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有關地藏經是否虛假的

看板soul作者時間17年前 (2006/10/05 23:5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作者: phragmite (Θ.Θ)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建議] 有關地藏經是否虛假的 時間: Thu Oct 5 01:34:37 2006 以下,無解答、天馬行空純閒聊,但閒聊前先摘段別人的話來作開場: 「對傳來的種種教說,到底是否佛說,以什麼為取捨的標準?赤銅鍱部說 :『依經,依律』。法藏部說:『依經、依律、依法』。這就是『佛語具 三相:一、修多羅相應,二、不越毘尼,三、不違法性。』修多羅相應與 不越毘尼,是與原始集出的經律相順的;不違法性,重於義理(論證的, 體悟的),也就是『不違法相[性],是即佛說』。這一勘辨『佛說』的標 準,與非宗教的世俗的史實考辨不同,這是以佛弟子受持悟入的『佛法』 為準繩,經多數人的共同審核而決定的。所以『佛說』,不能解說為『佛 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於『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 弟子的公意。已結集的,並不等於『佛說』的一切,隨時隨地,還有新的 教說傳出,彼此所傳及取捨不同,促成了部派的不斷分化。」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324)   「其實,一切佛法,都代表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區、那個部派)佛教界的 共同心聲。嚴格地說,從非宗教的『史』的立場,論辨大乘是否佛說,是 沒有必要的,也是沒有結論的。因為部派佛教所有的聖典,也不能以釋迦 佛這麼說,就這麼結集流傳,以證明是佛說的。」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325) 來源: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his/his031.htm 如果您是為了從認知的某種苦中尋求解脫而學佛,不管您用的是啥方法, 當您在持名、抄頌經、持咒、修儀軌、習禪定時,不曉得有沒有人曾懷疑 過:「我如何能確定這個所謂依佛陀的教法的行為將符合自己的初衷,帶 我走向解脫的道路上? 」當然這樣問其實很阿Q ,因為到最後,能應證這 個問題的也只有自己的經驗。這樣說也許不是很明白,我舉個例子:某教 義宣說:「當觀察者與被觀察合一時,那麼你就與大我合一」或者說「小 我必需徹底的死去後,才能經驗神性」或者說……族繁不及備載。它的邏 輯會類似:例一、利用所有感官經驗都能被「觀察」強調經驗的非「我」 ,包括行動與思惟都是客體,借此來引申有一無言靜默的「觀者」才是真 我,一般自稱的我只是身體與心智的累積物。所以一但你只是客觀地、全 神貫注地看,不去認同或是批評,那麼在某次的瞥見下(經驗神性)你的認 同感會從目前的自我回歸到真我。這個真我才能與所謂的神、神性或是梵 合一。例二、透過完全地信仰或者物理性的方式讓思惟「當機」譬如不斷 地旋轉……,心念停止後就會看到有個所謂的「靈」在覺察身心,而當這 個靈與瞥見神性時,它便有機會能與客體--萬物合一,而進入宇宙的意識 ……也就是觀察者本身就是它所見的每一樣東西,此時二元對立瓦解,剩 下的只是存在。這個某教的信奉者除了習定外,也守殺、盜、淫、妄語、 酒戒和有一大堆的戒律,當世修行者定個二、三天是很希鬆平常的事。 如果我宣稱上述的某教之一即是佛教,板主大概二話不說直接浸豬籠,可 是如我把佛教的名相套上呢? 採目的取向,如果有人向我這樣宣稱,我一 定是先用一堆問題先伺候自己: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解說我所知見、認同 的「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 種苦嗎? 於是乎下一步:有方法嗎? 如何做? 結果若是可以,我是不會去 管它稱不稱為佛教。可是要看到結果通常很花時間……無論結果是可或否 。所以接下來能做的是看看別人怎麼說,尤其最好是看看自稱解脫的眾覺 者、眾佛怎麼說,於是三藏十二部一攤開……阿媽喂,要看到啥時候? 我 只能尋線索挑重點看。譬如說看到:「色是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我, 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是名正觀。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 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 ,展轉相依而得生長。」來推敲沒有一個所謂不變的真我或觀察者……不 過,我怎麼確定這二句話是對的? 親自觀察? 循著這條線索找到關於進行 「止」與蘊、處、界、受、緣起、四食、四諦「觀」的經文……不過,我 怎麼確定這些話是對的? 先做吧、不然問別人、看看有沒有別的經有提到… 有時覺得處在這個佛教號稱有八萬四千法門的時代,一個人為求離苦而學 佛實在是一件辛苦的事。可是反過來看,在這個資訊時代,教、學資訊不 對稱的情況遠比古時侯少太多了;我們可以在數日之內接觸印度文化圈、 中南半島、中亞、東亞的佛學資訊;在我們唸佛、訟經、持明、打禪遇到 問題時「問問有相同經驗的人」、「看看不同立場的看法與解釋」、「查 相關主題的經論」比古時侯簡單得多。我覺得唯一和古人一樣的是,最後 我們仍需以自己的經驗做為驗證解脫的基礎,而我們能試著理解別人闡述 經驗的文字,卻無法體驗「他」所經驗的。依我所認知的釋尊所教導的方 式去做,苦惱少了、抗壓性提高了、處世圓融了、生死看淡了,我大概不 會去管這是不是「偽」佛法,如果苦惱不少、生活消極、處世扞格……問 問別人、聽聽別人的看法、看看別的經有沒有提到,再用腦袋想一想…… (突然有點耽心那些大腦無用論的人,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修得正果。)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偽」經? ,該有怎樣的佛教發展史觀因人、 地而異,就我而言對於「了解佛教發展」有助於節省找尋線索的時間,但 我持三相或三、四法印或是一實相印從來不是為了訓詁,反而是方便找出 與其他經典不相違的部分。「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偽」經我沒興趣 知道,不過相信紀錄這本經典的人應該接觸不少第二集結留下來的文字或 有關的資訊,至少比要寫高王觀世音需要的題材多得多,否則寫不出來。 末了,貼篇文章給作參考。釋尊八十歲,遊行至負彌城城北,也就是在到 達波婆城吃壞肚子前說的四大教法: (以上,以閒聊之名行賺幣之實,不要參考。) 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何謂為四? 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 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 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 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 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 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 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一 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和合眾僧、多聞耆舊, 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 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 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彼眾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 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持此,莫為人說,當捐捨之。』 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者 何? 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 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二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眾多比丘持法、持律、 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 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 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眾多比丘謬聽受耶。所以然者, 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 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 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 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三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一比丘持法、持律、 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 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經、非律、 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一比丘所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 依諸經、依法、依律,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 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 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 當勤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四大教法也。」 ======分隔線=========== 我是可愛分隔線 ============分隔線======= 復,補: 葛拉瑪人,聽啊!    1.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2.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3.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4.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5.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6.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8.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9.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無論何時,當知道這些教法是不善的、是錯的、受到智者譴責, 接受它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那麼便應該捨棄它。 無論何時,當知道這些東西是淨善的、是對的、受到智者讚揚, 接受它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那麼便應該採納及受持它。 增支部‧第三卷‧第65經 《葛拉瑪經》(AN03‧65) 從這裡開始,請按->鍵 ..... (一六)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 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園。 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 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 .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 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 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 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 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 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時。伽藍 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 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伽藍人。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各從坐起。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但自稱歎己所知見 。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亦自稱歎己所知 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我等聞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何者為 實。何者為虛 世尊告曰。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伽藍 。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 。所作無罪。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何云為三。伽藍。謂貪是 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貪者為貪所覆 。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婬。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 藍。恚者為恚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婬。或知已妄 言。或復飲酒。伽藍。癡者為癡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 行邪婬。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 。乃至昆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 。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 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 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 。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婬。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 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 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 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 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麤言。斷麤 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 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 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麤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 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 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 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恚。斷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 虫。彼於嫉恚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 不顛倒。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 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 睡眠無調.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 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 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 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 成就遊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得四安隱住處。云何 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 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 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如是 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 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 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 。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 三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 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 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伽藍。多聞聖弟 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伽藍白世尊曰。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 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 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至天上。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 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無此世彼世。 無善惡業報。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 正見人說其有。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 第二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 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 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 。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瞿曇。多聞聖 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瞿曇。多聞聖弟 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 解。世尊。我等盡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從今日 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伽藍經第六竟(一千九百八十七字)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AHan/T01N0026.htm 人家真的有講要按->鍵..... 然後.. 該作的功課沒作,也不需要斷線吶 srO 大 家 中 秋 節 快 樂 捏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ilencej 來自: 218.164.63.138 (10/06 02:02)
文章代碼(AID): #159Ii2WK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