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議事,心得文

看板politics作者 (郡主)時間13年前 (2010/09/09 14:30), 編輯推噓1(1031)
留言32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如果違反版規煩請告知,我會自爆。 打擾了。 - 小弟我近日於翻閱行政學書籍時神來一筆的有個想法 現在的人們似乎除了看到重大新聞時會牢騷兩句或者在某些公益問題上能夠投入參予 (諸如:花博、新生高弊案、台中市角頭槍擊命案、法官涉貪事件等等) 在媒體記者大書特書後,我想有不少人在開始的時候會義憤填膺、隨著時間的前移 就漸漸地淡忘了,或者說是趨於漠視了… 現代人似乎因為生活繁忙,為了糊口、為了丈夫妻兒、為了我們所謂的「責任」, 我們已經漸漸地遠離了人群~ 當人已經近乎神隱之時,就會對除有立即性危害的問題 做出迅速的反應之外,也會對大環境造成一種漠視。 那麼該如何讓公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政治之中,正就成了我正在研究的問題。 目前有一點點初步的想法,但是目前找不到一起研究的朋友,希望能夠有人一起討論。   美國學者Sherry R Arnstein於1969年提出公民參與階梯理論,按權力分享的程度, 提出8個社會政治參與的層次﹕ ˙(8)公民控制(Citizen Control)﹕政策規劃和執行由民間主導,公民擁決策權 ˙(7)授予權力(Delegated power)﹕公民享有很大程度的決策權 ˙(6)伙伴(Partnership)﹕政府和公民共同擁有決策權 ˙(5)安撫(Placation)﹕公民在決策中發揮影響力,但決策權在政府手中 ˙(4)諮詢(Consultation)﹕公民可表達意見,但意見未必一定被政府採納 ˙(3)通知(Informing)﹕政府單向地向公民傳達政策,公民難以參與 ˙(2)教化(Therapy)﹕政府以不同方式誘導公民接受其政策 ˙(1)操縱(Manipulation)﹕政府以「公民參與」為名,鼓動群眾支持政策 台灣目前似乎介於第四層與第五層之間,但坦白說除了在選舉前以及各個大新聞之外 人民的聲音並沒有能有效的傳遞給政府,代議制度的建立是希望這些民意代表們能夠 幫我們監督政府,監督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可是在官僚體制的腐敗之下代議制度 還剩下多少功能、能發揮出多大功效,我對此抱持著懷疑的心態。 那麼該如何讓民眾積極的參與到公共政策(政治)之中呢? 我反思自己,為何處於青年的階段卻對與自己生活其實息息相關的政策卻處於漠視? 是我的認知不足嗎? 似乎也不是,我看到性侵女童案件卻輕判的新聞時我也會義憤填膺 我對法官涉貪遭檢警調查也會感到錯愕與不滿,我對新聞也不是從來不看 那麼又是為何在新聞的風波過後這些問題似乎已經淡出我心中? 為了微薄的薪水打拼,為了那飄渺的願景而努力! 但是孰不知目前的薪津結構也是照著政府訂出的標準而調整的! 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還有房價、物價、稅金、治安、小孩的教育,等等… 當我赫然驚覺其實出了社會後所接觸到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與政府的政策有關! 那麼我怎麼能繼續漠視下去,坐待台灣繼續這樣內耗? 我怎麼能漠不關心,當我發現我要不吃不喝工作個三十年才能買房子, 而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幾年的時候 這,我還能不理不睬嗎? 誠然,已經有人出來吶喊房價過高、買不起房子,但是政府真的聽進去了嗎? 而且就算聽進去了,在利益兩字的面前、在錯綜複雜的關係糾纏之下,政府還能做什麼? 民主是不斷的改革,並不是停在原地高喊民主民主的口號就能有所進步! 民主喊上個一千萬次一樣還是個口號,我們若沒有去思索改革的方向、若沒有切掉病灶 那我們的未來還是一樣不會有所改變,現在買不起房子,十年、二十年後還是買不起房子 現在官員腐敗、社會弊病叢現,十年、二十年後難道也要如此? 過去台灣曾有繁華的時期,但是那是上一代甚至上上代人的驕傲了! 諸君可曾發現,台灣中小企業外移的外移、倒閉的倒閉, 而台灣過去的榮景就是靠這些中小企業撐起一片天的! 難道大家對於現在就業環境的萎縮沒有一些些的想法嗎? 做生意的朋友們,難道你們不覺得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嗎? - 你是否可曾將眼光放遠, 去想十年後的自己、二十年後的自己會是生活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 你,看到你的未來了嗎? 怕不怕? - 願意討論的朋友請站內信,我們交換FB或者Msn , E-mail甚至面談都可以。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完。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8.233.82

09/09 14:49, , 1F
所以可以用骯髒手段鼓動造謠抹黑嗎?
09/09 14:49, 1F

09/09 15:09, , 2F
puec2大,我不是在討論選舉手法哦 @@
09/09 15:09, 2F

09/09 15:11, , 3F
公民議事跟選舉抹黑好像沒有關係。 X"D
09/09 15:11, 3F

09/09 15:15, , 4F
糟了糟了都沒人,我入錯版了嗎..orz
09/09 15:15, 4F

09/09 16:46, , 5F
建設恐懼跟公民議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09/09 16:46, 5F

09/09 18:04, , 6F
建設恐懼?
09/09 18:04, 6F

09/09 18:19, , 7F
標準的民眾理性行為啊,現代公共政策早就不
09/09 18:19, 7F

09/09 18:20, , 8F
是民眾的一般常識可以理解的,而是屬於高
09/09 18:20, 8F

09/09 18:21, , 9F
度專業的領域。要處理的公共事務專業不夠
09/09 18:21, 9F

09/09 18:22, , 10F
資訊又不充足(在閒暇時刻根本不太會去接觸
09/09 18:22, 10F

09/09 18:23, , 11F
)要擴大公民參與難的很
09/09 18:23, 11F

09/09 18:23, , 12F
所以民眾會將公共事務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09/09 18:23, 12F

09/09 18:24, , 13F
你該翻的不是行政學,而是政治學中民主政
09/09 18:24, 13F

09/09 18:25, , 14F
治分類,像是古典民主、道爾的多元民主跟
09/09 18:25, 14F

09/09 18:26, , 15F
熊彼得的菁英式民主那幾章
09/09 18:26, 15F

09/09 19:07, , 16F
所以我在想,是否在公民參與與政府行政
09/09 19:07, 16F

09/09 19:07, , 17F
的中間,有一層由學者專家組成的聯席會議
09/09 19:07, 17F

09/09 19:08, , 18F
整合民眾意見之後加以企劃使其完備
09/09 19:08, 18F

09/09 19:08, , 19F
然後交予政府執行這樣
09/09 19:08, 19F

09/09 19:21, , 20F
從民主政治的角度而言,直接民主的確讓
09/09 19:21, 20F

09/09 19:21, , 21F
民眾有決定權,也應對自我決定負責
09/09 19:21, 21F

09/09 19:22, , 22F
但是從行政學上來看,這樣的行政程序需
09/09 19:22, 22F

09/09 19:22, , 23F
要非常高的成本(程序開始、公告、聽證、
09/09 19:22, 23F

09/09 19:23, , 24F
研討、決定),還要考慮到民眾的專業知識
09/09 19:23, 24F

09/09 19:23, , 25F
不足,可能使政策失敗而造成社會成本
09/09 19:23, 25F

09/09 19:53, , 26F
那如果說中間學術層面的研討是無給職的
09/09 19:53, 26F

09/09 19:54, , 27F
而民眾是經由親身到場或者網路投遞的方式
09/09 19:54, 27F

09/09 19:54, , 28F
參與討論,這樣能不能節省一點成本?
09/09 19:54, 28F

09/09 20:58, , 29F
請洽葉俊榮教授的大作,講程序導入參與是他
09/09 20:58, 29F

09/09 20:58, , 30F
宏大的偉願,雖然不看好在台灣能落實就是.
09/09 20:58, 30F

09/09 20:59, , 31F
現行卻往往也有如他的其他書的評論,只是讓
09/09 20:59, 31F

09/09 20:59, , 32F
流於形式的程序來為實質不正當的決策背書
09/09 20:59, 32F
文章代碼(AID): #1CY7y6np (politics)