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多良站。看海的紅欄杆

看板railtour作者 (掯)時間13年前 (2010/11/25 23:32), 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個被譽為「全台灣最美的火車站」。 一個靠海最近的火車站。 一個帶有宮崎駿神隱少女色彩,列車會行駛在海面上的車站。 一個海浪編織著美麗傳說的車站。 一個鐵道迷心目中海角天涯的車站。 她的名字叫多良。一個消失在台灣鐵道網的名字,一個留存在人們心中、追尋她腳步的名 字。 圖文網版:http://www.wretch.cc/blog/bubutrain/16853689 2010/10/15約莫中午時分,遠遠的在台9線上,我遇見了妳。 如果你認得多良最顯目的標記"紅欄杆",那麼這裡一點都不難找,只是車子們多半匆匆行 過,拋留下居高臨下孤獨盼望的她。 位於台9線417.5公里處,看到左側山壁彩繪/貼著歡迎光臨瀧部落的字樣和圖畫,從那陡路 爬上去約100公尺轉個彎再爬上約100公尺,就來到用鐵絲網封閉的路口處了。 兩層鐵絲網、禁止行人通行的看板,宛如一道厚牆阻隔了小小的夢想,一股落寞浮上心頭 。那落寞來自於物理上近在咫尺、心理上卻遠在天邊,明明觸手可及卻又什麼都抓不住的 悵然。為什麼要封上鐵絲網?雖然知道這是為了安全起見,但還是有一股想要大刀闊斧把 眼前這片荊棘斬除的衝動。"要翻過去嗎?"我問學弟、學弟問我。在找不到周邊其他入口 時,嗯,對不起,我們決定翻越它。我會很小心的,小心注意兩方來車,我告訴自己。 所幸對於這些攀攀爬爬平時有練過。雖然大腿處還是劃了一道細細長長淺淺血痕並冒出了 幾個小瘀傷,仍不減熱情,說實在的,也沒有任何痛的感覺。攀過第一道鐵絲網,原本的 階梯早已打掉而成了一道不深也不算淺的溝渠,中間橫亙著一道不穩的樹幹仍得藉其作為 著力點。踩著網與網編織成的空隙,搖搖晃晃的又翻過第二道。 啊!!!正中午的安靜不帶喧囂!!!天空似乎更加晴朗了起來,眼前是沒有隔閡的放蕩開闊。 兩層的紅欄杆雖有些掉漆和斑駁,但在一層層深淺不一的湛藍海水襯托下,終究鮮明。 我踩在這石子路上不時看著左右方避免有車經過。 這是從多良站往南邊方向望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隧道,對於南迴線上這麼多的隧道好像 也見怪不怪了。和富山號誌站一樣沒有經過雕琢的兩座岸式水泥月台,當初設站也是因為 金崙到瀧溪區間較長,因而選擇在此興建號誌站供單線列車交會用;不同於富山的是,在 南迴線通車不久後富山拆掉的是靠海側軌道,而多良拆掉的是靠山側軌道。 南迴線的路基普遍都高,多良也是一個築在山坡地的高架車站,並由兩邊隧道所挾持。我 走上月台階梯,根據前輩們網路上的留影,也選取一個山、海、鐵道、隧道、月台、欄杆 、防波堤以及公路可以一攬打盡的角度,喀嚓。 我游走在多良站的月台,我移動在台灣東南方的一小小角,我居高臨下似乎應該來個吶喊 ,我顯得渺小的卻吶喊不出口。我傻傻的笑著、我傻傻的看著,我想著當時不顧家人的反 對決意前來踩踏,我想著前不久還在網路上看著一頁又一頁的這裡,如今我竟然踩在這片 土地上,那麼的踏實卻又那麼的不真實。 多良,我的天之涯、我的海之腳。 多良北端處還有一個站房,外觀和色彩都長得跟富山號誌站的站房一樣,其實我也不知道 它是不是站房,好像不是。我走上去進入旁邊的一道門探勘,裡頭有如廢墟般,原本想拍 個照見證一下,不過想想這好像沒啥好拍的作罷。 多良是南迴線廢站中較晚廢的一站,民國95年7月1日起正式走入歷史,當時還不知道她。 除了郵輪式觀光列車外,這裡只剩火車經過、不再靠岸。不禁想像著當年普快還在此停靠 、誰在這裡下車、下車後扶著紅欄杆望著海是什麼樣的表情、出站後往哪邊去,那種種的 光景,我想,也就只能留在我的想像裡了。 廢站,教人嘆惜,但在我心裡仍是美的追逐,至少,慶幸的是,它還在,我還能遇見它。 以紅欄杆開始,以紅欄杆收尾。總有一天,我還會再來的。因為我還想要跟妳一起,在不 同季節、不同時刻,看那,海水正藍。 再見再見,還會再見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6.62.50

11/26 19:29, , 1F
好文大推
11/26 19:29, 1F

11/26 22:09, , 2F
多良站是絕對要推的~~全台最美的車站風景!
11/26 22:09, 2F

11/28 15:49, , 3F
那裏真的很美唷~
11/28 15:49, 3F

11/30 15:50, , 4F
推美麗的紅欄杆~~望眼出去,整片碧海藍天一線,真的很美!
11/30 15:50, 4F

01/04 16:27, , 5F
超美!!!我也好想去!!!
01/04 16:27, 5F

02/08 00:38, , 6F
喔喔!我明天一定要成功爬過去
02/08 00:38, 6F
文章代碼(AID): #1Cxe5vtI (rail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