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目送》讀後感

看板prose作者 (一泓清淺空明)時間12年前 (2012/07/09 23:3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或許早個幾年來讀,當我懂得的聚散離合只有鳳凰花開的惆悵,當我還不曾經歷親人的逝 去,當我還沒目睹過人們年老衰敗的脆弱;我就不會有如此的感動,但或許也就不會感到 如此地憂傷。 曾經以為自己可以輕易而理性地放下所有,一個人活、一個人死。是呀!這個世界並不會 因此改變,依舊日月交替、依舊花開花落而四季輪轉。生命如此,就瀟灑地放手吧!靜靜 地站立旁觀即可。那些癲、嗔、痴也罷。 然而當年紀漸長,明白得越多,卻也越無法明白。生命中種種的羈絆,要如何才能不痛不 癢地截斷抽離? 百歲高齡外曾祖母臥床之後,即便沒有太大的病痛,但無力支撐肉體重量的靈魂,因重聽 而囿在自身靜謐的世界。我曾如此疑惑著,那該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外界的紛擾逐漸遠 離,從清末到民國的歲月,好像許久,又好像剎那。但是,或許再也不重要了吧! 外曾祖母是難得而幸運有福之人,連去世時都只是如此平和地、輕柔地睡了。而結髮逾四 分之三個世紀,九十多歲高齡的祖父母相繼離世前也沒有太多折磨。是以,當在白色巨塔 裡,看著人們無可奈何地痛苦衰敗,才赫然真實地感到生命無常和脆弱。然後,開始害怕 。如果死亡只是兩眼一閉、雙腿一伸這樣簡單的事也就好了。但太多太多,只是接近終點 ,又無法衝刺。只能緩慢地、眼睜睜地被推向腐敗。 所以我開始害怕,在斟酌著稱謂的當下。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我自然地叫著「杯杯、阿 公、阿嬤、奶奶……」。小兒科的病人,當然是「妹妹、弟弟」。剩下的就有些尷尬了! 年紀相仿的,只好有些生疏地稱為「先生、小姐」。而五六十歲的女性,自然是「阿姨」 了吧!叫了幾次「阿姨」之後,總是莫名地心慌。「阿姨」是和「媽媽」差不多年紀的女 人。「阿姨」到「奶奶」,也不過十多年的差距。卻是從有點病痛但還能談笑風生,到一 句話不見得能一口氣說完甚至口不能言;從身邊還有伴侶日夜相伴,到逐漸只剩看護外傭 拍痰、翻身。 或許,父母子女果真是「相欠債」吧!而父母總是付出許多。瞧瞧那些小兒科的病人們, 哪個不是日日夜夜有親人守著,爺爺奶奶也好、輪流請假的爸媽也好。內科的病房卻不總 是那麼溫馨。是情非得已吧?兒女要工作、兒女也有了自己的兒女。我想我都能理解的, 真的。 但看到某個阿嬤來住院,屁股上那兩三個比碗公還大、深可見骨的褥瘡,混雜著一點糞便 和感染後組織腐爛的惡臭,她五十幾歲的兒子,一臉無辜地向後退縮,「要怎麼辦?」他 說。喔,我其實有些生氣。但我沒質問他要多麼粗心大意,才可以聞不到那腐爛的氣味? 要多麼神經大條,才會以為沒什麼關係?人類某方面是很強韌的,不會一夕之間屁股爛個 大洞,沒有兩三年養不出這樣的褥瘡。但我沒說,只是冷冷地告知:「我會來幫忙換藥, 傷口乾淨了就會比較好。」每天幾次,每次要彎腰將近一個小時的換藥,至少她的兒子總 是手足無措地站在一旁,不像某些家屬,還會一臉嫌惡地抱怨著臭味。 然後,在某一天突然領悟:再怎麼也還不起這些父母親情的付出。他們已將人生最精華的 片段毫無保留地給了自己。 趁著畢業後,規劃了行程,跟全家到歐洲旅遊。爸爸說了:「以後或許再也沒這樣的機會 了!」我愣了一下,眨了眨眼,眨去眼底突然湧起的濕潤。之後我和弟弟開始工作,不容 易再有這樣的假期,即便有假,也不見得能同時配合。倘若成家之後,家人,又有了不同 的定義。而父母逐漸年歲增長,現在還能背著行囊走許多路,幾年之後呢? 有些事,不敢去想;一旦想了,就無法再無知無感。像是幪著眼走路,一路走來平順而聽 聞美好,以為自己也將這麼走在康莊大道上直到終點。眼前的布突然被風掀起了一角,瞥 見前方其實有著石子路障、甚至深壑溝渠。但時間的推手在後頭催著,只能繼續向前,未 知而惶惶。 -- http://happy1031.blogspot.tw/2012/07/blog-post.html#mo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5.196.36

07/11 11:28, , 1F
07/11 11:28, 1F

07/11 17:25, , 2F
07/11 17:25, 2F

03/07 00:37, , 3F
,
03/07 00:37, 3F
文章代碼(AID): #1F-lcVga (p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