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 Mona Lisa Smile

看板single作者 (小朋友)時間16年前 (2007/12/15 23:44),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板上被提到的電影,我想《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 總是能引起許多板友心靈的共鳴與對托斯卡尼明媚風光的讚嘆。   我自己也看過這部電影,雖然是無意間轉到電影台, 深夜裡找不到其他可駐守的好節目,姑且停下探個究竟。 沒想到裡頭美景如雲,女主角演得雖是個失婚、失意的單身女子,   但在美麗的黛安蓮恩(Diane Lane)詮釋下, 我反而感覺不出"她"是魅力、信心盡失的法蘭西絲。:P 大約半年前,某個早晨裡,   也是同樣地轉到電影台,看到茱莉亞蘿勃玆(Julia Roberts)我便停手了。 逃避著其他正事不做,我決定先看場電影再說。:P 蒙娜麗莎的微笑。 畫面的側邊這麼顯示著。   目不轉睛的我深刻地印證了這部電影的引人入勝。 長相不算典型西方美人的茱莉亞,個性的臉龐演起年輕且意氣風發的女教師,   一個為女子學院帶來一股教學與思想的新浪潮的風雲人物,   顯得很有說服力。   就我個人的觀感來說,這部電影是真的還蠻好看的。 我也很喜歡劇中復古的場景與女孩們復古的裝扮。^^   但受限於個人記憶力與文筆,恐怕沒辦法寫出精闢的評論與心得。 無意中發現一篇描述此電影的文章,內容大致上都帶到了主要的劇情。 但是對茱莉亞所飾演的女主角生活與情感關係的轉變反而著墨不多, 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值得品味的部分。 這篇文章寫得比較嚴肅,因為很正式地探討著一些觀點。 但就電影本身其實是沒那麼嚴肅的,也有著許多的趣味在。   推薦給有興趣的板友~ ^^ ─────────────────────────────────────── 轉自「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http://myurl.com.tw/jthq) ───────────────────────────────────────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在敘述一位老師華森到新英格蘭的保守學校任教。   華森的觀念與學生的心態和學校的傳統相互產生衝擊,   刻劃出當時女性在面對自我、發展、依歸的想法。   故事發生在一九五三年的美國東岸新英格蘭的衛斯理女子大學,   新老師華森教的第一堂課就被女學生給足了下馬威。   (她們居然把那一堂課整學期的教材全部讀完!)   但下一堂課,華森拿出以「屍體」為主題的畫,   讓學生產生對評價的衝擊,這揭示出許多事物是沒有共同的標準。   接下來的劇情隨著學生貝蒂在校刊上發表的兩次社評而作轉折。   首先是因為護士嫚達發放保險套給學生,   被貝蒂評論為鼓勵雜交而被解職。   華森首次感受到學校保守觀念的影響力。   而在貝蒂結婚後,貝蒂「捍衛傳統」的使命感,   使她和華森因為觀念而爆發衝突。   貝蒂針對華森一直沒結婚,   和鼓勵學生瓊安結婚前去考耶魯大學的作法,   將其評論為否定婚姻的價值,以及忽視「女人的天職」。   並發表在社評中,企圖影響華森。   但這樣的想法使得華森對學生只認同相夫教子的觀念感到憤怒!   在華森向學生表達自己對他們生活在他人建構的框架下的看法後,   沮喪的怒吼:「我以為我是來教育未來的領袖,而不是他們的老婆!」   之前所埋的伏筆漸漸發酵,劇中隨後安排四段以學生為主的段落,   針對當代女性面臨的問題和抉擇作發揮-     早婚且認同婚姻價值的貝蒂,不斷捍衛傳統-「女人的天職」;     瓊安在去耶魯大學繼續深造和相夫教子之間抉擇;    視戀愛為遊戲的吉塞,跟不同的對象玩遊戲;    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康妮,不敢相信真愛。   當時女性困擾的各個問題, 隨著劇情推移而變化,分別為華森對學生的影響作一個間接的詮釋。   最後,因為丈夫外遇,認同婚姻價值的貝蒂開始尋求自我,脫離家庭繼續深造。   反而原本有意深造的瓊安,最後選擇婚姻,並認同主婦的價值,   吉塞前往新的天地發展,康妮則衝進男生宿舍,勇敢地追求真愛。   畢業時,學生們每個人送華森一幅梵谷的模仿畫。   貝蒂最後一次的社評,說出這一年來華森對這群大學生的影響,   她讓她們敢堅持自我,不為外在環境妥協,永不放棄自己的目標。   「我來衛斯理,是因為我想改變這裡,但是要改變別人,關鍵在於自己……」   這是華森最初的想法,那是什麼促成改變呢?   最後,劇中角色漸漸發現改變的關鍵全取決於自己。   本片並不著重在老師怎麼促使學生成長,教師和學生同樣都在轉變,   在彼此的互動漸漸去發現一些自己以往未注意到的事。   本片主軸就如同從加州到新英格蘭,軸心在相對的論述下運轉。   兩個地方截然不同的風俗民情,象徵著相對開放到相對保守。   華森代表的是因藝術而產生的開放思維,   而貝蒂所代表的是傳統教育下的保守代言人。   對立的兩人,隨著劇情的轉變而使貝蒂走出婚變,想開創人生。   但這部片只是想說開放勝過保守嗎?   那華森為何在結尾時,要去歐洲深造呢?   這不是保守的校長給她的建議嗎?   我想,劇中所謂的保守僅是在時代變遷中維持穩定的價值。   保守不一定是迂腐的,開放不一定是先進的。   本片想表達的是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價值觀下,   是不是身處其中的人對其普世價值皆真正認同?   中間關於女性主義和性別之類議題的元素皆一點而過,   在此我也無意討論女性主義或是性別之議題。      因為本片給我的撼動不在於這一部份,   兩個小時的劇情在闡述的只有二字,即是-自覺。   什麼是自覺?   發現自己真正想要而跳脫出別人給予自己的框架,就是自覺。   貝蒂堅定的要做一個好妻子,並認為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職。   接受母親的教誨,相信傳統的價值。   她一生中最大的夢想實現了,   但丈夫外遇讓貝蒂必須思考。   她決定不再維持假象,提出離婚。   瓊安對自己的未來茫然。   她不知道要嫁為人婦,還是要去耶魯深造。   最後她決定和丈夫一起。   華森擔心她會後悔,但瓊安自己做出決定,   她認為扮演一個家庭主婦可以帶給她更多成就,做出自己的選擇。   這樣截然不同的結局,   原因在於貝蒂和瓊安對原本所信仰的價值在面臨考驗時,   重新認真的去思考,   我是否真的希望自己這樣做,   還是我只是符應別人的期望?   而劇中自覺的產生從貝蒂第一次社評「捍衛傳統」的成功,   到第二次「捍衛傳統」的社評被華森重重反駁。   華森明白的點出當代(華森以廣告為例)   對女性角色所建構出的架構框住了學生的思考空間。   讓學生們開始發現自己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在這個社會架構中,   這樣的「傳統」是被建構、灌輸出來的。   不只是學生因老師而產生自覺。      當華森怒吼著女性發展到這樣還不夠的時候,   校長告訴她這已經是很值得自豪的成就了。   接著,瓊安跟華森說家庭主婦不是笨蛋,這樣的角色有其價值存在。      這使華森愣住了。   這也點出了在強調開放和鼓勵發展的同時,   是否在無意間否定了保守和穩定的價值。   那重視某一想法而忽視另一想法,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一樣是一元價值觀。   要知道人必須先自覺自己是否存活在他人所設立的框架中,   才能認知到自己的權利是否被侵害。   我想,藝術便是自覺的一種形式。   因為華森為藝術史的老師,   所以她可以利用沒有絕對價值觀的藝術開啟學生的心靈。   劇中的學生們都是聰慧且努力的,但他們生活在別人設立的框架下。   也許他們可以背好所有的答案,   但他們忽略了很多事情是沒有「正確」的答案。   從絕對到相對,便是自覺的開始。      自覺構成了本片的中心。   劇中人物開始去思考自己可不可以有進一步的機會時,   便是因自覺而注意到自己的權利,進而去做出選擇的行動。   蒙娜麗莎的微笑為本片中的隱喻。   從來沒有人真正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是高興,還是只是嘴角上揚。      但這似乎不重要,   因為她看起來似乎很高興,但這樣就夠了嗎?      只要表面符合他人的期待,就可以了嗎?      人必須自覺到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需要什麼,   才會開始發現原來自己被別人的眼光綁得死死的。   也才會開始自覺到自己應有的權利。 -- I am a lily of valley, a flower of sar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72.182

12/16 18:32, , 1F
如果妳喜歡這部電影,一定也會喜歡女權天使,推薦妳
12/16 18:32, 1F

12/16 19:03, , 2F
謝謝唷 :)
12/16 19:03, 2F

12/17 00:45, , 3F
Very good~~ I love it..
12/17 00:45, 3F

12/17 12:55, , 4F
這部電影好看!
12/17 12:55, 4F

08/24 03:42, , 5F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Now.to/1l1
08/24 03:42, 5F
文章代碼(AID): #17O_PZaJ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