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寫下我看見的大陸/連方瑀

看板prose作者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時間19年前 (2005/08/03 04:13), 編輯推噓0(11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寫下我看見的大陸 【連方瑀】 我的筆,已經鏽了五、六年。 我有個毛病,凡事都受情緒左右。年輕的時候,哪怕是「強說愁」,一、二 個月也要寫一篇。那時,孩子小,要寫稿,要看書,等於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生 活的快樂,靈感文思便源源不絕。戰哥也一直從事教職,由國外而國內,在學術 的園地裡,悠然自得,本來以為這一生,大約就是這樣吧!怎麼也沒料到,一天 深夜,電話響起來,我衝下樓去接,原來是前外長沈昌煥親自打來的。他告訴我 ,當時的行政院長經國先生,要派戰哥去中美洲服務,至於是中美洲哪裡,他沒 說清楚,我們也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等一切都確定後,戰哥換了一個頭銜, 而我們的一生,從此完全改變。 看不見台灣前途 寫不出好文字 我不能說中美洲有什麼不好,年輕人嘛!總要到處闖闖。但是,語言不通, 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我又懷孕,情緒掉到谷底。有時,長夜無眠,爬起來,想動 動筆,卻是半個字也寫不出來。我的靈感和我的西班牙文一樣,踟躅不前。這種 情形繼續了兩年,直到我們再被調回台灣服務。 一回來,我全身已僵掉的細胞開始一點一滴復甦,不時會寫一些短文在報紙 副刊上。文壇先輩徐鍾珮阿姨常鼓勵我多寫一些在國外的經驗。奇怪,在中美洲 寫不出來的,此刻卻像行雲流水一般順手而來,這不是情緒在作怪嗎? 我寫的不多,卻是從未斷過,二十多年來,出版了四本集子。很可惜的是, 有不少已在報章雜誌上刊載過的文章,預備以後要結集出書的稿子和剪報,卻因 搬家,不知道被塞到哪裡去了,連哀悼父親辭世的紀念文也找不到了,除了怪自 己粗心大意外,又還能說什麼呢? 這幾年來經過了兩次大選,也目睹了台灣社會的紛亂,大環境每下愈況,尤 其經濟大不如前,窮困勢將出現,因此,總覺得前途沒有希望。自己沒有希望也 就罷了,反正人生已過了大半。戰哥常和我討論,退休後住到哪裡去,國外嗎? 住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住三個禮拜也總要回家了吧!我們和西方人究竟不相同 啊!究竟何處是我家呢?而孩子們呢?他們一個個都純正而優秀,但是,在這樣 的社會中,他們的前途又在哪裡?他們都在台灣受了最高的教育,有責任有意願 服務自己的家園;若是再這樣下去,他們是不是終究會被迫成為異鄉人,一個個 到國外謀求發展呢?所以,這幾年,我的情緒總是帶著幾許無奈和失落。每每拿 起紙筆,總是廢然作罷!我寫不出好的文字來和朋友共享。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 今年四月,我跟著戰哥去大陸作「和平之旅」。 我的筆 終於醒了 這次到大陸,感觸最深刻的是大陸朋友的誠懇與他們不吝給予的信任。兩岸 經過半世紀的分離,而且戰哥又多年身為台灣的政治人物,大陸朋友卻依然願意 熱烈誠摯的面對他的到訪,並且傾心的聆聽他所說的話。傳播媒體全天守候直播 ,他們怎能預測他要說什麼?但是他們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對他付出最大的信任。 原來,中國人之間的血緣歷史臍帶,以及對和平共同的祈求,是可以化解長達六 十年的隔閡和陌生的。 大陸的建設與成長,也使我們印象深刻。南京是戰哥小時候經過的地方,但 是那時候是戰後的殘破,如今,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那綿延無盡的高速公路, 那些保留完整的名勝古蹟,那車如流水馬如龍,和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的——— 台灣,並無差別。西安是文化古都,但同時,它也是高科技與航太中心。「長安 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西安不能向下挖,一挖就是古蹟,但是向上發展卻是無 可限量。筆直的高速公路兩旁是伸展無垠的褐色麥田,那將會是豐收的糧倉呢! 遠眺西安城,這歷經十二王朝的古都,依稀彷彿,太真含笑入簾來。 北京、上海的進步與成長,更是不在話下,這東方之珠,它們閃爍著無比的 光輝。在大陸正上下齊心拚經濟的時候,台灣卻有許多人倒過來搞「文革」、「 去中國化」,真正愛台灣的人,如果能放下過去的糾葛,和大陸好好合作,把握 現在,開創未來,大家本來同文同種同根生,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什麼事都難 不了我們,這就是所有中國人的希望,華人的驕傲。 於是那份愉悅、那種期盼,全化成了筆下的文字,敘述我看見的大陸,看見 的錦繡河山和熱情的朋友,「各方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筆,終 於醒了,這後半輩子,該不會變了吧!不只寫作,每樣事都活起來,不是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05/08/02 聯合報】 -- ★Junchoon 哈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57

203.187.50.133 08/04, , 1F
嘆...他永遠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吧...
203.187.50.133 08/04, 1F

218.167.187.12 08/10, , 2F
方瑀的文筆漫好啊^^
218.167.187.12 08/10, 2F
文章代碼(AID): #12xzFTWA (p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