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健康與生病《社會學與臺灣社會》消失

看板prozac作者時間12年前 (2012/01/11 20: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出處: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265-269 健康與生病 當代社會對「健康」一詞的使用,其暗藏了價值偏好和玄機,命名時 尤其明顯,「中央健康保險局」即為一例。「中央健康保險局」所處理的 業務明明是疾病的風險分擔,是以醫療給付為主,與健康的維持無直接必 然的關係,但是我們不能據此而命名為「中央疾病保險局」。「健康檢 查」,顧名思義,是檢查一個人健不健康的一套醫療診察過程。仔細想 想,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測血糖、照X光等,這套過程中一道又 一道的測量檢驗,都是為了確定一個人是否患了疾病,或有無疾病的症 狀。這套過程是「疾病檢查」而非健康檢查。如果有疾病表示不健康;那 麼,沒有疾病就表示健康嗎?有趣的是,「有病」一詞的使用,也不盡然 是真的生病了。說一個人「有病」,往往不是在陳述某人生病了,而是指 某人的行為很奇怪,做事的方法違反常理。 〈一〉「健康」與「生病」的多面向 什麼是健康?什麼是生病?對生物醫學而言,健康是疾病生物生理學 的分母。也就是說,參考了生物生理學功能的規則尋找出常態值,以常態 值為健康基準,異於常態值的狀況,視為生病。準此,健康和生病的定義 包含了:達成社會期望所需的活動能力、感覺狀況和生物學功能的適當性 的標準。這套看似清楚的定義準則,其實蘊含著相當多的變數。首先,這 套「適當性的標準」需視身體、心理甚至社會而有不同的內涵。健康的人 指的是生理上沒有疾病呢?是心理上呈愉悅平靜的狀態?是有良好的人際 關係,日常生活功能「正常」?還是需要在身、心、社會等層面全部達到 標準,才算健康?至目前為止,仍是學界未能取得共識的課題。其次,這 套「適當性的標準」會因生物體個人的性別和年齡而有所不同,肥胖的 定義是最典型的例子,上衛生署網站查詢肥胖定義時,會發現肥胖指標 (BMI)需因性別和年齡,而有不同的高、低標。第三,這套「適當性的 標準」隨著醫療訓練和知識的發展而做調整,國際診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ICD)的標準一再修訂改變,就是一例;最 後,文獻亦發現不同國家或文化的人,對同樣的病,出現不同生病表 現,且隨社會階層和種族而有所調整。換言之,健康的常態值,會隨著 健康的面向、個人的性別和年齡,以及社會文化調整。這三個議題的提 出,並不是否定生理面向的重要性,更不是否定健康和疾病仍然有其具體 客觀的生理機制。這三個議題的提出,在於提醒學界和臨床醫學界,不僅 要注意人類行為表徵的複雜和多元,且注意到人類行為的生理特性不能自 外於生活世界。人類行為表徵的複雜和多元,主要來自人們認識生活世 界對個人行為的修正和調整的可能性,因而面對個人時,不僅需要注意生 理機制的變化,更不能忽視個別,以及家庭、團體社會的差異。社會科學 對健康與疾病的研究,不在於否定生理機制的根本性,而是批判堅持生 理研究取向為主流基礎的不足,挑明單以生理角度研究人類行為的侷限, 以增進吾人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的理解。 〈二〉醫療標籤:「健康」與「生病」的社會面 文獻裡將「疾病」(disease)和「生病」(illness或sickness)視為 兩個相關但指涉迥異的概念。大體上,「疾病」指一種生理狀態,而「生 病」指的是由這個疾病衍生的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經驗和行為表現。這樣 的區分意涵了一個人可以感覺生病但事實上卻沒有疾病,或是已經罹患了疾 病卻沒有經歷生病的過程。前者的主題是孤立的生物個體,在醫學、生物 醫學的脈絡中進行的認知過程;後者的主體是一個生活在群體中、不斷與 自己身體以及與周遭環境溝通的「人」,認識的過程就像果汁機一般,連 續或間歇地將疾病以及相關的其他資訊攪拌混合,由其他互動的人所提供 的標籤來判斷。 近百年來,生物醫學界藉著疾病研究的探索,有意無意地希望對人類 所面臨的問題,找出類似細菌學對付傳染疾病的神效。精神醫學就是一個 典型的例子。過去社會對罪犯或精神疾病患者、或行為違常者以非常不人 道的方式對待以及極度的歧視,但是一旦貼上了醫療標籤,這些人被認為 是「生病了」,是不可自我控制的,不是故意的,因而人們必須採取比較 容忍和人道的方式,關切他們的人權和福利。將各種心理「異常」的表現 視之為精神疾病,而納入醫療的範疇,是疾病的一種,可以稱之為精神疾 病「醫療化」(medicalization)現象。醫療化的現象使得許多被排斥為社 會邊緣人的命運為之改觀,他們的人權問題也受到適度的關切。不可諱言 的,人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態度之所以轉變,都是拜「醫療標籤」之賜。 (酷酷註:此處的「標籤」有用來批判過度醫療化的意味,而非要否定人們的狀況。)   「醫療化」這個名詞,在文獻中蘊含著兩層的意義:一為以醫療意義 詮釋這些行為的主體──身體狀態──的過程;其二是為了達到維持社會 規範的目的,為了減輕因為違反社會規範而衍生的困擾,醫療取向從眾多 看法中脫穎而出,成為適當地監控處理那些困擾,使之不致惡化或蔓延的 一種重要工作和手段。 「醫療化」這個概念極具批判性。因為這個概念點名了醫學的根基不 僅止於科學,醫學同時有社會建構的面向。生物基礎不僅不是「生病」的 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生病」之所以被認定為「生病了」,不是 完全根源於人的行為或生理狀態,而是需要透過醫療診斷的過程詮釋和界 定才能成立。罪犯被診斷為「有病」,罪犯的行為也就被解釋成生病狀態 下的反應。西方社會對這類案例通常比較容忍。相對而言,我國的司法系 統中,犯罪行為的辯護較少援引醫療化解釋,裁定罪犯接受治療而非服刑 的判例更是少之又少,而社會輿論也幾乎未曾考量罪犯是否處於某種生病 狀態的可能性,遑論容忍。這類例子闡明了「生病」並不是單純的生理和 行為的「異常」,如果沒有醫師的診斷和詮釋加以建構,生病是不能成 立,如果沒有司法系統的認可,也很難受到正視和容忍。 醫療化現象所帶來的影響是,一旦視為醫療問題,有權處理這些問題 的專家是醫師,因而,醫療化這個概念特別突顯出醫師界定疾病的權力和 對醫療照顧的壟斷能力。界定疾病的權力和壟斷能力在少數依賴人口的身 上特別突出。例如對小孩違規行為、老人心智功能衰退的處理等。美國的 研究指出黑人會比白人更容易被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精神病人,或者病情被 診斷為比較嚴重。女性也比男性容易被診斷為需要醫療照顧。差異性的界 定和處理標準,清楚地說明了疾病的相對性與醫療處理的非科學性。台灣 沒有相關的研究,然而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以外在條件取人、待人的現 象,頗為普遍。醫療照顧上出現醫療人員因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身分地位、 談吐穿著,而稍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並不令人太意外。這樣的觀察,不一 定源自醫療人員歧視的大小眼,而是,回歸到社會學的基本命題之一, 情境釋義(the defintion of the situation),不需用絕對責備的眼光看待此 一現象。反而是,意識到人類互動往來的基本性質,從而可以理解的態 度,發展適當的策略,以減低醫病互動過程中,因大小眼以致產生的傷 害。 〈三〉生病角色:「健康」與「生病」的社會性 「病遁」,在日常生活裡是個常見的現象:「生病」時,無論在過 去或現代社會,都籠罩著「不可抗拒的外力」之意涵。派深思(talcott Parsons)觀察到民眾和醫療人員之間的互動,與家人之間、老師與學生 之間、陌生人之間,多有不同,因而在1951年提出「生病角色」這個概 念,用以說明任何一個社會,為了避免因生病對團體或社會帶來破壞性的 後果,總會建構一套共享的文化規範,他將這套規約生病行為的文化規範 稱之為「生病角色」(sick role),觀照了生病者未病之前的「正常」角 色、生病的責任歸屬、生病者的義務、以及現代醫學的功能。環繞著「生 病角色」這個概念的,是一連串的「期望」以及這些「期望」所定義的 「規範」和「價值」。這些「期望」不僅是對生病者本人,也是對和生病 者互動的家人、朋友和醫療專業人員。在派深思的觀念裡,進入「病人」 的「生病角色」是有好處的,即可以因此得暫時脫離日常的責任和義務 的權利;相對地,這樣的權利,也給病人帶來兩個義務,即要儘快的痊癒 和尋求專業的幫助。 過去30多年的經驗研究結果,並不能很明確的支持派深思的論點。不 過,這個極具洞察力的概念的提出,提醒了我們,病人的角色之被接納, 必須經過核可的程序,始可取得病人的「資格」。除了病人四周的親朋好 友外,當今的社會,醫療專業人員,尤指西醫師,是唯一具有判斷及核可 能力者。要被醫師所認同,病人不但要跟醫師有接觸(看醫師,或被醫師 看),而且要被醫師認為確實是生病了始可。簡單的從醫生口頭表示「是 的,你病了」,到開一張診斷證明,才使病人的角色成為正當。 = 名詞解釋框框: 1.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 方面安寧幸福的狀態」。但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這三個層面是 可以相互影響,也可能相互矛盾。 2.醫療化:由如佛略德生(Elliot Freidson)和儒拉(Irving K. Zola)提出, 指以醫療意義詮釋人類、嗑藥或同性戀等反社會行為的現象。 3.生病角色:派深思在1951<年提出,規範生病行為的文化。包含著「期望」以及 這些「期望」所定義的「規範」和「價值」。進入「病人」的「生病 角色」可以暫時脫離日常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儘快的痊癒和尋求專業 的幫助義務。 = 有點跳tone的延伸閱讀: 1.雪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瓶中美人》(The Bell Jar,又譯《鐘瓶》) 2.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3.《憂鬱的文化政治》 -- 對我的小腦袋來說 這有點艱澀呢 不過一知半解 也很讓人受不了 即使憂鬱症是病 輕易的說出 要快點好起來 反而 似乎又讓心蒙上了幾層灰 拍拍)) ─酷酷練習陰天之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3.102.229 ※ 編輯: kuca 來自: 42.73.102.229 (01/11 20:29)
文章代碼(AID): #1F3O25JS (proz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