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解密太陽系形成的關鍵–存在大量的類冥王星天體

看板sky作者 (天燈)時間10年前 (2014/03/09 12: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eb1.most.gov.tw/ct.aspx?xItem=17959&ctNode=1637 解密太陽系形成的關鍵–存在大量的類冥王星天體 太陽系外圍到底還有多少像冥王星的天體,一直是天文學家的未解之謎。一項由行政院國 科會補助的國際合作計畫,包括探高計畫(TANGO)與台加合作計畫,日前於太陽系外圍 找到一顆直徑約為300公里的天體(幾乎等同台灣總長度)。這個關鍵結果加上至今所有觀 察統計的比較,可以估計這樣大小的天體至少有上萬個。比以前的估計上修十倍,這是一 個相當重要的結果。 為追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和生命的起源,歐洲太空局(ESA)的羅西達(Rosetta)太空計畫經 過多年的準備及歷經10年的太空飛行,將在今(103)年11月以登陸艇登陸67P彗星(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核,進行前所未有的科學測量工作。而去年底艾松彗星 飛掠太陽的熱潮,亦提醒我們,除了這奇妙的天文現象,更深一層的科學問題便是想藉由 彗星的化學成份和來源試著解開太陽系是如何演化。 從艾松彗星的軌道參數來看,它應該是來自太陽系最外圍的奧特雲。這個離太陽距離逾 2萬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並且成圓殼狀的空間,其中藏有數 千億小物體。它們都是在太陽系初期,當天王星和海王星尚在形成的時候,給外行星彈 射到遠處的太陽系原始物質,再經銀河的潮汐作用和恆星的重力擾動而演變成奧特雲。 有趣的是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結果,便是引起天王星和海王星從原來的位置外移到現在 的軌道,同時木星的軌道則會略為為內移。這個在1984年首次由理論工作發現的行星軌 道遷移現象,被廣泛應用在解釋奧特雲和海王星外物體結構的來源,以及冥王星和海王 星的共振作用。 但我們在整個太陽系架構的瞭解中有一個盲點,這便是在海王星軌道外側到奧特雲之間, 可能存在大量小物體,自成一格的「內奧特雲」。但因為距離太遠,直接用望遠鏡觀察相 當有難度,而又缺乏恆星或其它行星擾動機制,使它們進入內太陽系變成彗星而被偵察, 所以「內奧特雲」一直是個謎團。 第一個內奧特雲物體是在2002年發現,接著美國加卅理工學院的一個大型巡天計劃在2003 年,發現一個名為賽特那(Sedna)的矮行星,其最接近太陽的距離為76天文單位,非常遠 離海王星軌道。終於確立內奧特雲的存在,但全部數目有多少,則是未知數。 陳英同博士在中央大學天文所修讀期間,得到國科會台加合作計畫的資助出國進修,與 加拿大國家天文台Herzberg天文物理s所J.J.卡法勒爾斯(J.J. Kavelaars)博士組成的合 作團隊,利用在夏威夷的加法夏3.6米望遠鏡(CFHT)的觀察資料,作出詳細影像分析工作。 他們刊登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論文報導,除了九十多個新發現的海王星外物體外,還 找到一個編號為2010GB174的內奧特雲物體,其大小與距離僅次於賽特那矮行星。 由於內奧特雲代表我們的太陽系最後未知之地,從這個工作開始,終於可以開始做定量的 科學勘察。從進一歩的觀察,我們將更清楚瞭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由此更可有助推論 系外行星的來源以及演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5.181.107.138 ※ 編輯: tandem 來自: 175.181.107.138 (03/09 12:43)
文章代碼(AID): #1J6_3YGy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