------------------------------------------------------------------- 當時的社會怎麼看待造像這件事情和世尊所說無關,就如同人類普遍喜好五欲而世尊 卻不如是說。上述那類說法就是很標準的以"臆測"的方式來猜造像對錯,但學佛者當 知,學佛當學世尊所說,世尊所說當從經律藏中求,而不是這類"社會學"的研究。 世尊本身並不關心這類事情,原因在於解脫和造不造像的關係不大。佛像的好處在於 後世佛子可以用來憶念世尊的行誼,只要是能讓人"想到佛"的都有大功德。所以像佛寺 、塔、甚至是佛足跡或是法輪之類的都是同樣的用途,原因如上都可以讓人"想到佛"。 ----------------------------------------------------------------------------------- >既然釋迦時代沒有雕刻佛像,因此在地藏經中聲稱釋迦要人雕刻繪畫塑漆佛像,以 >獲功德一事,無疑地系后人偽造佛說罷了。也許有佛教徒看了會大光火說,在‘增一阿 >念經’第二十八中,豈非有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建造佛像的記載?但我們可告訴你,此 >段經文系寫于釋迦死后,佛教教團中開始造佛像之時,由本經印度作者所造的一個故事 >罷了。如佛陀時已盛行雕繪,各種印度佛教美術發展史便得倒過來不可了。 ----------------------------------------------------------------------------------- 這段更是奇怪,裡頭說『但我們可告訴你,此段經文系寫于釋迦死后,佛教教團中 開始造佛像之時』。 1.佛經本來就是『世尊死後才集結的』 2.『雕繪』的這種藝術很早就有了,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印度人當時就已經有這種 藝術創作型態了,這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藉著像憶念。 ----------------------------------------------------------------------------------- >至於地藏經中所稱的建造佛塔及佛寺,當然也大有問題,因為這些東西,也都是釋 >迦去世后才有的。釋迦死后,他的遺體被燒成骨灰(Sarira,中譯舍利),被放入塔中 >,是佛教最早建塔的起源。塔的梵文是 Stupa,中譯 靚婆。其次,后代佛教徒為了紀 >念釋迦誕生處及成道處等,也建了不少佛塔,這種塔叫做支提(caitya),以與放骨 >灰的塔有所區別。相傳紀元前第三世紀的阿育王,曾建了許多支提。 ----------------------------------------------------------------------------------- 印度的宗教領袖並不是只有世尊一個人,佛塔又名"簇賭波"是用來存放骨灰(骸)讓後 人懷念的建築。這種建築是很普通的,也不是"世尊死後才有"。 世尊反而說過有幾種人值得為他建塔: 1.佛世尊 2.四果羅漢 3.獨覺者 4.轉輪聖王 ----------------------------------------------------------------------------------- >因此,地藏經中所載所謂婆羅門女于佛塔寺大興供養,以及光目女篇佛建塔寺等故 >事,顯與佛教歷史發展不相合。釋迦時既無佛教的塔寺,他如何能說出地藏經來呢?至 ----------------------------------------------------------------------------------- 這種說法很明顯的沒仔細讀地藏經。經中是這麼說得: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1〈1 忉利天宮神通品〉:「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 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 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說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 。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 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 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CBETA, T13, no. 412, p. 778, b18-29)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1〈4 閻浮眾生業感品〉:「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 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 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 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CBETA, T13, no. 412, p. 780, c15-23) 光目女和婆羅門女的時空都是『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的人類,換句話說他們都是 幾個冰河時期生物滅絕前的人類,不是我們這個時期的文明的人類。和世尊在世的這 個時期的文明無關。 ----------------------------------------------------------------------------------- >於釋迦當時所住的房子,都叫做精舍,如竹林精舍等。所謂‘寺’,這種稱呼還是佛 >教到了中國后才有的。‘清一統志’說︰‘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 >經而來,舍于鴻臚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佛教非在漢明 >帝時傳入,詳情不論,但佛寺的‘寺’由鴻臚寺演變而來則是事實,龔按。另參大宋僧 >史略卷上創造伽藍條。)佛教的稱寺,實由中國當年接待外賓的鴻臚寺取名而來。釋 >迦時代無寺,他怎能在地藏經中說到佛教寺呢?豈非明明是后人偽造佛說? ----------------------------------------------------------------------------------- 地藏經是唐代時候傳入中國,唐代當然有"寺"的稱呼。佛經譯經時會以中國的習慣用語 來翻譯這應該不用解釋才對。而且世尊時代哪會有"精舍"的稱呼,精舍也是中國的用語 。 ----------------------------------------------------------------------------------- >三、據說地藏經中的地藏菩薩曾向佛母摩耶夫人說明所謂‘無間地獄’,‘四者, >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學之,故 >稱無間’(觀冠生業緣品第三),請注意‘羌胡夷狄’四字。大致來說,所謂羌胡夷 >狄,是中國古時漢民族蔑指周遭邊疆民族的一種稱呼,如‘東方曰夷,南方曰蠻’,如 >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等說法。所謂‘羌’,東漢時曾有東西羌,東羌居安定、北 >地、上郡、西河等地。西羌居漢陽、金城等地,晉時為五胡之一,姚秦即屬此族,他的 >后裔散居今之甘肅省臨潭、氓縣、四川省松潘、茂縣等地。 >所謂‘胡’,秦漢時指匈奴,唐時則泛指西域一帶民族,‘五胡’系指在漢晉時從 >中國西北部移住中原的塞外民族,即匈奴、羯、鮮卑、氏、羌。其中,匈奴、羯、鮮卑 >,系為蒙古系與通古斯族(Tungnses)的混血種族。氏、羌則為西藏族。(關於這些 >名稱還有異說。) >不必說,只有在中國的漢人,才會用‘羌胡夷狄’這四個字來蔑稱中國四周的邊疆 >民族,別的國家絕對不會用這四個字的。當釋迦時,印度雅利安人的地理智識還只限于 >印度本國,釋迦走過的地方也只是中部恆河流域一帶罷了。因此,印度人絕對不會用 >‘羌胡夷狄’的。現下,地藏經中既然用了這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四字,可見此經作者 >應是漢人了。 四、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稱︰‘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于佛教中乃至善事… ----------------------------------------------------------------------------------- 如上,唐代譯經的編制比較完備,除了印度僧人外還會有所謂的筆授,如果印度僧人不 是如同一行大師這種精通印度和中國學問者,還會搭配一位中國的僧人。印度僧人會解釋 經文的意思,筆授就會經之翻譯成中國話,也因此像佛塔除了翻譯成塔也會直接用音譯 『蔟賭波』或是『浮屠』來翻譯。因此對於外族的翻譯當然會轉成中國用語。萬一筆授 對佛教不瞭解翻出來的經典就可能比較生硬,所以唐玄奘翻譯的佛經就是很讚的示範, 他自己懂得中文和梵文,所以翻出來的經典如大般若經除了用詞精確外,文字更是優美。 ----------------------------------------------------------------------------------- >…’。請注意‘佛教’兩字。我們知道現今世上已有的幾大宗教,當初各教創立者在世 >時,都只是竭盡全力宣教,從未考慮到要用什麼教名。各大宗教都是在教主去世后, >由信徒努力傳道,信徒增多后,才開始用某某教的名稱的。且有些宗教的教名是別人為 >他們代起的,如‘回教’、‘喇嘛教’等,原非該教自稱的教名。回教徒自稱‘以斯 >蘭教’,喇嘛教徒自稱為‘佛教’。 ----------------------------------------------------------------------------------- 那個"佛教"的"教"不是四聲的宗"教",而是"教導"的"教",意思就是依照世尊的"教"導 去修戒定慧。原文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7 利益存亡品〉:「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 。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CBETA, T13, no. 412, p. 784, a26-28) 需注意的是這段是地藏菩薩所說得,地藏菩薩會觀察眾生有沒有任何一點善根得以運用 。也因此當我們像佛菩薩求助時如果覺得不靈驗,看了這段經文就得思考『我有沒有做 過任何一點身語意的善法,能讓佛菩薩運用?』。也因此在中陰救度時這點也很重要, 這也是地藏菩薩能讓人暫時免去地獄之報的原因。 下面的說法也同樣不瞭解唐代譯經的方式,且將佛經翻譯成中文本來就是要用中國的 用語,唐代當然有"佛教"一詞,這很難嗎? 英文的APPLE如果翻成蘋果,難道得質疑"美國人哪懂得中文"? 一整個風馬牛不相及... ----------------------------------------------------------------------------------- >印度人釋迦牟尼所講的道理,在漢代傳到中國后,起初大家稱它為‘浮屠教’,稱 >它的經典為‘浮屠經’,稱它的聚會場所為‘浮屠祠’,但以後覺得‘浮屠’兩字不雅 >,遂改用佛教、佛經、佛寺。至於在何時開始用‘佛’字,各學人間意見不一,在此 >不論。不必說,釋迦在世時,還未有‘佛教’這個教名,在他去世很久時間后,才有‘ >佛教’的說法。因此,在所謂佛說的地藏經中,居然用了‘佛教’這個教名,那是不 >可思議的事。除了證明此經是中國人偽造外,我們還找不出再好的解釋。 >五、地藏如來贊嘆品第六十‘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 >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凡對佛經成立經過稍有智識的人都知道,在釋迦時根本沒有 >佛經。一切佛經都是在他死后,由弟子們經過三、四次口傳結集,經過數百年后而才 >成功的,如稱釋迦為地藏經命名,那是寫此經的作者在諞外行人了。 >我們還能從經中各方面舉例,證明此經系一偽經,但由於篇幅過長,不擬再論。現 >下我們可以做個這樣的結論,在佛教盛行中國后,不知在那一朝代,那一地方,有一位 >中國僧人或佛教徒,參考了許多佛經,加上他自己對地藏特有的愛好,與他個人的思 >想及人文地理背景,假借佛說,冒用于闐國實叉難陀的大名,而寫下了這本所謂地藏菩 >薩本愿經。在寫經時,他只想把內容寫得完美,所以把他腦中已有的各種智識統統用 >上了。無論用‘佛寺佛塔’也好,用‘羌胡夷狄’也好,用‘佛教’也好,這各種術語 >,在當時都已是人人皆知,大家都再熟悉不過的了,十分適合中國佛教徒的胃 。因此 >,在今日,中國佛教界寧願不多用專講地藏的十輪經與占察經,卻要一心高台地藏經 >,甚至大量印刷單行本,殊不知此經根本不是佛說,而是一本由中國人杜撰的偽經呢 ﹗ ----------------------------------------------------------------------------------- 關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疑義,這麼多年怎麼看都是這篇了無新意。如果有人能『從經義 找出問題所在』,才是真的用功的人。很可惜從來沒看過,反而是一些糊里糊塗的自稱 學佛者還拿者篇大放厥詞,卻完全不從『經義』來分析是否為世尊所說,完全符合世尊 在法滅經典所說得未來佛法滅盡的現象。 《佛說法滅盡經》卷1:「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27] 尋後[28]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CBETA, T12, no. 396, p. 1119, b1-4) 先滅的是專講實修的經典如"首楞嚴經。般舟三昧",最後『盡不復現。不見文字』。 不見文字不是佛經消失,佛經一樣會在只是會有自命學佛者沒志氣,不自己深入經藏 就只是人云亦云,真正的經義卻慢慢消失。 -- 地藏正是地所藏 菩薩又豈一名揚 心火燒去人間善 唯有心燈闇室光 天龍天眼天為珠 俯視人間世情疏 古來修行路難行 得道不由美名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8.32.199 ※ 編輯: magelinus 來自: 61.218.32.199 (12/16 11:01)

12/16 11:11, , 1F
12/16 11:11, 1F

12/16 12:02, , 2F
謝謝這個詳細解釋
12/16 12:02, 2F

12/16 12:49, , 3F
推~ 地藏威神不思議,救苦渡迷離惡道
12/16 12:49, 3F

12/16 19:56, , 4F
推!m起來
12/16 19:56, 4F

12/17 08:52, , 5F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12/17 08:52, 5F
※ 編輯: magelinus 來自: 61.218.32.199 (12/17 09:20) ※ 編輯: magelinus 來自: 61.218.32.199 (12/17 09:23) ※ 編輯: magelinus 來自: 61.218.32.199 (12/17 09:26)

12/17 09:54, , 6F
真是篇精闢的文章,獲益良多...
12/17 09:54, 6F

12/17 21:39, , 7F
個人感想:建佛塔寺後一定有出家師父護持 師父能幫助人們
12/17 21:39, 7F

12/17 21:41, , 8F
接觸佛法 進而修行修諸善業 作佛菩薩像是方便人們觀想
12/17 21:41, 8F

12/17 21:43, , 9F
地藏菩薩救拔六道苦難眾生大願不可思議
12/17 21:43, 9F

12/19 01:22, , 10F
非常好
12/19 01:22, 10F
文章代碼(AID): #1BA4oote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