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完美主義的拖延心理(一)

看板prozac作者 (箱子)時間9年前 (2014/08/14 21:44), 9年前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完美主義的人可以看一下 這裡應該有不少被完美主義折磨而憂鬱的人 (我先承認我自己就是一個XD) 或者害怕犯錯的人也可以看 ----------------------------------------------- 摘自《拖延心理學》 p.36 很多拖延者擔心他人的評斷或內心的自我批判,害怕別人發現自己不足,害怕自己最大的努 力還是不夠好,害怕自己達不到標準。他們的擔憂反映一種對失敗的恐懼。我們認為,拖 延可能是他們因應這種恐懼的對策。 恐懼失敗‧追求完美 大衛是一家大公司的律師,在校成績優異,在一所競爭激烈的法學院就讀。他常受拖延之 苦,有時為了寫辯護狀或為了考試K書而通宵熬夜,不過他的表現始終相當出色。他後來到 一家聲譽卓著的律師事務所上班,對此感到相當自豪,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事務所的合夥 人。 大衛常對案件做多方面的思考,但不久他開始拖延一些該做的事情,例如背景調查、約見客 戶、撰寫辯護狀。他希望自己的論點無懈可擊,但是各種可能的觀點讓他覺得多到吃不消, 遲早會陷入僵局。雖然他設法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但他也心知肚明,自己其實沒完成多少事 情,一直覺得自己像個騙子。隨著開庭日的逼近,他開始恐慌,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寫出 差強人意的辯護狀,更別說是出色的論點了。大衛說:「成為卓越的律師是我最大的目標, 但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自己能不能成就卓越,而不是實際朝那個方向努力。」 既然大衛那麼在意自己能不能成為優秀的律師,為什麼還迴避那些可以讓他實現夢想的工 作?因為拖延讓他不必面對一個重的議題:他當律師真的能像在校成績那樣優秀嗎?大衛拖 太久才開始寫研究報告,以避免測試自己的潛能。他的工作無法反映出他的實力,而是顯示 他在最後一刻的壓力下旨把事情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他的表現不如預期,他總是可以說:「要是能多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換句話說,大衛很怕別人認定他失敗,他寧可拖拖拉拉,甚至不惜走上絕境,以免別人評斷他 最大的努力。他很擔心他雖然盡全力了,大家還是覺得他表現不盡理想。 不管是寫辯護狀、更新履歷表、為親友選購禮物或買新車,為什麼有人會為了防止別人認 定他失敗,而做出那樣損人又不利人的事?這些害怕失敗而壓抑自己的人,對於「失敗」的 定義往往相當廣義。當他們對自己做某事的表現感到失望時他們不僅覺得自己做那件事 失敗,也覺得自己很失敗。 理查‧比瑞博士(RichardBeery)是我們柏克萊詢中心的同事,他觀察到害怕失敗的人可能 自有一套假設,把追求成就視為一種令人恐懼的冒險。這一些假設是: (1)我的成果直接反映出我的能力; (2)我的能力高低決定我的個人價值,也就是說,我能力愈強,我覺得自我價值愈高;所以 (3)我的成果反映出我的個人價值。比瑞博士把這些假設寫成以下的方程式: 自我價值觀 = 能力 = 表現 基本上,這個等式就是說:「我表現好,表示我能力強,所以我喜歡自己。」或者「我表現不 好,表示我沒能力,我覺得自己很糟。」這不是你某天在某個情境下把某件事做得好不好的 問題,你的表現永遠成了直接衡量你能力以及你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對許多人來說,能力是指智力,所以他們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反映出自己有多聰明,例 如寫出色的辯護狀、考試拿高分、寫出簡潔的電腦程式、講話時妙語如珠或才華橫溢。你 也可以用特定的技巧或才能來定義能力,例如鋼琴彈得多好、外語學得多棒、網球發球 多厲害。有些人覺得能力是看個人的魅力、風趣和流行程度、是否擁有最新的科技玩意兒 。不管能力是怎麼定義,當它成為決定一個人自我價值觀的唯一因素時」問題就出現。 個人表現成了衡量個人的唯一標準,其他一切都不納入考量。一個人表現出色,意味著他很 傑出;一個人表現平庸,意味著他很平凡,就這麼簡單。 對大衛來說,辯護狀的成效不僅衡量他當優秀律師的能力,也衡量他的個人價值。如果他努 力撰寫辯護狀結果卻是差強人意,他會深受打擊,因為那表示他很糟糕什麼事都做不好。大 衛坦承:「如果我盡全力撰寫辯護狀,結果差強人意,我想我無法承受那樣的打擊。」 就像比瑞博士說的,拖延打斷了能力與表現之間的等號:自我價值觀 = 能力 ≠ 表現表現不再等同於能力因為你並未盡全力。這表不管你最終表現如何,自我價值觀與能力之 間的對等關係依舊不變。例如,如果大衛對自己的辯護狀感到失望,或辯護狀遭人批評,他 可以自我安慰:「如果我早點開始,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做,可以做得更好。」又或者,儘 管拖延了進度,他還是設法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可能還會因此對自己更滿意,心想:「你看我 這次如何化險為夷。試想,我如果真的全力以赴,效果會有多好!」 拖延讓人安然相信,自己的能力比表現出來的結果更好,甚至讓他們相信自己很出色,潛力 無限。只要拖延就永遠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有些人寧願承受拖延帶來的後果,也不願承受努力投入但結果不如人意的挫敗感。對他 們來說,責怪自己缺乏條理、懶散或不合作,比被視為無能和不值得,來得容易忍受。他們很 怕被認定為無能或不值得,對他們來說,那和失敗無異,而拖延可以緩和那樣的恐懼。 擔心別人視自己無能或不值得的人,通常害怕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如果他們以實際的觀點 看待自己,認定自己真的能力不足,他們會面臨另一種恐懼:害怕沒人喜歡自己。就像一位 拖延者所說的:「如果我做不好,誰還需要我?如果我一無是處,誰還會愛我?」因為這位女 性認為,她的工作表現所反映出來的能力,決定她是否值得被愛。達不到標準時,後果不光 是表現「失敗」而已,更是一種做人失敗,沒人會想要她。 完美主義者的世界 延者通常沒意識到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為了證明他們夠優秀,他們努力挑戰不可能,認為自 己應該可以達到他們遠大的目標。他們常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無法達到要求時,才 覺得不知所措。失望之餘,他們便以拖延的方式迴避要求。 多數拖延者感到不解的是,明明他們常把事情搞得一團亂,怎麼可能是完美主義者。蓋瑞是 一位自己接案的網站設計師,他如此看待自己:「我做事一向是半吊子,最後一刻才匆匆把 事情完成,有時還做不完,怎麼可能是完美主義者?」 心理學家認完美主義者分兩種,一種是適應型,一種是適應不良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自 我要求很高,相信自己的表現能達到要求。這種如願以償的完美主義,感覺像他個人特質的 一部分,也是自尊的基礎。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也很高,但是對自己感到失望。 在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中,你要求的標準和你對個人表現的看法有落差,所以你容易批 判自我,情緒消沉,自低落。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犯錯非常在意。就像心理學家大衛伯恩、斯(DavidBurns)所說 的,高成就的人通常不是倔強的完美主義者。冠軍運動員、成就非凡的企業家、得諾貝爾 獎的科學家通常都知道,自己偶爾也會犯錯,日子偶爾會不太順遂,有時會表現不佳。儘管 立下遠大目標而奮鬥,他們也能忍受偶爾達不到目標的挫敗和失落感。他們知道自己可 以改善成果,因此更加努力。 相反的,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往往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多年沒運動的女性想在兩週內練 出一流的體力狀態;新手小說家希望自己的第一份手稿就達到出版的要求;不懂時間管理和 學習技巧的大一新生,希望自己第一學期每科成績都是優等;年輕小伙子希望自己每通電話 都能約會成功;業務員希望每個顧客都消費。 結果,原本用來激勵他們達成目標的高標準,卻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阻礙他們的努力。你需要 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設定的目標是為了讓你進步還是讓你更加沮喪失落?問題不在於你 的標準有多高,才導致你變成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是你覺得自己的表現落後標準有 多大,那些標準有多麼不切實際和強人所難,以及你對於自己無法達到目標的評斷有多嚴苛 。當完美主義變成一種問題時就可能出現拖延現象。 拖延的完美主義者有一些堅持的信念,即使你沒意識到自己有那樣的信念,那些信念依 舊操縱著你。它們可能表面上看來很高尚合理,卻可能讓你對生活產生極度的不滿,導 致你拖拖拉拉,毫無進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8.159.5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rozac/M.1408023882.A.5D3.html ※ 編輯: oubravo (116.118.159.51), 08/14/2014 21:45:21

08/14 23:35, , 1F
謝謝分享!:-)
08/14 23:35, 1F

08/15 01:49, , 2F
謝謝分享
08/15 01:49, 2F

08/15 11:49, , 3F
謝謝分享~
08/15 11:49, 3F

08/15 18:38, , 4F
謝謝分享..我覺得被說中了><
08/15 18:38, 4F

03/06 21:32, , 5F
感謝分享
03/06 21:32, 5F
文章代碼(AID): #1JxBrANJ (proz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