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書摘-做自己消失

看板prozac作者時間12年前 (2011/11/23 21:50),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酷酷單純分享 偷懶不寫心得 因為也算不上什麼真理 輕鬆看看 如果有人能從中找到一點什麼 自己 忽然有所悟的 這樣 似乎不錯 文長 慢閱讀 閑散 隨性就好 :) - 出處:做自己/伊藤守 著/麥田出版 其實,每個人都只能盡其所能地活著。 只要發現自己的好 就好。 *什麼都不做的重要性 人體有著無數個運作模式,我們可以從自身學習到許多事情。比方 說,被稱為「T細胞」的淋巴球,便擔負著攻擊危害人類的病毒或癌細胞 的重要角色。 由胸腺產生的T細胞,無法存活至九十天以上。在那九十天裡,T細 胞必須學習分辨與敵我之間的區別。若期間內學習的不夠充分,會錯 將自己的身體當作外敵並加以攻擊。原來人體內所產生的細胞不是打從一 開始就認識自己。 我們會發現小孩子經常發呆,這時,千萬別去喊他。即便孩子看起來 沒在做任何事。其實他正在思考自己到底是誰,或是正在整理以前所經歷 過的事。 如果什麼事也不做,似乎會被認為不具生產力,甚至毫無存在價 值。但事實並非如此。若是不做任何事的能力被剝奪了,將會迷失自我, 或失去思考的能力。 (翻頁) 些許的混亂與糾葛是必經的過程。而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不用刻意 去做些什麼。因為能夠什麼事都不做,就是我們彌足珍貴的能力。 - *在怯懦地自認為「反正像我這種人」之前,何不想想你被賦予了什麼 樣的「必備條件」?而你有可能全部做到嗎?做到了之後,就真的會幸福 嗎?先試著將眼光放在自己想表露出哪些「應有的態度」上。只要把這點 弄清楚,你的未來自會清晰可見。 - *思考本身是種力量。無論對錯與否,對自己或對世界的想法都正在實 現當中。因此,你有責任傾聽自己的聲音,瞭解內心真正的想法為何。此 外,你也有責任不妄自論斷,與正在思考中的保持距離,好讓自己擁有掌 控的能力。 - *我們往往會輕易地讓自己成為情緒起伏下的犧牲品,因為那遠比理性 來得強而有力。但也不能因而否定,而是試著體會箇中滋味:悲傷、焦 急、嫉妒──此時身體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呼吸如何?身體的重心呢?情 緒是不會一直維持在某種狀態不變(據說憤怒是二十分鐘左右),忍 耐短暫的時間便能與它相處;同時,對他人情緒化的態度也將不在感到害 怕。 - *不過,並非所有的事物都能透過比較而有所領會。喜悅、快樂、愛與 感動等等都是個人原有的體驗,將過去的喜悅與目前的相比並無意義,因 為每一次都是全新且最初的體驗。你是否有過若將現在的體驗與過去的做 比較,或是和別人相比較,在那一瞬間,自己的體驗就此消失無蹤的經 驗? (翻頁) 大多時候,我們都會注意盡量不讓自己「與眾不同」。但事實上,每 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沒有所謂標準的快樂、悲傷或是愛。你的感受是因 為你的存在而產生,相信在你的內心裡,尚有無數為發覺的事物,你有 權利去體驗這一切。 - *為了開啟自我感受性,必須要有自信、敞開心胸、不抓對方語病,純 粹感受對方所發出的訊息。而自信取決於我們對自己到底有多誠實。這並 不單指不說謊,而是能夠「率直且未經修飾」,對於不懂的事坦言「不知 道」。面對想要別人告訴自己的事情,不妨直言:「請告訴我。」便能從 「裝模作樣」中解放自己。 - *人只要活著,就得經歷許多沒道理的事,也會遭受打擊,每天都在承 受壓力;而這些未完成的體驗會不斷地在心中累積。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消 除那些尚未有過的體驗,頂多藉由、抽菸、喝酒、吃甜食,或是唱歌、旅行 等方式暫時忘卻,不過終究還是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找個人訴說自己內心 的煩惱吧!如果行不通,對象是狗或貓也行,沒有其他比這個更能療癒心 靈的方法了。就算不盡完善,我們還是會想和活生生的人說話,與他人分 享。 - *不安,源自於情感的孤立 我們的行動力與內心安定與否形成正比。安心感就像一張心靈的大 靠墊,即使遭遇失敗挫折,也能夠協助我們緩衝壓力和治療創傷,快速進 入下一個行動。若是長時間處於不安的狀態下,就幾乎什麼都不能做。 感到不安時,選擇獨自鑽牛角尖或是自我分析,是最糟的情況。因為 不安感源自於情感的孤立,就像與同伴失散的候鳥般,意味著將面臨生存 的危機。「自己是不是和其他人沒有任何關聯,或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那 樣呢?」這樣的意識會讓不安感攀升,就跟細胞無法獨自存活的道理一 樣。 自己和他人「誰較優秀或拙劣」、「何者正確或錯誤」、「勝與 敗」、「幸運與不幸」,如果經常在腦海裡反覆思考這些事,就容易與他 人產生距離,甚至形成一種與任何人都沒有關連的意識。如果對自己也一 再地重複「好或不好」、「行或不行」、「有或沒有」的評價,便會失 去自我的主體性,讓自己變得四分五裂。 (翻頁) 何不暫時停止所有的價值評斷,試著和眼前所面對的人超越利害關 係,連結看看。摒除漂亮、美麗等形容詞來觀察一切,並等待內心的放 鬆感再次浮現。 - *別成為自己的敵人 長大以後,我們仍會受到孩提時代的家教影響,也逐漸內化成一種習 慣。做父母的總是將自認為最好的教導給孩子,像是「要有規矩」、「去 念書」、「請你乖一點」、「要聽話」、「要誠實」、「不可以說謊」、 「要忍耐」……,父母當然正確的。不過,似乎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如何 理解這些管教。 「不准說謊」=你是個說謊的孩子。 「大人說話,你不要插嘴」=你還只是個沒用的半調子。 「妳是姊姊吧」=妳老是幫不上忙、辜負我的期望。 父母的想法與孩子的理解方式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在記住那些話語的 同時,也於無意識中將當下的解釋烙印在腦海裡;況且,人會受到潛意識 所影響。「你是不完美的」、「你很沒用」、「你不受歡迎」等等,無疑 是錯誤的烙印。若把對自己的錯誤烙印當成是真正的自己,就絕對沒辦法 喜歡自己,還會把自己當成敵人。 (翻頁) 要修正錯誤印象的方法是不求回報的愛表示: 「你實在太了不起了。」 「我真的很高興你能把我生下來。」 「這個世界的奇蹟,就是有你存在。」 應該要有人這麼對你說。如果你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對自己說 吧!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解釋,完全沒有證明的必要。愛自己就是這麼一 回事。 - *愛,是實際付出行動 「最近,我和他的關係變得有點冷淡。」 「所以呢?」 「我在想,是不是乾脆分手算了。」 「對方呢?」 「我猜他也是同樣的想法。」 「是嗎。既然這樣再愛一次就好啦。」 「咦?我剛才應該說過已經感覺不到愛了。」 「所以說,只要去愛就好啦。」 「你真是搞不清楚狀況,我已經沒辦法感覺到愛了!」 「搞不清楚的人是你。你好像以為愛情是像孑孓一樣冒出來的東西。 你回想看看,兩人相愛時,自己為對方做了些什麼?」 「……」 「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把對方說的話從頭聽到尾、在工作上幫他 的忙、送他禮物等等,你為他做過各種事情吧?」 「的確有,不過那是因為還有愛的關係。」 「不,是因為那麼做而讓你在心中培育出愛情的。」 「培育?」 「沒錯。快樂、喜悅、幸福感……你所想要的感受都是經由這些行動 所帶來的喔。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動詞?」 「你雖然感嘆愛已冷卻,事實上不是這樣。因為發現無法避開不愉快 的感覺,所以你放棄了,讓自己成為情緒下的犧牲品。」 「對啊。已經覺得束手無策了。」 「其實Love最早被翻譯成日文時,不是翻成『愛』,而是『珍惜』喔。」 「珍惜啊……」 - *沒有必要勉強自己當好人 為了維持和這個社會、家族、公司、學校與朋友的關係,我們一直被 教導著要「忍耐」。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慾望,想到的事不能脫口而出,行 動要審慎。假如不夠自我抑制,就會被貼上「任性」與「自私自利」的 標籤。然而一旦被貼上標籤,就代表不被承認是一夥的,也意味著就算被 同伴排擠也是無可奈何。看來,我們不只被迫接受必須忍耐的條件,每天 還得面對「做不到就會被排擠喔」如此看不見的威脅。於是我們只好逕自 壓抑、忍耐著。   但有時仍不禁在心中自問:「為什麼得不到相對的回報呢?」   只要忍耐,就比較容易受到別人歡迎吧。可是想說的話不能說,想笑 的時候不能笑,想哭的時候不能哭,這麼做確實能當個好人,卻也失去了 自我。 (翻頁) 讓周遭的人感到安心、喜悅是件相當重要的事。只是表達出自己的想 法與感受,是否真的會招致反感或抵抗?其實很值得一試。雖然可能多少 會有一些負面效果,但是有了應對能力之後,才能讓自己從生存在世界上 的忍耐中解放,從此變得較能夠表達自我。 - *從目前的自己出發   「要是更有能力一點。」   「要是容貌姣好的話。」   「要是有錢的話。」 「要是充滿自信的話。」   我們往往為了做好事前的心理準備而花費過多心力。雖然失敗是每個 人都不樂見的,但是仍有許多事只能從失敗中學習,因此,沒有必要讓自 己主動放棄失敗的權利。   「或許有朝一日,會有一位騎著白馬的王子來迎接我也說不定。」   「也許會來啦,不過是到隔壁人家。」   「那太不公平了。」   「也可以這麼說。」   「還有別種說法嗎?」   「沒有。」   「那就沒救了。」   「對,就是最缺人來救你。」   不要逃避真正的你。瞭解真實的自己,從真實的自己出發才是最好 的。 - *不要被「要積極」這種話給弄得團團轉   從沒看過沒事還快速奔跑的狗,也不曾見過努力綻放的花朵。只有人 類不知為何,就非得要努力、精神抖擻、開朗地活著不可。「要活得積 極、正面──」那還用說,我們當然是朝著正前方前進。   皮笑肉不笑地陪笑臉,會讓臉部肌肉僵硬抽筋;感覺疲累而不再強顏 歡笑,又會被說成是態度冷淡。只不過沒有「很」積極而已,就已經影響 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實在累了、放棄那些努力之後,就被同伴們排擠在 外,總覺得自己好像被這種話給限制住一樣。   「你不累嗎?」   「很累啊。」   「太過小心是很累人的,從明天開始就別費心吧。」   「說的也是,要是你能跟我一起這麼做的話,我就比較放心了。」   結果第二天到了公司之後,那位同事還是對上司小心翼翼的。   所謂的積極、努力,應該不是被誰硬逼著去做的,否則反倒成了「正 面積極」的被動形態,甚至會成為這種話的受害者。如果是自己很想做的 事,無論何時,我們都能夠積極行動。所以,要弄清楚自己想嘗試的是什 麼,或者重新選擇現在正在做的事。 - *沒有「絕對會順利」的方法   人活著,本來就會面臨許多危險的事。雖然極盡可能地確保自身安 全,也無法萬無一失;就算你是個非常認真、善良、勤勉努力的人,地震 或颱風也不會在乎你。而在人群之中,多的是像地震或颱風般危險的人。   即使如此,還是能夠體會你期盼順利的心情。你是希望可能的話,很 慎重、很慎重地讓自己理解,然後做好心理準備……,不想事後才後悔。 - *別讓思考變得不安   人活著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保住性命」。指的不僅止於確保生命安 全,同時也意味著讓自己能在家族、朋友、學校與職場上「倖存」。因 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不同處境下存活下去的方法。人體內的「保命系 統」不眠不休地運作著,評估何者會是較好的選擇,抑或憑藉過去經驗與 模擬可能的狀況,監視自己以避免不合乎場合的言行舉止出現。這麼做當 然是為了不讓「真實的自我」浮現。但是無論再怎麼謹慎行動,仍會犯下 錯誤;最後,只得加倍地警戒自己,無法停止。我們也將投注龐大的精力 在這件事上。   越思考就越感到不安。這是因為「思考」本身等同於對自己投以「我 這樣好嗎?沒問題嗎?」諸如此類的疑問。內心變得更加不安後,思考當 然也就跟著加速了。   思考是件相當重要的事。不過若是想過頭了,則會是個問題。所以我 們有必要讓自己稍微安心一些,像是去散散步,或者找人訴說是最有效的 辦法。對方是誰都無所謂,盡量選擇能給自己建言的人,即便是狗是貓都 行,發出聲音說出來是有效果的。 (翻頁) 「年紀輕輕居然那麼沒精神。」   「那是當然囉,越是年輕就越要費盡心思呢。」 - *試著不用經驗來評斷   所謂的冒險,指的既不是從屋頂上跳下來,也不是挑戰高空彈跳。而 將自己至今深信不疑的事物或是想法全都擺在一旁。 我們往往透過自身的想法與經驗來看世界,因而深信所見事物皆為真 實。倘若不這樣觀察世界,肯定會大吃一驚吧!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 麼,都將是排山倒海而來的感動。不過,要是從早到晚感動個沒完的話, 身體會負荷不了,因此我們戴上墨鏡來保護自己。   斷食後的進食,食物的滋味幾乎無法用言語形容:能品嚐出一粒粒米 飯的各種滋味;只是將一小塊酸梅乾含在嘴巴裡,喉嚨深處便會感覺疼 痛。實在想試試而在半夜偷吃冰淇淋,雖然是被禁止的,卻也因為過於刺 激而忍不住「哇」的一聲叫了出來。 任誰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然而人生的樂趣,就在於從那些 不知不覺中養成的主觀意識中逐漸解放自己。個人的想法與解釋相當具有 價值。明白這一點,才有能力將之卸下。 - *你可以有「失敗的自由」 「如果這件事失敗了,會怎樣呢?」 「會被認為是個沒用的傢伙喔。」 「果然如此。」   「不過,還是試看看比較好。」   「可是要是失敗,就不會有人理我了。」   「只有少數幾個人啦。」   「我不想失去之前建築起來的東西。」   「那是金字塔嗎?還是萬里長城?才沒有人會光是把焦點放在你的失 敗上呢,也不會有人追著你到廁所對你說『你剛剛失敗了。』全世界並 沒有注意著你,難道不是嗎?關鍵在於你會如此這般深信不疑的自我意識。」   希望自己多少能夠擁有失敗的自由。那種只許成功的世界,一定是哪 裡出了毛病。 (翻頁) 你是否想過:要是自己失敗的經驗以及目睹他人的失敗都是家常便飯 的話,心情會變得有多輕鬆嗎?   一名盛裝打扮、裝模作樣的女人從天橋往下走時,鞋跟在樓梯的最後 一階被卡住了,並且「喀」地拐了一下。在她慌忙重整儀容、環顧四周的 瞬間,我和她四目交會;因為覺得有趣,便噗哧笑了出來。對方見狀便哼 一聲瞪了回來。為什麼在那時候,她就不會比一個勝利手勢呢? - *為他人的幸福而喜悅 自己是否能夠幸福,可以用你對於他人的幸福所能感受到的喜悅程度 來衡量。無論再怎麼成功、物質如何滿足,若無法為他人的幸福感到喜 悅,總是有些不幸。對別人的幸福漠不關心,就等同於無法感受幸福降臨 在自己身上的時刻。會感到羨慕或是嫉妒,或許還算是比較好的   體驗幸福的感覺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盡可能地靠近幸福的人, 待在那個人的身旁就可以了。要是對方討厭你,也僅僅意味著你離開的時 候到了而已……。就再找一個幸福的人,向前靠近吧!並不需要特別做些 什麼事,因為幸福的人是不會對你有所求。就算弄錯了,也不會被問道: 「我看起來真的那麼幸福嗎?」非要你領情不可;對方也絕對不會說他自 己是幸福的。只要去靠近這樣的人,待在他的身旁便已足夠。 (翻頁) 分辨幸福之人的方法,其實問誰都可以。   「最近,你的周圍有幸福的人嗎?」   或者,直接詢問當事人也可以。無論如何,即使只是設法尋找,內心也 能慢慢地感受到細微的變化。如此反問自己,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不同。 - *快樂是可以選擇的   有一回,我為某企業員工演講「擁有放鬆能力的重要性」。開 場由該企業的人事部部長介紹並說明演講題目,他在結尾說了一句:   「今天是一堂針對放鬆的課程。各位依定要努力學習!」   好像只要不努力,就什麼都學不會,什麼也做不成。由於我們已經習 慣了這樣的模式,因此在不必要的時候也會努力,卻沒想到這麼做反而會 造成自我壓抑與精力的浪費,而為此所承受的痛苦是無法估算的。雖然自 己努力的身影還是會得到周遭人們的讚揚,即便結果不佳。 (翻頁)   人的感受性和努力與忍耐力成反比。感受性一旦低落,便再也無法仰 賴直覺做抉擇,變得習慣等候他人的指示;也無法認同自己的價值,像個 受害者。因此。我們必須瞭解當中細微的差異才行。若不減少努力和忍 耐,感受性就無法增強。而豐富的感受性,是在快樂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 *即使有「問題」存在,依然能愉快過活   問題之所以是問題,關鍵在於不瞭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能夠弄清 楚那是什麼的話,其中的六到七成大概在當下就能獲得解決。   「這個問題要是解決了,我的心情依定會變好,就能做其他事情 了。」   「問題可以照樣存在,只要讓心情輕鬆愉快就行啦。」   「你在說什麼啊,別以為事不關己就隨便說說!」   「繼續保有那個問題,然後去做其他事情吧。」   「才沒有那麼簡單,是很嚴重的事呢!」   「這正是你的問題所在。」   「嘎?」   「就是你所堅信嚴重的事。」   「嘎?」   「你深信只要那個問題不解決的話,任何事情理所當然都做不成,心 情也會變得沉重。」 - *照你現在的樣子,就好 「無論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都要察覺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我在也可以嗎?      我有幫上任何人的忙嗎?   會有人來愛我嗎?   照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不是嗎?   這樣做真的就可以了?   根本就沒有人會為我擔心。   或許,我很惹人厭也說不定。   算了,反正別人怎麼想都無所謂。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   老是在意別人的眼光也沒有用!   只是反覆著這些念頭,是不是代表自己一點進步也沒有?   在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之前,心中當然會有些許糾葛,甚至會對自 己已確信的自我價值產生懷疑。不過,這正是對目前的自己發出「沒 錯」、「正是如此」的yes訊號。而這些訊號也將成為接納自己與世界的 開始。 -- 互為主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11/23 21:52, , 1F
酷酷來了~!
11/23 21:52, 1F

11/23 22:23, , 2F
速速前~!
11/23 22:23, 2F

11/23 22:25, , 3F
辜耐 ^^
11/23 22:25, 3F

11/24 02:20, , 4F
推推推~^^ 還再思考酷酷大的文章,目前唯一的心得是
11/24 02:20, 4F

11/24 02:23, , 5F
只有變形蟲可以單獨一個細胞生存,人體的細胞是不可能單獨
11/24 02:23, 5F

11/24 02:24, , 6F
一個細胞生存的. :)
11/24 02:24, 6F
文章代碼(AID): #1EpFeSBj (proz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