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社心]主題:獨處與寂寞(台灣大學社會系 …

看板single作者 (曾經太過年輕)時間16年前 (2007/12/15 23:02),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hatasan 信箱] 作者: hatasan.bbs@ptt2.cc (hatasan.bbs@ptt2.cc) 標題: [社心]主題:獨處與寂寞(台灣大學社會系,李明璁) 時間: Sat Dec 15 23:01:25 2007 作者: hatasan (黑眼圈) 看板: hatasan 標題: [社心]主題:獨處與寂寞(台灣大學社會系,李明璁) 時間: Sat Dec 15 22:59:33 2007 主題:獨處與寂寞 Part 1. 什麼叫「孤獨」(solitude)?和寂寞一樣嗎? 先來看看孤獨的鄰居們: 一、寂寞 loneliness 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渴望與他人產生互動卻不可得。 此一情緒包含了: 無法被滿足的上述渴望、 改變(或扭曲)的生理感受(「風特別冷」)、 改變(或扭曲)的認知判斷(「眼前的情侶甚或路人或流浪狗,對我都不甚友善」) 所以有可能在人群中(並不獨自alone),但卻相當寂寞:lonely but not alone,因 為環繞你的可能不是你想與之產生互動的人。 孤獨和寂寞的根本差異: 不快樂是寂寞必然內含的一部份,但一個孤獨者卻有可能不快樂也有可能快樂。 二、隱私 privacy 一種免於被別人看見、揭開甚或侵擾的狀態。 如果說寂寞始於欲望的不滿,隱私則是一種對權利的保衛。 三、隔絕 isolation 物理空間上有被區隔開來的狀態(可能是明顯可見也可能是隱晦感知的)。 荒島、牢獄、當兵...當然如此處境經常引發寂寞或孤獨。 四、疏離 alienation 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脈絡下,稱之為「異化」。 異化:人的意識跟自己的勞動疏離、人跟其他一起勞動的人疏離、人跟他所生產的東西 疏離... 疏離或異化都意味著一種:整體性和聯繫性的斷裂、分割,於是人失去了決定權和主控 權,甚至導致人際關係的破碎。 疏離和寂寞一樣,本質上是令人不快的。 疏離是一種被動式,而孤獨則可能是一種主動式。 寂寞和疏離都是一種「指涉他人的意識狀態」: 你覺得你和同學之間疏離、或因此感到寂寞,那是因為你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說你認 為你們應該是一個更具聯繫感的整體(結果卻無法), 而孤獨有可能是一種「無關他者的意識」(consciousness-without-other) 由此,浮現了「孤獨」的面貌: 是一種相對開放的意識狀態(可以是令人難受但也可能是愉悅的) 相對於寂寞、隱私、隔絕和疏離皆與他人息息相關,孤獨的意識較不受到他人關連的約 制。 寂寞者渴望別人慰藉、 被隔絕者意識到人被不同空間隔開、 希望保有隱私者防範別人窺探打擾、 疏離者感受著別人的排擠或漠然。--「別人」的意識無所不在。 一種Consciousness of self-in-relation-to-other(他中有我的意識)。 孤獨solitude卻不大一樣,「別人」和「我」這兩極可能都會在此狀態中暫時引退。心 靈和感官會從這兩端脫離,依附到其他事物上。 不過,這只是ideal type意義上的孤獨, 幫助我們先釐清孤獨不必然是一種惡。 而現實生活中,孤獨終究與寂寞和疏離,難分難解地交織一起。 孤獨可能涵蓋了寂寞和疏離的令人難受,但卻又不只如此、甚至又可能對立於此,變成 是抵禦這些負面情緒的正面狀態。 例子: Edward Hopper的畫 一個人、兩個人、多人的、互動的、公共空間裡的孤獨 George Tice的攝影作品 Part 2. 自我與他人的銜接介面:孤獨的二元性 請回想先前提過的「恐懼原型」,其中關於自轉(保有自己)與公轉(迎合他人)的兩 種原力拉扯。 我們想要被認同,又想要不同。 對於寂寞或疏離狀態的抗拒、同時卻也對孤獨有所想望 其實就跟我們在這認同的兩端 擺盪密切相關。 孤獨不僅使我們保有自我,也有相當重要的創造能量。 不能獨處的人,相對來說會失去許多美好有趣的事物經驗。 孤獨是一種禁果,美味,但嚐了之後卻又引發各種不舒服感。 人想孤獨卻又苦於孤獨,而後者帶來的恐懼經常大於前者帶來的愉悅。 於是人們放棄追尋孤獨的意義,直接把孤獨打成令人除之而後快的「寂寞」。 於此,孤獨的多義性被窄化成單調難耐的寂寞或疏離。 然後,要去除寂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對象、建立穩定關係。 而對象之所以成為對象,是因為在對象的眼裡,人會看到自我。 對象越能召換自我,則吸引力越強。 對象彷彿一面鏡子,我們一直不斷地面向他,其實是為了看見自己。 如果有一天,對象離開,這面鏡子破了,我們就會無比痛苦,以為再也看不見自己了。 但其實自己是在的,一直都在,與鏡子無關,只是你忘了。 練習不用照鏡子就可以明瞭自我的醜陋與美麗。 能孤獨地面對自己而不感到惶恐,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只有孤獨(之喜)可以治癒孤獨(之苦)。 Part 3. 越熱絡,越疏離越寂寞,以及孤獨的超越可能                                時空壓縮、網路發達,我們生長在溝通往來超級頻繁密切的年代。 但所有的創作品有一半是在與孤獨及其「近親狀態」(如寂寞和疏離)對話。 沒有比這個時代更不孤獨的時代,但也沒有比這時代更孤獨的時代。 多數創作或研究終究都是孤獨的practice: 或許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你在欣賞有關孤獨主題的創作時,感受著創作者自身孤獨感 的表現、甚或再現了你的孤獨時,就會有一種共振,使我們分享了共同的孤獨。當每一 個「獨自」,「共同地」分享了這一切,其實就不寂寞。 共感的孤獨、或孤獨的共振,是很微妙地、抵禦寂寞和疏離感受的有效方式。 你可以看到有人在孤獨中匍匐前進,是那樣的努力活著要傳達些什麼,於是你也被感染 ,長出了力量。 例子: 1. The Smith樂團 「Last Night I Dreamt That Somebody Loved Me」 「H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 2. 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散文詩集(如其中的「人群」一篇) 3. Radiohead、以及Keith Jarrett與Bill Evans的爵士鋼琴獨奏 4. Erik Satie:法國印象派鋼琴作曲家 「Gymnopedie NO.1」裡緩步前行的孤獨感,並不令人不悅恐慌,反而異常溫暖。 神秘主義色彩、孤寂卻放大的感官 他會把曲子名為「乾涸的胚胎」,或在琴譜上加註「彈得輕如握著一只雞蛋」、「如牙 痛的夜鶯」。 5. 王丹出獄後流放美國,在哈佛所在的劍橋,2002年寫的一首詩:「拖鞋」。我在同 一時間、於另一個劍橋也剛寫了一篇文「夜行巴士上的挪威森林」,彼時有一種很強烈 的「保鮮膜裹身感」(一種透明而無法突破的隔閡感),孤獨共振著、呼應著王丹的另 一首詩句: 「正午 我坐在無人的街上 沒有人知道我的來歷 霧氣逐漸散去 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 6. World's End Girlfriend的掙扎與救贖 「We Are the Massacre」 這個世界上的話說得太多了,也因此有太多攻擊、誤解和傷痛。 話語文字沒有增進溝通,反而是造至了鴻溝。 音樂成了就好的一種孤獨對話、一種最好的共感救贖。 Part 4. 孤獨作為一種下沈後的反彈 那些因為太快逃避孤獨、把孤獨化約成寂寞而不能好好面對的人,一直在找對象當自己 的安心鏡子,終究可能無法像好好經歷過孤獨者一樣,生出強大的生命力量。 在孤獨中感到無比寂寞的人,就像是在黑洞一直往下掉,被恐懼所包圍。彷彿身陷於一 種深刻的自溺,無限下墬而無力改變。 然而孤獨終究只能被孤獨治癒。 孤獨的四個正面意義: 孤獨會放大感官,非常直接地能與作品、自然、世界和自我對話。 一個人孤獨時,感官會被放大,感受會變得敏銳。 一個人去旅行和一群人去旅行是有差別的,一群人去的話,你會注重關係,但一個人的 時候,你會真正去感受那些事物,只剩下你和大自然及當地事物的對話。 一、自由 自己一個人散步,看人看物看世界、作某件有意義或感覺的事。 完全的自由感,是非孤獨狀態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孤獨,所以暫時停止社會角色扮演,所以無所拘束,彷如飛鳥。 可以根據自己所選擇的節奏與方式來做事情,是一種絕對的自律(自我規律與自我韻律 )。 例子: V. Woolf的渴望:《自己的房間》 二、回歸自我(嘗試接近自我) 自我非「絕對性的本然存在」。自我是相對逼近的、有待再發現和不斷調整的。 就像是調收音機頻道。 反身性的思考(reflexive thinking)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深刻。 眼前沒有任何鏡子,真真實實(也紮紮實實)地和自己說話。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一個沒有辦法忍受孤獨的人,它的反省力是差的。 它沒法靜下來想想他到底是什麼,他真正需要什麼。 三、讓我們更容易融入自然與環境 孤獨讓毛細孔都張開了! 細節會在孤獨時更加突顯,並彼此關連起來。 打破身體與自然的界線。 我可以融合於自然,自然也可以融合於我體內 暫時只有我和自然的關係,沒有我和人的關係。 四、靈感的誕生和創造力的增加 相對於工具性的討論(針對問題,一群人討論),孤獨是冥思與發想的前提。 半夜工作如果是一種戒不掉的誘惑,就是因為孤獨像是一種催化劑。 Part 5. 小結 總之,面對所謂的孤獨solitude,不該將之簡化成寂寞與疏離的同義詞,而只想要逃 避。相反的,孤獨可能是用來抵禦寂寞、甚至要拿來享受的狀態。 對抗孤獨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它成為構成我自身必然的一部份,並學會與之安然愉悅 地共處。 如果孤獨意謂只是物理性的隔絕、或情緒上的寂寞或心理上的疏離,孤獨就是一個應 該被解決的「問題」罷了。但孤獨不只是問題,也更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 。 梭羅:「在這裡我總是獨自一人,但我並不寂寞。」 如果我們在人群中會感到寂寞、會覺得Lonely but not alone; 那麼我們就該好好練習:獨處但不寂寞(Alone but not lnoely) 如果可以學會這樣的一種生命姿態,我們就可以比較勇敢地好好活下去。 閱讀書目: Wieland-Burston, J.著,余德慧譯(1999)《孤獨世紀末》,立緒,頁1-198。 Koch, P.著,梁永安譯(1997)《孤獨》,立緒,頁19-128。 de Maistre, X.著,嚴慧瑩譯(2005)《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網路與書。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2005)〈東尼瀧谷〉,收錄於《萊辛頓的幽靈》,時報。 -- 穿著短裙 頭髮散發著洗髮精的味道 //// \\\\ ///\\\\\\\ 開始明顯起來的胸部包在小而緊的V領T-shirt裡 | . . || . . | 2004年的女孩 |[ ]| [ ] 她在我身邊坐下來 談著充滿微小的謎的話語 / \ ︶ / \ \ ﹀ / 她使我想起 我還是個無聊青年時的事 __+◆◆+__ __==◇◇==__ 外面下著雨 By Hatasan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18.164.146.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46.9

12/15 23:54, , 1F
12/15 23:54, 1F

12/17 10:56, , 2F
好文一推,充份的說明到位 .ω.
12/17 10:56, 2F

12/17 12:17, , 3F
說得太清楚了! 特別是part2. 倒數第三段 指出很多人的困境~
12/17 12:17, 3F

12/20 22:26, , 4F
喜歡王丹的那首詩
12/20 22:26, 4F

08/24 03:42, , 5F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Now.to/1l1
08/24 03:42, 5F
文章代碼(AID): #17O-ng9U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