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陰天] 對不起 我不該被生下來消失

看板prozac作者時間12年前 (2011/11/26 00:3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hi6180 (松鼠小吉)》之銘言: : 什麼是內在父母? @_@ 內在父母是一種隱喻,解釋與運用並不一定,酷酷想指稱的是以下這種: - 出處: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蘇洵慧 著 寶瓶文化 在我聆聽許多人的家庭經驗時,常聽見許多人的家庭氣氛嚴謹、沉悶,家庭規則[1] 是權威控制與強調懲罰的。這些充滿權威性、懲罰性、批判性的父母,會慢慢成為我們 的內在性格之一,也可說成為我們的內在父母。 這內在父母,會在我們覺得做出不對或不好行為時,冒出來討伐自己、攻擊自己。 所以許多人都會經歷過,即使已和父母分開兩地,父母也不常在身邊,但父母當年責罵 的語言和方式,卻在自己最為失敗與失落時,在腦內不斷放送。 我們經歷過的父母,都會化為我們內在的其中一個面貌,一個性格。 如果我們的父母一方控制性強,要做孩子的我們絕對服從,並且,在你無法令他們 滿意時,就給予許多批評、羞辱與失望的神情,那麼身為孩子的你會恐懼失去他們的愛 與認同,而更加的要求自己達成他們的期望。漸漸的,你不知道究竟你自己的價值觀是 什麼?你自己的思維與感受是什麼?你真正喜歡與不喜歡的是什麼? 你為了求得安全感,你努力的求「同」,和父母期待「同」,和師長的期望「同」, 和社會價值「同」,你以為只要「同」,就代表自己沒問題,就代表自己不是錯誤。而 為了確保這一份安全感,你放棄自由的滋味與感受,也放棄自主的能力,你只想要鞏固 一切既定的已知生活。如此你便會進入「控制」的無底深淵,不斷的想要操控所有的一 切。 ……而陪伴者[我們]要能耐住自己總要求「同」的生存模式,接受這世界很大,這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處境,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社會文化,與不 同的信仰教義。 接受了不同,我們才能一同在這個空間,和平對話。 陪伴者可以察覺自己面對不同的反應。能接受不同,我們才能真的加以同理 對方真實的處境。試著反思以下的問題: 如果我現在覺得人生充滿希望,我可不可以接受有人正在覺得人生充滿了失望? 如果我現在覺得人生混亂難熬,我可不可以接受有人正沐浴在幸福與光明裡? 我可不可以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缺],與遇到課題的時程[阻礙的時點],而 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應該看見我內心現在「看見」與「體會」到的世界? 我可不可以知道,別人和我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天生性情、特質、眼光與角度? [1]《家庭會傷人》一書的作者約翰‧布雷蕭將家庭視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擁有自己的 結構法則、組成分子以及家庭規則,並認為家庭規則影響我們的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是 其中反映出父母對生命的信念和價值觀,也決定了他們用什麼方式來養育子女。簡單說 ,家庭規則是指家庭中父母教養子女、情緒處理等等互動的既定方式。 ps.[]為酷酷添補以利閱讀 - 引用出處:http://moodle.ncnu.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152020 「內在父母」的概念 1.「內在父母」指的是我們從父母或重要他人處所學到對自己和別人的態度及信念。 2.「自主性」的存在,意味著我們是控制自己生活方向的主宰,並脫離父母親或重要他人 陰影所產生的負面自我認同。 3.唯有我們能夠辨識「內在父母」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力,才可能著手改變。 : 你說什麼情況往往是母子關係造成的 我看不懂 我猜小吉可能有一些議題要處理 1.和母親的關係(順從卻又不滿 強烈矛盾 出櫃?)→ 自主性 自我認同的課題 2.戀愛(同志文化 急於討愛)→ 愛的課題 3.與同儕的關係(外表與性傾向 如何安適的待在櫃中 接受自己的陰柔氣質?) → 交友與性傾向認同(或許沒有?)的課題 這三個是相扣連的... 北中南的資源(網路搜尋而來) 如有需要和困擾 請洽專業人士... 台北高雄 同志諮詢熱線 http://www.hotline.org.tw/front/bin/home.phtml 台中 彩虹天堂 http://www.totrp.org.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11/26 07:33, , 1F
+
11/26 07:33, 1F
文章代碼(AID): #1EpyCZj8 (proz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