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逃向恨/陳文茜

看板prose作者 (帶著味覺去旅行)時間18年前 (2005/09/14 11:1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愛逃向恨 陳文茜  94.09.14 中國時報/A13版  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  「愛國主義」,原來都是受了傷的民族精神。九一一之後,有了阿富汗戰爭的續篇; 阿富汗戰爭之後,有了伊拉克戰爭的續篇;伊拉克戰爭後,又有了美國面對颶風政府癱 瘓的續篇。歷史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九一一成就了美國愛國主義的籌碼,賓拉登與伊 拉克的形象,如此重疊,如此複視,以致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一般人們分不出真假 。這一股美國愛國主義啟發美國的「愛」,更啟發受傷的「恨」,兩者糾纏不清。人們 從恨逃向愛,再從愛又逃回恨。於是二十一世紀後才五年,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已陷入 了文明衝突的絕境循環之間。  就像所有普通戀人的情愛關係,我們閱讀當代歷史,赫然發現在愛與恨之間,集體的 國家和脆弱的個人竟然一樣不能自拔。原來一個國家或半個世界的集體情緒,與私密世 界中不能超越的個人情緒,如此雷同。集體保障不了更多的思考,反而只是助長渲染式 的情緒政治。  九一一發生在紐約,紐約的生活一直都不像真的,紐約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之一,就是 「哦,我剛剛經過某某電影拍攝的場景」。中央公園、布魯克林橋、洛克裴勒溜冰廣場 ,還有SAKS Fith Avenue....所有的電影都在這裡取景拍攝,所有的紐約人因此都活得 像演員。九一一發生時,紐約人分不清它是真的還是假的,那是一場新科技表演嗎?  CNN的一名記者回憶九一一剛發生前一分鐘,她好奇為什麼今天空中的飛機飛得特別之 低。九一一雙子星大廈被雙次撞擊後,不只美國人愣住了,遠遠正在南方與孩童聊天的 布希,睜著他的大眼,目瞪口呆。  很難想像美國這麼大的超強國家,從不準備面對災難。九一一後許多人看到紐約市長 朱利安尼的沉著、冷靜與決斷,但他畢竟只是眾多美國人中的例外。  九一一前,美國人相當自得其滿一切的成就。儘管某些政治學者早已預言了「文明的 衝突」、「西方與非西方的衝突」或「全球與反全球化的衝突」....但多數美國人只妄 想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斷變換影像色彩的電視或娛樂頻道。在無聊的長途飛行,或者放學 下班後在家閒著沒事的時候,凡人生有待填滿的任何時刻,老的看電視,小的Play電玩 ,女的觀賞連續劇。填滿、擴張、再填滿,人類從來沒有這麼承平過,一切顯得那麼無 聊。當世界無法再提供更多的變化或刺激,而人類本性又製造不出太多的起伏時,瑣碎 的、詭異的、奇特的、小道新聞便成了紐約人填充精神空隙的寄託。  泰瑞莎.維莉茲(Teresa Veliz)是一家數位產業公司的總經理,她的辦公室就在雙 子星北塔47樓。九一一當天八點四十五分,撞擊事件前十秒她正走出電梯,一連串恐怖 的聲音響起,她才剛離開的電梯立刻迅速從47樓無止境失速下墜,有如割斷的電纜。她 來不及為他人難過,只驚死自己居然沒死,感覺好像欺瞞了死神,怎麼活過來了。但還 沒太多時間讓她悲傷,整棟北塔又晃起來了,她和身邊不熟識的人一起逃難,隔段時間 ,躲在電扶梯口,玻璃門突然爆開來,原本現代式的摩登玻璃擋住的颶風全吹進了大樓 。在全世界最頂尖的城市,最頂尖的大樓,她經歷了比撒哈拉沙漠上更驚人的恐懼撲襲 ,她趴下來,有個東西擊中了她的頭部。那一刻她決定接受死神的到臨,無路可走了, 「神啊!我再也跑不動了。」她只後悔前一夜,不該浪費時間看歐普拉討論鄰居偷窺他 人做愛的節目;該打個電話給很久未親吻的中風父親,或哪怕前任的情人們。那一刻, 她只希望快速且毫無痛苦的死去。  九一一成了各種類型的符碼,二OO一年底我飛回紐約,參加九一一後第一次跨年晚 會。過去我待著紐約八年,從不時與參加這種活動,可是九一一觸動了我和紐約生命中 的某種關聯,當夜,11:28我從中央公園Taverns of the Green餐廳,穿著高跟鞋,飛 奔跑向時代廣場,總共跨過三十條街,一條街一分鐘。我看著年輕人拿布條,「U.S .A」「U.S.A」....口號使我溼了淚水,我知道這是一種情緒政治,但無法自己 。  終於九、八、七、六....三、二、一,倒數後,紐約平安地跨過了二OO二年。全場 將近一百萬人,為自己不畏懼恐怖威脅,精神性地保衛了他們熱愛的城市狂歡。  散場後,我疲憊地拉著老朋友們至東村喝小酒,靠近一家門已拉下,顯然久未營業的 店,我的朋友拿起啤酒罐往門上砸,我想起來,這是一家別具風味中亞的奶茶店;過往 我們老盤著腿,坐在花掉一個伊朗姑娘半生青春手工編織的地毯上,暢飲閒談。九一一 後,多元性格的紐約容不下它了....再走幾步路,原本以陳列回教具為主的藝術精品店 ,也無限期打烊了。  我的二OO二年的第一天,就是這樣的遊走路線,從一個愛,經歷好幾個恨。  接著阿富汗之後,是伊拉克戰爭。美國再與法國為敵,紐約的法國餐廳,SOHO的 歐式個人風格店,一一離去紐約。  在驚恐之後,美國像個脆弱的男人,只能弱智地反擊全世界;美國中心主義崛起,有 如心理學上一個無法適應社會的崩潰病人。  昔日紐約死了,而賓拉登卻活了,成了一個永遠不可能死亡的精神象徵。他的基地組 織後來在阿富汗戰爭被西方盟軍擊垮,但全世界,涵蓋中亞地圖橢形的暴力漩渦,卻已 悄然登場。從亞德里亞海,到巴基斯坦邊界,將近三十個國家,人口四億。賓拉登不再 是個人,而是種信仰、號召,他代表另一種情緒政治,而且比美國愛國主義更強;「賓 拉登」成了一個永遠不可能被俘虜的對象。  歷史永遠有它的續篇。儘管政治學者早就教導了我們,過度的情緒永遠是錯誤,人類 面對災難恐懼時,需要的是「有情的冷漠」。但我們永遠學不會。因此,每個開始,只 好都有它不美的續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64.4

09/24 15:42, , 1F
想多看一些陳文茜的文章,敬懇大大多分享些,感恩
09/24 15:42, 1F
文章代碼(AID): #139vKMIX (p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