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對對子/汪榮祖

看板prose作者 (爾雅愛不愛詩經?)時間19年前 (2005/07/01 16:5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對對子 汪榮祖   2005/06/06 中國時報/三少四壯 對對子滿好玩的,也是中國文字獨具的一種特性。 宋楚瑜送給大陸國台辦陳雲林的對聯:「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 」,因其不成對,所以我曾冒昧地替他改作:「炎黃子孫分兩岸,連宋兄弟共一 中」。這樣「炎黃」對「連宋」,「子孫」對「兄弟」,「分兩岸」對「共一中 」才合乎對聯格式的基本要求,至少上下聯有正有反,亦不至於意思重複。 說到對對子,像唱京戲一樣,早被年輕人視為老古董,不待「去中國化」, 已經逐漸凋零。其實,對對子滿好玩的,也是中國文字獨具的一種特性,不應該 任其隨風而逝,希望有心人能像白先勇振興崑曲那樣來提倡對對子。 對聯鑄刻或書寫在楹柱上的,稱之為楹帖,亦稱楹聯,最常見的是春聯。聯 指對偶,也就是文句必須在聲韻與意思上對仗工整,如「颳風」(平平)對「下 雨」(仄仄),「颳」與「下」、「風」與「雨」各屬於同一類語詞,而聲律相 反。偶句出現在詩文中也稱之為聯,律詩八句中間四句必須對仗工整,前兩句為 頷聯,後兩句為頸聯,如汪精衛的聯句:「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 ,「良友」對「神州」;「漸隨」對「重見」;「千劫盡」對「百年沉」,無論 在詞句、音律,以及詞義呼應上,都對得很好,從好朋友的犧牲聯繫到國家的蒙 難。如果上下聯意義重複,像「不忘本」、「一家親」云云,就不禁會使人想起 「斯為美矣,豈不妙哉」之類,殊不足取。 已故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教授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京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出 題目時,曾以對對子來測驗學生們的國文程度。當時議論紛紛,但陳教授認為對 子最能分別中文裏的虛實字、平仄聲;若不能將中文應用自如,便不能作對子; 同時,對子做得好壞也最能測知讀書的多少與語藏之貧富;對子也最能測驗思想 有無條理。陳氏並指出:上乘的對聯不僅意義貫通,而且綜合之餘,又能別生新 意,頗符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正反合的思維,中等的聯句不能綜合,至少也要有 正有反,若有正而無反,那就不及格了。陳寅恪提到蘇東坡的名聯:「前生恐有 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韓與盧連起來為犬名,而「行」與「退」為正反的 動詞,「者」與「之」皆為虛詞,何其對稱,誠如陳教授所說:「極中國對仗文 學之能句」。陳寅恪根據此典,所出的對子試題就是「孫行者」,正確答案是「 胡適之」,胡孫為猴猶如韓盧為犬,而「行者」與「適之」不讓「行者」與「退 之」。不知當年入學考試的學子之中有無此等學問,對上「胡適之」者,只知試 生中後來成為著名音韻文字學家的周祖謨對的是「祖沖之」,已屬難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9.253
文章代碼(AID): #12nGGUpB (p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